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那都是正法,因无邪见,故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这里谈到正法,我们还要再提一遍,这个人我、贡高、贪爱、执著等,都是“自我”的作用,想要不邪、不迷,首先必须破除“自我”,整个修学的重点在此。一旦有自我、我慢、我障,那便通通是迷,怎样加以破除呢?此即修行的核心。
我们常说,学佛人是“息灭贪瞋痴,增长戒定慧”,但为何称贪瞋痴为“三毒”?大家可能无由感受。贪、瞋、痴即“自我”所依据的一个媒介,自我、我执不会单独存在,它定然依附在贪瞋痴上。一个人得意时,无形中就会流露出那种自我陶醉,陶醉在其成就之处。有些人竞选时,哈腰躬背拜托你投他一票,等他当选以后,就忘你、我是谁了。那时他已经陶醉在自我的成就里,我慢开始膨胀。这个“慢”,就是“贪瞋痴慢疑”的一部分,分开是五条,集中起来依旧属三毒,仍属贪的部分。
一个人失败时,会有恐惧、惶恐产生,这也是贪、瞋的一种作用,自我就在这时显现。自尊、自卑其实都是自我依存的一个媒介,贪瞋痴若能除之,自我便无所依附。自我不会依附在戒定慧上,因此一个人若强调自己戒持得多好、定功如何,或到处自诩智慧如何如何,处处与人争,那都是假的,只是自我在起作用而已,不是真正的戒定慧。
戒定慧本身所产生的,是一种“无我”的状况;倘若你持戒定慧,愈修我慢却愈高,那就错了。当一个人现出那种“我修得很好”的相,其实根本就修得不好,因为有“自我”的作用才会现给你看;真正修得好的人已经无我了,何需秀给人家看呢?像老子,谁也找不到他,因为他是最平凡的凡夫,你怎么找得到他呢?他已完全无我了。所以,一个人想成为“某一号人物”时,就是标准的凡夫。只有凡夫才会想做不平凡的事,做不平凡的人。所有凡夫都抱持着这种想法,唯有真正不平凡的人,才会想着要做一个平凡人,不必特别出色。想要头角峥嵘,那都属自我的作用。注意看看,愈想做不平凡的事、当不平凡的人,就愈是平凡庸俗之人。各位想想自己,可曾想过只要做个凡夫就好?小时候写“我的志愿”,每个都想当总统、爱迪生,哪个甘于当凡夫?
“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无”即无邪见。换言之,有“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就是邪见。想不好的事情、认为杀人放火没有因果,那当然是邪见,但涉及真正微细的部分,就是谈这个,你真能不想成为某一号人物的话,便是离开欲望了,“归依法,离欲尊”的道理就在这里。接着来看,“归依僧”为何是“众中尊”?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一切尘劳、爱欲境界,在自性中都不染著,那是不是众中尊啊?一切境界当中,清净为第一,但如果说:“我很清净,都没染著。”其实那仍是染著,染著一个“清净”。
各种尊贵当中,以清净最为尊贵,所以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是觉悟,这个觉悟之所以殊胜尊贵,就是源于清净,清净才能导引出正法,因正法而得以让人觉悟,此三者一体,故又称“一体三宝”。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你要自己归依,如此修行。然而凡夫不会这样修行,他整天都在三归依,“自归依佛,当愿众生……”“当愿众生”跟你什么关系啊?“耶,《华严经》这样讲,难道有错吗?”没有错,是你用心错了。注意看这个地方。
【智慧金言】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假如你没有见到佛,你要归依什么?看到木头刻的那尊,你就归依他,不是很好笑吗?你这样谈归依,岂非妄语?这讲得很实在,当然,假如我们如此轻易诽谤也不对,它是有特别指示的。佛法中,通常先立一个在前,然后再破,此处经文便是如此。假如言“归依佛”,不见佛,你怎么归依?佛在哪里?若这样向外求谈归依,就是妄语啦!所以应该讲“自性归依?。
9.归依自心三宝
【原文】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释讲】
