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大家都把头发理成像我这样好不好?你会想:“谁要跟你一样!我又不出家,干嘛理光头?”谁说一定要出家才理光头?但你硬是无法接受,总认为受刑人和出家人才理光头。这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所致,你认为这没有错,并一直以此标准衡量别人。所以,当一位修行人很自在地展现其自然的本来面目时,你反倒说他不自然,要如你这般别别扭扭过一生的才对。它就在那里,本来面目即是如此,他已然超脱一般的框架与模式,而我们却喜欢拿框框来审视。
要知道,执取的框框只有一个,但所接触的现象却是无量无边,以一个框框来衡诸无量无边的境界,生命、生活是否因此变得异常枯燥?这就是为什么物质生活愈来愈文明进步,而自杀的比例却随之增加的缘故,因为框框不适用了。修行人照理说是不能自杀的,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是过着没有框框的生活。他为何自杀?就是因为用框框去衡量,当这框框不能用时,只有连自己都毁灭了。
这说起来很可怕,因为自我一定要依赖一个框框,无所依赖便会产生恐慌。正因如此,所以自我在这辈子中就不得不托付于一个理想——找个老公或老婆,买房子,生孩子,不管怎样,先将这个王国建立起来,反正晚上回家吃饭睡觉,总是个寄托嘛!即便回家见面就吵,还是得回去,不高兴就早睡早出门,高兴的话就晚一点出门,如此这般过日子。但现有的东西总会失落,买个房子怕被火烧掉,所以还得买保险,买了保险又怕被人骗……怎么办?所以你会感叹:“今生真苦啊!来生会不会好一点?”天国、极乐世界因此应运而生,但那是为了让你有所寄托,本质上仍是一种自我和寄托的转移现象,而佛法就在于破除这个部分。
不要寻找寄托,因为寄托永远是我执、自我的一种存在。佛法是要破我执,放下自我,解脱得究竟之乐。你怎么破除?怎么放下?就在这个地方。智慧本体显现,变成无我,真我才会显现。可是当你要放下那个自我所寄托的框框时,会产生恐慌。如果现在要求你把所有存款、财产通通布施出来,你定然会惊慌失措,“哎哟!变成无壳蜗牛,要租房子,怎么办啊?”房子、存折都是人所依赖的一种寄托,只要这种寄托存在,修行不可能成道,因为你还依赖着那些东西。
修行就是要你放弃依赖,变成一个真正自由自在的人。届时,你想飞就飞,要潜水就潜水,要闭关亦可,什么负担都没有就解脱了。问题是你放不下自我,一直扛着走。佛门中修行人扛到最后会怎样?临死前还谨慎交代:“我火化以后注意一下,哪个地方可能舍利子比较多。”死就死了嘛!你在意那个舍利子,这样会成就吗?就算烧出了一堆舍利子,也不会有成就。自己想想,能否真正把一切都放下来?
要放下这种执著真不容易啊!因为它风起云涌,来自四面八方。往往我们要帮各位打破这种执著观念时,就有好多人无法接受。为什么呢?因为你会产生恐慌啊!一旦你失去了寄托依靠,就等于失去了凭借,而那些告诉你要有寄托、要有期望的人,也会失去跟你传道的凭借,到时他找谁布施呀?但你要知道,真正地把自我布施出去,这才是天底下最大的福德、世界上最大的功德,你却无法感受。能将自我布施掉的人,当下就证阿罗汉了。很多人倾一切力量将所有财产全布施掉,但就是无法将自我放下。这种人顶多下辈子有国王报、皇帝报,因财施而得钱财的福报,然而一旦能布施掉自我,则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通通是你的,不但如此,当下就证得阿罗汉了。所以要懂得布施啊!真的会布施,马上便成就了,可是我们往往还执著那个东西。所以智慧的本体是什么?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再往下看:
“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清净没有形相,你却立了一个净的相,说这是功夫。这个相从哪里看出来?譬如你说学佛就要吃素,“吃素”即是净相,要持戒、念佛、做功课……学佛人应有学佛人的样子,要有那种模式出来,凡此皆是净相。其实这些净相仍是不净!可是很多人喜欢赞叹这功夫做得很好!经文这里讲得很清楚,这样的见解,障自本性,自己为净所缚,那是不对的。
“然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这一段可以当成座右铭经常读诵,虽然现在尚不能通达,但可以当成咒语般一再持诵。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什么是自性不动呢?即是“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我们举个例子,舞者跳舞真的臻达最高境界时,那时只有舞而无舞者。你能否感受那种状况?歌唱的最高境界,亦唯有歌而无歌者;作画达到最高的忘我之境,也只有画而无画者。“但见一切人时”,就是只见歌舞而不见歌者舞者。
所以“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只见到那个境界,而不见那个人的是非善恶过失等等,都不必去看那些,只见其人即可。“嗯!是这个人。”这就够了,不必再论此人如何又如何,这是就修行人的立场而言。当然,如果你是在教人而作此种分辨时,那另当别论,这属于世间法,而我们现在所谈的是出世间法的部分。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区别,必须由其作用来看。举个例子,我到内地时见到几个“奇迹”。其一,某日我走在路上,两个人跟在我后面窃窃私语道:
“这人是哪个朝代的,穿那种衣服?”
