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坛经》学生活
23244300000043

第43章 南顿北渐(3)

你有没有这种疑情:他如何成就的?他既有此成就,我们也能做到。这是一个基本信念。问题是,他怎么修,而我们要怎么如法修行才有可能?读经书时就得去寻找那个行法,这里虽然没提,但你把前面说过的那些行法带带看。要修他心通,意根必须清净,要修金刚不坏身,身根也一定要清净。总之,具足五通并不难,只要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好好修,大概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都可成就。意根成就,除了具他心通、宿命通以外,还有个漏尽通,但漏尽通一定得从智慧门开才有办法。

修行上没办法单一偏向某个角落去修而能具足圆满成就,像惠能他老人家就是具足圆满成就。虽然这里看不出实际的情况,但我们照样能修得到,但不能偏向单修某一部分,否则只有某一部分成就。这是先就总则上来谈疑情的部分,进一步的行门以后再谈。

行昌连砍三刀未果,惠能大师却开口说话了。他说:“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正剑即正义之剑,它不会找上不应杀的对象,而邪恶之剑想杀害正义之人,也无法得逞。我相信他老人家在跟张行昌这绿林莽汉讲话时,也不会像经文文字那样文绉绉的。他一定大剌剌地说道:“正义之剑不杀好人,邪恶之剑也杀不了好人,我只欠你钱,没欠你命。”

惠能不但有金刚不坏身,而且他明因果,知道行昌会找上门。此处有个要点必须说明。谈到战争或谋杀等情事,其实刽子手所背负的因果没有主谋者来得重,因为主谋者唆使杀人,而刽子手则无异于奴隶,老爷叫他做,不做不行。所以一般说来,主谋者所背负的因果比刽子手重,这是因果的状况。

惠能只欠行昌钱,没欠他的命。单单这句话,我们对因果还看不出个所以然,然而《普贤行愿品》里提到,发心修学十大愿王者,从此以后即能知宿命了。这地方惠能了知前辈子的因缘,但他并没说因果未了,因果犹在,只是不再往下造。上辈子欠钱,还钱就好了,若上辈子欠命,那非得偿命不可。可见惠能逃命时尚未有宿命通,否则他就不必逃了。现在他知道“只负汝金,不负汝命”,由此可印证惠能是到此地定居后,才得宿命通与金刚不坏身的,这是一个明显的旁证。

由此亦可见因果昭昭,真是丝毫不爽。开始修行以后,我们一切过去因,会一个个显现。这里,他跟华严那最高境界是相应的,当然他已经修到这种程度了。假如你真正发普贤广大行愿心,也能马上达到这种境界,就看你能否真正建立起信心。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行昌听惠能这么一说,吓昏了,过了好久才醒过来,当即悔过而想出家。惠能把钱给他,说道:“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惠能并未交代什么前因,只吩咐他赶快离开,否则他的弟子会反过来加害于他。“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惠能叫他先到外头出家,改天再来,一样收留他。“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行昌领命,半夜里逃走,后来出家了,且持戒严谨。“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不知过了多久,行昌有一天想起师父的话,便跑来礼拜惠能大师。

“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我想你很久啦,怎么现在才来?“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这个“昨”是过去,不是昨天。过去蒙和尚不追究,现在虽然出家苦行,仍难以报答和尚恩德,唯有传法度众生了!我们现在如果要报恩报德,最好也是传法度生。

“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他说他常读《涅槃经》,其中提到“常”与“无常”,但不能了解其义,乞求老人家慈悲,为他解说何谓“常”与“无常”。行昌这是在请法。

【智慧金言】

这地方我们借机提一下,修行是真参实修假不得的,假如修学只是为了虚应故事,或像看电视消遣时光,那看完就算了嘛,关起电视就可睡觉啦!但若是为了生死,为有一番作为,那就得好好找出一条路。《六祖坛经》开讲至今,行门谈了很多,希望各位从中体会,不管你用转识成智的方法,用透过、用掉入、用警觉,乃至照见、观照、参话头等等方法都可以,你可以单一,也可以综合,但务必要去进行、要去实修。

8.佛性无常

【原文】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释讲】

“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一般人读到这里,大概不太能接受惠能的说法。为何它和一般定义悖离?一般都说“无常就是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有常的常即是佛性,佛性永恒,大家都有。”所以连行昌也不同意,抗议他的说法跟《涅槃经》的旨趣不合。可见行昌很用功,各位也必须具备这种警觉性,师父所说若与经文不同,必须立刻提出来。

