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部民间传奇故事
2331800000028

第28章

从前,有个叫牛犟的人,力气特别大,一拳能打死一只狗。村里的人给他送了个外号叫“犟遭瘟”。这犟遭瘟自恃力大逞强,在地方上横心霸道,三句话不投机便和人打架。因此本村本地的人都很少有人和他打交道。有一次,犟遭瘟带着三十两银子要到玉门镇去做一笔生意。在清泉堡的一家酒店里吃饱喝足准备起程继续前行。店掌柜见他身上的包沉甸甸地,就提醒他说:“客官,离此二十里处有个乱石岗,经常有强盗拦路抢劫过往行人的钱财,你可一定要小心呀!”犟遭瘟听了哈哈大笑地说:“我还真想碰上几个强盗过过瘾呢。”说完他头也不回地上马而去。走了约一个时辰,只听身后有“踏、踏、踏”的马蹄声,他还以为是真的强盗追上来了,于是他勒住马头,单等强盗到来显显自己的本领。等那人走到跟前时,他一看却原来是一位白面书生。那白面书生身背一张弓,腰间挂着箭袋。犟遭瘟想:这样一个文弱后生支不住我一指头,还怕他抢财物?那书生在马上打了个拱说道:“这位壮士要去何处?正好你我同路而行。”犟遭瘟不屑一顾地说:“也好,要是碰上强盗,我保护你安然无事。”少年书生说:“多谢壮士关照。”

犟遭瘟看着少年背上的弓说:“你还会射箭吧?”少年很谦虚地说:“会一点儿,不熟练。”“拿来我试试。”犟遭瘟逞能地说。少年把弓递给犟遭瘟,他左拉右拉怎么也拉不开,使尽了全身的力气也还是拉不开。心里有点恼火,把弓还给少年说:“你这弓是张坏弓,根本不能拉,没用的玩意儿,还背它装什么样子?”

少年说:“按说只要带在身边的东西,它都有用,也许这时侯用它的人是废物,是个没有用的家伙吧!”少年书生说完,从箭袋里抽出一支箭来,拉开弓向飞过的一只老鹰射去,俄而老鹰落在马前。

犟遭瘟心里突突地跳,他知道自己遇上了难以对付的对手,不敢再说大话了。少年问犟遭瘟腰里的短刀有没有用?犟遭瘟说“我不会拉弓,这短刀可是我的好武器。”一边说一边抽出刀晃来晃去。

“拿来我看看。”少年书生接过刀来,两手随便一折,刀就弯的像个钩子,又将它一拉,刀又直了起来。犟遭瘟吓得脸色苍白。少年将他拉下马来,卸下他背上的包袱上马而去。

犟遭瘟觉得没脸再回故乡见人,就卖了马,在清泉堡开了个小小的酒店。有一天,他的店里进来十个人要喝酒,其中一个就是前几个月拿走他三十两银子的白面书生。他虽然认识也没敢吱声。少年书生把犟遭瘟拉到一旁说:“我今天是来特意给你还银子的。”说完就把三十两银子外加利息都准备交还给他,犟遭瘟不敢收。少年书生说:“我是听人说你凭着自己的一点小小力气,又说大话又横行霸道,才跟你开了个玩笑,谁想抢你的银子?”犟遭瘟这才把银子收下。

这时酒店正好没柴烧了,犟遭瘟去跟邻居借柴,好给这帮客人炖鸡做饭。可巧邻居也没有柴。门外有棵枯树,又粗又壮,犟遭瘟想拿斧头去砍些枝条下来。他拿着斧头刚要出门,少年书生说:“你拿斧头干什么去?”犟遭瘟说:“砍几根树枝给各位煮饭。”少年说:“不必砍了,让我们的十弟去取来就是。”只见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走出店门,抱住枯树干,左右摇了几下,把大树连根拔起。接着咔嚓咔嚓三下五除二,把树枝折了一地。他拍打了一下身上的土,连口粗气都没喘。

这下犟遭瘟才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再也不敢胡行霸道了。

讲述者:权敬廷

编后语

郭仪

这个小集子是1981年我参加了甘肃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白前身举办的全省第一次民间文学学习后,利用下乡工作之便搜集整理的。1996年又做了一次筛选和修改。我很难忘记那次学习班上民研会主席曲子贞、伊丹才让、兰大中文系教授柯扬、西北师大中文系教授匡扶诸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使我懂得了许多民间文学的理论知识,学会了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的原则和方法。在我爱好民间文艺(尤其民间文学)的旅途中起了加油站、指路灯的作用。还在学习班期间,我整理了以往搜集的《樵哥和石花》、《救生珠》先后在《陇苗》杂志上发表。以后又有多篇民间故事传说在省内外报刊和书籍上刊登。这个集子里收入的70多个故事传说,有一大部分是书刊上发表过的,我把它命名为《西部的故事传说》,是因为西部的土地养育了我,西部的人民教育了我,我应当给养育教育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以微薄的回报……本书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嘉峪关市监察局干部李福同志、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瓷窑口青稞地村藏族牧民李德安等同志,酒泉东关街回民马德录老大爷以及本书所有讲述者的大力协助,表示衷心感谢!

