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驴儿怀恨在心。过了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三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才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所以,数百年来,这出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赞赏,关汉卿也成为人民称颂的戏剧家。
关汉卿这位伟大的戏曲家,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着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元朝的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
元代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各族人民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等方面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诗歌或其他作品,其中元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发明创造。元朝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为天文、地理、农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元代的文化科学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戏曲艺术在元代有很大的发展。元曲和南戏先后出现繁荣局面。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而杂剧以其艺术上的创造性、内容的现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学的突出成就。
杂剧是中国历代歌舞艺术、讲唱伎艺长期发展而成的新的戏曲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元代创作杂剧见于名目的共约六百多种,现存两百多种,杂剧作家有两百人左右。十三世纪五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初,是元杂剧鼎盛时期。着名剧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康进之、高文秀等,活动中心在大都,着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汉宫秋》、《李逵负荆》等。十四世纪初至六十年代,活动中心移至杭州,主要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主要作品有《倩女离魂》等。其中关、马、郑、白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散曲起源于民间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分小令、带过曲、套曲三种基本格式。前期散曲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卢挚等,后期有张养浩、刘致、张可久、乔吉等。少数民族作家也很有成就,女真人李直夫创作了杂剧《虎头牌》,蒙古人阿鲁威,女真人奥敦周卿、王景,畏兀儿人贯云石,回族人萨都剌、丁野夫等都是着名的散曲家。南戏原是浙江温州一带的地方剧,宋时已盛行,元初衰落。到元朝后期,杂剧由盛转衰,南戏则得到了发展。南戏不像杂剧那样在折数和宫调上有严格规定,押韵和宫调都较自由,登场演唱的角色可生可旦,声腔也各有发展。现存元代南戏剧本16种,片段119种,存目33种,以高则诚的《琵琶记》成就最高。
元代诗词总的说来较平庸,但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被称为“元诗四大家”。萨都剌的词风格豪迈。张养浩、乃贤、王冕、杨维桢等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长篇小说兴起于元末。施耐庵和罗贯中分别于元末明初创作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长篇章回小说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发展成熟。绘画、书法的成就较为突出。元代不设画院,故元代画家摆脱了南宋画院的形式主义习气。前期书画家以赵孟頫最为着名,他擅画山水、花竹、人马,书法用笔圆转流美,骨力秀劲,世称“赵体”。后期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称“元画四家”。少数民族着名画家有回族人高克恭、丁野夫等。书法家有康里人巙巙、畏兀儿人贯云石等。龟兹人盛熙明着有《书法考》八卷。元代壁画艺术也很出色,现存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壁画是极其珍贵的实物。