不要错用心了,要善用其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大家知道以后,就应发起这个正念。“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自己的佛、自己的觉悟、自性,你都不回过头来,那要依靠谁呢?现在既然已经明白了,自己要内调心性,内明理观,对外则要敬他人,外托事仪,最重要的则是必须自己归依。
【活学活用】
世尊有句震烁古今中外的名言,尤其受到西方人推赞,但大家都读大乘经典,往往未曾留意到。世尊入涅槃前,阿难问:“世尊啊!你在世时,我们以你为师,你入灭以后,我们以谁为师啊?”世尊说:“记住,以后凡是佛弟子,不归依外面,应以自己为归依处,自己作岛屿,自己为灯塔,自己作自己的归依。”这是《阿含经》中《涅槃经》所记载,而大乘经典的《涅槃经》却不强调这一点,反而说“以戒为师”。这样讲,当然有其道理,当时舍利弗有个疑问,便问世尊:“很多佛都在弘法,为何有些佛的正法能够一直传下去,有些却不能?请世尊说明。”世尊说:“有的佛,有戒给众生作依靠,有的佛没有。”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问题,极乐世界没有戒,不用守五戒八戒,因为极乐世界的众生善根很好,佛一入灭,法就灭了,那是该世界的特色,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不一样。所以过去七佛当中,四个佛有戒,三个佛没有戒,三个没有戒的佛,其世间善根殊胜,大众亦从不犯戒,故佛未制戒。没有缘,佛就不制戒,那是众生的善根很殊胜之故。舍利弗闻罢,便请世尊赶快制戒,让正法久住。世尊说:“不行!必须有缘方能制戒。”
第一条戒是怎么来的呢?世尊有位弟子已经证得阿罗汉,他是婚后才出家,妈妈是个富婆,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苦劝他还俗,不要修苦行,否则家产怎么办?他说不行!已经出家就不能回头了。一日世尊游化到他的故乡,妈妈很聪明,马上叫媳妇装扮漂亮,好把丈夫勾引回家。妈妈对儿子道:“没子嗣不行啊!替我生个儿子后,你爱出家就去吧!”他想想也有道理,便与妻子同枕共眠数夜。之后他想,不知道这样是否恰当,便向世尊禀明,世尊骂了他一顿,从此规定出家人不能再跟太太行房,名为“不淫戒”,这是第一个缘,第一个戒便由此而来。有了此缘,才制定此戒,无缘便不制戒。
这时代的众生因为恶缘太多,无论是两百五十条或三百四十八条戒都有人犯,因此才会制出那么多戒条。戒条很多,在家人不知道。譬如,有个阿罗汉很调皮捣蛋(阿罗汉可以很活泼,不见得如我们所想象的那个道貌岸然的样子,但制过戒以后他们就不犯戒了),有一天用餐时,想到世尊没规定不能吃出声音,他就“叽喳!叽喳!”弄得很大声,吵得厉害,于是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世尊,抱怨这样子吃饭不成体统。从此以后,就规定吃饭不能出声,而那些人再也不出声啦!戒就是如此定出来的。吃饭定了规矩,但衣服的穿法并没有定,所以调皮捣蛋的阿罗汉又故意将衣服倒着穿,吊儿郎当的,有人觉得这样子不像个修行人,就跟世尊报告,于是世尊就又规定衣服必须穿戴整齐,不然也犯戒。
必须有那个缘,才制戒。我们这时代的众生千奇百怪,所以佛要制很多条戒;但在善根淳厚的时代里,众生不犯戒,也就无制戒之缘了。
【智慧金言】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常有人唉声叹气:“业障深重,生不逢时,福报不够,生在末法时期,五浊恶世啊!”其实反过来看,我们的福报很大。世尊讲经说法,没有一个佛像他这般认真,天天讲,即使腰酸背痛、拉肚子、走不动了还讲,直到倒下去为止。过去其他佛因彼时众生福报极大,佛一放光,该开悟的就开悟,该得度的就得度,不用说太多。那时的众生有那个福德因缘,但如此一来,他们对佛法了解的程度,不如我们这般深刻。如今我们在此勇猛精进,十方诸佛菩萨皆同声赞叹,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傻乎乎地在这儿修苦行谁看得到,告诉你,十方诸佛菩萨都看得到。你说没人知道,佛应该示现示现。他若真的现给你看,你不具慧眼怎么看得到?睁开慧眼,就可看到。学佛须自己去体验这点,绝不要弄错。
10.自性三身佛
【原文】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释讲】
