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释讲】
执著于外在境界,自性被妄念浮云覆盖,便不得明朗了。“著境”即执著外在的境界,很多经文都谈及这部分,正如《楞严经》所说,“心被境转,即同凡夫”。为何会被境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带走了,那就著境了。反之,“心能转境,即同如来”,把它转回来即是不著境,那就明朗了,不为浮云所覆盖。经文的讲法虽异,但所指道理则同。
【活学活用】
“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遇到善知识,你能听闻真正的法,然后就得自己除迷妄,谁都无法帮你喔!你说:“我的心交给你,你帮我除。”没那回事,要自己除。
师父是帮你提出摧毁迷妄的方法,接着还是要靠自己除,只是师父在督促之时,你会很难过:“道理不就应该是这样嘛!师父怎么如此不通情理?”那都是世间法。将你的我执、自我意识形态摧毁,你才能去妄除迷。所以当别人施压,要破除你的迷妄时,你若无法当下承担而欲闪避,那就得怪自己业障深重了。大多数人都顺着情境说好话,所以念佛念到满心欢喜时,你说见到什么境界等等,大德们都说不错,你一听就很高兴。那是害你啦!你还被害得很高兴。反倒真要挽救你的善知识,他要破除你的自我观念时,你还怪他:“自己没那个境界,就说我不对。”于是你的我执更上一层,自我愈来愈深。
“……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能除迷去妄。自性中万法就能很自然地全然现前。这个“万法皆现”,并不是有事没事就跑出什么境界,若这样,那快了!快到精神病院报到了。“万法皆现”是指什么因缘到,便现什么境界。就像刚才提的,世尊制戒是随缘的,定下戒条后就不能再犯,至于还没定戒之前所犯的,骂一顿就好,此即“随缘制戒”。智慧亦然,“万法皆现”是随那个缘,自然现出那个智慧来,而不是吃饱饭没事,一张嘴巴直念:“我什么境界都有,你们看!”
【智慧金言】
“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见性之人就是如此,这便是证得清净法身佛。有没有一个佛像秀给你看啊?没有啊!见性之人就是清净法身佛。
13.归依真佛
【原文】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释讲】
“真佛”指自性佛,自心要归依自性佛,称作归依真佛。套句俗话,这叫“回光返照”,自己要能回光返照,反闻自性,自心必须反过来归依自性佛。现代人善根狭劣,所以不敢归依自己,始终自认是凡夫。因此我们常要求各位,跟我们学,进一步参与精进组来修学佛法,第一个要求,你要相信自己是佛,只不过现在是被涂了黑脸的佛。如今就学,便是要把黑脸洗净,佛即现前。人人皆有佛性嘛!人人都有殊胜的佛性存在,因此彼此间互相尊重,就如恭敬诸佛一般。
【活学活用】
要知道,听经之所即是普光明殿,你所面对的师长就是佛,在一起的每个同学都是菩萨、法身大士,要有这种认识。不能说:“没有啦!我业障深重。”作如是想的人,当下就可以出去了,种种福田可以,但还不够格学大法。想要当生今世了生脱死,必须先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是佛;我们这一会,个个都是菩萨,至少跟观世音菩萨一样;不管讲台上是谁,都是佛,这里就是普光明殿。要先肯定这些,再来谈修学。否则光哀叹自己业障深重,要忏悔啦!那都没用,不能成就。一定要先回光返照,肯定本身的这个部分。
前面所说不是诳妄之语,而是事实!是佛经上所说的,人人都有佛性,假如不能肯定这点,修学难以成就。佛法告诉我们,今生即可成就,世尊当时座下那些大阿罗汉个个都能成就,为何我们不能?认为不可能,是因为自己有下劣心。我们只是恢复实际的境界、状况,既未膨胀,也无压抑萎缩,只是在正常健全的心态下发展菩提道业。不要故意把自己压得很低,要先把不健全的心态调整过来,才能办道。
“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轻人心”就是瞧不起人家,“慢人心”是对他人傲慢,“一切时中”即随时随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随时随地都必须除掉不善的行为,因为自性中没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心,唯有平等心、清净心、无分别心、慈悲心、菩提心等等清净平等之心。
“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须经常反省观照本身过失,不说他人好恶。这是一种“无我见”心,须无“自我”心才能办到。只要有“自我”存在,前面这些七扭八怪的心就通通具足。一旦把“自我心”除掉,前面这些心就不存在,就能平等看待事情,这叫“自归依”。
【智慧金言】
“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下心”就是谦虚、谦下心。对一切人事都能恭敬,便不会有那种不通达的情况,这也是自归依。
14.经常反省自己
【原文】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释讲】
有没有见到化身佛啊?我们通常都以为见到的释迦牟尼佛便是化身佛。你看,这里讲化身佛也是没有人相,可是我们通通把它变成人相了。
【活学活用】
何谓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此处先将本体提出来。“一念思量,名为变化”,一念思量,就起变化,化身佛就开展了:当你思量恶事便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就化为天堂。接着,“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于是六道的情况也出来了。“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这是谈空间,四维上下。“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那五浊恶世也来了,释迦牟尼佛就是到五浊恶世来度众生。
“千百亿化身”,你仍旧想象不出来,总是想:“释迦牟尼佛变成千百亿个,怎么度众生呢?一个就可以了啊!”千百亿个即是一个,一个就是千百亿个。为什么?你看,这地方“念念起恶,常行恶道”,是不是都从自性中变化出来的?