元代官私史学着作很丰富,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史学着作。胡三省以毕生精力撰成《资治通鉴注》,对《通鉴》作校勘、解释、考证,并对史事有所评论,或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对宋亡的哀痛,或隐晦曲折地抨击元朝统治。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杜佑所着《通典》的进一步丰富和扩大。《通考》共分二十四门,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通典》所无;其余十九门,则在《通典》基础上离析其门类,加以充实而成。凡天宝以前史实,作拾遗补缺;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五年(1212年)作续修,所载宋制最详。《通考》材料取舍严格,注意历史变革,在治史方法上值得肯定。作者还常常通过历史叙述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抨击。元朝按前代设局修史的传统制度,分别于至正四年、五年修成《辽史》、《金史》和《宋史》。当时的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铁睦尔达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吕思诚、揭傒斯等为总裁官。其中铁睦尔达世是康里人,参加三史纂修的还有唐兀人斡玉伦徒,畏兀儿人廉惠山海牙、沙剌班等。
元朝统治者以理学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蒙古统治北方之初,北方儒士对南方理学了解极少。公元1235年蒙古军占领德安(今湖北安陆)时,俘理学家赵复至燕,理学始在北方广为传布,于是出现了许衡、郝经、姚枢、窦默、刘因等理学家。及统一江南,南方朱学人物吴澄、许谦等,陆学人物陈苑等,均为一代理学名家。其中许衡、刘因、吴澄称为元代三大理学家。元代理学在学说上继承宋代理学,并无多大创造,但也自有特色:朱陆之争渐变为朱陆“和会”,以吴澄最明显;以许衡为代表的理学家与过去空谈生命不同,比较倾向日用生理,提出“治生论”;以刘因为代表的理学家提出返求六经的主张,比较务实。元代理学的这些演变,在理学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明清理学思想的滥觞。除了正统的理学思想外,元代还出现了邓牧的“异端”思想和谢应芳的无神论思想。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佛道行列。他在《伯牙琴》中对“君”和“吏”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揭露皇帝是最大的剥削者和掠夺者,幻想重新出现尧、舜时代。谢应芳一生致力于破除世俗迷信和反对佛、道宗教迷信,所着《辨惑编》是反对迷信的专着。
元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有:一是天文学。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为编订《授时历》,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十余种天文观测仪器,在元朝控制的范围内陆续设立了27所观测台、站,在测定黄赤大距和恒星观察等方面取得了丰富准确的数据。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颁布了《授时历》。这部历法以365.2425日为一年,废除上元积年、日法,采用近世截元法,在人类历法史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二是地理学。《大元大一统志》的编纂、河源的探索、《舆地图》的问世是元代地理学的主要成绩。《大元大一统志》由孛兰盻、岳铉主编,虞应龙等参加修撰,成书于大德七年(1303年)。该书对全国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坊郭乡镇、山川地理、土产风俗、古迹人物,皆有详述,取材多于宋、金、元地志,因而具有很大价值。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令女真人都实探求黄河河源,认为星宿海(火敦脑儿)即河源。都实的考察经过由潘昂霄撰成《河源志》。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华北、华东、中南十省地理,参阅《大元大一统志》等地理着作,以“计里画方”法,制成《舆地图》。
元代三部农书的发行标志着元代农学有很大发展。由劝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反映了六世纪到十三世纪末中国植物栽培的进展,总结了中国十三世纪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保存了大量古农书资料。王桢着的《农书》是一部对全国农业做全面系统研究的农书,全书共分《农桑通决》、《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作者认为不违农时,适时播种,因地制宜选择作物,选择良种,及时施肥,改造土壤,兴修水利是取得丰收的保证。他总结了各种农作物的栽培方法,其中关于棉花的种植法更有现实意义。他绘制了各种农具、农业机械图306幅,对提高耕作技术有很大作用。畏兀儿人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依崔寔的《四民月令》为体例,按月记载农事操作和准备,以补《农桑辑要》岁月杂事之不足。医学,元代也有很多新成就。李杲、朱震亨在伤寒、肺痨等内科学上有新的学说,均属“金元四大家”;葛可久精于医治肺痨;危亦林在麻醉、骨折复位手术上有新创造;滑寿善针灸。
