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的智慧
23269200000033

第33章

但很快,德国慕尼黑电脑公司发觉这种软件产品似曾相识,经过分析,发现是自己公司遭窃的电子软件,公司立即诉诸国际法庭,请求对英国联邦IPM电脑公司进行法律制裁。

经过三年多的漫长诉讼、辩护,1992年12月,国际经济仲裁庭宣判,英国联邦IPM公司败诉,须赔偿德国慕尼黑电脑公司1300万英镑,并立即停止生产该产品。

英国联邦IPM电脑公司在商战中的“滑”,只是为自己挖掘了一个坟墓而已。在败诉赔偿之后,英国联邦IPM电脑公司势力锐减,在商界又名声扫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宣布破产倒闭了。

商业中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或许会带来一时的飞黄腾达,但在投机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发展埋下了一个祸根,设下了一个隐患,而这一隐患往往是其致命之疾,一旦爆发,则将为自己招来灭顶之灾。

商业上奸滑的不仁道,尽管为人所不耻,但其背后隐藏的财富,却总令人无法抗拒,因此其经常被人视为通向成功的终极捷径,也常引诱人铤而走险,妄图一举成名,却没仔细考虑其必然的祸患。要想在商业中长期发展,并成就大业,还是要靠自己的才智与努力,脚踏实地奋斗,要记住中国的一句古语:“多行不义必自毙。”

胡雪岩圆融处世的哲学,不仅为他化解了商界活动中的种种困难,而且为他结下了众多的商业朋友、社会朋友以及官场朋友,使他在后来的商业活动中能够时时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在商业活动中,胡雪岩打的是乱世牌,乱世为他提供了众多的发财机遇,同时,也使他经历了不少风险。

军火生意,一头连着官府,一头连着盗匪,所以风险特别多,也特别大。做军火生意的商人有如踩钢索、过独木桥,赚的都是提心吊胆的钱。

话说胡雪岩从外商手中买进那批先进军火,从上海运到浙江境内的乌岭山,便被一伙土匪劫持。胡雪岩自从做军火生意以来,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一时间一筹莫展,拿不出个好主意来。

这时,胡雪岩松江漕帮的朋友尤老五赶来了,原来胡雪岩军火被劫持的事,他已听说了。。凭藉他松江漕帮的消息灵通,他很快得知这事是由外号叫做跷脚长根的土匪于下的,而跷脚长根恰好是尤老五的朋友俞武成过去的一名手下,只是如今势力强大,自己另立门户了,但若俞武成亲自出面,想来这事不难解决。所以他跑来向胡雪岩报告了这个消息。

胡雪岩听尤老五这么一讲,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很庆幸自己那次去上海买商米垫漕米时交上了尤老五这位朋友。尤老五在商业上给了他许多帮助,不仅在货物运输上给他提供方便,还时常向他透露各种信息。

在尤老五的引见下,胡雪岩结识了年逾古稀的俞武成。依靠多年从商的经验和手段,胡雪岩很快就和俞武成结成了朋友。俞武成不顾年事已高,身体不便,答应为胡雪岩亲自奔走。

在俞武成面前,跷脚长根满口应诺,想来跷脚长根也要看看他的老面,但一待俞武成离去,跷脚长根便一拖再拖,老是不见动静。

胡雪岩见跷脚长根如此无赖,俞武成又奈他不何,只好另打主意。既然跷脚长根行踪已定,不过就是凭手中有点势力,才胆敢这么爱理不理,那就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胡雪岩在官场上的朋友不少,而浙江巡抚何桂清就是他在浙江官场最大的靠山。

何桂清是王有龄的总角之交,当年王有龄能够顺利地补上浙江海运局“坐办”这个实缺还多亏何桂清的暗中帮助。对于胡雪岩倾囊资助王有龄进京“投供”一事,何桂清也有所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何桂清现在的宠妾小翠,就是胡雪岩忍痛割爱,送给何桂清的。

听胡雪岩报告此事后,何桂清立刻调遣官军,将跷脚长根的老窝乌岭山围得水泄不通,一场战事眼见一触即发。

胡雪岩见这剑拔弩张之势,知道双方如果真正交锋,跷脚长根无疑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依胡雪岩的为人,他不愿看到这样的局面。所以,他请何桂清暂时别忙着进攻,待他与俞武成商量之后,看能不能以安抚的方式来解决这件事,这样官兵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俞武成见这时候胡雪岩居然还有菩萨心肠,真是不解,以官军的势力,一举就可以把跷脚长根拿下,然后取回被夺去的军火,何必还怜悯自己的仇人?他是不愿再看到跷脚长根这个不义之徒了。

胡雪岩考虑跷脚长根毕竟也是一条汉子,不须要做这些无谓的牺牲。如果双方真的打起来,肯定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因此胡雪岩决定亲自上乌岭山一趟,找跷脚长根面谈。

