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肃州城北的清河上有一座造型很是优美的木质拱桥。人们都称这桥是“清河桥”。这桥不知是哪朝哪代修的?据老一辈的人说,从他们懂事起就没见有人从这桥上经过,成了一座供人观赏的古物,南北来往的行人都乘坐老车把式的大轱辘牛车过河。有一天,从北岸来了三个客人,一个是身穿袈裟、足登云鞋、手执木鱼、口念阿弥陀佛的化缘和尚,一个是头戴方巾、身穿兰衫、肩背书筐的文弱书生,还有一个是穿戴素洁、年近二十的乡间女子。
老车把式见来客,便跳下车来,招呼客人上车。三个客人上得车来,老车把式想:“老汉我年近花甲,数十年以车为家,与牛做伴,尝过春分秋月之乐,受过严冬酷暑之苦,不知方便了多少南来北往的客人?什么三教九流、官差衙役、商贾客贩都见过。唯独僧、儒、妇三人同行,还是头一遭。”想到这里老车把式眉开眼笑地说:“各位客官!老汉今日有兴,想请各位对个对子,谁对的巧妙,老汉免收车钱,各位看如何?”
儒生闻言,心中甚喜。他想吟诗作对,乃是本行,僧、妇之流怎与我相比?今天这趟车钱可是十拿九稳地省下了。于是他允诺:“车公之言甚是,小生从命就是。”
和尚也想:“对课作诗,虽然不是我分内之事,不及儒生,但比那女子总要强几倍。”所以也不推辞,念了句“阿弥陀佛”表示可以。
唯有这青年女子听说要对对子,顿时双眉微皱,脸露难色,忙推辞道:“老伯!奴是女流之辈,怎好与相公、师父一道……”岂不知那青年女子也出身在大户人家,颇懂一些诗、书、礼仪。不待女子说完,儒生生怕车把式改变主意,失去这趟白乘车的机会,忙接口道:“唉,小娘子,何必谦虚?既然老伯有兴,就请他老人家出题,我等对来,好不好请公断。”说罢,迫不及待地摧老车公出题。
老车把式望了望清河桥,宏伟壮观的桥身,说道:“各位请看这桥,许多年来一直成为肃州人观赏的一景,不防就以‘清河桥’三字为题,如何?”
一听课题,儒生不觉一愣,这个题目如何对呀?回头看了一眼和尚,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便客气地道:“我等三人同车,数大师年高,俗话说尊者为先,就请师傅先对吧!”
那和尚正在抓耳挠腮,暗念弥陀,为题发难,想不到又被儒生将了一军,弄得哭笑不得,摇头晃脑想了许久,便道:“阿弥陀佛,贫僧乃是出家之人,三句不理本行。”于是就用其中的“清”字对起来:
有水也是清,
无水也是青。
去掉清边水,
加争边是静。
静坐禅堂人人爱,
不爱风流不贪财。
有朝一日身得道,
拜倒西天朝如来,
和尚念罢,眯眼含笑,沾沾自喜。
儒生听了,心想:这和尚倒乖巧,借题发挥,夸起本行来了。他不说,我倒也想不起来,难道我们儒家不比你们道家强吧?便道:“师傅以‘清’字为题,小生就以‘和’为对吧”。
有口也是和,
无口也是禾。
去掉禾边口,
加斗便是科。
科甲科举人人爱,
状元宰相靠它来。
世上若无读书人,
哪来当官做府台?
老车把式听了道:“原来二位借题夸耀自家本行,倒也有趣。”
再说那青年女子,她早已看出和尚、儒生目中无她。眼看就轮到对课了,心里暗暗盘算,非要借此机会将他俩一下不可!便道:“奴是女流之辈,既不懂诗礼文章,也无啥闲情逸趣,对几句家常俗话,说得不中听,还望二位休要取笑,于是她就以“桥”字为题对道:
有木也是桥,
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
加女便是娇。
娇娇滴滴人人爱,
任你西天朝如来;
任你当官做府台,
都是娇娘肚中来。
和尚、儒生听得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唯有老车把式听了哈哈大笑,连声喝采:“以我评断,还是女客官对得好,免收车钱吧!”
