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取名
2331600000009

第9章 取名巧构思(3)

易了然,取自“一目了然”;谢质彬,取自“文质彬彬”;方未然,取自“防患于未然”;朱梦求,取自“梦寐以求”;石惊天,取自“石破天惊”;卢致用,取自“学以致用”;柳花明,取自“柳暗花明”;盛厉兵,取自“盛食厉兵”;钟灵秀,取自“钟灵毓秀”;华三祝,取自“华封三祝”;陆潘江,取自“陆海潘江”。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汉语成语大词典共收集了约1.7万条成语。这个数量相当可观,对于取名者来说,完全是可供利用开发的“宝库”。

在采用成语取名时还应注意两点:一是成语的表达要醒目、准确,让人一目了然,不能发生歧义或误解;二是选择的成语要大众化,要让人读懂、理解,要有积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运用成语取一个好名字。

化典入名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历代文人都喜欢在文词曲里运用典故,以求诗文含蓄、典雅、富有说服力和表现力。运用典故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这种风习也用到了取名当中,并成为一种极为普遍和重要的取名方法。

化典取名最主要的形式是以诗文取名(本书第四章将有详细阐述,这里不再重复),它还包括以地名取名、以古代名人的名字取名等。

以地名取名,或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出生地,或为了纪念自己与此地有关的事物。如易水寒这一名字,易水在今河北境内,古代燕国赵国多出壮士,以易水为界,表示自己的豪迈气概。荆柯行刺秦王,来到易水边,其友高渐离作歌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而以名人的名字取名,主要是为了表示自己步其后尘的鸿志,或表达自己的思慕倾爱之情,以之为楷模,激励自己。

例如齐子舆,字希孟,这是仰慕孟子的表白。

罗蒙正,字希吕,希望自己能成为吕蒙正(宋代大宰相)那样的人。

张仲谋,以孙权的字“仲谋”取名,一是表示自己聪明,二是表示自己愿向孙权学习。辛弃疾有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陆绍裘,清代人,号小放翁,宋代诗人陆游号放翁,自号小放翁,表白希望成为陆放翁第二的愿望。

王逢年,明代人,号小王右军,因大书法家王羲之称为王右军。

陈去病,现代人,以去病为名,取健康之意,同时表示自己愿以“霍去病”为榜样,忠心报国,保卫家园。

类似的名字还有张希良、孔宗尼、颜慕渊、李慕白、萧仰何等。

化典取名,不管是哪一种形式,都可分为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用其本意,第二种是借“典”发挥,赋于新意或者是旧词新用,借词反用。

用典故本意的取名表达了主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涵义,而借“典”发挥则是通过“再用”,即引申后表达主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前者如孟浩然,羊士谔、王朝闻、朱自清等,后者如胡乔木、刘白羽、未央、邓散木、王任重等。

前者意义简单明了,后者则须详细解释。如“乔木”一词,在典故中的立意是高大的树木,用在名字中引申为高大的人格。再如“散木”,在典故中的本义是无用之材,主人以散木为名则表现出谦逊、积极进取的美德,是个性的自然流露。

典故化名的这两种倾向立意不同,侧重点不同,但表达效果是相同的,都体现了主人的价值导向、人生观、世界观、处事态度和事业取向等,耐人寻味,含蓄深远。

典故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以典故取出的名字,深邃曲雅,新颖脱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而且,在取名前后能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文化的持久熏陶。

因此,这一取名方法,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随着民族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取名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

矛盾和谐

对比取名,即是指根据一组在字义上明显对立的字词来取名。在取名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对立和统一,把表面上看来是对立的东西,巧妙地糅合在名字中,便可使名字别有一番风味,平生万千乐趣。

以“动”与“静”这组矛盾的字词为例,如果将其用于人名,便是“动静”或“静动”。与姓氏组合,若取“刘”姓的话,整个名字便为刘动静或刘静动。这样的名字直白无蕴涵,无论从发音和涵义,都缺乏美感,“静”与“动”的声调都是去声,听起来很不悦耳,显然难登大雅之堂。

但是,如果对它进行艺术润色,试着将“动”字改成“风”字,名为刘静风,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暗含静与动的矛盾对比,其效果也就大不一样了。它既有丰富的涵义,耐人回味,又文雅优美,语音响亮动听,是一个很好的名字。

类似刘静风的佳名还有沈柔坚、王文武、张经纬、谢雪红、廖梦醒、陈亦新、闻一多、黄河清、赵守攻、张弛、徐速、墨白、沈浮、茅盾、夏凉、韩暑、艾兴等。

这些名字都体现了矛盾和谐法取名的魅力,在选择矛盾的角度和文辞上,都以奇、新制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用对比方法取名的现象并不常见,但只要运用恰当,也能取出富有哲理和韵味的好名字。

一语双关

名字双关,即是指一个名字中有两种含义。这种字意双关、内涵丰富的名字或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给人充分的想像空间,往往使人难以忘怀。

