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妻子忙问:“你又怎么了?”
“马尔珂,我很怀疑,那个代理在撒谎,他有点儿耍滑头。”老头若有所思地回答。“哦,你知道代理是怎么回事!上帝很可能给了他两百卢布让他交给我们,可是那个骗子拿走了一半给自己当佣金!”
不要随意怀疑别人对你的帮助,因为这种帮助可能是出于真心的。胡乱猜忌只能使你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
见树不见林
一位田径教练上街购物,看见有个年轻人拎着背包,从他面前冲过,转向街角疾驰而去。
几秒钟以后,有几名警察追了上来,问他有没有看见一个年轻人跑过去,原来那人是一名银行劫匪。
这位田径教练说看见他刚跑过去,警察要他描述一下。
田径教练就说:“他的头部弯得太低,两手在胸前摆动太剧烈,两腿往后踢得太远,脚尖太往前,整个跑步姿势都不对。”
警察再问他:“可是他身上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那位教练摇摇头说:“我不知道。”
见树不见林,是一般人的通病。人只想看他想看的,对于其他的则熟视无睹,以致常常忽略了更大的格局。
社庙之鼠
齐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怕什么呢?”
晏子回答:“最怕社庙里的大老鼠。”
景公不解地问:“寡人实在有些不明白,这话怎么说?”
晏子答道:“社庙是祭神的地方,用木头做柱子,外面糊上泥巴做成墙壁,老鼠十分狡猾,都一窝一窝地住在壁洞里。用烟熏吧,恐怕烧坏了里面的木柱。用水灌吧,又怕冲坏了墙脚。老鼠在里面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人却束手无策,这都是因为怕毁坏了社庙的缘故。国家也有这种情况,大王左右不少亲信就是这样的大老鼠。”
晏子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最大的忧患就是皇帝的亲信们的胡作非为。因为这些人与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他们如果犯了法,也不好论罪处罚。所以,治理国家就要先管好皇帝身边的亲信。
宰相办案
有位大臣死了,按照遗嘱,他的两个儿子平分财产。
刚刚分罢,两兄弟就争吵起来,哥哥说弟弟那份多,弟弟说哥哥那份多。两人闹得鸡飞狗跳,又扭成一团上衙门告状。
台府大人判决不下,只好由皇帝批准,请宰相来办案。
宰相张齐贤升堂,问道,“你们两人告的状属不属实?”“属实!属实!”兄弟俩一齐叫道。“好吧!”宰相命他俩画押具结,然后判决说:“哥哥说弟弟分多了,即命将弟弟那份财产换给哥哥,弟弟说哥哥分多了,即命将哥哥那份财产换给弟弟,即日割交!”
两兄弟大眼瞪小眼,无话可说了。
有些喜欢贪权夺利、争多论少的人时时刻刻都怀疑别人多占,以为自己吃亏,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
天下第一木匠
一个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都建造过很多雄伟的建筑和雅致的亭台楼阁。他们的手艺都十分精湛,难分高下。
有一天,国王突然想从他们两个之间选出一个最好的木匠。他决定让他俩比赛,谁赢了就封谁为“天下第一木匠”。于是国王把两个木匠宣进宫,让他们开始比赛,看谁在三天内雕刻出的老鼠最逼真、最完美。谁要是赢了,不光可以得到很多奖品,还有册封。
在这三天里,两个木匠都专心致志地工作,因为他们都希望得到“天下第一”的头衔。
到了第三天,他们都把自己雕刻好的老鼠交给国王。国王把所有的大臣都召集到王宫,让他们一起来评审。
第一个木匠雕的老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眼珠子还会自己转来转去,胡须也能抖动。
第二个木匠雕的老鼠远看还有点老鼠的模样,近看怎么也不像老鼠。
胜负立马就分了出来,国王和大臣们一致判定第一个木匠获胜。第二个木匠却站了出来对国王说:“陛下的评审不公平。”
国王问:“怎么不公平了?”
第二个木匠接着说:“要判定谁雕的老鼠更像真的老鼠,应该由猫来决定,您不觉得猫看老鼠的眼光比人要锐利得多吗?”
