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常用词语600条
23426800000029

第29章 S(2)

有趣的是,在西方也有“三只手”的说法。最早见于古罗马剧作家普拉图斯(约前254—前184年)的著名喜剧《一坛黄金》,亦译作《金罐》。在该剧的第四幕第四场中,老吝啬鬼尤克里奥丢失了一坛金子,他气急败坏地要仆人伸出手给他看有没有拿他的金子,看了一只,又看一只,最后要奴才给他看“第三只手”……真是岂有此理。以后,“三只手”就成了小偷、扒手的代名词了。

杀风景

亦作“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人的兴致。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他的《杂纂》中曾列举出六个“杀风景”的例子:

一、“清泉濯足”(在清澈的泉水里洗脚);

二、“花上晒裩”(在美丽的花枝上晒裤衩);

三、“背山起楼”(背着山盖楼房,打开前面的楼窗见不到山色);

四、“焚琴煮鹤”(把琴当木柴,并且把鹤宰杀,煮来吃掉);

五、“对花啜茶”(赏花时无酒或有酒不饮,只喝点茶);

六、“松下喝道”(清悠雅静的山林里,忽有官老爷的车马呼喝而过)。

关于“杀风景”,宋朝苏东坡的《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诗里也有“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句,苏诗的意思是泛指一些令人扫兴、不愉快的遭遇。

现在,人们用此语来比喻在兴高采烈的场合,出现使人扫兴和不愉快的事情。

杀鸡焉用牛刀

原作“割鸡焉用牛刀”。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不必用大的力量。语出《论语·阳货》。

孔子有位学生名叫子游,在鲁国的武城(今山东费县附近)做县令。一次,孔子带着几个弟子到武城去。当他们来到子游家门前的时候,院内传来一阵弹琴、唱歌和读书的声音。孔子想,子游不错,居然能够在这小地方兴办了学校,心里十分高兴。见面行礼之后,孔子有心想试探一下子游,就笑着对他说:“‘割鸡焉用牛刀,’治理这么个小地方,也用得着教育吗?”

子游听了回答说:“过去我听老师您教导过我:做官的人经过礼乐教化,就会有仁爱之心,待人相敬相爱;平民百姓经过礼乐教化,也就懂得遵循政令。”

孔子听了,马上对旁边的几位学生说:“你们听看,子游讲的话非常对。我刚才说的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杀鸡焉用牛刀”始见于《水游全传》八十五回:“常言道:‘杀鸡焉用牛刀。’那里消得正统军自去。”

傻瓜

瓜子,原是古代的一个族名。春秋时期,人们把聚居在泰岭一带的瓜州人称为“瓜子族”。据《左传》载:襄公十四年,有个叫范宣子的人到晋国朝见晋王时说:“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姜戎氏的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瓜州。后来,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姓姜的人就以地名取族名叫“瓜子族”。瓜子族人为人诚实,每当受雇于人时,劳作终日不歇。有人便谬认他们愚蠢,把愚蠢的人称作“瓜子”。清代文士黎士宏《仁恕堂笔记》载:“甘州人谓不慧者曰‘瓜子’。”甘州,即今甘肃省。四川有部分地区的人也管不聪明的人叫“瓜子”。(即是瓜州的人)。“傻瓜”,便由“瓜子”衍化而来。

后来,人们把“瓜子”与形容词“傻”字联系在一起,戏称愚蠢者为“傻瓜”。

山中方七日 世上已千年

源自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据此书记载,东汉末年刘晨、阮肇二人,入天台山采药,迷失了路径,一连十三日不能出山。遂采食山桃,喝饮溪水。后来在桃源深处遇见两位仙女,留二人住下,并热情款待。二人在山中停留了半年,然后寻觅旧路返回家乡,家中所见到的人已经是他们的第七代子孙了。

后来元代王子一把这个故事改编为杂剧,题目叫《刘、阮误入桃源》,这个戏的最后一折,剧中人说道:“方知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信有之也。”

现在人们常借用这句话表示局势发展之迅速,与外界隔绝一段时间,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变化。

上梁不正下梁歪

此语始见于金末元初万松老人《从容录》耶律楚材注:“上梁不正,下柱参差。”

元曲《陈州粜米》讲到这样一个故事:陈州地方连年灾荒,粮食奇缺。朝廷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来赈济灾民。他们在开官仓卖粮时贪赃枉法,不仅把粮价抬高一倍,还在粮食中拌上杂质,并且用分量不足的小斗出粮,用大秤多收银子。灾民们极为愤怒,指斥他们是“上梁不正”(位居上面的人品行很坏),只知道损人利己。

现多用此语比喻位居上面的人品行不端,下面的人也会起来仿效。

上下其手

是玩弄手法,串通作假的意思。典出《左传·襄公二六年》。

公元前547年,楚国将领穿封戌攻下郑国重镇城麇,生擒了守城的郑将皇颉。这时,楚国君王的弟弟公子围想把功劳归于自己,硬说皇颉是他打败活捉的。于是,公子围和穿封戌争功吵架,闹得不可开交。

