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23426800000014

第14章 H(1)

海外赤子

现已经成为我国旅居海外同胞的一个常用的美称。“赤子”一词本指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后来将“赤子”一词引申为子民百姓。最早见于《汉书·龚遂传》:“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海外赤子”来自“海内赤子”这个词语。“海内赤子”出自唐太宗之口。唐朝贞观年问,有一次唐太宗殿试射箭比赛。这时有一个大臣上前劝谏:“人们张弓挟矢立在殿前,距皇上你这么近,万一有狂妄无知的人暗中发射,可对你皇上和社稷甚为不利啊!”唐太宗坦然回答:“王者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加猜忌乎?”意思是说,我把四海之内的人都看成赤子,真心相待,哪能对宫中值宿的警卫都不信任呢?

此后,人们便从唐太宗这段话中引申出“海内赤子”这个词语,而“海外赤子”是由“海内赤子”派生出来的。现在,“海内赤子”倒不大讲,“海外赤子”这个词语反而后来居上了,被海外侨胞用于表达他们热爱祖国,向往祖国的赤诚之心。

海外奇谈

有关异国远方稀奇古怪的谈论。语出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瑞为牍。令兵马司申之于给事钟宇淳。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清人王有光《吴下谚联》载:清乾隆年间,江苏有一姓梦的学政负责全省生员的考试。在一次考试中,有一童生到天黑时还没抄完试卷。按当时规定不许点蜡烛,意在促其交卷。这童生百般恳求允其抄完再交,学政大人忽发恻隐之心,允其在自己的公案前站着抄写。童生交卷后,学政问他是哪个县的。童生回答是崇明的。学政问崇明在何处,童生说在海外,并且讲述了崇明的风土人情,鸟兽禽鱼等等。童生讲得新颖有趣,学政大人听得入了迷,不知不觉间已是夜半时分了,学政随手在童生的试卷上写道:“喜听书生谈海外,堂前画烛已三更。”

后人引用“海外奇谈”成语,指没有根据的、稀奇古怪的谈论或传说。

沆瀣一气

沆瀣(hang xie):指北方夜间的水汽。同朝霞一起被古人赞美为神仙圣人的饮食。如《列仙传》:“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屈原《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语出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中书侍郎崔沆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名叫崔瀣的人,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别人见他升官快,待遇高,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有特殊关系?”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即主考官)门生(应试者自称),沆瀣一气”。

由于这个故事,后人便以“沆瀣一气”为成语,比喻气味相投者结合在一起;或指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好事不出门 恶事传千里

不希望宣扬的事情,往往迅速传播开来;值得称道的事,却又隐没无闻。语出《北梦琐言》。

五代时,和凝在梁代举进士,经历汉、周等朝代,官至太子太傅。他爱填曲,因而有“曲子相公”的雅号。但是,和凝作为一个朝廷大臣,而独独以“曲子相公”见称,未免使他感到十分难堪,因此,他自己哀叹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此语亦衍生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喝墨水

原是对考试成绩不佳者的一种惩罚办法。

这一法规最早施行于南北朝,当时北齐朝廷曾下令:儒士在考试时,对“成绩滥劣者”要罚喝墨汁,按滥劣的程度来决定喝多少。使得许多考生每临考试心惊肉跳,生怕考不好受罚。梁武帝时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为此,“应试劣士染疾而归者无计”,尽管如此,为了有个进身机会,儒士们仍不惜冒险一试。到了隋代,罚喝墨汁胀死文人之事迭有发生,朝廷出于“恩典”,规定减喝一升示惩。据《隋书·仪礼志》载,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要罚喝墨水一升;甚至当秀才、孝廉等在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的也同样要罚喝墨水。这条荒唐的法规沿袭了几个朝代,唐代有所改变。史传唐太宗早年亦有考试晋官之心,但每想到“喝墨汁”,便打退堂鼓。他当上皇帝后,对积极进取的儒士们宽容了,鼓励落榜者再学再试,并根绝了“喝墨汁”的惩罚。然而“喝墨汁”一词演化为“喝墨水”后,却流传下来。日久天长,成为完全相反的意思,形象地褒扬了面壁寒窗,发奋攻读的人。

