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的智慧
23269200000002

第2章

说曹操,曹操就到。自从接了胡雪岩的赠礼后,刘二爷终日感激涕零,寻思回报之机。一日,刘二爷在路上碰到了钱庄总管刘庆生,他将刘庆生悄悄地拉到僻静之处,从身上掏出一个钱盒子,取出两张银票交给刘庆生。刘庆生入眼便觉得异常,他感到这两张银票似乎不同于一般,再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只见那银票是皮纸所制,上面写的是满汉合壁的“户部官票”四字,中间标明“库平足色银一百两”,下面还有几行小字:“户部奏行官票,凡属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并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项,伪造者依律治罪。”两张银票一张一百两,一张八十两,共计一百八十两。平素刘庆生见识的银票也不算少,但这种官票还是头次见到,因而笑问:“这是什么银票?市面上还从未见过。”

“这银票在京里也是刚通行,听说藩署已经派人前往领去了,市面上不久就会流通。”刘二爷答道,“不知我可否将之存人贵钱庄?”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刘庆生一面答道,一面将这两张银票揣人怀里,辞别了刘二爷,直奔回阜康钱庄。

胡雪岩将两张银票翻来覆去看了几遍,也看不出个所以然,于是立即命刘庆生将来源钱庄和鸿财钱庄的大东家们请来一同鉴赏,以期弄清其来龙去脉。

来源钱庄的大东家孙胖子戴上西洋运来的老花眼镜,反反复复地仔细端详,然后放下银票说:“我隐约听说,京里要发行新官票,没想到已经出来了,上面做事也够快的了。”

“近来长毛四处犯事,军饷紧急,不快不行。”旁边另一个来源东家说,“看来浙江也快通行了。”

“这种官票也不知道发行了多少,说的虽然是‘属将官票兑换银钱者,与银一律’,但如果这种官票太多,现银不足,那咱们钱庄岂不要蒙受损失了吗?搞得不好,会招致头顶之灾啊!”鸿财的一位大东家摇了摇头,忧虑地说道。

善于察颜观色的刘庆生此时将目光射向了胡雪岩。胡雪岩此时却是满脸沉思之色。

当来源和鸿财钱庄的东家们走了之后,胡雪岩立即将刘庆生拉人内室。

“依我看,这官票将来肯定不值钱。”刘庆生想到鸿财钱庄大东家的话外之音,很果断地答道。胡雪岩摇了摇头,又仔细看了看银票,说:“乱世出英雄。越是乱的时候,越有机会。庆生,你要记住一句话,有其弊必有其利。最关键的是,我们只要随时抓住利的一面,就会永赚不赔。这就好比做米生意,跌得差不多时,就买进,涨得差不多时,就卖出。卖米是这样,做钱生意更是如此。你明白了吗?”

刘庆生也是个聪明人,听了胡雪岩的这番话,觉得颇有道理,自觉获益匪浅。但是要掌握好跌涨的趋势,这就要靠自己独到的眼光了,但这眼光岂是每个人都具有,它又从何而来呢?。

刘庆生把自己心中的疑问提出来向胡雪岩请教。胡雪岩却反问他一句:“你看,这官票若真是发放过多,而没有足够的现银来兑取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刘庆生思忖片刻,摇头不语。继而向胡雪岩问道:“那么胡先生,你是怎样看待‘户部官票’的呢?”

“来源、鸿财等钱庄的东家们目光太浅,不足以成大事。”胡雪岩的脸色十分凝重,“我首先看到的是天下。京里发放这种官票,只不过是想聚敛银两,充实军饷,以对付长毛。我看长毛,胜则弥骄,败则气馁,不拾人心,甘于守成,必不能成大器。现今官兵得西洋利器相助,左、曾二位大人又带兵有方,故长毛必败。因此,无论亏盈,我都要帮官兵打赢这场仗。只要官军铲除了长毛,世间太平,朝廷必将感激。到时候,无论做什么生意,朝廷必将一路放行,这哪有不发的道理?你明白了吗?记住,做生意要将目光放远,生意做得越大,目光就要放得越远。不要怕投资过大。只要能用在刀口上,投资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大生意,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下一省的生意;看得到一国,就能做下一国的生意;看得到国外,就能做国外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胡雪岩这番话是刘庆生闻所未闻,但再联想到胡雪岩在王有龄身上“投资”一事,不由得大为钦佩,暗自赞叹:“胡雪岩的确是胡雪岩,其眼光之深邃果非常人所能及也。