惠能大师道:“我传佛心印,怎敢违于佛经呢?”行昌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和尚反说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都是无常,和尚却说是常,这什么意思啊?这样讲,我反而搞糊涂了。”不管对不对,自己的立场一定要先站稳。

提醒诸位,佛法是要令人觉悟的,当你执著时,师父就得破你的执著。惠能云:“以前我听过比丘尼无尽藏读诵《涅槃经》一遍后,就为她说法了,所说一字一义没有不合经文的,现在我为你所讲的也一样。”张行昌也很有礼貌,说道:“我才疏学浅,请和尚多多举例说明吧。”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

【活学活用】

惠能就说了,“你知道吗?假如佛性是常的话,就永远是常了,不会有人不发菩提心,人人皆发心,所以我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假如一切诸法是无常的话,那么物物皆有自性,可以容受生死,如果一切诸法皆属无常,真常性就无法到达无常之处,是不是这样?那真常性就有不遍之处。所以我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假如佛性是常,那就无须说什么无常了,现在也存在着啊,对不对?惠能反过来定义,说佛性是无常。我们不要在相上看,要从作用上看。惠能其实是从无常来论真常。又一切诸法若是无常,那么物物都有自性,容受生死,这时真常性就有不遍之处,所以说这一切诸法是常,不是无常。有常的话,真常性才会遍及。这还是指作用,不是从相上来谈,我们必须从这地方去考虑。所以惠能从无常说真常,也从有常说真常,而这部分的讲法则是从作用上说,而非从相上说。“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所以我说常,就是真无常义,我说无常,就是真常义。惠能大师由反面立论。

“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凡夫与外道把不正常当作正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二乘人把常计无常,“共成八倒”。“八倒”是一种解释,我们暂且不谈。二乘为何于常计无常,这里稍作说明。凡夫外道对于有常的认知是错误的,故称邪常。譬如凡夫外道认为山河大地乃有常,它永远存在,故以海枯石烂来比喻爱情。其实海枯石烂很容易,几万年就可以了,爱也有限,对不对?这就是当成有常的例子,其实它仍属无常,只是这个无常一般人感受不到。例如室内这张桌子,经几百、几千年终会腐坏,而在这过程中,它逐渐在变化,这便是无常。假如放在室外,大概不出五年,风吹雨打很快就坏掉了。以这种例子来说明无常,好像也对,可是佛教所指真正的无常义并非如此。

无常是指我们“念念生灭”,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再来,眼见色、耳闻声,像摄影机一样捕捉,然后经六、七、八意识转一圈绕出来的一种影像。无常是指这个部分。二乘修行人就把这个当成三法印,说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然而这是从缘起法界来讲,从缘起法界来看的话,一切有为法皆属无常,而看不到的那个佛性才是真正永恒。那么,看不到的佛性、本性、真如、涅槃,即是常、有常。然而那个有常,其实是从这个反面去反证过来的。

六祖则是从作用上立论。假如佛性有常,那么它的作用怎么没有显现出来呢?所以说,佛性在佛是显现出来了,那是有常;在众生则尚未显现,故属无常。因此问“狗子有佛性否?”答有也对,答无也对,因为它尚未显现。“有”是隐藏的,显现的是“没有”。但在佛就不一样了,佛是“有常”,他显现出来了。所以佛性若属有常,那种种善恶诸法也应该没有了,人人都发菩提心了!可是我们都还没有发,是不是?问你发菩提心没?有啊,每个月都发心,刚刚才布施了一千块,怎么没发心?变成这种状况,那就不对了。这不是我们所说的真常义。所以从无常当中来说真常,从有常当中来论真无常,惠能大师是用这种反衬法。

“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从涅槃的了义教,来破二乘的偏见与凡夫外道的邪止,从佛的立场来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所以这个“真”指什么?是遍在二方,佛与众生皆然的——佛,佛性是常;众生,佛性是无常。例如,这张图是白底黑线条,它用白显黑,假如你用黑底,那是否得用白线?谈佛性,就佛而言是显的,故称有常。就众生而言,由于佛性尚未显现,故属无常。惠能用这两者同时对比,用现代话形容,就是层次的关系。像天秤一样,在佛性这边这样说,在众生那边则那样谈,立论殊异,但意义相同。

“汝今依言背义”,你虽遵照经文上的语言文字,但却违背了它的本义。所以经文有很多地方不能依文解义,此即为何“依经解义,三世佛冤”,因为没看透其法义啊!各位,讲经若要深入法义,就难以用古人的话照本宣科,否则自己读就好了,何必再需要别人来讲解?我们进入那个境界以后,用现代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才能让人接受。所以要谈法义,而不是光论文义。此即“依义不依语”,依据法义而不依赖语言文字。