天黑人静,跷脚长根正待在屋里考虑对策,眼见山脚下的官军兵多将广,一场祸事已是免不了了,只好作破釜沉舟的打算了,大丈夫死则死已,到死也要拼一个鱼死网破。忽然,一个喽罗跑来报告,说胡雪岩上山来求见他。在这种时刻,胡雪岩居然敢只身冒险来见他,一定有什么大事,跷脚长根心里这么想。

胡雪岩一进屋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的来意。只要跷脚长根归服朝廷,并交出那批军火,他胡雪岩保证所有“山上弟兄”绝对安全。

正处于绝望边缘的跷脚长根,听胡雪岩这么一讲,心中又燃起了求生的希望,他听说过胡雪岩的为人,也知道胡雪岩敢于独闯虎穴,也是真心诚意为他着想,倘若仅是要夺回他那批军火,又何须冒险上山,直接叫官兵攻剿山寨,多省事。

跷脚长根也没多说话,大家都是明白人,何必多言呢,他答应了胡雪岩的条件。

胡雪岩披着淡淡升起的雾霭,连夜返回何桂清的驻营,向何桂清诉说了跷脚长根愿意就抚的事。何桂清没想到这么快就把事情谈妥,这也减去了他的不少麻烦。

第二日,跷脚长根带着他的部众下山就抚,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胡雪岩的那批军火。最后,何桂清收编了跷脚长根的部众,并封了跷脚长根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衔。

胡雪岩又一次成功地化解了他所遇到的商业危机,且使他的侠义之名四播,黑道只要一听说是胡老板的货,纷纷开道让路,所以胡雪岩的货物运输,总是畅通无阻,买卖做起来当然是格外的顺利。

如果没有松江漕帮的尤老五提供消息,胡雪岩很难知道他的货被何人劫走,更难知道跷脚长根是何许人,这还是得益于他当年到松江买米时,交上了尤老五这位灵通人士。当然问题的最后解决,还依靠了何桂清这座官场靠山,当年的忍痛割爱换来了今日何桂清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前面那层渊源,想来何桂清也未必肯为其出力。这一切都是胡雪岩过去圆融处世的结果,此所谓有因必有果也。

而胡雪岩的侠肝义肠,在跷脚长根垂危之际又得以充分体现。他不计前嫌,反而大发菩萨心肠,挽救了跷脚长根一命。这虽只是举手之劳,却为他在黑道赢得了声誉,又为他在日后货物运输中提供了难得的保障?胡雪岩在商界圆融处世的高明手段,再一次发挥了独到的功效。

要想在商场中谋求长期的稳固发展,首先就要排除那种偶然的侥幸心理,背信弃义的侥幸顶多只能一时得逞,切不可因自己一时的侥幸得逞而得意忘形,因为这往往会为自己将来的挫败埋下一个“伏笔”。

胡雪岩的圆融处世之道,能够使各方都觉得满意,这主要是因为胡雪岩的处世态度,既通,且活,又融。通是权与变,活是趋向目标,融是状态,三者合一,就能达到其所追求的目标——圆满。

成功语录:权衡轻重行止适量

一般人都认为自己具有判断力,能够权衡轻重利害。有时还把自己当做神看待,对是非曲直看得很准确。事实上,一旦事到临头,才发现自己简直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什么都没有把握,也弄不明白。事后之明,人人都具有。事先和事中,由于当局者迷,而且事态不断在变化,实在很不容易看得清楚。中国人回答问题,很喜欢说:很难讲。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是人而不是神,看不精准。何况一切都在变化,世事难料,当然很难讲。所有问题,对中国人而言,可以归纳出一个答案,那就是简单的三句话:很难讲,看你怎么讲,随便你讲。放诸四海而皆准,聪明人听得很明白。不聪明的人,听得十分迷糊,认为说了好像跟没说一样。

权衡利弊,为民着想

胡雪岩一生经商,有一志向就是“上忧国,下忧民”。是他继承了传统商人优秀品格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协理洋务。协助西征是报国;济世善举,善扶贫困之民则是忧民。这是胡雪岩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胡雪岩一向认为:无论为官为商,都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既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也要为天下黎民着想,否则,为官便是贪官,为商便是奸商,这两种人,都是没什么好结果的,因此,他胸怀济世之精神去经商。

自古以来,商人总是为利而奔波,为利者当然免不了使手段、耍聪明。因为“利”之为物,往往不在己,而在他人,或隐匿于物中,尚需发掘。

商人们就是要运用自己敏锐的眼光,纵观万事万物,从中发现有可乘之机,然后运筹帷幄,从中渔利。

由于有利迷了服,难免在别的事上就分不清,于是成天凄凄惶惶,极尽投机钻营之能事。中国传统看不起商人,也是许多商人不知自重,‘只知钻营的结果。

时代发展到了胡雪岩这儿,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商人的地位却仍旧没有多大的提高,但胡雪岩虽然是个商人,时人却对他交口称赞,后人也对其景仰不已,其理由何在?