国王觉得第二个木匠说得有道理,就派人去抓几只猫来。
没想到,猫刚被放到地下,就都不约而同地扑向那只不像老鼠的“老鼠”,一个劲地啃咬,抢夺了起来。然而,却没有一只去光顾那只很像老鼠的“老鼠”。
国王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事实摆在面前,他只好封第二个木匠为“天下第一木匠”。
但是国王想弄个明白,于是问第二个木匠:“你是怎么让猫认为你雕的老鼠是真的老鼠的?”
第二个木匠笑着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没用木头而是用的鱼骨雕的老鼠。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还是不像,而是腥味啊!”
因循守旧只能让我们走进死胡同。抓住问题的关键,开辟新的道路,将会更快到达终点。
谨于言而慎于行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鲁定公曾问他:“听人说,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兴盛起来,有这回事吗?”
孔子说:“有的,但对这句话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如果真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国家兴盛起来,那我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我想,应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告诉我们,做国君不容易,做臣下也很难,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一个国家的影响都十分重大。国君知道这点,自然要谨慎小心;做臣下的知道这点,自然也会谨于言而慎于行,这样就不会随随便便了。”
鲁定公对孔子的话似懂非懂,又发问道:“我又听人说,一句话可以使一个国家衰亡,有没有这种说法呢?”
孔子耐心地说:“我也听说过这句话,这句话说明了国君、臣下的一言一行都必须十分谨慎,否则易使人心失散,国家自然要衰亡下去了。如果国君说了一句正确的话,它影响到臣下,而臣下又影响到百姓,自然可以说‘一言可以兴邦’,否则,自然也可以说‘一言可以丧邦’了。”
孔子继续诱导鲁定公说:“现在有这样一个国君,他对大臣们说,‘我当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要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我便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我们该怎么样来看待这句话呢?如果这个国君说的话是正确的,这句话当然不错;如果国君说的话不对,大臣们也不敢违抗他,那么单他这一句话,就可以丧邦了。”
鲁定公摸摸头,问道:“有这么重要吗?”
孔子说:“的确如此啊!”
做人一定要谨于言而慎于行,千万不要口不择言,举止轻浮。否则,轻则影响我们的个人形象,重则影响集体或国家的利益。
大熊猫醉水
在风景宜人的九寨沟,有一则关于国宝大熊猫的传说。
一天,大熊猫独自去溪边饮水。在清凉的溪边,大熊猫忘情地喝着水。喝着喝着,忽然,它发现明镜似的溪水里,有一只大熊猫也在喝水。大熊猫一惊,顿觉十分恼怒:这还了得,它居然敢跟我抢水喝!于是,大熊猫拼命把头扎进溪水里猛灌一气,直到把肚子灌得鼓胀胀的,这才摇摇晃晃地离开溪边。
然而,刚走几步,大熊猫便停下来,它想,不对呀,我走了,那只大熊猫不是要把水喝完了吗?不能太便宜了它!这样,大熊猫又摇晃着臃肿的身子,再次回到溪边,再次把嘴伸进溪水里。
大熊猫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直到再也不能灌进一口水为止。然而,刚走几步,它便如醉汉般倒在溪边,醉得不醒人事。
导游讲述这个故事,是想向游客说明,九寨沟的水是如何清凉,以至于大熊猫分不清自己水中的倒影,结果身体吃了大亏不说,还留下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话柄。
大熊猫醉倒的原因并不是水,而是其自私的弱点。现实生活中人类同样有这样的习惯:生怕自己吃亏,好处一点也不愿让给别人,结果,吃大亏的往往是自己。
出师
有个小伙子到理发店学习理发的手艺,师傅让他在大冬瓜上练习剃头技术。这个小伙子勤勤恳恳,苦练不辍,技术日渐熟练。在不知剃过多少冬瓜皮后,终于有一天,师傅说:“行了,不用剃冬瓜了,今天你给客人剃头吧!”
