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魏国曹丕的孙子曹髦继位后,国家大权落在了大将军司马昭手里。司马昭经常背着曹髦发号施令,并发展到纠集部分大臣篡夺皇位的地步。面对司马昭的威胁,曹髦十分不安。一次,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密商如何对付司马昭时,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大臣们听后表示赞同,于是,向司马昭发动武装袭击,但是,司马昭大权在握,全部武装部队都在他手里。曹髦凭着少数侍卫随从,哪里能够取胜,就在这次失败的袭击中被司马昭的部下所杀。然而,司马昭觉得篡夺王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曹髦死后,改立曹奂(huan)做了傀儡皇帝。直到265年底,才由司马炎将曹魏推翻,建立了晋朝。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引为成语,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死马当作活马医
意思是明知病危难医,而仍积极救治,以求万一得生。源自晋·干宝《搜神记》卷三。
西晋末年,河东有位很有成就的诗人郭璞,他不仅诗赋写得好,而且还见多识广,经常为人们释疑解难。
郭璞有一次到将军赵固的家。赵固有一匹骏马死了。郭璞命令赵固的仆人手持长竿,向东行约30里,看见一片山丘和树林。郭璞命人人林中用竹竿驱赶,抓住一只猴子样的东西,把它带回府中。这个东西对准死马的鼻孔嘘了一阵气,死马立即活了过来,备鬣嘶鸣。宋人朱翌在《猗觉寮杂记》卷下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世俗无可奈何尚欲救之者,谓之作死马医。”
然而,在《猗觉察杂记》一书之前,北宋初年道元和尚所辑《景德传灯录》中已有这一说法了。《传灯录》卷十九:“凭么道早是死马医。”
郭璞医治死马的故事又成了另一个传说的依据,即猴子可以医治马病。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之所以被玉帝封为弼马温(避马瘟),就因为他具有这种天生的本领。
后来,“死马当作活马医”这句俗语,多用来比喻在无可奈何时作最后的努力。
死要面子活受罪
关于这条俗语,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
孔子有一个学生,虽然家里很穷,但写得一手好字。有一年冬天,孔子接到一大户人家的请帖,请他去吃饭,然后还要请他写几个字。于是孔子便叫这个学生一同前去。
这下可难为了学生,去吧,身上的衣服太薄;不去吧,先生的话不敢不听。他的妻子想了个办法,让他穿了妻子的红棉衣,红棉裤,外面罩上他自己的蓝布衫。这天,丈夫就穿了红袄红裤和先生一起去了。
这户人家确实有钱,桌席上用的酒杯都是金的。可是入席时,孔子和他学生这一桌少了一只金杯。同桌的几个人为了表白自己,都撩起衣裳要主人搜身。这时孔子的学生非常尴尬。他暗暗地踢了先生一脚,孔子是个聪明人,以为是学生偷了金杯,如果搜出来岂不是大失面子,就站起身来说:“好了,何必为一只金杯弄得大家扫兴,就算是我拿了。”说着,掏出十两银子作为杯子钱赔给了主人。
回来的路上,孔子责备学生,学生却说没有偷,孔子说那你为什么踢我一脚?学生这才撩起蓝布衫说里面穿着老婆的红袄红裤,怕别人看见,给先生丢面子。孔子听了连连顿脚:“罢!罢!我十两银子买个贼做了。”
过了几天,那财主家派人送来一封信和十两银子,信里说金杯没有丢,是不小心落在雪地里,天晴雪化露出来了,银子是归还孔子的。孔子叹口气说:“唉!死要面子活受罪,为了自己的面子,叫学生去写字,却差点戴了贼的帽子。”
后来,“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句俗语就在民间流传下来了。死诸葛走生仲达
仲达:司马懿的字。是死后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三国演义》一。四回亦述此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在他病危的时候,蜀军正与魏军对阵。诸葛亮知道自己将死,就把大将杨仪、姜维找来,嘱咐他俩:“我本想竭力尽忠,夺取中原,想不到得了不治之症。我死之后,你们可如此如此。这样,司马懿必不敢来追。”说完不久,诸葛亮便闭上了眼睛。
杨仪、姜维遵照诸葛亮遗嘱,不敢举哀。入殓以后,暗传密令,让前军作后军,后军作前军,悄悄退去。当地老百姓见蜀军撤退,有的就跑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半信半疑,就派人到五丈原一看,果然蜀军退尽,这才率兵追赶。眼看就要追上,忽听到前面山中喊声大振,锣鼓齐鸣,似有千军万马杀出。司马懿大吃一惊,只见山林里飘出一面大旗,上有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以为中了埋伏,急忙命令军队撤退。士兵们丢盔弃甲,争先逃命。杨仪、姜维并不追赶,而是率领大军向蜀国撤退。等到司马懿知道上了当,已经追不上了。
当时的老百姓无不佩服诸葛亮用兵如神,死后还能降住司马懿,于是,“死诸葛走生仲达”这句话很快就在人们中间传开了。
后来,人们用这一谚语借指用死人吓唬活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全中国。全中国的人都像兄弟一样。语出《论语·颜渊》。
春秋时候,孔子的学生司马牛,为人忠厚正派,可是他的兄长和几个弟弟却都不安分守己。特别是他的长兄桓魋,阴险奸诈,靠着逢迎奉承骗得了宋国国君的宠信,却又暗中与自己的兄弟阴谋反叛。司马牛极力劝阻他们,他们根本不听。后来国君觉察到桓魋的阴谋,派兵打败了他们。桓魋和他的几个兄弟,有的被杀,有的逃亡。司马牛为此受到株连,不敢在宋国再呆下去,也逃到了国外。