如“江远帆”,这个名字会使人联想到一幅气势浩大的泼墨山水画,画中江水浩荡,烟波云霭,迷茫朦胧,两叶扁舟若隐若现。它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既寓意志当存高远,又揭示了人生如江中扬帆,只有乘风破浪,才能挂云帆而济沧海,实现人生的理想。

这个双关的名字,意义与美感兼具,实在是难得的佳名。双关取名,一般都能取出很精彩的名字,具体说来它有四种方法。

第一,一词多义构成双关。

许多汉字的涵义往往不只一个,这就为“双关”取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杨非雪”,这个名字中的关键字“非”有两种解释,一是在选择对象时表示否定,语气较平和、客观;二是不再、不再是,语气较为强烈,主观色彩较浓。

于是,“杨非雪”也相应地有了双重涵义,其一是满天飞舞的杨花像雪花一样轻盈,但它不是雪花;其二,它的深层含义是:杨花是春天的象征,雪花是冬天的标志,杨花开放了,就意味着春天来临了,标志着冰雪肆虐的严冬即将消逝。

第二,象征修辞手法构成双关。

如冯毅之的名字,第一层是字面意思,遇到困难应当以坚毅的态度对待它;第二层是象征意义,“之”是一个象形字,象征着曲曲折折的不平路。

“冯毅之”这个名字就象征着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随时都会遭遇艰难险阻,必须发扬刚毅的大无畏精神,奔向理想的前方。

第三,成语构成双关。

如“华而实”,这个名字的字面意义是,既有“春华”又有“秋实”,不仅叶茂花繁,而且硕果累累。

它的深一层寓义是借助成语“华而不实”产生的,“华而不实”指对徒有其名或哗众取宠,“华而实”则正与之相反,是那种徒有其名或哗众取宠的人品和作风的一种反对,这样“华而实”就构成了双层意蕴。

再如“林竹风”,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很清新,有“林”,有“竹”,有“风”,一派苍翠迷人的风光,这是它的表层意思。

根据“竹”“林”的提示,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竹林七贤”,这个成语的典故又赋予了“林竹风”第二层涵义,即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高雅文人学士之风。

第四,借助谐音构成双关。

比如“艾思奇”,这个名字就运用了双关取名法,蕴含两种寓义。

其一,从表面字义上来看,“艾”字即“爱”字,喜欢的意思;思奇,思维奇特,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大胆泼辣。“艾思奇”就是“思想喜欢标新立异”。

其二,“艾”即热爱,“思”指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思),“奇”指伊里奇·列宁。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这是从理想信念的角度着眼的,前者是从思维个性的角度着眼的。

应注意的是,双关取名寓意复杂,往往费人思量,如果思索有果,便会使人意趣盎然,滋生美意。反之,如果玄奥艰深,无从着手,便觉索然无味。

如“江天一”,其一明写自然景致,江水一片茫茫,江天融为一色,无比壮观。另一层则再深入一步,暗寓着社会理想:“江天”暗指江山社稷,“一”则指一色、统一,何时江山一统,天地一色、九州共庆。“江天一”的确是一个巧用双关的好名字。

因此,双关取名法成败的关键在于既能引人入胜,又能引人“出境”,这就要做到明中寓暗,自然灵活。明写的要浅显、易懂,做好铺垫,暗写的要将含义巧妙地附着在明写的文字中,让人能从明义自然过渡到暗义。只有“明”“暗”互不脱节,才能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理解到名字的特殊内涵。

比喻引用

运用修辞取名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取名方法,修辞方法运用得恰当,往往会使名字增辉不少。

如王长寿、李高耸,这两个名字的字义过于直接,太通俗。而如果分别采用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名字改为王松龄和李云峰,则不但实现了表达健康和优秀之意的目的,而且也使名字含蓄生动,耐人寻味。

以下就介绍三种取名时常用的修辞方法。

一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用在人名中,就是用与人的相貌、品德有共同点的事物来比拟被取名者。

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格式是本体+像(如)+喻体,具体人名如颜如玉、李如兰、王如虎、江如龙、杨如月、白如雪、丁如松;暗喻的格式是本体+是+喻体;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拿用做比喻的事物当名字。

比喻的三种形式中,用借喻的形式取名最为常见,如李小虎、张大龙、王玉兰、崔莲花、赵红梅等。

二是象征。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红色象征热烈,白色象征纯洁等,人名也常用象征的方法。

比如,人们经常用各种玉器或佩玉来象征富贵。因为在古代,玉总是和王侯将相联系在一起的,如玺是帝王权力的象征,璋是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所用的礼器,做官的人身上佩带的玉更是五花八门。

又如,旧社会妇女常取名为钗、簪、环、钏、锦、绣、绮、纨等,在直接表现她们美貌的同时,也象征着她们的从属地位。

类似的还有冰象征纯洁、松竹象征气节、兰象征高雅、鹏象征前程远大、朝晖和晨曦象征朝气蓬勃、劲松象征坚强等。

象征能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所以用象征修辞方法取出的人名,一般都显得更为生动。同时,由于要表达的思想被寄托在具体事物中,因而其又显得更加含蓄。