“这我看过!电视上有,他叫和尚。”
“就是某某演员演的那个济公,是不是?”
“对!对!就是那个样子。”
走了一段路后,甚至还有人问:“他跟孙悟空的师父是不是同一个?”我听了觉得很奇怪,他们对和尚的认知怎会是如此?事实上,内地我只在南京、杭州绕一绕,所到之处并不多,除了庙里面,确实在庙外没见过和尚,所以一般人往往只在电视里才看到。
济公的示现是疯疯癫癫的,所谓“酒肉肠中过,佛祖心中坐”,就佛教来看,实在很不像样,但是叫你去学学看,你学不来啊!你大概是“佛祖肠中过,酒肉心中坐”。至于孙悟空的师父唐三藏,小说家这样编,大概会说:“有够夭寿!那么好的修行人,为什么牛魔王、蜘蛛精、金角银角等还一直要吃他?”要知道,这地方你若不提疑情,便真的感受不到《华严经·十行品》里的一句话,那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当中菩萨发愿:“假使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里的人都知恩、感恩、报恩,又有很多善知识教导他们佛法,我不发愿到那里去;假使有一个地区,那里的众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忘恩负义、杀父杀母……种种恶形恶状做尽,又没有善知识愿意发心到那里去,我便去那边教化众生。”我当时就想,那些西方的神父、牧师、修女们实在很了不起,他们就选择到非洲蛮荒去。当然,有些非洲地区不见得很坏,只是没有佛法,经济条件较差而已。我从内地回来后,再看这个经文,真是感受到菩萨的大慈大悲啊,当下泪流不止。你能否感受到呢?
这些佛菩萨们在几百年前、一千多年前示现,当时国家鼎盛,又有众多善知识,人人知恩、感恩、报恩,又有诸多大德教化,那他们来这里干嘛?所以干脆装疯卖傻,把自己塑造成小说所描述的那般,而他那些弟子们又不管真假,也跟着加以小说化。而今内地整个佛法都毁了以后,应如何复兴佛法?只好从这些小说人物里去找,于是原来在佛门中很不被重视的人物,如济颠、布袋和尚等,连《西游记》里的唐三藏都被搬出来了。
这时的芸芸众生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不懂何谓佛法,又缺乏善知识教化,所以绝大部分民众听闻不到佛法。就在此时,济公跳出来教化众生,分身无量啊!你看,每部电视机就是一个济公,所以菩萨威神力不可思议啊!济公他先示现成小说形态的主角,转而被编成故事。当你走在街上,人家说:“那是济公,我在《济公传》里看过了!”所以《济公传》是不是在前面先替你弘法了?《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父也先帮你弘法了。因此,你这一身形相,人家才得以接受,不然谁认识你呀?
佛菩萨示现之时,我们凡夫肉眼绝对无由辨识。你怎能料到济公身在宋朝,却在将近一千年后的今天,其法化大行,正法之弘开全靠着他。你说《西游记》神怪杂谈,编得不对、不如法,虚云老和尚便曾说它是道士编出来破毁佛教的,可是它却在此时帮佛教弘法了。这不可思议呀!所以我们“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不去看那些是非善恶,你留意看看。
我们举过雍正皇帝的例子,他到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是个海岛嘛!所以那边的和尚都煮鱼汤吃。雍正是很虔诚的佛教徒,他是菩萨再来,只见当地的和尚不但不好好修行,竟还吃鱼肉喝酒,甚至一面啃鸡腿一面赌博。雍正实在是愈看愈气呀!他自恃逢赌必赢,于是打算把这些人的钱通通赢过来,好好教训一番,反正微服出巡嘛!没想到却是愈赌愈输,最后连龙袍皇冠都输掉了,他气得命御林军将这些野和尚全抓起来砍头。和尚们一溜烟躲进大雄宝殿去,皇帝追了进去却不见人影。他大怒下令搜查,突然间传来一个声音:“不要搜!”他说:“哪个这么大胆!搜!”那声音又说:“不要搜。”他抬头一瞧,龙袍跟帽子通通戴在高高的菩萨身上,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些野和尚是菩萨的化身。否则怎么和尚们一溜烟跑进来便通通不见了,龙袍还穿到那么大的佛像身上去,不可能啊!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