成功语录:有其弊必有其利。最关键的是,只要随时抓住利的一面,就会永赚不赔。

气吞山河,胆识过人

“一人拼命,十人难敌。”经商也是这样,胆识能够让你占据上风、占得先机,往往也能最终取得胜利。胡雪岩是商场上的常胜将军。而他之所以能以令世人咋舌的速度张扬势力,一天比一天强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有胆有识,在看清楚形势的情况下敢冒风险,比别人多了一份令自己走向成功的胆识。

当初,胡雪岩创业时正处于太平天国与清廷对搞的时期,一般生意人为求稳当时经营态度都转趋保守,但是胡雪岩却在乱世动荡中看到了商机。

当时,经营钱庄的人也很多,或许这并不能足以说明胡雪岩就比其他钱庄老板的胆量大。最能体现胡雪岩“气吞山河,胆识过人”的经商性格,就是他敢于顶着朝廷干,吸收太平军的存款。

当时在清政府眼中,太平军是判乱团体,吸收太平军的财产无疑就是隐匿“逆贼”的财产。朝廷要是知道哪一家钱庄敢替太平军存款,就会没收钱庄的财产,砍了老板的脑袋。一个商人要是做这样的生意,结果通常是“有命赚钱、没命花钱”,因此当时很多钱庄根本不敢收“太平军”的存款。可是胡雪岩却看到了“刀口”下商机:

首先,这一举措确实有它的可行性。太平军占据江南富庶之地已历数年,聚敛财富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洪秀全定都南京以后修建的天王宫内城金龙殿,殿内楹柱所敷金彩全为真金粉末。当年曾国荃攻下安庆,仅在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驻节安庆修建的英王府内,就搜敛了不下二十万银子的财宝,运往他的老家。由此可以推断,太平天国中下层兵将中,许多人一定从各种来路积蓄得不少的私财。如今太平军已成苟延残喘之势,他们中的好些人已经开始暗地里盘算着如何躲过这场劫难。对于太平军兵将来说,这个时候是保命容易保财难,而他们只要保住财产,逃过这场劫难之后,风头一过,局势一定,后半辈子也就可以衣食无虞。这些人的财产当然是变成现银存到钱庄里最保险。

不用说,接受逃亡太平军兵将为隐匿私产存到钱庄的钱款,风险也是明显存在的。其风险有二:

第一,按朝廷律例,为太平天国兵将者,自然是“逆贼”。既是“逆贼”,其家财私产便是“逆财”、“逆产”,照理不得隐匿。接受逆产,便为隐匿,一旦查出,很有可能被安上通“逆”助“贼”的罪名,与那些太平军逃亡兵将一同治罪。

第二,太平军逃亡兵将的财产既是“逆财”、“逆产”,抄没人公则是必然的,被抄的人倘若有私产寄存他处,照例也要追查。接受这些人的存款,如果官府来追,则不敢不报。虽然官军中不乏贪财枉法之辈,自己搜刮太平军私财不报,因而客观上使一些太平军兵将可以逃过官府抄没家产的追查,但尽管如此,也决不能完全排除有些人要一查到底的可能。这样,一旦查出,即使不被安上接受“逆产”的罪名一同治罪,存款也必被官府没收。按钱庄的规矩,风平浪静之后有人来取这笔存款,钱庄也必得照付,如此一来,钱庄不仅血本无归,还要“吃倒账”。