讲述者:范玉璋屯升乡农民
结婚贴“喜”字的来历
郭仪
结婚时在新房门口,喜堂之上或显要的地方贴一个“双喜”字,这已经形成惯例。它表示结婚是人生特大的喜事儿,但为什么贴“双喜”字呢?
相传,唐代沙州地方有个名叫方明秋的念书人,他天资聪慧,才智过人。有一年进京赶考,路过金城(今兰州)住在一家客店。一日去大街游逛,见一家大户人家的门前围着许多人,便凑过去看热闹。原来这是本地有名的富户马员外家正为女儿择婿,其方法十分别致:在门口挂一盏特制的走马灯,灯上写着马小姐选婚的联句: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下面悬一条幅:“有人对得此联,不论贫富贵贱便为吾婿。”方明秋看着转动不停的走马灯,心里暗自赞道:“此举确实出得不俗,这马家小姐颇有才华。”方明秋很想应对与马家小姐成亲,思想良久终难对得,自觉才疏学浅,甚感羞愧,再加行路在急,不敢在此地久留,只好将此联语暗暗记在心里,匆匆向京城而去。
方明秋到得京城,小住几天便去考试。一场考试下来,他自觉有几分把握,就把在京城遇到的难题丢在脑后,在京城四处游逛,单等发榜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方明秋的考卷得到主考官的赏识。这日传他面试,主考官指着大殿前那面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联句叫方明秋对下联:
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方明秋听了,高兴得差点叫起来。主考大人的联句立刻使他想起了在他心中转了好多天的“走马灯”,于是不加思索地对道:
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停步。
主考大人见方明秋不加思索对得如此绝妙,确信眼前人才华横溢,非同一般,便将他题名为进士。
方明秋以金城马小姐的择婿联应对主考官而得中进士,使他由衷地庆幸,心里暗自喜乐“真乃天助我也”。他在返回京城时,特意去马员外家致谢,岂不知到金城街头,只见那盏走马灯仍旧高悬在马家门口,可见此联至今仍无人对上,方明秋欣喜不已,他径直闯入院内大声念道:
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听了赞口不绝,称此联对得甚佳。于是将方明秋招为乘龙快婿。
方明秋娶得才貌双全的马小姐为妻,心里如同吃了蜜一样的甜。他想:这么巧合的两个对句怎么偏偏都让自己遇上了,这可真是“天作之美”。又中进士,又得佳偶,真是双喜临门啊!为了庆贺“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这两件人生特大喜事,方明秋情不自禁地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一个“喜”字贴在喜堂中央,并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房门口:
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结婚时贴“喜”字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讲述者:范玉璋屯升乡农民
赶考算命
郭仪
从前,有三个举子相约去金城赶考。临行前他们去大街找算命先生卜卦。
算命先生掐指算了一阵,喜笑颜开地说了一句:
金马玉堂三学士。
三人十分高兴,满以为此科都一定能高中,大家特地凑了一笔钱给算命先生。三个举子夜宿晓行,非至一日到得京城,少住几日,便到考期。到了发榜之日,只有一个中了进士,其余两人名落孙山。他俩回到家乡,气呼呼地去找算命先生,质问道:“你为什么骗我们?”算命先生问:“我骗你什么啦?”俩个举子道:“你说我们三个都能考中,怎才只中了一个?”算命先生很镇静地说:“不错呀,我算的也是那样,那时我念的是一幅对联,谁知才念了上联,下联还未开口你们就走了,这怪得着我吗?”举子问:“那下联怎么说?”算命先生念道:
清风明月两闲人。
两个举子听了,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讲述者:权敬廷
皮匠揭榜娶公主
郭仪
不知是哪朝哪代,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传说,有个吾同公主,是皇上独身女儿,自幼娇生惯养,皇上视若掌上明珠。
吾同公主年轻时,多少公卿将相之子仰慕皇家富贵的权势,纷纷奏请求婚。但吾同公主是皇家金枝玉叶,心高气傲,谁都看不在眼里,凡求婚跪者一概回绝。
转眼间,吾同公主到了三十岁,奏请求婚的人越来越少。眼看得这颗“明珠”已不那么耀眼了,可把皇上皇后急坏了,可是又拿任性的女儿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昔日引入注目的公主已经成了半老徐娘,奏请求婚的人一个都没有了。皇上很伤心地问她道:“儿啊!你到底想嫁个什么人呢?总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吧?你的终身大事不办,父皇我就是死也不能瞑目啊!”
