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内到外说健康之道
23426100000021

第21章 经络(3)

涌泉的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不高喷,称为涌泉。因此一般解释涌泉为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 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经常按摩涌泉可以辅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综合征,妇女病、老年人的哮喘,肾脏病等。以及自汗,健忘、失眠、多寐、眩晕、焦躁、畏冷等症。如何利用涌泉穴来保养身体呢?利用刺激涌泉穴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可分为三类:第一,是用药物烘烤、熏洗;第二,是用灸疗、膏贴;第三,是用各种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下面介绍两个常用的方法:

(1)睡前端坐,用手掌托来回搓摩涌泉及足底部10次,要满面搓,以感觉发烫发热为宜;搓完后,再用大拇指指肚点按涌泉10下,以感觉酸痛为度,两脚互换。 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月经期间、高血压患者不宜练此法。

(2)用热水加陈醋浸泡双侧涌泉穴。 热水以自己能适应为度,加少许陈醋,每天睡觉前浸泡15~30分钟。平时临睡前用热水泡泡脚,再用手指按压涌泉穴,有助于改善性功能,还能提升睡眠质量。

2. 太溪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它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是古代医籍中记述的“回阳九穴”之一,具有明显补肾作用。太溪穴对很多慢性病有治疗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肾炎、膀胱炎、踝关节扭伤等病,对于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聋耳鸣,视力减退,咳嗽,气喘,手足畏寒,月经不调、遗精、遗尿等症都有很好的疗效。 一般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力量以感觉酸胀为度。 对于高血压肾炎病人,按揉此穴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对尿蛋白有一定治疗效果。对于手脚怕冷或发凉的病人,可在睡前按摩太溪穴,在每天反复刺激之下,慢慢会感觉到暖和的。

3. 复溜穴

“复溜”就是让血液重新流动起来的意思,在太溪穴直上两厘米处。 这穴位治疗瘀血和炎症效果最好,所以什么膀胱炎、阴道炎、前列腺炎等,以及因流产留下的后遗症,都可以选择此穴。 有针灸专家称针刺此穴滋肾阴的效果极好,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功效,所以怕热口干、夜间烦躁难眠的患者又多了个选择。

九、脾经养生:后天之本

足太阴脾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脾经。 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脾经上的穴位主要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共21穴,左右合42穴。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 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

中医医学里所谓的脾脏,以现代医学而言,是指胰脏的功能;特别和胃有深厚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以完成消化机能。 其主要的机能是温暖五脏,并吸收运送胃部消化,完成之养分入五脏六腑,以生成身体需要的细胞。胃和脾两个脏腑,具有表里关系,主宰着消化和吸收的功能。因此,脾经一发生异常,身体各种症状就会呈现出来。 如心窝或胃附近会有重压感,出现疼痛、恶心、打嗝等现象。 容易下痢或便秘,身体消瘦下去。 尿量少,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排尿。 脚部容易冰冷、浮肿、身体有倦怠感。 因为经常失眠,所以身体感觉不适,不活跃。如果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只要刺激经上的穴道,就能改善不适的症状。 脾经上的穴位共有21个。 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一下脾经中的21大穴位的保健功效。

1. 隐白

此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白隐穴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

2. 大都

此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此穴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3. 太白

此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此穴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4. 公孙

此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此穴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5. 商丘

此穴位于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此穴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6. 三阴交

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此穴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7. 漏谷

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此穴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8. 地机

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此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9. 阴陵泉

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此穴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10. 血海

此穴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此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丹毒。

11. 箕门

此穴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此穴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12. 冲门

此穴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此穴主治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13. 府舍

此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此穴主治腹痛,疝气,积聚。

14. 腹结

此穴位于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此穴主治腹痛、泄泻、疝气。

15. 大横

此穴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此穴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16. 腹哀

此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此穴主治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17. 食窦

此穴位于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此穴主治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18. 天溪

此穴位于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此穴主治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19. 胸乡

此穴位于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此穴主治胸胁胀痛。

20. 周荣

此穴位于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此穴主治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21. 大包