有这两层风险,接受太平军逃亡兵将的存款,也就确实有点类似“刀头上去舔血”了。但是这笔“买卖”风险大获利也大,因为这样的存款不必计付利息,等于是人家白白送钱给你去赚钱。因此胡雪岩仍然决定要如此做去,这就是他说的:“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这就是是一个获得大成功的商人的必备素质。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利益均沾,要在同行同业中出类拔萃实在是难之又难,弄得再好,大体上也不过只比保本微利、混个糊口,或鬻儿卖女,口好上一点点,用胡雪岩的话说,也就是“不冒风险的生意人人会做,如何能够出头”?可以说,生意场上所有能够带来滚滚财源的机会,都会包含有风险的成分。事实上,胡雪岩创业之初的生意,就没有一桩是没有风险的。兵荒马乱之中开钱庄,在太平天国与官军往来拉锯的地区贩运粮食、军火,在洋商势力雄厚且充满倾轧的十里洋场与外国人做丝茶生意,都担着绝大的风险。

乱世之中充满了机会,也遍布危机,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说到底,没有不担任何风险的生意。而且,商场上一笔生意能得利润的多少,往往与经营者应承担的风险大小成正比,所担风险越大,所得利润越多,所谓“胀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似乎是商界一条古今一理、中外相通的法则。—个能赚大钱的商人,必然敢冒巨大的风险。在人所共见的风险中权衡利害,而且看准了就敢于担当别人望而却步的风险。

与此相比.风险更大的一次生意是前文所述的胡雪岩在上海的蚕丝生意。那时,他的徒弟打听到,上海市面将会不平静,帮会组织“小刀会”将在八月起事。起事了会给市场带来什么反映?该怎么应对,这就需要胡雪岩去思考决断。

当然了,小刀会没起事之前去上海做丝生意,估计不会有太大风险。只是,如果小刀会起事成了现实,上海要有好一阵儿乱,外边的丝很难运进,这对商者可以说是一次有风险但能赚大钱的机会。如果你知道了这一情况后,事先囤丝,大批吃进,到时候定能卖个好价钱。

但是屯丝又有囤丝的风险。首先,囤丝是要压很多本钱;其次,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囤丝也就意义不大了。

这就又需要商者下决断了,因为商人不可能穷知与下决断相关的所有信息,所以,当然就有风险性。在最后时刻,只能根据大致的情势估算。至于估计的是否准确,情况会否按估计的方向发展.这都是未知的、待卜的。

正因为是未知的、待卜的,才需要商人勇毅果敢的品性。

胡雪岩这次做出的决断是:大量买丝,囤往租界,必赚无疑。

他的理由是:洋人暗中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办法治一治洋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有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丝价会大涨。

局势果然按他的估计态势发展了。两江督抚上书清廷,力主惩罚洋人。清廷也已回复答应这么做。

这是胡雪岩创业以来第一笔大宗生意。为了这笔生意,他调集了几十万银款,其中多半儿是钱业同行借贷的。大家都相信胡雪岩所下的判断大致不会错。回头想一想,假定这一次恰恰是胡雪岩错了,或者是丝已经囤了三月,利息已经吃进去了几千,忽然市禁大开,丝价大跌,恐怕胡雪岩的出场就是终场了。

幸好,结局得十分圆满,胡雪岩不仅获了厚利,而且铺好了与洋人今后做生意的路。智和勇的结合,智和义的结合可以说是对胡雪岩客观的评价。胡雪岩从权场、从洋场、从江湖得来的消息也都十分准确,为他最后的决断提供了成功的保证。当然了,这一决断的成功也缺少不了胡雪岩的准确判断。

敢冒风险决非意气用事,风险决策必须以科学为依据的,实施的每一个步骤都应经过周密的策划,把风险变为机遇,把机遇变成现实。一个成功的商人,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尤为重要的是能察人之所未察,那就是对事情的全面彻底的了解,预见的眼光,正确的思考与判断。