在使用象征方法取名时,要注意两点:第一,象征的意义要明确、贴切;第二,有些象征物用得太滥,失去了新鲜感,就要避免使用了。

三是引用。引用是指援引别人说的话或书中现成的话,来说明自己要说的意思。引用的内容可以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像上面讲的诗文、成语典故取名法都属于引用。

引用主要有整体引用、拆分引用和灵活引用三种方式。

整体引用是指完整地引用诗文中的一个词。如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原名郑燮,后根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诗:“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从而改名“板桥”,以借其讽刺当时的世态炎凉。

拆分引用是指从某一诗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中各取一字,凑成一个名字。如着名作家姚泊宁,原名成迅,后受三国时诸葛亮《出师表》中名句“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启发,改名为泊宁,体现了他冷静的进取心境。

灵活引用即不拘泥于诗文原来的词句,而是将原文的意义浓缩成两字词语,构成一个名字。如着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的名字取自《礼记·学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意思是只有勤奋专一,学问才有长进。

取名时运用的修辞手法,远不止比喻、象征和引用这三种。在运用修辞取名时,应综合考虑各种方法,这样,取出一个好名字就更加容易了。

设置疑问

疑问取名,就是把名字设计成一个问题,发人深思,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颇受人们的欢迎。

疑问代词取名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疑问代词为姓名第一个字。

在汉姓中,具有疑问意味的有“胡”、“何”、“安”等姓,它们在疑问取名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胡安国、何国模、何启志、何样红、何向阳、安治学等。

还有极为少见的“焉”姓、“易”姓、“奚”姓等,具体人名如焉以谢、易国强、奚作美等。

第二,疑问代词为姓名第二个字。

如魏谁雄:为谁而称雄呢?“谁”就“称雄”的目标提出询问。

明孰非:应当弄清楚谁是谁非,“孰”表示“是非”的主人是谁。

类似的人名还有史安在、方奚为、陈胡理、林何美、王安石等。

第三,疑问代词为姓名的第三个字。

疑问代词用在末尾较多的是“何”字,虽然疑问代词用于姓名末尾并不多见,但如果用得恰当,也会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如姚望何:登上远山遥望着什么呢?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思望图。

夏梦何:美丽的夏夜,你梦到些什么呢?蕴含着甜蜜的诗意。

顾盼何:左顾右盼,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刻画人物动态非常形象。

疑问取名法必须有疑问代词,这是它的特点,也是它的局限性。虽然取出的名字意义鲜明,耐人寻味,但不易普及,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

否定取名

否定取名,是指将一些否定性的字用于人名。否定取名往往旗帜鲜明地表示出对某种不良倾向、不良事物的反对和否定,如霍去病、辛弃疾、刘革非等。

否定取名的基本方法是以被否定的反面事物或倾向为宾语,选定一个合适的表达否定方式的动词与之搭配作谓语,构成动宾词组,配之以姓氏,就形成了表示否定的名字。这是否定构名的基本方式。

这样的例子有不少,如段克己、朱胜非、高涤尘、萧涤非、汤拒非等。

以下就构成动宾词组的动词和宾语列举一些常用于人名的汉字,以供参考。

表示否定的动词如革、镇、除、弃、拔、去、拒、绝、扫、降、涤、摧、克、破等;常用的表示反面事物或倾向的基本汉字如非、私、病、尘、丑、浊、枯、朽、秽、患、灾、难等。

运用否定取名法所起的名字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旗帜鲜明,个性突出,正义感强。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双重否定能增强语气,使所取的名字具有气势。

但这种取名方式也有其明显的缺点,命名方法已成为固定模式,可供选择的词汇比较少,容易雷同或重复。因此,运用否定取名法,应在选择用动词来表达否定的方式上下功夫。

动态显神

动态取名,顾名思义,就是将活动的、变化的场景与画面用两三个字概括出来,并且将这两三个字用于人名。这样的名字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形神兼备,神采飞扬。

动态取名,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以姓氏做主语。

这类姓氏通常是名词,如“麦”、“李”、“牛”、“马”等,具体人名如“麦结华”、“李醒尘”、“牛得草”、“马行空”等。

第二,姓名的前部分创造某种环境或氛围,后部分做主语。

这类姓氏的语义比较具体、形象,容易达到创造氛围的目的。如柳闻莺、云飞燕、龙云飞、杨燕鸣等。

第三,姓名的前部分为后部分的主语做诠释。

这类名字的姓氏通常用来说明自己是何样的主体动形词语,整个名字一般以后边的名词为中心,构成偏正短语。如胡天雕、沈渊龙等。

在运用动态的方法取名时,要注意锤炼语言和准确地选择词汇,使人获得“宛然如画”、“身临其境”、“眉目清楚”的感觉。要点睛传神、撮要取势,准确地捕捉对象的特征,给别人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和广阔的审美空间。所以,取名者应尽可能地多占有词汇,取名时也要多多翻阅词典。

金声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