喝西北风

俗语以“喝西北风”讽刺人没有饭吃或无法生活。此语由来已久,清人王有光在其《吴下谚联·吸西风》篇中曾做过考证。

该书载曰:“讽人无饭吃,称为吸西风。风下可以当饭,何独取乎西?盖小东大东,杼柚已空。维南有箕,无簸无扬。维北有斗,无酒无浆。何处容得一无生计之人长嘘短吸,惟西伯善养百姓,母鸡母彘,数口无饥。流风犹在,于此一吸,可得三日饱。”这里,王有光在为“吸西风”一语解释其取义时,所用那几个四言句皆出自《诗·小雅·大东》,意思是说小东大东这些地方(周时谭国所在,今山东济南附近),老百姓的织布机上已经空空。惟有南边天上有颗簸箕星,但是无粮可簸。还有北方天上似斗的星在,但也不能用来舀酒盛汤水。这些诗句反映了周厉王末年连年大旱,再加上暴虐的统治,人们无法生存所产生的对厉王的不满与愤怒。王有光接着说,人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到了很早以前的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当政时,施行裕民政策,那时连鸡和猪都饿不着。现在怎么办呢?吸一口西风吧,可以三天不饿。当然,这只是当时人们的愿望而已。

那么,现在为何不用“吸西风”而用喝“西北风”呢?有人认为:一是周发祥于西北之故,二是“西伯风”音讹“西北风”之故。

黑马

汉语中的“黑马”一词是由英语意译而来的。

首先在文章中使用“黑马”的人是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勒利,他在183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年轻的公爵》的小说,在描写一次赛马的场面时写道:“两匹公认拔尖儿的赛马竟然落后了,一匹‘黑马’以压倒的优势在主看台前疾驰而过。”看台上观众惊呼:“黑马!黑马!”以后,“黑马”便成了实力难测的竞争者的代名词。后被体育界用来比喻那些潜心努力,不畏强手而一举成名的后起之秀。

“黑马”首次用在政治上,是在1844年美国民主党全国大会上。“黑马”指的是詹姆斯·诺克斯。尽管他曾任过田纳西州州长,又曾任美国众议院领袖,但在当时,却从没有人想过他会成为美国的大总统。他在总统选举中击败了共和党的前身辉格党的候选人,当选为美国的第十一任大总统。因此,他是在政治领域内被称为“黑马”的第一个人。

现在人们多用“黑马”来比喻具有很强实力,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的人。

红尘

“红尘”有两个意思。一是指闹市街衢的飞尘,形容都市的繁华。班固作《西都赋》中有:“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之句。飞尘大得这般地步:沸沸扬扬,充满城池,平民宅子,亦被笼罩,尘埃四起,与云连结。古时,把繁华热闹的地方也喻为“红尘”。徐陵的《洛阳道》有这么两句:“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描绘的就是春华时节都市的盛况。

“红尘”的另一个意思是人世间。这是佛家语。《红楼梦》第一回,在释题中说:“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人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意思是说,那块石头,无才补天,便被“大士”、“真人”带到世间来了。人们常说的“红尘”多指世间之事。有人说,看破红尘。也就是说,把人间的事看透了,看明白了。其实这种“看破红尘”大多是消极人生观的反映。

红得发紫

红、紫原指朝官衣服的颜色。这句俗语源于我国封建时代的“品色衣”制度。

我国封建时代的等级尊卑是十分严格的,连服饰穿戴也有严格规定。官职品级不同,所着服色也各异。这种制度叫“品色衣”制度。

“品色衣”制度起始于北周,形成于唐朝。宋、元、明、清沿用时,只在局部作了一些小的调整。就唐代而言,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着紫穿红者便是身居高位者,而穿青色衣服者则官卑职微。白居易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其中就包含了遭贬时官职低微之义。

那些穿红着紫的达官贵人可以经常出入朝廷,于是,人们便以红色作为发达的标志,而达到紫色者则是位居皇帝之下的高官了。所以,人们称官运亨通、仕途畅达的人为“红得发紫”。

厚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