当然,无论时人还是后人都绝不是看重胡雪岩能以钱庄小伙计的身分一跃而成富可敌国的商业家,且数十年雄风不减。真正让人们心服的是胡氏虽身在商界,却能心忧天下。

浙江气候适宜、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主要的药材产地之一,浙贝、元胡、白术、白芍、麦冬、玄参、郁金和菊花号称“浙八味”,在杭州城乡都有广泛种植,并以品质优良而为历代皇家御医所采用。由于得天独厚,早在南宋时期,杭州的中医药就已经很发达,当地出产的中药材达七十余种,官方设立“惠民和剂药局”,收集医家和民间验方制成丸、散等成药出售,并把药方编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详细罗列主治病症、制剂改革方法。在中国人文传统中,“困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被奉为处世为人的良箴,而从医制药以救死扶伤赢得社会的普遍敬重。胡雪岩身处医药业发达的杭州,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中医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中外交战此起彼伏,每打完一仗,往往尸积如山,加上自然灾害也相当频繁,各地瘟疫盛行。1851年(咸丰元年)清代人口超过四亿,比1811年(嘉庆十六年)增长15.3%,年平均增长率为4.7%,但在1875年(光绪元年),人口下降到三亿二千万,处于负增长,这与当时的战乱、疫病有关,胡雪岩看在眼里,心中拿定救死扶伤的主意,早在清军镇压太平军和出关西征时,他就已邀请江浙名医研制出“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寄给曾国藩、左宗棠军营及灾区陕甘豫晋各省藩署。战乱结束后,“讨取填门,即远省寄书之药者目不暇接”为“广救于人”,胡雪岩决定开办药号。

胡雪岩乱世之中开药店不过是善举,想依此赚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呢?

乱世之中,常有瘟疫蔓延,兵匪交结,伤残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或水土不服,以致有病,或风餐露宿,大病缠身,这些都需吃药。然而乱世流离,几个人身上有银两呢?所以造成医者不敢开门行医,因为开门必赔。

这些道理胡雪岩岂能不知?只是念及天下黎民的艰辛,纵然赔本,他也乐意,于是下令各地钱庄,另设医铺,有钱少收钱,无钱白看病、自送药。

而且胡雪岩还同湘军、绿营达成协议,军队只要出本钱,然后由他带人去购买原材料,召集名医,配成金疮药之类,送到营中。曾国藩知道后,感叹道:“胡氏为国之忠,不下于我。”

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天下士子云集天府,进行科举考试,胡氏又派人送各种药品、补品给这些士子。因为每年考试期间,许多士子由于连夜奔赴,或临阵磨枪,身心都极度疲乏,往往一下子就病倒了。胡氏此举,乃是有因而为,当然,也受到考官、士子们交口称赞,并纷纷托人向胡雪岩致谢。

胡雪岩派人答谢道:“不必言谢,诸位乃国之栋梁,胡某岂能不为国着想,此尽绵薄之力。”

也有人说,胡雪岩的这些举动不过是自塑形象,为他自己打广告,事实上,胡氏的这些举动也确实收到这种效果。

比如他开药店进行义诊,使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有个“胡善人”;他为军营送药,曾国藩忍不住夸他,而使他成为忠义之士;他为应考的士子送补品,天下士子都感激他,朝廷也因他的种种举动而赏他二品官衔。

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出于一种功利的目的,胡雪岩当日是否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才这样行动,还是因为有了这种举动才带来这种功利的结果呢?这一切并非我们所讨论的核心。其实,世界上许多东西都是义利分不清的。作为一个有眼光的商人,应该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取其一端,因为无论取哪一端,作为商人,他都不是成功的。

1875年(光绪元年)开始,胡雪岩便雇人身穿印有“胡庆余堂药号”字样的号衣,在水陆码头向下车、登岸的客商、香客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宣传药效,使外地人一到杭州,就知道杭州有家胡庆余堂药号。据说,从1875年到1878年(光绪四年)的三年多时间里,光施送药品一项,就花去胡雪岩十多万两银子。同时,胡庆余堂在《申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并印刷了大批《浙杭胡庆余堂雪记丸散全集》分送社会各界。人们的嘴巴是流动的广告,胡雪岩免费所做的善举通过受其惠、见其事的人一传二、二传三而名闻退迩,终使胡庆余堂尚未开始营业就已名扬四海,这是胡雪岩“长线远鹞”的经营策略。1878年(光绪四年)春,大井巷店堂开张以后,上述耗费就以成倍的利润回收了。

到1880年(光绪六年),胡庆余堂的资金已达二百八十万两,与北京的百年老店同仁堂分峙南北,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二个不熟悉药业的人终于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行医施药救死扶伤,符合儒家社会一向倡导的“仁道”,胡雪岩创办胡庆余堂之时已有出将入相的左宗棠做靠山,与清廷各级官吏过从密切,拥资二三千万两以上,被人恭为“活财神”。可见,他创办药号并不完全是为了经济效益,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件慈善事业来办。由于善名远播,无形之中转化为难以计数的实利。

这个道理在现代应该是被许多商人看清了,所以许多大商人往往又是大慈善家,他们到处捐款,救济孤老,兴办学校,受到社会的好评,他们的商业机构或产品也因之受到更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