当初,胡雪岩得知青帮要替太平军运送一批从上海购买的军火。因为战事频繁,军火买卖的利润特别大,连回扣都是一笔不小的款子,胡雪岩早就眼红这门生意了,只是不知如何着手。这次他知道了这条消息,正好可以先别人。步,把这笔生意抢来自己做。恰好在这个时候,官府也准备购买五百条毛瑟枪,以加强浙江军营的装备。

胡雪岩粗略算了一下,每支毛瑟枪约五十两银子,五百支就是二万五千两,只要回扣在一分以上,那就至少可以赚到三百两银子,应该是一笔好买卖。

于是,胡雪岩马上收拾行装,雇了一支小火轮,连夜急赴上海。老谋深算的胡雪岩知道,商场如战场,稍有迟误就会错失良机。而且,胡雪岩还算准了,洋人肯定会一边跟太平军讨价还价,一边拖延时日,以便在最后关头狠狠地敲上太平军一笔。

胡雪岩还估计,太平军欲购的这五百支枪数量巨大,洋人不可能有现货,等到从国外运过来时,就应该是一个月之后。胡雪岩很有信心让洋人将这批军火卖给自己。

胡雪岩到上海后.通过青帮头子廖化生结识了在洋人手下打工的欧阳尚云。从欧阳尚云那里,胡雪岩得知,事情果真像自己事情估计的那样,太平军所购军火因为现货不足,麦得利已经发电报向国内催运了,下个月初才可以交货。

胡雪岩一算,还有二十多天时间,二十天用来同洋商周旋,时间上是绰绰有余了。胡雪岩十分自信地认为麦得利一定会改变主意,他会同太平军毁约,把生意转向自己。

在与麦得利谈判的过程中,胡雪岩勇气十足,不因为对方是洋人就害怕,而是理直气壮地让麦得利将军火卖给自己。在关键时刻,甚至威胁追究麦得利的法律责任。

这一恐吓,麦得利怕了,既怕自己血本无归,还怕清政府找自己的麻烦。他在得知胡雪岩的财富足以买下英伦三岛中的其中之一时,当即惊得哑口言,于是乖乖地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把军火卖给了胡雪岩。

胡雪岩之所以在做生意中能有如此气吞山河的胆识过人,首先源于他对时势、对商情的充分了解。这种胆识不是莽撞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最后决定,所以,他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有惊无险,并稳赚巨利润。

成功语录: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舔。

看得准,且看得远

阜康钱庄的招牌打响后,转眼间夏粮收季到了,胡雪岩准备亲自到湖州去一趟,看看那里今年的夏粮收成如何。正待他上船起程之际,杭州太守却派人在岸边喊住了他,并请他赴太守府吃饭。酒过三巡之后,太守支走了身边的人,告诉他:“抚台大人即将调任,不过有件事想请胡兄帮个忙。”

“大人,有话尽管直说,能让贱民帮忙,那是抚台大人和大人的抬爱,只要我能有效力之处,小民万死不辞。”胡雪岩双手一抱拱,辞色庄重地答道。

“抚台大人新任江宁藩司,掌管江南盐、织税,以供饷曾……中堂的江南大营。在任上,抚台大人廉政爱民,两袖清风,因此想向胡兄借银两万以打点朝廷。胡兄也是知道的,江宁藩司乃一肥缺,等他一到任,半年之内必定加倍偿清。光墉兄的为人,抚台大人和我都是明了的,所以才说这话,不知光墉兄意下如何?”

胡雪岩毫不犹豫,接口答道:“不知大人何时需要这笔款子?”

太守低头沉思了一会儿,说:“你看十日之内,可行?”

“那好,十日之内我保证将钱送到。”胡雪岩肯定地答道。

“利息几许?”

胡雪岩很有信心地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分?”

“哪敢要一分,重利盘剥可是要砍头的,雪岩再有九个胆,可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厘!要多了,我胡某岂不是不仁不义,乘人之危,发黑心财,如若不要,似又不合钱庄规矩,坏了抚台大人的名声。故只要,一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