吾同公主本来后悔不已,悔恨自己当初错过了好多机会,如今早已心灰意懒,无心再议婚嫁,见父皇对自己婚嫁之事如此伤感,只好漫不经心地说:“父皇不必为女儿的婚事担心,我看这样吧,我出个上联,不论是谁只要能对上下联的,我就嫁给他,听天有命吧!”
见女儿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皇上十分高兴,派人将公主所出的上联张榜公布出去,并公开承诺只要能对出下联者,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可招为驸马。吾同公主出的对联是:
累累结就梧桐子。
按说,这个出句并不怎么高明,可偏巧公主名叫吾同。而“梧桐”二字正是在“吾同”二字上个加了一个偏旁“木”字,这就要求应对者必须按照同样的手法对出下联才可。
皇榜贴出多日,看热闹的人多,应对着寥无一人。这倒不是国中没有才学的人,而是那些品学兼优的才子,又有谁愿意给这位半老徐娘当小女婿呢?而那些个别想当皇帝驸马的乖巧之人,又偏偏没有加偏旁后可与公主之名相对的名字,所以皇榜前显得格外冷清。
事有凑巧,京城里有个皮匠,名叫鸟黄,是个四十来岁的光棍。他认识一个法华寺的和尚。有一天鸟黄在街上碰见那和尚,和尚拦住他说:“鸟黄,你去揭皇榜准能做当朝东床驸马!”鸟黄说:“你和我平日交情不错,今天怎么拿我开心,我只会修鞋子,哪里会对对子,没事少拿穷人开心!”
和尚笑嘻嘻地说:“阿弥陀佛,正因为我和你交情好,所以才愿意帮你的忙,让你过过皇宫的富贵日子。”
鸟黄说:“师兄,怎么个帮法?”
和尚说:“你只要拿着我写的下联去,管保能行,到时候你可真要开心了。”
鸟黄见和尚说的如此有把握,便真的动了心思。他接过和尚写好的对句,壮着胆子揭了皇榜。
进到宫里吾同公主接过应对者递上的下句,只见上面写的是:
单单只待凤凰求。
一问应对者的姓名,正是“几”旁里的那两个字:“鸟皇”,恰与所出之句成对,而且偏偏又应了“梧桐引得凤凰”的俗语,自认这是命里注定的姻缘,便禀报皇上,同意与皮匠成亲。
一到洞房,吾同公主还想试试驸马的文才如何,便又出了一个上联,叫驸马对:
何时金莲开?