两人各不相让,只好找来个公证人裁决,公证人叫伯州犁,此人足智多谋,深知自己毕竟是在君王手下做事,怎能开罪君王的弟弟。伯州犁提出,问题的关键是要问问被俘之人,即会清楚。于是押来俘将皇颉。伯州犁对他说:“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意思是现在正争论谁抓住了你,你要明事理,从实回答!接着伯州犁“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伯州犁把手举得老高,指向公子围:“这是咱堂堂国君的老弟!”又把手压得很低,指指穿封戌:“他原是一介小县官。你好好想,谁俘虏了你呢?”作为囚犯的皇颉当然心领神会,毫不犹豫地谎称是君王之弟抓住了自己。“上下其手”一语即由此而来。

现报刊上多用此语描述好色之人调戏亵玩女人。好像上面下面齐动手去如何如何,这种望文生义的解释是不恰当的。

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是说苏州、杭州曾为历史上有名的繁华都市,可与天堂比美。这一流传极广的俗谚,其由来有一个演变过程。早在北宋年间,汴京就流行有“苏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宫”的民谚,用以比喻苏杭二地的繁盛美好。

清代翟灏的《通俗编》里,引北宋刘焘《树萱录》句:“员半千有庄在焦戴川,极风景之胜,里谚曰:‘上有天堂,下有员庄’”。员庄为唐代诗人员半千的庄园。员半千,晋州临汾人,原名余庆,字荣期,幼通书史,举童子科。其师王义方十分器重他,对他说“人们常说五百年才出一个贤者,我看只有你才当得起这个称号,故我称你为半千”。员半千享寿九十又四,历唐代五世帝君。其在焦戴川的庄园,模山范水,极风景之胜,故世称“员庄”。

以“苏杭”而代“员庄”之谚,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故同时代的诗人邓林在《初入杭诗》中说:“游遍江南未到杭,不知人间有天堂”。

到了元代,奥敦周卿又把这一俗谚变换了一下,写进他的《蟾宫曲》:“春暖花香,岁稔时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便流传至今,名扬中外。

蛇无头不行

蛇没有头就走不了路,比喻缺少带头的人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起来。

清代学者翟灏在他专门研究俗语源流的一部重要著作《通俗编》中曾经作过考证,说这句话出自《金史·斜卯爱实传》:“雀无翘儿不飞,蛇无头儿不行。”与翟灏同时的学者梁同书在《直语补正》中对此加以纠正,说这句话出自宋·云庵真净禅师语录,比《金史》早。现在我们发现更早在唐代变文中已有这句话了。《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她(蛇)无头不行,鸟无翼不飚。”

舍得一身剐 敢把皇帝拉下马

与此语相近的句子源于明人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书中第二十五回描写了来旺儿听说自己的老婆与西门庆有勾搭,潘金莲是窝主时,便气得背地里骂潘金莲:“我的仇恨,与他结的有天来大!常言道一不做,二不休,到跟前再说话,破着一命剐,敢把皇帝打。”

但一般都认为,此语源自《红楼梦》第六十八回凤姐的一段话:“这事原是爷做得太急了,国孝一层罪,家孝一层罪,背着父母私娶一层罪,停妻再娶一层罪。俗话说,‘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穷疯了的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后来,此语演变为“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常用来形容为了做某件事情决心之坚定,无所畏惧到了可以豁出一条命去的程度。

舍命陪君子

是表示舍命相从,奉陪到底的意思。语出明·冯梦龙《古今谭概·雅浪部第二十六》:“李西涯(明正德间任朝官)在翰林时,一日陪郡侯席,过饮大觥,醉而言曰:‘治生今日舍命陪君子矣。’郡侯笑曰:‘学生也不是君子,老先生不要轻生’。”

现这条成语在口语中用得很广,亦多用于饮酒宴乐的场合。

生子当如孙仲谋

典出《三国志·吴主权传》。曹操从濡须湖出兵,乘船而行,夜晚涉水到岛上。孙权派水兵包围攻占,俘虏曹军3000多人,谙习水性的士兵也有数千人。孙权屡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于是亲自上岛,乘小船从濡须口进入。曹兵中的将领都以为是前来挑战的人,想要攻击他。曹操说,此人肯定是孙权,想要亲自观察我军的军事部署。于是命令军中将士都做好战斗准备。弓箭不得轻易射出。孙权率军走了五六里地,来回走动反复地吹奏军乐。曹操见舟船器仗整齐严肃,感叹地说,“生儿子就应当像孙权这样的,刘景升的儿子都像猪和狗哇!”孙权写了封信给曹操,说:“春天里正要下桃花水,曹公应当马上退去?”另外一张纸条上写:“你如果不死,我不得安宁!”曹操对众将说:“孙权没有欺骗我。”于是撤兵返回。