司马牛在国外四处流浪。他常常为自家兄弟的行为感到羞愧,又为自己孑然一身而伤心。有一次,司马牛见到同学子夏,忧心忡忡地对他说:“别人都有好兄弟,惟独我没有。”子夏开导他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说:君子只要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待人谦恭有礼,那么,天下的人都是他的好兄弟。)司马牛听了,感到有道理,从此就不再感到愁苦和孤单了。
后来,人们引用“四海之内皆兄弟”说明普天下人都是兄弟,应友好相处。
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不勤:不劳动。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语出《论语·微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研究和创造了儒家的思想学说,提出了“尊师重教”、“礼义之节”等正确的主张,但是他的思想学说也有消极和落后的一面,那就是轻视劳动,看不起务农经商者。当他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种庄稼时,孔子说:我比不上农民;又问他如何种菜,孔子说也不会。过后他骂樊迟是个小人,竞问些种田种菜的事。对此,当时不少农民瞧不起他。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跟随他出外讲学,走在半道失散了。子路遇到一位正在道旁田间锄草的老农,就问他:“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农心里清楚他问的是谁,便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清楚哪个是你的老师?”
后人引用此语来形容读书人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缺乏起码的生产知识。
岁寒然后知松柏
语出《论语·子罕》。
孔子十分喜欢他的学生子路。有一次他夸奖子路说:“穿着破旧的棉袍子和穿着貂裘的达官贵人一道站着,却能泰然自若,毫不感到难为情,恐怕只有子路能做到吧!”子路听了,自然很高兴,脸上不免露出几分得意的神色。孔子怕他骄傲自满,又随口念了两句诗勉励子路:“不忮(zhi)不求,何用不藏?”(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子路听后,不住地吟诵这两句诗。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天寒时节,才能看出松柏是依然常青的)。”孔子说这句话的用意是激励子路,仅仅念在嘴上还不行,还要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后来,“岁寒然后知松柏”被人们广为引用,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孙猴子的尾巴难变
源于《西游记》第六回,孙悟空与杨二郎斗法的故事。
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回到花果山水帘洞。玉皇大帝命令他的外甥显圣真君杨二郎去花果山捉拿孙悟空。
杨二郎直奔水帘洞,只见一群猴子齐齐整整,排了个蟠龙阵势,中军里立一竿旗,上书“齐天大圣”。杨二郎首先挑战:“那泼妖,怎么称得起‘齐天’?”孙悟空拿起金箍棒高叫:“你是何方小将,竟敢大胆到此挑战?”杨二郎和孙悟空就上场厮杀,他们斗了300回合,不分胜负,于是开始斗法。
二郎抖擞精神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手举着三尖两刃的利剑,朝大圣当头就砍。悟空也变得和二郎身躯一样,举一条如意金箍棒,抵住二郎神。这时,二郎带去的四太尉二将军向水帘洞冲杀,众猴抛戈弃甲,四散逃命。悟空见众猴惊散,收了法像,抽身就走。二郎真君在后面追赶。悟空慌了手脚,变成麻雀儿停在梢头,二郎就变成饿鹰去扑打;悟空又变作一只大鹚(ci)老冲天而去,二郎又变成大海鹤钻人云霄去啄;悟空又变成一个鱼儿钻入水里,二郎变作鱼鹰去水里;悟空又变成一条水蛇钻入草中,二郎则变成灰鹤伸着长嘴去吃水蛇;悟空又变成鸨鸟立在水边,二郎就现原身取弹弓向他打了一弹子,打得他歪倒在地。
孙悟空趁机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成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成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杆。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间小庙。他急睁凤眼,仔细一看,见小庙的后面立着旗杆,笑道:“是这猢狲了!他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过庙宇,但不曾见一个旗杆竖在后面的。肯定是孙悟空弄的鬼!他想哄我进去,他就一口咬住。等我用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悟空一听,心惊道;“好狠啊!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于是悟空一个虎跳,又不见踪影。
由于这段故事广为流传,后来就形成了“孙猴子的尾巴难变”这句谚语,比喻不去掉缺点,不管怎么变换形式,仍然要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