秀才报喜

单永生

从前,有母女俩人相依为命,无奈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女儿长大后立誓非秀才不嫁。母亲和女儿想法一致,决不把女儿许配给不能识文断字的后生。

女儿越长越漂亮,山里山外远近闻名,前来提亲说媒的踏破了门槛。可她见也不见,母亲听任着女儿自作主张。

山那边的邻村有一秀才,终日闭门读书不问人事,他亦吃尽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苦头。到了该成家的时侯,他想,只要能做饭洗衣侍弄家务,不管美丑便可娶为妻子。

经过媒人的撺掇撮合,二人相互满意,很快便结婚成家。秀才不期然娶到了个天仙似的媳妇,人又那么勤快,心里头别提有多甜了,读书愈加勤奋,发誓要考取个功名让媳妇享受荣华富贵。妻子见丈夫理想远大,便里里外外一肩挑,尽心尽意侍侯他读书作文,毫无怨言。

一年过去,媳妇临盆,产下一子,二人皆大欢喜。疲惫无力的媳妇对秀才说:“赶快去给妈报个信,别让她老人家牵挂,礼行提得重重的。”

秀才在门口思量:“请岳母来侍侯媳妇,礼行确实得重些。对了,磨房里的石磨盘够重的了,我试试拿得动不。”

秀才边想边走进磨房,费了吃奶的气力,脸都憋紫了,也没能把磨盘挪动一丝一毫。他气喘吁吁地来到卧房门外对媳妇说:“娘子,磨盘太重,我拿不动也!”

媳妇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可又觉得好笑。心想,摊上这么一个书虫似的丈夫,自己又能怎样,就狠狠地说:“算了,啥礼行也别带了,把驴头驴脸烫洗干净梳整齐了赶紧去,呆子!”

秀才被媳妇抢白了一顿又惭又愧,也不敢怠慢,从厨房的锅灶上舀了一盆热水端进牲口棚里,朝正在低头吃草的驴脖子浇下去。那头黑驴被一烫,连蹦带跳几乎将秀才碰倒,还甩了他一身一脸的水,咴咴咴地叫个不停。待驴安静下来,他用梳子将驴身上的毛梳了个遍,他也累出了一身汗。

秀才出了牲口棚,对屋里的媳妇说:“娘子,驴头驴脸全部梳洗完毕,我告辞也。”

秀才到岳母家,把外孙出世的喜讯报告了。岳母兴奋得手足无措,再看女婿衣衫不洁以为是累忙的,又担心女儿没有奶水喂养孩子,就赶快装了半袋小米,连同半尺红绸一起递给女婿嘱咐道:“你头里先走,水滚了,把米倒进去熬着,这半尺红绳系在毛头的腰上,娘给拾掇拾掇,紧跟着就去了。”

秀才听岳母这么一说,也不敢逗留,赶紧出门。秀才想抄近早些回家,于是他朝另一条路走去。

走到一个跌水闸处,秀才看见那渠水从高处落下,下边水渠里的水咕嘟咕嘟乱滚,心想这就是岳母说的水滚吧!就把半袋米倒进去,随后又上路了。

又走了一程,看到坡地里的谷穗摇晃着毛茸茸的脑袋,秀才想这就是岳母说的毛头吧!他蹲下来,吭哧吭哧,把那半尺红绸撕成几条全部捆绑在谷穗的腰秸杆上。

做完这些,他顿感轻松了许多,高高兴兴地向家里赶去,迈步也格外轻快。

林则大枣

郭大民

清代着名爱国政治家林则徐,字少穆,福建候官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由于他不惧外强恶势,敢于面对强敌以身报国,虎门销烟,使他名垂千古,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近代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后因卖国求荣的投降派官员穆彰阿、琦善等人,向朝廷大进谗言肆意诬陷,林则徐被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于二十年(1840年)九月革职,次年五月被发配充军伊犁。林则徐踏上了漫长艰难的谪戍新疆的险途,乘车马颠簸西行,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来到甘肃(肃州)城,暂住北门关帝庙内歇息。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深受民众和爱国官员的称颂和敬仰。他虽被发配充军,沿途还是受到民众和正直官员的热情接待和欢迎。在肃州滞留的几天,地方官绅也是热情接送,设宴款待。一日的宴席中,上了一道莲籽大枣,选料考究,做法独特:将大枣煮熟去把去核,莲籽心去后碾成粉未,调制成馅装在大枣里面,然后用碗将枣放置笼里再蒸,下笼后将枣摆放盘中,用青菜点缀枣叶,勾上玻璃欠浇在枣上。这道菜上来后,枣红叶绿,摆放适中,形象逼真,汁白发亮,色泽相宜。林则徐品尝后,拍手叫绝,大加赞赏。他说这道菜做工精细,香甜可口,真是太好了!莲籽加大枣,即能通气活血,又能健脾养胃,确实是最好的滋补佳肴。他高兴异常,吃得多,吃得开心。

