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他们的示现,无须究其是非善恶过患,只要看这道场是那个样子就好。你有分别心,当然知道是好是坏,但此时必须先反照过来,自性不动。我们的本性是一样的,对于外在的境界,要看应该看的地方,不该看的就不要看,这才是功夫。然而,我们往往是劈柴连柴砧都劈掉了!(谚语)有没有这种感觉?一见人事时地物,是非善恶就通通跟着起舞,这是凡夫心境,而修行人不能这样。所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之间怎么拿捏?假如我们站在真正修行的立场,一定得站在出世间法中,亦即与菩提道相应,世间法就莫管莫论了。
“菩提道”是什么?我们讲的“道体”,这个智慧的本体是什么,你能够相应以后,自己才走得上去,并进而去修行、历练、去训练,那个就称之为菩提道;智慧的本体即是菩提,那个方向、途径,就叫菩提道。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却障道也。”迷惑颠倒的人身体虽然不动、坐得好好的,却开口就说他人是非长短,这便是与道相违背了(这都是讲修行人)。此时,你还有分别心,尚有染净之法的区分。
“染净”就是二分法,二分法是世间法,教导时可用二分法让他人具备了解性。譬如,问你:“这是什么颜色?”“哎呀!修行人管他什么颜色!”你若连它是什么颜色都不知道,那可能头壳坏了!你是真的不知道它是黑是白,抑或真的不管它?所以讲分别时,是世间法,你就必须具有了解性。问你:“这是什么东西?”你要回答:“哎呀!修行人管它什么东西。”不然你吃吃看好了,是不是?你不能连这个了解性都没有。当我们在训练这个了解性时,就必须接受这种指导,但你必须明白这尚属世间法;当我们谈到菩提道、出世间法时,在这了解性当中去作的反应,就要如经文所说的:“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
要留意,这是一个修行人应该具备的条件。第一,“了解性”你有没有?具备了解性后,一定会具有高度的警觉性,由此才能翻迷成悟,才能觉醒,所以,“了解性”是觉悟的一个根源。假如不具有这个“了解性”而是用“分别心”,那就不一样了。“分别心”与“了解性”不同,一般所谓:“你讲的我知道,佛法我都知道……”那种只是文字相的知道,跟“了解性”不同。所以,我希望各位同修在听我讲经之时,要透过我所讲的文字,去了解经文的真实义,而不要只停留在文字语言上的知道。
一般文字白纸黑字怎会看不懂?不懂查字典即可。佛法要是有那么简单,大家也不太需要学了。了解性必须培养起来,那是一种能力,否则会发生一种现象:读经,一看就懂,而那种懂,就像读游泳手册,白纸黑字什么都懂,可是一旦把你丢进水里,你可能就只有喝水、大喊救命而已。知道,但能用得上吗?用不上!如果要应用上去,必须具有“了解性”,也就是在水里反复实习以后,才能真正感受到游泳的诀窍应该如何。能写出游泳手册的人都很会游泳,换言之,他是会了以后才写出来的,而读的人则是透过手册去了解其经验。
我们现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有没有那个了解性呢?要去具足这个条件,有了这个了解性以后,才能具备警觉性。
先前也提过,下过雨的地上湿答答的,过马路时,冒失鬼从旁边开车子经过,“啪”的一声,水溅了你一身。你一惊吓,一定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之感,有没有过这种经验?接着,你很快地运用自我的意识形态将自我找回来了。事实上,当那种境界产生之际,自我已经被粉碎了,假如你具备高度的警觉性,应该“啪”当下便觉悟了。可惜你毫无警觉性,错失了开悟的大好良机。当那境界一来,你便慌了:“喔!我是绅士,我是淑女……”过去传统意识形态的身份自尊,让你很快地把自我找回来,然后安抚自己:“还好!还好!”人家问你要不要紧?“不要紧,他大概一时疏忽。”表面上看似很有修养,其实你内心气得半死。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下,你无形中自认为应该有教养,这表示你的自我很坚固、破除不了。换句话说,你毫无警觉性,因此也一直无法觉悟。
内心里要具备修行人的条件,去具足和拥有那个部分,这样子学佛,才会感觉充满生命能量和光辉,生活的光彩才会显现;如果学得愁眉苦脸、面上无光,那不如不学。学佛后,应该是焕然一新,正如刚才所说的“豁然还得本心”,要能达到这样的目的,才算真正具备了学佛、修行所应具的条件。
坐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已,前面虽已稍微提过,但这里我们不厌其烦再补充一些。不管做任何功课,念佛、诵经、打坐、拜佛、朝山、布施、持戒……这一切功课都是方便法,而真正的佛法修行即是探得智慧,亦即如何将内在深处的智慧引出来,令其显扬。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就像教化众生,只要众生能够获益,方法不拘,乃至于如济公那般“酒肉肠中过”,一千年后仍再来教化众生。这位菩萨真的很有远见,一千年前先示现,假如他近一两百年才来到世上,事迹大概还不普遍,即使改编成电影剧本,卖座率可能也不高。正因为他生在宋朝,如今事迹搬上荧幕,虽不叫好也会叫座,这就是菩萨的一个远见。