皮匠尽管当了驸马,可本事还是只会修鞋子,并不懂公主所问“金莲”是何意思,一时抓头挠腮,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他想起了让自己揭榜的法华和尚,心想这事还得和尚帮忙才行,于是便随口说道:
“要等和尚来。”
哪知公主听了十分高兴。因为她用的是“宝莲灯”中三圣母与凡人刘彦昌爱慕成婚的典故,而皮匠说的“要等和尚来”,正巧是故事的后半部分,三圣母的儿子沉香被和尚救去,长大之后劈山救母,使金莲重开。
正是错中错,使公主误以为选中的驸马很有才学,也就心满意足了。但是纸里头包不住火,没多久,公主便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她心里非常恼怒。可一想皮匠是揭榜选中的驸马,此事如果张扬出去,有何颜面见人,于是就这样“生米煮成熟饭”地和皮匠过了起来。
讲述人:权敬廷
恶有恶报
郭仪
有个游手好闲的无赖,不但又馋又懒,而且残忍狠毒。他经常假扮成行商、游客出没在荒漠、夹山中的交通要道,打劫过往行人和独身客商的钱财。有一次,一对在酒泉当裁缝的夫妇,挣了一些银子,小两口回老家金塔去。他们来到金塔夹山,见一个青年男子正坐在道旁烤火取暖,裁缝夫妇也凑过去想烤烤火再赶路。那烤火的男子见裁缝夫妇背背搭搭,估摸着一定是钱财,又见面前的女子长得很标致,就动了坏心眼。他把火堆挑拨了几下,对裁缝说道:“天太冷了,咱们再拾些山柴来,烤暖和了好一路同行。”裁缝说:“好,再弄些柴来烤个大火了再赶路也好。”无赖说:“前面山坡上柴禾甚多,只是那里比较僻静,常有狼群出没。大哥,我和你同去拾柴,嫂子暂等一时。”
“可以可以,我和你一同去拾柴禾。”好心的裁缝满口答应,无赖拐弯抹角,领着裁缝来到一处梭梭遍地的山坡,砍下一些梭梭,无赖让裁缝把柴捆起来。就在裁缝弯腰捆柴的当儿,那坏家伙一斧子砍过来,裁缝当时就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了。
狠心的强盗,柴也没拿,装成又急又怕的样子回来到夹山,大喊道:“不好啦,裁缝师傅叫狼吃了!”
裁缝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非要跳崖自杀不可。那坏蛋一把拉住她说:“大嫂!别这么想不开,你的男人死了,我也很难过。看你一个人无依无靠,不如跟我回家去,咱俩一块儿过活吧!”裁缝的妻子听了这话,心里明白了一点。她想,一定是这坏蛋把丈夫给害死了,不然怎么那么巧,狼偏偏要吃自己的男人,而不去伤害他?人家都说:狼怕二人行,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狼哪有那么大的胆敢吃人?
这个不幸的女子坚决表示:“你要我和你一起过也行,但必须依我一个条件,我必须到山坡上找到我丈夫的尸首,把他掩埋了,我再跟你回去。要不然我就一头碰死在这石壁上。”
无赖没办法,只好领着裁缝的妻子向前走去。他又是拐弯抹角,一边走一边说:“狼吃人哪还有留下尸首的,你找不着他的,快跟我回去吧!”
可怜的女人哭得非常伤心,绝不肯跟这个黑心肝的坏蛋一起过活。她哭着说:“今天找不到我丈夫的尸体,我宁愿冻死在深山旷野,也不跟随你去。”无赖狠狠地说:“眼看天就快黑了,恐怕不等找见你男人的尸首,你也叫狼吃了呢!”裁缝的妻子说:“就是叫狼吃了我也不跟你去。”
忽然身后传来一声:“啊呀……”的惨叫声,她回头一看,只见一只大灰狼咬住了无赖的脖子将那坏蛋按倒在地上,地上流了一滩血,那坏蛋一动也不动了。见到这吓人的情景,裁缝的妻子不禁大声惊叫了起来。随着惊叫声从山坡上慢慢地走下一个人来,她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丈夫,带着满身血迹向自己走来。
裁缝被坏蛋砍倒之后,他只觉得背上一阵巨疼,昏倒在地上并没有死,被刚才一阵山谷的回声惊得醒了过来,正想回到原来烤火的夹山里去,不料在此处遇到了妻子。两个人见面一谈事情的经过,才真正弄明白这心狠手毒的家伙被狼吃了,这就叫“恶有恶报”。
讲述者:白兆清退休干部
强中自有强中手
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