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从内到外说健康之道
23426100000033

第33章 心理(1)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物质生活高度丰富的时代。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也大幅度地增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心理养生是改变现代人心理困境的最佳良药。《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观点。 我们可以把这些观点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一、精神养生的四大要诀

传统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认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

精神养生的关键要学会追求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幸福,但什么是幸福,则每个人的理解各有不相同。 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是客观条件所能决定的东西,而是要靠自己的主观感觉去感受,去体验。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思想去营造幸福,营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晴朗天空。 精神养生法就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 不需要特别的外助条件;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自己, 并纠正自己固有错误思维方式,更难于排除客观事物对自己主观意识的负性干扰。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作或学习都是紧张而忙碌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精神养生的方法,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的烦恼,清心寡欲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精神养生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克制自己的欲望

少私寡欲是指对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进行自我克制并清除所谓“贪欲”,是指对那些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物,贪欲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 只有通过自我克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贪欲”,才能减少自己的精神压力和痛苦。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 平时恬淡虚无,与世无争,自然会精神内守,阴阳平和,气血旺盛,邪无所容,百病不生。

2. 知足常乐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应该对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这种满足感通过自我的内心世界的调节使之达到最高值。 如果能做到无忧无愁,知足常乐,就会有一个好心情,就会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阳光和欢乐, 这样的人自然会健康长寿。“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也是神志养生保健方法所需遵循的信条之一,即是在满足自己目前生活与工作现状的同时,还要积极地进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3. 心胸要豁达

在处理家庭问题和生活琐事上更应该豁达大度, 夫妻之间要注重感情,淡化道理,强调优点,忽视缺点,忘记过去,重视现在,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处理上要“难得糊涂”。 对子女要坚持只提供建议和帮助,绝不能包办代替的原则,要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朋友之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总之,心胸豁达是和睦的家庭气氛和亲密的朋友关系的基石,对人对己都十分有益。

4. 助人为乐

我们要在平时多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从中体验到幸福感和满足感。 根据自己的能力贡献出爱心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司捐献千百万元以救灾或助学,小者可为迷路人指点道路。 行善事者从助人行善中体验出自身价值的快乐,会有益于身心健康。

现代医学的研究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 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 所以,精神养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绪变化,俗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观点。后来,古代养生家把这些观点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进而生出病痛。 生活中我们能够适时节制感情和忍怒宽容是修养高雅的表现,也是重要的心理保养之道。

《千金要方》将大怒列为三戒之首,可见精神刺激危害之大。调节情志,节制感情,趋利避害,维持七情的平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绵延,做到适时中止,这是保持健康的措施,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修养。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情志调摄,假如我们的情志过激,会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进而累及五脏。

1. 怒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 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名医张景岳,一次诊治了一位因一时口角理屈,佯装发怒而昏厥“假死”的妇人。 张景岳在确定其是装病后,便在其耳边,故意大声说其病情已非常危险,必须用艾条在其面部熏炙,才能治愈,病人因害怕火灼疼痛毁了面容,而面露悲伤之色,张景岳接着又提出,可以先服汤药试一试,如果药到了咽喉就醒过来,则也可不用艾灸,后来妇人在服药时,药尚未到咽,便醒了过来。

2. 喜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 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 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 清代《冷庐医话》中,说到一江南书生在京考中状元,因过于高兴而发狂,大笑不止。一位名医看后对他说:“你的病治不好了,不过十天就会死的,赶快回家吧,迟了就来不及了。 你回家路过镇江时,一定要找一位何医生再给你看看病。”同时写了一封信,让他面呈那位何医生。书生到了镇江,果然病就好了。医生的信中写有这样的话:“这位书生因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故以危言惧之以死,令其惊恐忧郁,则心窍闭,到镇江当已愈矣。”

3. 思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 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元代的《儒门事亲》一书中,记载了一位贵妇人患有严重的失眠,历经两年不愈,诸医无策,擅长心理治疗的名医张子和,让病人的丈夫“以怒而激之”,整天花很多的钱,只顾买酒喝,自得自乐,而对病人不闻不问,不给她买药治病,结果这位妇人怒不可遏,一气之下,出了一身大汗,当天夜里便感到疲惫不堪而睡得很香,又过了八九天,食欲也好转了。

4. 悲伤肺

忧与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 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有一个人,其父骤然死亡而悲痛不已,之后便觉心痛难忍,逐日加重,药皆无效。张子和为其诊治时,恰巧有一个巫婆在场,张子和于是便自学巫婆的样子,取笑戏弄巫婆,来引逗病人,病人大笑不已,结果仅一两日,其心痛便自愈了。

5. 惊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置人于死亡。 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 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续名医类案·惊悸》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名叫沈君鱼的病人,整日害怕死亡,常觉死期将临,后来找到了当时的名医卢不远诊治,卢不远先与病人交谈了一次(类似今日心理疏导疗法),病人心中恐惧顿时减轻许多,但翌日一早便又来求治,声称其占了卜,签上说其十天内就要死去,因此十分紧张,遂一早又来。 卢不远便留他住在自己家里,病人觉得有医生在身旁,便放心了许多,过了十天亦未死亡。后来卢不远又介绍他去向和尚练习坐禅,经过一百余日的闭目沉思之后,病人的恐死心理终于消除。

由此可见,我们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 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 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 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 戒骄戒躁

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 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2. 善调情绪

人们由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如何积极地化解这些情绪的困扰呢? 心理学家向我们推荐了以下秘诀,不妨试一试!

