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坛经》学生活
23244300000023

第23章 定慧一体(3)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曰三无,简称“三无本宗”。“无念”,念无所念;有没有念呢?有!但他不执著在一个地方。“无相”,无相无不相;有没有相呢?有,但他不执著在相上,故名无相。“无住”,住无所住;有住,但住在哪里呢?随缘,此谓“无住为本”。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这是我们刚才谈的部分。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就世间而言,不管善恶、好丑、冤家或亲人,他以语言讽刺,或说好话,或互相欺骗争执等,一转头都成空。所谓“是非、善恶、名利转头空”,一转头就空了,最后只是黄土一抔,有什么好争的?所以不必在意他人对我如何。他对你好,乃因你们前辈子有好因缘。他对你不好,不一定是你前辈子欠他喔!可能是这辈子他造业,下辈子他得还你啊!不管有无因缘、真正的因果为何,你都必须能看开,至少心境平和:“这样子交代过了就好。”不要一心悬念,挂在那边。“不思酬害”,也不要想着报答或报仇。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前境,即指意识形态。不要老是想着什么方法,怎样又怎样,那些都不要去想。“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你有前念,有现在这念头,有将来那个念头,那就念念相续不断,称之为系缚,自己绑自己。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对任何境界都是用最新的方法解决,只要这境界来,便彻底了解这境界,解决即可,这就是无住无本的意思。所以当一件事相发生后,你若具有那个了解性,便能很容易立刻对治。我们通常缺乏此种了解性,所以一个事相产生,脑筋马上往后转,去勾取,想着用什么方法解决,赶快勾出那个模式来,如此一来,对于当下事相的了解就不够了。

【活学活用】

譬如有人打了你,你立刻想:“报警?还是……”马上落入一连串的考虑。你应该先了解他为何打你?他大概认错人了,不然怎会打你?先问清楚嘛,抑或他有话要说?你一问,他可能说:“对不起!打错人了!我让你打回来好了。”人家打得你满头金星,你是否马上想着:“可恶!一定是某某某……”结果搞了老半天,他认错人,你也同样没弄清楚状况。

对于眼前发生的事情,我们一旦能加以充分了解,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那是因为你从生命最原始、最内涵的部分进发出来的,而那个力量不可思议。所以说学佛人很活泼、智慧很高。其实也不是智慧高低的问题,他只是对事情加以充分了解所做出来的反应而已。一般人则往往一发生事情,马上脑筋往后转,想着该怎么办?接着催促阿赖耶识赶快送出来,末那识赶快传给意识,然后意识说怎么办,你就怎么办,你对现实状况毫无招架之力,那不过是靠过去的经验加以反应,而非真正有能力处理。

【智慧金言】

修行人绝对有能力,种种事相既然都属生命中的一部分,我所具备的处理能力,当然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不为经验与意识形态所框限,而是以当下生命的觉受能力去处理。这已属高层境界的部分了,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若有念有住,即是系缚,若无念无住,便是无缚,此即无住为本的意思。

6.立无念为宗

【原文】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释讲】

“外离一切相”,是不著相的。能离相,则法体清净。这里特别讲到“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这是最重要的。“了解性”与“生心”不同。“生心”是回头去勾索阿赖耶识中过去的意识,拿出来作反应,称“境上生心”。若具有了解性,对于一切境界的来临彻底了解以后,很自然地反应,则是“不生心”,称之为“随缘”,即“无住而住,住无所住”之意。假如只是百物不思(即空心静坐),念头通通断了,这时,念绝以后就死了,往别处受生去了,但依旧在三界内轮回,这样就大错了,不是修行之本。

“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修道者必须明白,如果不懂法意,自己错了也就算了,错,才错自己一人;倘若自己错了还劝别人跟着错,这叫“以盲引盲,相率入火坑”,一个瞎子带领一群瞎子,一起掉入火坑。自己迷了还不知道,又诽谤佛经,那就麻烦了,因此立这无念为宗。这很有意思,惠能他老人家虽不识字,但所说的都是极高深的佛法。如今识字之人所说的佛法,都没有他高级咧!

【活学活用】

为何要立无念为宗?因为经常有人只是嘴上说见性,就像迷惑颠倒的人,于一切境界产生种种的念,那个念会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由此产生,三界轮回、业力、痛苦皆在此处。自性当中一念也无,一法也无,倘有所得,你说有祸有福都不对。故这个法门,六祖特立为“无念为宗”。其实无念为宗,乃达摩祖师到中土以后所立,但自六祖惠能始加以定义。

【智慧金言】

这里,我们必须跟各位强调,刚才所提的静坐之法,尚于三界中轮回,只不过是让一个尚未进入状况的人,先去感受另一番情境,对于究竟法的修行会有帮助,这叫“化城”。虽然不究竟,但可以引起很高的修行意志,让你明白人具有无穷的潜力,必要时能真正发挥出来,但若无此种经验,你的潜力就发挥不出来,这是相当重要的。

7.意识形态是包袱

【原文】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释讲】

这些句子都很美。“无者”,是无什么?“念者”,是念什么?仔细想一想。“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二相”即对立,“无二相”便是没有对立。圣人、凡夫对立,空、有也是对立。“无二相”,简言之,即是毫无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是包袱啊!意识形态就是“有”,你一直把那东西带在身上,苦难便自己受。若无意识形态,便也没有种种妄想颠倒的负担。

【活学活用】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念的本体是真如,而念即是真如之用。所以“真如”及“念”,依惠能他老人家的定义,真如是体,念是用,所以念即是真如。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眼耳鼻舌本身不起作用,它要靠真如才起念。这里已经涉及唯识学上很深的问题,此处不拟详谈,因为那个逻辑思维太繁复了,我们只简单提一下。一般来说,缘起称“阿赖耶缘起”,亦即眼耳鼻舌不能起作用,是靠“阿赖耶”在起作用的。这里是“真如缘起”,由“真如”来起作用的。所以由“真如自性起念”,而非“眼耳鼻舌能念”;假如是“阿赖耶缘起”,则为“阿赖耶”起作用,而非眼耳鼻舌能起作用。这是定义上的不同,差异很大。

【智慧金言】

假如没有真如的话,眼见色、耳闻声等就完全没有了,所以他说这是要靠真如的。

8.随缘不变

【原文】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释讲】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的作用,但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曰“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叫随缘不变。“善分别诸法相”即是随缘,种种的事相、法相都分辨得出来,但是真如不动不变,这叫随缘不变。

真如有这一层意义,它能起种种妙用,但是它如如不动,这在华严里称作“不动本座而遍三千”。世尊坐在菩提树下没动,但是他能上忉利天,到夜摩天、化乐天、兜率天。所谓“不动本座”,即是真如本身不动,但它能遍三千大千世界,无所不在,这是真如的作用。

【活学活用】

就理而言,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简言之,当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你的心若是被带动了,那就是凡夫。所以能否在接触六尘境界之时,不被转而将它转回来?这时,“能善分别诸法相”是随缘,“于第一义而不动”为不变,所以我们说“随缘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