修行亦然,要如何达成此一目的,就自己而言,用什么方法都可以,其中并无固定之法。但要明白,此处所谈的“坐禅”,其“坐法”必须按我们之前所说明的来进行。就这个时代而言,这算是比较具体而微细的,你务必细细体会。坐,是安住,安住有两层意义,一是身安住,二则心安住。首先,身要安住,若无法双盘就单盘,再不然就金刚坐,如果连金刚坐都不行,那坐在椅子上让两脚自然垂下亦可,总之,身体务必要很稳定。其次,心要安住,安住在那个题目、话头上。这时通常会产生两种现象:第一,你会去思维,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这叫妄想,不对!第二,既然“想”不对,于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这也不对,这叫邪见。
这些弊端前面都强调过了,现在要提醒诸位,你两边都舍弃时,那个话题是不是材料?这个材料提起来时,要透过方法去观照它,而且要观照得清清楚楚。当然,以各位现在的功夫或许还不够,想要一坐下就观照得清清楚楚,难啊!譬如,“我的孩子今年要参加考试,怎么办呢?”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办,却又想很多,那便是妄想;但你坐在那儿都不想,没有主题也不对。所以现在就把主题提起,然后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好了,无须找答案。通常这种情况你无法持续过一分钟,大概三十秒就跑掉了。如果第一个礼拜,你能够在三十秒内把这题目看得清清楚楚,你的功夫就“高岗屋”啦!相不相信?你这么一照,大概不用五秒钟就找不到了,“哎哟!跑哪里去了?”你一产生模糊的现象,就照得不清不楚了。一旦如此,就会发生一种现象,不是思维推理,就是空心静坐、昏沉,大概坐在那儿猛打盹,然后赶紧提醒自己“不能打盹、不能打盹”,坐到最后,连题目也忘了,脑中只有“不能打盹、不能打盹”或是“不能想、不能想……”
通常一般人大概照个五到十秒钟,题目就会遗失,想把它找回来,我看最少需要一到两分钟。若是警觉性够,便会提起一个意念:“若心他缘,摄心令返。”心往外缘,跑掉了,就把它找回来。假如你能这样做:一跑掉,花一分钟把它抓回来,再跑掉,花一分钟就抓回来,找个十次,大概再加上十几秒,就差不多十五分钟了。这十五分钟,你每天假如进行二次,“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恒沙七宝塔的福报,毕竟有用完的时候,静坐功德,最后一定可以成佛道。这样子训练,如果还是不成佛的话,你来找我,不过我可不是指当生可以成佛喔!是“毕竟”成佛道。
这个功课的关键,在于静下来后会发挥什么力量。很多人喜欢探讨:“这样子对我儿子考试有用吗?”绝对有用!“我坐在那里想,又没答案给他,实际上也没帮他什么忙,怎会对他有用?”要知道,你这么一坐,福报功德增加,便可回向给他。孩子考不上,是他的福报功德不够,你回向给他之后,他的福报功德就增加了,要考哪个学校,他自然会上。如果你说:“那他也不用读了,我来坐就好了嘛!”可不可以?你的功夫若是能到那里,当然可以!问题是,当你功夫真的到达那个地步时,你也不会为儿子操心了;就因为你功夫未到,才会盯着他:“好好读吧!我陪你。”你就打坐加持他,那时的加持会产生两种现象:第一,你这个空间范围里的气氛会很祥和,塑造出适合他读书的环境。他原本没这个福报,所以也无此种气氛,你现在一坐,福报增加,读书氛围便产生了。第二,你这样为他加持以后,外面原有的一些业缘障道、障碍他的部分,会自然转向、跑掉。
学佛之所以能提供各位一个圆满的答案,就在这里。那个障碍会自然消除,但你并不知其原因。妖魔鬼怪可不会示现说:“老兄!我要走了,本来要障碍你儿子,让你儿子考不上的,现在因为你打坐,所以我得走了。”当然,有特异功能的另当别论。就正常人而言,你会获得转变的利益,但不会有那转变的感受。虽然感受不到,结果却可以看到。到时候你会发觉:“我儿子竟然考得上,真奇怪!”但这仅属世间法,世间法很容易达成。你必须以此运用来对治出世间法——我的无明怎么破?生生世世以来的业障是怎么累积的?要如何出离三界?如何明心见性?如何成佛?你都可以运用这方法。这出世间法,出三界、了生脱死都办得到了,世间法这小小一点福报难道还会办不到吗?那太容易了。
【智慧金言】
各位只要能持之以恒,每天选个适合、固定的地方坐下去,点固定的香,因为气氛是人为的因素,把气氛尽量调整到稳定的状况。不要今天坐中午,明天坐子时,今天在佛堂,明天在树下,不仅气候条件不一样,天天这样跑来跑去,心就很难摄住,因为身体与心理得不停地适应外在的环境,而我们功夫尚未有大成就,所以最好有固定场所。像阿罗汉已经成就了,他不但可坐在树下,也可坐在树上。鸟巢禅师就是因为树下虫太多,便坐到树上去,结果那些鸟也没看清楚,就在他头上结巢,故名“鸟巢禅师”。一旦你达到那种程度,可以免除一切条件,但刚开始,你得去营造那个条件,那是一种助缘,会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