六祖他老人家这时还没用到“自我”两字,其实“吾我”的“吾”就是自我之意。我执不断就没有功德,换句话说,从这个定义来看,何谓功德?要断我执才有功德。但这样的功德还不圆满,必须再断法执,不仅如此,连无我、无法也要一起断。不要认为我执断了就是无我,你若还有个“无我”,即表示未断,连“无我”也必须破除;断了法执就“无法”,最后连无法也要破,这样才功德圆满。所以功德圆满有那么容易吗?功德圆满就是成佛了!现在大家因为都讲应酬话,都称各位为佛,都说大家功德圆满,事实上还差得远呢!我、法二执都不执著,才有可能。
“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这句是讲“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这句是讲“无德”。一个讲功、一个讲德,一般而言,既然都是并在一起讲,我们就一起看。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这又是另一个功德定义。他提醒我们,功德要向内看,不从布施供养那边来。因为这个地方是讲顿教而非圆教,若是圆教的说法,便是转过来——即使布施供养也可以产生功德,意即你也要懂得布施供养。布施什么呢?我执。这样的功德可大了!把我执、无我布施掉,你说功德大不大?这是否即前面所讲的自性内见?所以圆教修法很圆融的。若站在圆教的立场来看顿教,则有所偏、不圆融。
“布施”,布施我执、布施生死,你就有功德了;“供养”什么?供养即“培养”,培养善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功德可就大啦!红包供养师父,只是福德,这不一样喔。
这里谈的是事相的部分,那么自性内见方面,指的就是观念上的问题。我们从顿教这边来定义,可以比较明显知晓;若从圆教上来定义,一般人不太容易体会得到。所以你可以自己看,功德是什么?就是改变观念,让我们清楚认识人生宇宙真相,这叫“自性内见”。布施供养所求的是什么?即是外在事相的部分,所求的仅是福报。虽然说是福报,但福报亦有正有负,你做善事当然是得正福报,做坏事便得负福报,也就是业障、业报。所以只要是在事相上所做的,通常便是执著的,而此执著呢?会让你有一段成就,通常称作“有漏福田”;而功德,因为是观念的转变,观念一转就变成无尽的,不是段落的,无尽就是“无漏的”,那就是法身功德了。所以,这些佛法名相若不能通达,你根本接不上来,如能通达,你接起来就很圆满了。
因此,为何称“有漏福田”、“无漏功德”,即因为“事相”是一段——“我要供养你”,我、你、供养三轮都在,不空。为何说三轮体空?就是指观念的转变,亦即“自性内见”,而非外面所现的“事相”。因此,为何经文要反复读诵?因为这样,你才感受得到,故读经时不疾不徐,否则你感受不到。像韦刺史与六祖间的问答,还有刚才所提功与德的定义等,可以抄起来,时时拿出来看一看、想一想,诵的时候读过去就好。每当你诵读时,平常思考的部分便会影现出来,如此便不难了解经文的含义了。如果你平常诵经都快马加鞭冲过去的话,那没有用,因为你根本像印刷机一样,只有印过去,内容都没掌握到。
【智慧金言】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这是福德跟功德的差别,是武帝不了解啊!并非惠能偏袒祖师。因此,学佛首先要与道相应,不然就像梁武帝一样,有三位国师级的大师,达摩是第四个了,他还是与道不相应啊!其外护之功甚大,布施供养所得片段式的福报很大。我们也提过,星云大师一直讲经开示,训练人才,而他那些弟子学员菩萨道走得很好,假如都能与道相应的话,个个都是大菩萨,因为他们有“行”嘛!力行在菩萨道上,若能与菩提道的道体相应,便两全其美了。如果只是参加一些佛学讲座,却未与道体相应,那就和梁武帝无异了。
4.极乐就在目前
【原文】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释讲】
现劝善知识你先除十恶,那就行十万里了,然后除八邪,那就超过八千啦!平等、清净、无分别,这叫“平直”。“到如弹指”,极乐世界弹指顷刻即至,一到就可见到阿弥陀佛了。且先别说到达极乐世界,你还要在疑城住个几十劫,然后才会花开见佛。那个花可不要像小小的满天星,最少也要像芍药那般大。你那心量要大啊!心地要清净磊落,才有可能。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剁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只要我们行十善,又何必非要求往生呢?这意思就是当下即是。“十善”是通称,泛指清净心,不是一般所说的十善业。一般讲身三、口四、意三。身三即杀、盗、淫;意三即贪、瞋、痴;口四即指恶语、两舌、绮语、妄语,也就是口造的四种恶业。若都不犯,便是十善,犯了就叫十恶,这是狭义的定义,但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清净心。
【活学活用】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十恶之心不断,哪个佛会来迎接你啊?佛怎会迎接坏人?所以十恶之心必须断,你若能悟得这无生顿教大法,要见西方,当下即是。这个无生顿法并非与西方无关,当下就是西方,只因念佛求生西方者执著于事相上,观念没转过来而已。不悟无生顿法的话,想念佛求生,路途那么遥远,怎么能到得了呢?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我现在为你们,将西方极乐世界移到你们面前,马上就可以见得到,你们相不相信?要不要见啊?