第一,多做跑步、转圈、疾走、游泳、打球等体育运动。 这些运动是化解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第二,睡好觉。睡眠有助于克服恶劣情绪,稳心定神。一觉醒来,心情就会好多了。

第三,听音乐。音乐可使大脑产生一种能镇静安神的物质——内啡呔,但要注意选择“对路”的音乐。

第四,赏花草。 花草的颜色和气味,有调节人情绪的作用。

第五,观山水。青山绿水,莺歌燕舞,会将你置于美好的情境中,心情便会被“快活化”。

第六,洗淋浴。浴池中的淋浴,能产生一种安神的活性分子,不快时,不妨洗洗淋浴,会一身轻松。

3. 避生三气

(1)免生闲气,不要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

(2)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3)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

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 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肿瘤。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三气。

由于五脏的功能互相关联,“喜怒思忧恐”五种形式的情志活动是彼此影响、互相制约的。 所以,应该综合地、总体地看待情志因素对于五脏功能的影响,不可将单一影响加以绝对化。

三、保持七情平衡之道

我们在关注情志因素致病的同时,必须注意适度的情志活动是不会引起疾病的。七情的抒发如果是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则是人的正常的情绪、情感需求,不仅不会致病,而且是有益于健康的。 七情都有其积极的作用,应该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七情的积极作用。 不要简单地把某一种心理状态作为病态对待。

1. 喜

在生活中,多让自己处于喜悦的心理状态,多接受一些喜悦的心理感受,对于身心都是很有好处的。《黄帝内经》中说:“人有所欣悦,则百体俱纵”,阐述了喜悦心情可以给人的全身带来的舒展放松的状态。“喜伤心”,是指过度的狂喜。过度的狂喜会损伤身体,而适度的喜悦对于健康是颇为有益的。人们如何让自己拥有身心的健康? 乐观的情绪是必不可少的。 人应该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愉悦的心情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 积极的人生会使人经常有所收获,带来收获的喜悦。同时,人应该懂得满足,知足者常乐。过度的欲望往往是难以得到满足的,会带来心理压力和心理失衡,贪得无厌的人很难感受到畅快淋漓的欢乐。 人还应该把欢乐带给别人, 带给朋友、亲人,甚至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欢乐是一种需要共享的情绪。如果不愿将欢乐带给别人,自己也就很难感受到欢乐。 欢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自由的心态。“当喜而喜”就是这种自然的心态。 但是,中医心理养生又讲究“中节”,也就是适度。 喜悦的情绪也要适度。 那么,怎样才能既使自己享受自然的喜悦,又不至于情志过度呢?这就需要进行自我修养,可运用中医心理养生关于修身养性的各种方法。

2. 怒

怒通常是人们受到生活中发生的特殊事件的刺激或者持久淤积的郁闷,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过度的激怒有可能会伤害身体;但是,心中有了怒火,如果勉强压抑,不给怒气以抒发的渠道或者敢怒而不敢言,那对于健康显然也是很不利的。 发怒是一种宣泄。 将心中的愤懑或郁闷通过发怒的方式宣泄出来,如若不是过于激烈的暴怒,对于缓解心理压力是有益的,甚至有助于医治疾病。 譬如,华佗就曾经采用让一位郡守发怒的方法,治愈了他的疾病。 在举止文明的现代社会,人们如何宣泄呢?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帮助人们发泄心中怒火的俱乐部,组织者准备了一些廉价的物品,让顾客尽情地摔砸。原本心怀愤懑的人,在这里淋漓畅快地发泄一番,心情也许就会轻快了许多。 据报道,国外也有类似的宣泄活动,参加者用鸭绒枕头互相抽打,散落的鸭绒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这既不至于造成人身伤害,又达到了宣泄的目的。除了上述对于怒气的宣泄方法之外,还有更好的舒解怒气的方式。譬如,找亲戚朋友们进行倾诉,在相互的交流中舒解怨气,亲戚朋友的劝慰会有助于心情的平复。也可以冷静地思考导致自己发怒的原因,用理智的思维化解激怒的情绪,并想出理智的应对办法;然后,去郊游、去登山,让心情与自然融为一体。适当地抒发“怒”的情绪,可以宣泄人们心中由于思虑过度而造成的郁结。 中医理论认为,思虑过度使脾气结滞,并趋于下沉,可用怒的情志调动向上的肝气,去疏散脾气的结滞,这就是“怒胜思”。

3. 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