既然知道归依自性三宝以后,六祖更进一步谈“一体三身自性佛”。三身佛,我们知道即“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六祖说,这地方的解释其实有因果脉络可寻,且听他道来:“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这都是谈这个色身去归依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他仍是从外相谈起。这三者都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六祖说,善知识!色身不能作为我们的归依处。清净法身佛、千百亿化身佛或者圆满报身佛,都在我们自性当中,只是其作用不同而已。世间人总是自心迷,不见内性,而向外去追求三身佛。你们注意听,让你们知道自己身中有自性三身佛,此三身佛,是从本身自性中展现出来的,并非由外得来。
【活学活用】
常有人说见到佛。见到哪个佛?道场中间坐着的那尊佛?这叫作迷啊!应是见到自心里面的那个佛,不管清净法身、百千亿化身或圆满报身,有形象就绝对错。尤其念佛人,常说:“我念到阿弥陀佛来接引!”哪个阿弥陀佛?就前面那一尊啊!那实在是很奇怪的事!应该是自性显现的这部分来接引你才对。怎么接引呢?即由自性展现出来,你自然对整个境界豁然开朗,会抖落一身的尘埃与无明。“见佛来接引”,你的烦恼有因此而减轻吗?痛苦有没有减少?都没有。这表示你在痛苦当中希望得到一点安慰,所以出现那么一个幻境就信以为真。这些都不是可靠的情况。
【智慧金言】
这里特别强调,自己身中有自性三身佛,它是从自己自性之中展现出来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
11.万法从自性生
【原文】
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释讲】
何名清净法身?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当你感受到:“这个世界本来就这样嘛!本来就是这么清净,我何必庸人自扰?”那就见到清净法身佛了。有没有形象给你看呢?没有,它并非一个形象。在这个时代学佛,必须先破除拟人化的观念,以因缘化的观念才能明白何谓佛身。“佛身”是因缘化组合的,不要将其拟人化了,只要见到人形、人相,那都是错。它是一种因缘,例如这因缘,你突然间悟到:“哎,本来没什么事嘛!烦恼都是自己招惹的!”
【活学活用】
上次谈到片段式与无尽式的思维模式。想想看,我们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段当中,这一辈子一定有生日、有忌日、有毕业纪念日、有事业、车子、房子、妻儿……这些都属真实的存在;然而假设你有三万辈子,那你会将每辈子当中,种种琐碎的生辰忌日、妻儿事业等等都记起来吗?假如只记一天的话,从早到晚刷牙洗脸等琐事,你会记得很清楚,可是一两万个日子过后,你还会记得二十岁生日当天是怎么过的吗?第一次拔牙,你可能把牙齿留作纪念,等三十几颗牙通通换过,我看你根本不会留了。一旦你用无尽式的思维模式,当会发现很多烦恼与执著根本多余,自然而然就会放弃了,那时所得即是清净法身。我们绝对有这种机会与经验,可是不自知,还痴痴以为要“看到”一个清净法身才算数。果真如此,你绝对看不到!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脑筋用到坏的地方就做坏事,用到好的地方就做好事,善行、恶行都在自性中。可不要将它解释成“善恶同源”,没有这种讲法,是你自己用心的关系。
“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像天永远都是清的,日月永远都是明亮的,只因浮云遮蔽,所以“上明下暗”。我实在想不通,古人又不像我们现在可以搭飞机上云端,知道上面是白,下面是黑的,他们怎知上明下暗呢?然而六祖当时已知“上明下暗”。你看,禅定功夫能破除物理现象的限制,虽然他没有实际飞上天,可是他了然于胸。
【智慧金言】
“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世间人、不修行的人,其心性浮游,乃至无明就如天上乌云般,将本心盖住,所以很多现象都无法洞悉了。假如能够有这种智慧之风,将云雾吹散,那么一切万象皆能朗然现前。
12.摧毁迷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