这时候大家一定想着:“极乐世界前来是什么样子?”那种心就会马上起来了。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假如这里能见,那就不用远求了。你看,贪小便宜的心态立刻就来了。师父啊!你慈悲慈悲,让我们大家看看。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惠能说:大家注意,每个人自己的色身就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里面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这关键还是在“性”!“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这都是佛法中六祖的名言,实在没什么好解释的,“觉”跟“迷”要怎么解释呢?不懂就背起来。“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那不是慈悲喜舍都到了吗?“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光看这个定义,不能说六祖他老人家不识字啊!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就是不一样。人、我是什么?就是界限,有你、有我,就有界限,对不对?虚空没有边际,所以也没界限,但世界是依须弥而立的,既以须弥为世界之中心,那么一定有边有际嘛!因此,一有人、我之界限,须弥山便出现了。假如没有中心,就无边际。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无你、我之别,既然如此,你到哪里去啊?没有分别,当下就是极乐喔!
你看看,从净土经典讲过来,还是跟他一样。如《无量寿经》上面提过,世尊说极乐世界没有须弥山,阿难觉得奇怪,问道:“没有须弥山,世界依何安立?”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只要没有界限分别,当下便是极乐。
【智慧金言】
前面讲的是“净”的部分:“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后面讲的就是“染”:“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先下定义,娑婆、极乐就这样分了。
5.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原文】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无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释讲】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这个“觉性如来”就是我们的自性,从我们的心地上,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六门”,即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净净,它能破六欲天。欲界天有六层天,就叫六欲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这个重罪的性像霜露一样,太阳一出来,就能把它除掉。太阳指什么呢?“自性内照”,所以太阳指自性,自性的光明一旦显现,种种罪性便悉皆消除了,地狱也灭绝了。“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内外明彻就是西方,你不这样修,怎么到得了那边呢?你去不了的!
【活学活用】
这么讲净土,非常简洁有力,然而现今净土人由于不念经的关系,所以也不知道了,一直钻牛角尖去解释,愈钻愈想不开了。事相上的执著,就是如今净土一个很严重的偏差。破事相,把正确的观念建立起来,如我们所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总体的佛教观。对佛教要有总体观,对佛法的解释不要偏于一隅之见,这样才不至于产生偏差的认识。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讲到这里,大家都见性了,知道什么叫作净土了,便不再执著事相。这样的话,你就会修了,修要见性,修要功德,不是修福德。法身自性现前,西方极乐当下即是,极乐世界马上兑现到你眼前来。你若是闭着眼睛一看,阿弥陀佛来,放光、动地、天音乐等等现象伴随而来,眼睛一睁开,怎么都不见了!那都纯属幻觉。六祖这里讲的,都是真正历历在目的。
念诵经文,口诵心不诵,只能叫知道。观音是慈悲,势至是喜舍,究竟是什么状态?释迦牟尼佛就是能净,阿弥陀佛就是平直、平等、无分别……这些你能否都真正感受到?要用感受的方法,不要用知道的方法,否则没有帮助;必须感受到那不可思议的存在,那便是佛法讲的中心点。
【智慧金言】
“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这些人都很会听,没有听错。大部分人都不会听,虽然很注意听,但愈注意听就愈错。“唯言”就是唯愿,希望大家都能开悟、了解明白。
6.心清净
【原文】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释讲】
惠能继续说,你们若照这样修的话,在家修也一样可以成就,“不由在寺”。这句话也很麻烦,一贯道就解释成:“道降火宅。”亦即佛法从六祖开始传到在家的,出家的已经没有了。某次我联络一位同修,请他帮忙编高僧传,结果他说:“现在无高僧,高僧大德都在家,不在出家。”就因为上面这句话,所以通通变成在家了。佛法在火宅,那就不对了。
惠能说:“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这句话,现代净土宗的人其实不太能接受,因为他们认为西方人的心绝对善的,没有恶的,况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没有说西方人的心还是恶的。《阿弥陀经》上,那个西方阿弥陀佛所在之常寂光土的极乐世界,那个心是绝对纯善无恶的,然而若是将极乐分为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样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就有恶的了。所以《阿弥陀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所谈的应该都是报身佛的境界,那里的众生心不恶;假如谈应身佛的极乐世界,那里的众生既有四土九品,也就表示有心恶嘛!所以六祖才有这样的区分。“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韦刺史接着又继续请教惠能,在家应该怎么修行?希望能够告诉我们。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你若照这个“无相颂”来修持,就等于与我同在,否则即使剃发出家也没有用。但是要知道,若你能照这样修,在家、出家的状况就不一样,还是有差别的哦!六祖讲的只是二种状况:在家照这样修好,出家不照这样修不好。其实,应该还有另外两种状况:出家照这样修的,会比在家照这样修的更好;若你不照这样修,出家不好,在家更不好。接着看六祖惠能的“无相颂”。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这句很伤脑筋哦!干脆不要持戒好了,但是你要以“心平”为前提,“心平”本身就是最好的持戒,最好的布施。行能直,为何还要修禅呢?问题是,你行直不直啊?恐怕还很歪曲。
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前四句就文字上,我们都懂。“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火中化红莲,淤泥生莲花”。但这里是指什么?你必须钻木出火,换句话说,要有耐性这样修,就能像污泥出莲花。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活学活用】
这几句都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基本条件,大家是否做得到?关键在于“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两句。“成道非由施钱”,成道虽不一定要布施钱财,可是布施钱财可以帮助成道。重点是“菩提只向心觅”,菩提只有向内心求,向外没有,所以“何劳向外求玄”,不假外求啊!好多人一直想要一段时间好好精进用功,那都是向外求的,你能否反观呢?这是一个关键所在。若能如此修,“天堂只在目前”。
【智慧金言】
大概在当时,极乐世界跟天堂的定义并无严格区分,但现代应该改说:“极乐只在目前。”因为现在有天堂教,那跟我们说的极乐不同,所以必须加以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