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开始施展自己的手艺,三下五除二,一个头就剃完了,他随手把剃刀往下一插,正想叫师傅来看他的手艺,却只听客人一声惨叫……
原来,小伙子每天练习剃冬瓜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剃完冬瓜皮后,他总随手把剃刀使劲地插在冬瓜上。习惯成自然,这一次,他把剃刀插到了客人的脑袋上。
习惯就是力量,坏习惯就像一种慢性病,可能一开始并不引起你的注意,但是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发现得越晚,损失就越大。培养一个好习惯让你终生受益,相反,养成一个坏习惯则会贻害终生。
路边的青蛙
一天,一只路边的青蛙悠闲地在草丛中养神,突然听到叫它的声音:“老弟,老弟。”它懒洋洋地睁开眼睛,发现是田里的青蛙。
“你这里太危险了,搬来跟我住吧!”田里的青蛙关切地说,“到田里来,每天都有可以吃的昆虫,不但为庄稼除害,而且也不会有什么危险。”
路边的青蛙不耐烦地说:“我已经习惯了,干吗要费神搬到田里去?我懒得搬!况且,路边一样也有昆虫吃。”
田里的青蛙无可奈何地走了。几天后,它又去探望路边的青蛙,却发现路边的青蛙已被车子轧死了,暴尸在马路上。
很多灾难正是因为懒惰习惯造成的,举手之劳却不愿为之,那就注定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命运靠自己掌握,选择勤劳就可以得到幸福,一味懒惰永远难逃厄运。
两个书法家
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画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李白的。自然,一旦练到了这一步,他便颇为得意。
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地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直到练到了这一步,才觉得心里踏实。
有一天,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说:“请问仁兄,您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呢?”
后一个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呢?”
第一个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模仿是为了超越。经常在模仿,从未去超越,只会裹足不前。一味地模仿别人,不在模仿的基础上去创新,就会迷失自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不下自己独特的印迹。
束家养猫
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有个姓束的人家,特别喜欢养猫。束家养的猫,有黑的,有白的,有黄的,有花的……共计一百多只,真可称得上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如果开个猫类博览会或猫类展览馆,也绰绰有余。
俗话说得好,一物降一物。猫的本能就是捕捉老鼠。自从束家养猫以后,家里的老鼠被消灭了,不仅如此,连左邻右舍的老鼠也几乎被捕捉光了。
老鼠没有了,猫也就没有吃的了,它们常常饿得大声惨叫。束家主人看见它们一个个饿得瘦骨嶙峋的样子,听见它们哀哀的叫声,心里很难受,于是就每天到集市上买肉喂猫。
大猫生小猫,小猫长大后又生小猫,子子孙孙不断繁衍,老猫也都渐渐死去。剩下的猫的后代失去了捕捉老鼠的本能改为吃肉了,竟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它们饿了就号叫,号叫了主人就能给肉吃。它们吃饱了,有的去晒晒太阳,有的烤烤火炉,有的躺在暖乎乎的炕上,都懒懒散散、舒舒服服地待着。
老鼠们知道束家养了自己的天敌,都辗转相告,纷纷逃窜。它们逃到了城南,就在那里安营扎寨,住下来了。于是城南家家都闹起了鼠灾。粮食袋子被咬破了,衣服也被咬坏了,厨房的碗筷被弄得乱七八糟,屋地、墙脚被掏出了许多鼠洞,洞里洞外,到处都是鼠粪。
在一个书生的家里,老鼠成群结队地跑出来。有一只老鼠掉到一个大瓮里,大瓮肚大口小,又光又滑,老鼠爬不出来,急得吱吱叫。
这个书生得知束家养了很多猫,赶忙从束家借来一只猫,放在大瓮上,让它去捉老鼠。这只猫从来没有见过老鼠,它看见老鼠的怪样子,听到老鼠的吱吱叫声,认为老鼠是个怪物,它沿着瓮口边慢慢地踱着步子,不敢跳下去捕捉。书生一气之下,把它推到瓮里。猫很害怕,对着老鼠大叫起来。过了好长时间,老鼠估摸着猫也没有别的本领,就咬一下猫的脚,试试猫有什么反应。谁知那只猫竟然用尽全身力气,奋力一跳,从瓮里跳了出来,夹着尾巴逃跑了。
本来吃老鼠是猫的天性,但是因为束家对猫照顾得太好了,于是猫渐渐地对别人的施舍产生了长期的依赖,从而让自己身上的吃鼠天性丧失。如果我们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也会导致自己身上的谋生技能渐渐退化,最终被社会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