现通常用此典故形容对别人的聪慧敏捷的后代所产生的一种敬慕和喜欢的心情。

圣人千虑 必有一失

原意为即使是智慧高超的人,考虑问题也总有不够周到之处。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齐相晏子正在吃饭,君主景公差遣使者来。晏子分一半饭食招待使者,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使者返回后,向景公说了这件事。景公惊叹道:“晏子家这样贫困,我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景公差遣吏人把千金和市租送给晏子,请他用来供养宾客。晏子谢绝不接受。再三地送给,再三地谢绝不接受。晏子说:“我家不贫困。君主给我的俸禄,不但周济家族,而且足够供交游之用,还可以救济百姓,君主赐给我的俸禄是丰厚的!我的家不贫困。我听说,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转施舍给人民,这是代替君主职位,忠臣不会这样做的;接受了君主所给的丰厚资财,而不施舍给人民,这就成了筐箧中的储存,讲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进取财物于君,退得罪了士人,人死后财物转移给其他的人,这是主持守藏物资,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十緵(八十缕为緵)布,一豆(古食器)的食物足够中、晚年享用。”景公对晏子说:“以前我的先君齐桓公,把一定数量的土地和附着的人口赐封给管仲,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你为什么推辞呢?”晏子说:“我听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考虑起来,管仲虽是聪明人,或有所失;而我虽然愚昧,或有所得。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赏赐。”

现常用此语借以表明听取各方面人的意见的重要。

胜败乃兵家常事

据《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载:“胜负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遂议罢兵耶?”这里是指军事上打胜仗或打败仗是军事家常有的事,局部失败不用气馁,关键是要总结经验,增强自己。此语用来比喻学习工作研究等各方面事业,常经历多次失败,最后才达到成功;有时也用作无可奈何之时的一种安慰。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时所照处。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由于王莽的残暴统治,18年,琅玡人樊崇在莒县(今山东莒县)领导农民起义,为在作战时能与敌军区别,起义军把眉毛涂成红色,故称“赤眉军”。25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称光武帝。为巩固自己在统治地位,刘秀向赤眉军发起了征剿。27年,刘秀任命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前去攻打赤眉军。由于轻敌和战术准备不当,在回溪(今河南宜阳西北)被赤眉军打败,死伤官兵3000多人,冯异弃马逃跑。不久,冯异总结失败教训,派部队伪装成赤眉军的队伍埋伏起来,以少数部队吸引赤眉军。战斗从早晨开始打起,等到黄昏时,冯异命令埋伏的部队突然出击,使赤眉军措手不及,仓皇逃窜,冯异下令猛追,终于在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县东南)下把赤眉军击垮,俘获8万名,其余10万人逃到宜阳时,遭到刘秀率领的军队的截击,樊崇等人投降,自此赤眉军起义以失败告终。战后,刘秀写信慰劳冯异,说:“将军虽然在回溪遭受挫折,但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一带获得胜利。这可以说是,在早晨失掉的东西,在日落黄昏前又收回来了。”

现在也用来比喻在某一方面受到了损失,然而在另一方面却有收获。或先败后胜。

十全十美

形容一切完美,毫无缺陷。此语源于两个典故。

“十全”最早见之于《周礼·天官·医师》。书中说:到年底要对医师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俸禄(工资)。“十全(痊)为上,十失一次之。”就是说医治十个患者愈十个为上等,医十人好九人者次之。

“十美”者据《虞初新志》记载,宸濠请六如(唐伯虎)画“十美图”献皇上。当时宫中只“觅得九人”,便作“九美图”。献图前请人观之。有人看后说:“十美欠一,殊属缺陷。”于是又“举一人以充其数”,凑成“十美图”。后人将这两个典故合璧为一,把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的人和物称做“十全十美”。

识时务者为俊杰

时务:谓当前形势或时代潮流。谓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方是英雄豪杰。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

东汉末年,涿县(今河北境内)的刘备乱中起兵,并不断寻找自存和发展的机会。但刘备每每受挫,几乎连安身之处也成了问题。建安六年(201年),他投靠了荆州刺史刘表。驻扎在新野县。

一次次的失败,使刘备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缺乏高明的人辅佐。于是,他访问隐士司马徽,向他请教。司马徽对刘备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意思是:一般儒生俗士,哪能清醒认识当前的形势和时代潮流?能对当前形势作出正确分析和估计的人才是聪明能干的人。这样的人在这里有两个,那就是号称“伏龙”的诸葛亮和号称“凤雏”的庞统。不久,经过徐庶等人的介绍和推荐,刘备于207年接连三次到隆中去邀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诸葛亮从此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了刘备最得力的谋臣。从此,刘备的势力很快得到发展,终使天下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来,人们把“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紧缩为“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一成语,用来奉劝人做事要认清客观形势,适应时代潮流。

使功不如使过

原谓除暴宜施恩,惩治有功者不如以有过者代之。使,作“使……伏罪”解。语出《后汉书·独行传》:“夫使功不如使过,愿以身代太守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