“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回”指回光返照,能够回转回来,即生智慧。
【智慧金言】
中国“如意”的形状很有意思,它的头做得特别大,像毒蛇头,那就是叫我们反省,回头来看自己。你若踩住蛇尾巴,它马上回过头来咬你。这是提醒我们随时警惕自己,不然蛇头一朝着你来,就倒霉了。要经常反省自己,回一善念,智慧于焉而生。此即自性的化身佛,切莫外求一个形象佛,你若执著在那儿,就很可怜了。
15.善恶同源,善恶同生
【原文】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释讲】
这个三身佛若按六祖的定义,会很精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什么叫圆满报身?譬如长久处于黑暗的地洞,灯光一照,它马上亮起来。不会因为地洞暗了一万年,灯光也要照一万年才亮得起来。因此,即使你已愚痴了一万年,一有智慧之光,立刻启蒙开窍,不需再等一万年。
【活学活用】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过了就算了,过去如何愚痴迷惑颠倒,现在不管,重点是今后要能“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只要现在有智慧、光明就对啦。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善恶虽然不同,但本性皆一。“实性”即实相。中国人翻译佛法真是不可思议,性、相二宗截然有别,可是翻译成“实性”与“实相”,却又经常同义,所以在此不必将性、相分得太清楚。
【智慧金言】
“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虽然善恶同一实性,但实性中不染善恶,所以不能说“善恶同源、善恶同生”。定义已经阐明清楚,这叫“圆满报身佛”。
16.不失本念
【原文】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释讲】
自性起一念恶,万劫善因就通通毁了。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你一发脾气,百万障门都开了,本来修得很好,种了好多功德林,结果一把火全烧尽了,这便是“火烧功德林”的意思;反之,自性起一念善,恒河沙罪通通灭尽。
【活学活用】
然而你要知道,这一念善因起,广集之罪都灭了,但倘若尚留有一念恶习,那你又接上去啦!修行人要恒守正念,原因在此。希望善念一直增长,恶念永远不生,因为一个恶念起,便有好多好多不善的果会到临,关键在这里。
【智慧金言】
“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一直到无上菩提,直到成佛,念念自见,不失本念,这叫报身佛。想得报身佛之成就,要记得这种修法,从现在起,念念自见,不失本念,一直到成佛。这个观念要注意,它是个大关键。
17.自悟自修自性
【原文】
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释讲】
从法身来讲,“即是化身佛”。这种讲法称“相对明表”,以相对来说,就是化身佛;从现在起,念念自见,不失本念的话,就叫报身佛;以法身、佛相对来讲的话,就是法身和化身;以自性自见而言,即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自己想要修行,就要自悟自修自性,自修自性自悟的功德才是真归依。
【活学活用】
“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我们这四大假合的色身只是个屋子而已,色身不能作为归依。你悟得自性三身就是认识了自性佛。这“自性”与“色身”截然有别的。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能大师拟了一个无相颂,让大家用功,若能持诵,当下即能将一切迷罪通通消灭。我们简单说明一下: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迷人修福不修道”,这句话就点出来了,好多人在佛门中是修福不修道,不清楚“道”为何物,只修福不修慧;以为跟着拜,修福、布施一直做,便是修道;布施供养的福虽然很大,但心中仍持续造贪瞋痴三毒,那没有用啊!“三恶”,即是贪瞋痴。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想要修福来灭罪,是不可能的,后世得福,罪仍在。修福有修福的福报,但罪还在,要靠修福来灭罪是不可能的。罪应如何灭呢?从自心中将罪缘除掉,这时叫忏悔。所以光修福不行啊!这里已经说明得很清楚了。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突然间,不知什么因缘,你悟到大乘真正的忏悔,能够除邪行正,那就没有罪了。学道应常常观自性,想与佛同类,就要“常于自性观”。“自性观”绝非老生常谈,因为言者谆谆,你却还是抓不住,只好一直讲。刚才提过如何先破我执、自我的部分,要常常这样去观行——什么情况“自我”的影子会流露出来?不要光看别人的“自我”流露,要能看到自己的,然后将之破除,你就与佛同类了。
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只传这个法,希望大家都能见性,都具同一体性;若欲当来觅法身,自己的心要先洗干净。不管在何处,我所说的也是这个法,法法相通啊!但是我讲《无量寿经》时,就有人气呼呼地道:“师父!你讲你的《华严经》,不要讲《无量寿经》。”你若以为《无量寿经》是讲“向外求佛求得到”,这就是愚痴了。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要懂得自己去求,不要莫名其妙、优哉游哉度过去。人家说拿香拜,你就拿香拜,人家说跪,你就跪下去,这是“依相行”,不叫修行。有没有福报?有,但“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假如想这辈子成就,不再生死轮回,必得悟得大乘而见性。所以“虔恭合掌至心求”,一定要以如此修行。此偈可以抄起来当座右铭。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
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不知各位是否有开悟?可能我阐释得没六祖好,但希望各位真能按此修行。我们虽离六祖那么远,但能依此修行,即能与之“对面常相见”,否则就算你能亲身与他晤对,听他讲法,也是“对面千里”,徒然罢了。
【智慧金言】
修行真是如此,必得识得本心,见得自性,方能真正获益。我们再怎么讲,就是讲这个,若不能觅得自性,大家又何必那么辛苦坐在这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