另外元代在印刷术、火炮技术、造船术、航海术、水利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成就。
与元朝建立外交的有哪些国家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发展的极盛时代。传统的陆路、海路交通范围比前代扩大,来往也更加频繁。由于蒙古统治者势力扩张的结果,其统治地域西达到黑海南北和波斯湾地区。在这个辽阔境域之内,从前的此疆彼界尽被扫除,元朝与钦察汗国、伊利汗国有驿路相通。元人形容其时“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足见交通之便。元朝政府容许和鼓励各国商人在境内经商或经营国际贸易,蒙古贵族且利用回回商人为之牟利,给予种种特权,因而各国商人来华者极多。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文化采取兼容并蓄政策,也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
元灭宋后,即遣使“诏谕”东南亚各国来朝,许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但忽必烈企图用武力征服各国,先后遣兵侵入安南、占城、爪哇、缅等国。因遭到各国的顽强抵抗,加以江南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对造船工役和军需征发,使忽必烈的海外扩张均告失败。元成宗即位后,下诏罢征南之役,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传统的经济、文化联系渐次恢复。当时安南陈朝儒学、佛教都很兴盛,入元使者多以儒士充任,喜结交元朝文人学士,赋诗赠答,并带回元朝赠送的大批佛经、儒学经典和诗文着作,对安南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元杂剧传入安南,促进了安南歌剧艺术的形成。暹国自忽必烈末年以后多次遣使或以王子来元通好,据暹史记载,暹王敢木丁曾亲至大都,并请回许多中国陶瓷工匠,开创了暹国的陶瓷业。元朝侵爪哇军撤回后,爪哇麻匿巴歇朝即以当政大臣充使者来元通好。爪哇商船经常往来于中国、印度之间,经营国际贸易;泉州等地商人到爪哇经商者也很多,常获大利。元世祖时,真腊(又译干不昔、甘不察,今柬埔寨)就遣使来进乐工、药材等方物。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温州人周达观随使臣出使真腊,归着《真腊风土记》,对该国政治、经济生活及风土人情作了详细记载,是研究吴哥时代柬埔寨历史的最重要资料。据他说,真腊人对输入的中国器皿、布帛及其他生活用品极为喜爱,争相购买;到真腊经商或侨居的“唐人”与真腊人民友好相处,很受欢迎。
从公元1231年起,蒙古统治者曾数次遣兵攻打高丽。忽必烈即位后,诏许高丽“完复旧疆”,并以公主嫁给高丽国王之子王睶,睶子璋亦尚公主,与元朝皇室结为“甥舅之好”。元于高丽设立征东行省,即以高丽国王为丞相,仍保留其原有政权机构和制度,“刑赏号令专行其国”,“征赋……唯所用之,不入天府”(姚燧:《高丽沈王诗序》),与元朝国内的其他行省不同。后王璋让位于其子,以驸马、沈王身份侨居大都,召着名诗人李齐贤等为侍从。李齐贤与元朝名士大夫交往甚密,相互切磋,学问大进。他所着的《益斋乱稿》,被誉为高丽文学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此外,尚有不少高丽人在元朝做官。中国与高丽的经济、文化关系有很大发展。中国商船经常来往高丽,或经高丽往日本贸易。棉花种植、火药武器等技术皆于元时传入高丽。
忽必烈两次大举侵日,使中日关系一时恶化。成宗即位后,罢征日之役,遣普陀寺僧宁一山附商船出使日本,后侨居其国,极受朝野敬重,死后封为国师。元代赴日寓居的中国名僧十余人,对日本佛教思想、制度、文学诸方面有很大影响。来元学习的日本僧人很多,有姓名可考者达两百余人,他们游历名山大刹,进修禅学、诗文、书画,收集佛经、经史、诗文等书籍带回日本。日僧邵元所撰碑文,华瞻流畅,足见其汉文化水平之高。中日间经济交往也未因战争影响有所衰歇,且日趋兴盛。元代中日商船来往,有记载的即达四十余次,实际上远不止此数。日本船多在庆元停泊,由市舶司依例抽分后,即许自由买卖。日本还招聘中国雕刻工匠以发展印刷业,寓日雕刻工甚多,福建人俞良甫、陈伯荣和江南人陈孟祥等最为着名,对日本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元朝与印度的交往主要通过海路,印度半岛南部马八儿、俱兰两国是波斯湾通往中国的必经之地,商船往来较他国尤多。据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记载,当时中印间的交通,多由中国海舶承担,大者至用12帆,可载1000人。至元十六年(1279年),马八儿国遣使来元。忽必烈因俱兰国未通使节,于至元十六年至二十年,四次遣杨廷璧出使“招谕”,并访问了马八儿国。俱兰国王随即派使者来元进宝货杂物,元朝回赠甚厚,并以金符授其王瓦你。至正二年(1342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遣使者至德里,赠与德里算端男女奴隶及锦绸等名贵物品,要求在印度建造佛寺,德里算端遣寓居印度的伊本·拔图塔率领使团入元报聘。有元一代,中印间互派使者达数十次。元朝与阿拉伯半岛的交往也较前代频繁。当时入居元朝的西域伊斯兰教徒前往麦加朝圣者当不在少数。《岛夷志略》载,云南有路可通天堂(指麦加),一年以上可至其地。这应是居住云南的伊斯兰教徒经常往来于麦加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