林则徐赞赏莲籽大枣的事,当时成了美谈。这道菜由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争相品尝,使这家餐馆身价倍增,生意兴隆。大师傅更为高兴,即将这道莲籽大枣改名为林则大枣,以此纪念这位爱国英雄。但因肃州离临泽近,临泽出产的大枣亦很有名,传到后来,林则大枣被人们叫成了临泽大枣,意思全变了。不过,至今这道菜肴,有时还在招待贵宾的宴席上出现,受到贵宾的交口称赞。

(注:此即为传说,又有前辈老人谈及相传有人亲历)

靴子石

郭大民

祁连山北麓,酒泉市丰乐乡前所村以南沿山坡上,有一片干涸的荒滩,当地人称干沟滩。干沟滩上大石遍地,其中一块平面大石头上,有一个明显的脚印,很像是人左脚穿靴子踩下的。至今靴迹尚存,人们把这块石头叫作靴子石。关于靴子石的来历,民间流传有两种说法。

一种传说,早在唐朝时,太宗李世民派元帅薛仁贵征西。当薛仁贵带领大军西征途中,驻兵酒泉沿山(今前所村)一带地方。当时这里比较荒凉,数万大军驻扎,很快就把周围涝池里的水吃完了,他只好派兵去今丰乐河放水。而水渠距大帐较远,为用水方便,薛仁贵打算在军营就近开一条水渠。他走出帅帐,在附近勘查地形,走到干沟滩,踏上一块大石,登高远望,心中思虑万千。想到越往西行,人烟稀少,水源缺乏,行军打仗将是困难重重。为发泄心中不平,他站在大石之上,拿起了弓箭,搭箭上弦,奋力向前方射出,箭矢直飞远方。由于用力过猛,身子倾斜,竟在石头上踩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印迹像靴底,所以人们就把这块石头起名叫靴子石。至今民间还传有薛仁贵“左脚踩的干沟滩,右脚登的黑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的说法。

另一种传说是,据现住前所村翟姓的老人们说:传说他们的一位老祖宗一天清晨到庄外转悠,猛然看到一位拉红马的神人从山顶飘然而下。这神人身上一片雪亮,映着冉冉升起的朝阳,把周围照得通红通红。当神人拉马行到干沟滩时,立身站于一块大石之上,举目远望。然后拉过马来,从石上飞身上马,升空飘然而去,倏然不见。老祖宗顿觉惊异,急忙跑到干沟滩去看,只见刚刚老人站立过的石头上,踩有一个靴印,下边一块石头上也留有红马蹄踏下的印迹。他回家后向人们述说,大家纷纷跑到滩上去看,见果然有印。由此,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靴子石,把留有马蹄印的石头称作马蹄石。虽年长日久,靴子印至今却清晰可见,而马蹄印已不太明显。这些都是传说,到底靴子印是怎么来的?谁也说不清楚。

金佛心

郭大民

酒泉人都知道金佛寺。说起金佛寺,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这里的寺内肯定有金佛。

相传,早在宋元时期,居住在祁连山沿山的先民就已发现祁连山中洪水县一带山谷中盛产沙金。民间进山淘金的人很多,四面八方的淘金客,为求神灵保佑、人财兴旺,纷纷捐资在进山要冲修建佛寺,雕塑佛像。雕塑的大佛,用沙金铸制佛心,又以泥金饰妆佛身,使大佛金光闪闪,人们遂称佛寺为金佛寺。自此,各处的淘金客和四方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地前来叩拜金佛。金佛寺四季香火不断,名传遐迩。

金佛寺坐落在祁连山观山口外进山要冲之地,是淘金客进山淘金的必经要道。到明代英宗天顺年间,在金佛寺南侧修筑了城堡,称为金佛寺堡,使这一带地方人口更多,金佛寺也更是声名大振,香客不绝。

到了后来,人们都传说金佛寺又高又大的金佛,装有很大很大的一颗金佛心。这样,社会上的地痞无赖,小偷惯窃之类,对这个金佛心真是垂涎欲滴,梦寐以求。都想窃为己有,或换钱挥霍,或以此发财,就千方百计、费尽心机谋算着去偷金佛心。据传,金佛的背后,常被人挖开洞。寺院的僧众,一次次把洞补好。挖了补、补了挖,反反复复,佛心总算未被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