【智慧金言】

如果只是语言文字说得很好,却感受不到其中的真实义,那就冤枉了。这就像手上拿着一百克拉的钻石,只因人家说那是玻璃制品,你就随手扔掉了。然后人家再拿个玻璃给你,说是真钻石,你反倒信以为真。因为你是依于人家所说,而非亲身实证、体验。

9.“自我”的防碍

【原文】

乃说偈言: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释讲】

有个人去找释迦牟尼佛,说了一堆,举了很多例证,说他认为有神。佛道:“无神!”他问为什么?佛为他解释之后,他开悟去了。下午又来一个人,他举了很多无神的道理,佛却说:“有神!”于是佛也为他解释了一遍,他也开悟去了。阿难在一旁感觉很纳闷,便问佛陀,到底有神还是无神?佛拿起如意棒便往阿难头上敲下去。为什么?因为阿难不懂得教化的原则。现在惠能也援引此种教法,行昌就感受到了。之前他守错心了,所以这里他说:“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活学活用】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不能通权达变的人,就像春天的池塘是透彻的,池底里面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你忘了当中有一层水,遇到了障碍还不知道,咚!人就栽进去了。要明白那是方便。说无常,是方便说,但我们常常守着无常,这叫“滞权不尽实”,停滞在方便教这边,无法进入实教的境界里。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各位明白吗?这便是行法,是修行的法门。我常说,何谓精进?精进即是等待,在等待中必须具有高度警觉性,这叫“我今不施功”,你不必寻寻觅觅,常与无常找不到的。只要随时提高警觉,像猫等老鼠一样,“佛性而现前”,他就捕捉住了,那就醒过来了。“非师相授与”,并非你特别给我的,却是你帮我展现出来的。这句话最重要了!“我亦无所得”,我也没有得,本来就这样,哪有什么得?这真是大彻大悟的说法。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这人福报还真是大,法名是师父亲授的,表示他已经彻底通达了。

有个老和尚在窗下读经,一只苍蝇停在纸窗上,见外面有光,便想从里面钻啊钻要钻出去。他的弟子神赞禅师见状便吟道:“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禅师一语双关,意谓老和尚在经书里钻了老半天都钻不出去,等于把师父骂了一顿。老和尚听了虽然生气,但还算有警觉性,想想神赞是不是在暗示什么,于是问道:“你出去参访了几年,回来后讲话老是颠三倒四,你到底学了什么?”神赞禅师便将百丈禅师那边所参学的告诉师父,师父也开悟了,反过来拜神赞为师。徒弟竟然升格当师父,这就告诉我们,真正懂修行的人,内心里头一定清净、谦虚,掏空自己,否则无法去感受。

很多人往往不是来求法,而是来打擂台踢馆的,这样绝对不会有成就。行昌就是不施功,他真心来求法,像是倒干水的杯子,虚怀若谷,所以惠能大师一说,他便全盘接受了,而他这种情况在前面也展现出来,他杀惠能不成,眼看情况不对,便立即皈依求剃度,但因缘未成熟,所以惠能大师叫他先离开,他就离开了。你发起这个心,师父叫你走,你就走,这叫依教奉行。他有这种根器,所以成就很快,一席话当即开悟。内心还有“自我”的人,你讲一百万次也没用,因为自我始终会暗中作祟。

学佛就那么一个前提。内心如果还有那个“自我”,便会一直“施功”,不得成就。要怎样才能不施功?无我!人就是喜欢加功,所以才叫凡夫。你留意看看,假日待在家里,看你加功不加功?不放假则已,一放假就特别累。为什么?因为冬天将至,趁现在还有太阳,能洗能晒的赶快翻出来。这不是加功吗?有几人能悠闲地在阳台上享受日光浴?为什么会这样加功?就是自我一直在起作用,静不下来。修行人就在这里训练,平常在家就可如此训练。

有些人说要静下来可以,但至少有件事得做,就是念佛。今天刚好没事,念八个钟头,看能不能念到十万声佛号。结果家人叫你吃饭,你说:“等一下,还有五万没念!”这还是在施功啊!有没有办法静下来就静下来,什么都不想?这一天就是如此,一念之间把这廿四小时度过,有无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你才会发现无我是什么?然而我们却一直卷进去,自我一直起作用,自我没有依靠不行。

【智慧金言】

这是修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希望各位借此有所领悟,你若不具备这种条件,百千万劫都难修行。你勤苦修行,自我却老是在那边干扰,怎么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