此穴位于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此穴主治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十、胃经养生:延年益寿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上至鼻根中,在内眼角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下行,入上齿中,回出来挟着口的两旁,环绕嘴唇,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然后退回来沿着下颌的后下方,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沿着下颌角,上至耳前,经过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沿鬓发边际,上抵头角,行至额前。 它有一条支脉,由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至人迎穴,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通过膈肌,归属于胃,联络脾脏。其直行的经脉,由缺盆向下,沿乳房内侧下行,向下沿着脐的两侧,最后进入到腹股沟动脉部。 另一条支脉,起于胃的下口处,再沿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腹股沟动脉部部位,与前面的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至伏兔穴,再下至膝盖,沿胫骨前外侧,直至足背部,进入足的中趾内侧。 另有一条支脉,由膝下三寸处分出后下行到足的中趾外侧;还有一条支脉,起于背的冲阳穴,再进入足大趾,然后直出于大趾末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如果胃经的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全身发冷战栗,就好像被凉水淋洒一样以及频频呻吟,呵欠连天、额部肤色黯黑,且病发时见到火光就会烦躁不安,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非常恐惧,心跳加剧。 发作严重时,就会出现病人喜欢登高而歌,裸身乱跑,并伴有腹胀肠鸣的症状。胃经一侧有45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 首穴承泣,末穴为历兑。

在胃经的众穴位中,足三里的最为重要。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膝下约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五行学认为,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足三里的功效。

生活中我们虽然把很多看似有营养的东西都吃到肚子里去了,但由于有的人胃肠功能不好,使得吸收能力很低,吃进身体里的食物经常因为无法吸收而直接排出,这时吃再好的东西也没有多大作用。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常按足三里,坚持每天用手指揉上5分钟,不到10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消化好了,饭量也增加了,饭后不会再有不舒服的感觉了,而且不会经常拉肚子了。 对于患有胃痛或肠炎腹部绞痛时,用拇指按揉足三里,双侧交替进行,由轻到重,每侧3~5分钟,缓解疼痛的效果非常显著。常按足三里不仅有防病治病功效,平时坚持按摩还有通脏腑、补中气之力。每日用中指用力叩打足三里穴60次,长期坚持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尽管针灸的效果会更好,但是我们并不主张非专业医疗人员用它,因为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必须要有专门的医生才可以操作;按摩效果虽慢但副作用也较小,且长期坚持对身体也是大有好处的。

每个爱美的女性都希望自己的皮肤如桃花般粉嫩细腻,富有光泽,那么如何改善脸色苍白、浑身没劲的状况呢?其实,脸色不好看、没精打采,都是因为脾胃功能差。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是全身能量的来源,脾胃功能差的时候,身体为了保护自己,就会自发调节,少吃东西以减轻脾胃的负担。在这时,再好的东西吃进去也不能充分吸收,这样造成气血生成少,不能滋养皮肤,所以脸上看起来没有血色和光泽。 可见,要想使自己的皮肤富有光泽就要增强脾胃功能,而增强脾胃功能就要按揉足三里,因为足三里是胃经上的保健穴。足三里在小腿的外侧,弯腿的时候,把手指并拢放在膝盖下,小腿骨外侧的一横指处即是。 具体做法是:每天早晨7~9点,按揉双腿足三里5分钟,持之以恒,以求正果。 按摩足三里是女性养颜的最佳养生方法。 从古到今,足三里这一奇穴都是养生家们最为推崇的。 足三里的作用是厚积而薄发的,有病则则治,无病则补,它被誉为“人体第一长寿穴”,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十一、小肠经养生:可以治病

小肠经就好比一面反映心脏能力的镜子,通过了解心脏和小肠经的表里关系,我们不但能预测心脏的功能状况,还能够用调节小肠经的方法来治疗心脏方面的疾患。 有的人总是爱胸闷、胃堵,还有些人脾气很急,老是心烦气躁,动辄要与人嚷嚷。这时就一定要按摩三焦经和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手掌小指侧,上行到腕部,经过尺骨小头,向上沿着尺骨下缘,在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经过,沿着上臂外后侧,到达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会肩上,前行向下入缺盆,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达胃部,向下归属于小肠。它还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从缺盆出来,沿着颈部上行到面颊,到达外眼角,转向后面,进入耳中。 另一分支,从面颊部分出,上行至目眶下,入内眼角,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小肠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眼黄、重听、脸颊、喉咙肿痛,上臂至肘部会出现麻痹、压迫感,疼痛等症状,还有头重、头痛的感觉。 如果小肠经出现异常,压迫后背腰部的小肠俞穴位,会感觉到好像有硬块一样。压迫此处真的发现有硬块时,可以刺激小肠经上的穴道,以减轻不舒服的症状。

小肠经共有19个穴位。 首穴少泽,然后是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脏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脏,末穴为听宫。

1. 按摩腕骨穴,利于颈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