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23490100000017

第17章 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家庭(2)

有些家庭因为又有了一个更小的孩子需要照顾,或者家长忙于工作,或招呼客人,这时就容易忽略一边孩子的感受,容易使孩子以尖叫的形式来引起家人的注意。所以,家里不论有几个孩子,家长不论多忙,每天都尽量抽出一些固定的时间陪陪大孩子,让大孩子也充分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当家长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陪孩子时,要提前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并没有忽略他,只是暂时有其他事情需要处理;或者暂时要照顾一下弟弟妹妹,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到照顾弟弟妹妹的工作中,比如让他递一下尿布,拿一下奶瓶等。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也可以将孩子介绍给客人,并鼓励孩子和家人一起招呼客人。如果孩子能参与到这些活动当中,他就不会有被忽视的感受了。

让孩子有决定自己的事的自由

3岁以上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反抗期,他们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和别人是有区别的。而当现实与他们的想法不一致时,或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不可抑制地想发泄情绪,甚至用尖叫来与大人对抗。

要想让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再大声尖叫,家长就要尽量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让他们能够有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当然,这并不等于对孩子听之任之,家长还必须在平时对与孩子交流,让他明白什么也的行为方式才是正确的。一旦孩子以尖叫来要挟家长,家长态度一定要坚决,不能为他的尖叫所动。当孩子发现尖叫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就会放弃这种多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了。

态度坚决地要求孩子

有时候,孩子也是有一些“小心计”的。他们会用大声尖叫来试探爸爸妈妈的心理底线。因为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说的话有时也不一定算数,所以他们有时会对家长的要求表现出一些反抗,尖叫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但是,这时的尖叫并不是真的想反抗,只是想试探一下家长的心理底线。

家长面对孩子的尖叫,千万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如果孩子通过尖叫满足了自己的要求,他们就会知道可以通过这种尖叫得到想要的东西,下次还会继续尖叫。所以对待这种尖叫,最好的办法是对孩子不理不睬,让他去尖叫好了。等他叫累了,自然也就明白了自己用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因此,平时家长在向孩子提要求时,态度一定要坚决。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如果单纯地和他说道理,效果不会太明显。孩子主要是从大人语气的轻重和脸部的表情来判断家长的要求。比如告诉他,“不能在饭前吃零食”,如果爸爸妈妈只是轻描淡写地对他说,那孩子就会以为家长只不过是说说罢了。同样一句话,如果家长坐下来,和他面对面地以一种很冷静和坚决的语气说时,孩子就会知道家长的话是不会改变的。这样,孩子也就不会因为无法满足要求而尖叫了。

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有些孩子的尖叫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比如有的孩子不分场合,稍微有点事儿就尖叫,那家长就应尽早留意。尤其是孩子大声喊叫孩子伴随着其他问题出现时,比如,脾气暴躁、有攻击性行为、情绪障碍(恐惧、焦虑、强迫)等,或伴随着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其他症状的出现,这些都表示孩子可能有些心理或情绪问题。严重的情绪障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发展成精神问题,比如抑郁或焦虑。对此家长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以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NO.3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曾经有位哲学家说过:对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对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谁满怀这种同情,谁就肯定不会伤害人、损害人、使人痛苦。如果能宽容地对待他人,宽恕他人,帮助他人,那么他的行动将会带有公正和博爱的印证。

同情心,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情感,也是关怀、助人、分享以及道德感等社会品格养成与社会交往技能组成的基本元素。缺乏同情心的孩子,就不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自然也谈不上关心别人,与别人分享了。同情心是分担和感受别人忧伤的一种能力,是对是非观点提供支持的一种非常关键的情感。孩子有了同情心,就能增强对别人想法的理解,也才有可能更深入地感受别人的痛苦、困难,这种感受可以让孩子更宽容、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并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想到帮助别人。而缺少同情心的孩子,往往会变得冷漠、孤僻、不合群以及挑剔的性格,他们也就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分担别人的痛苦或需要。可见,具有同情人,懂得体恤他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重要。

然而,在崇尚个性自由发展的今天,孩子的某些个性也在不适当地“膨胀”起来。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和爱,却不懂得怎样去关爱他人。他们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比如,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他们会哈哈大笑;看到路边的蚂蚁,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踩踏;看到小花小草,会顺手折断……

家长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他们的同情心哪里去了?其实,这正和家长自身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满足,一味地迁就,百依百顺,孩子就会养成自私、任性的性格;还有的家长对别人的困难和不幸总是无动于衷,孩子也会在家长这种不良影响下,漠视人间珍贵的情谊,幼小的同情心就这样在无形之中被扼杀了。

其实,同情心几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反应,家长如果能在适当的时机对孩子的同情心予以肯定,予以强化,孩子的同情心并不会缺失。

珍视孩子表现出来的同情心

姜美美在幼儿园上大班,一天她从幼儿园回家后对妈妈说:“我们今天在假山上玩的时候,发现了一只死的小刺猬,特别可怜,老师说肯定是烧树叶的时候给烧死了。小刺猬会有多疼啊!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哭了,张老师和我们一起把它埋了。”

“那你哭了吗?”妈妈故意问她。“我没哭出来。”美美看着妈妈,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宝贝,你难受就说明你有同情心,有同情心不一定都要哭的。”妈妈帮助美美校正着她的想法。“你说它特别可怜,就说明你很同情它。会同情别人是一件好事。上次姥爷生病的时候,你不是还把你的好吃的给姥爷吃了吗?这说明你是一个有同情心的孩子。”美美听了妈妈的话,若有所思地自己玩去了。

美美对死去的小动物表现出了同情心,而妈妈也及时对美美表现出来的同情心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这对培养孩子同情心是不能忽视的一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小孩子,当别的小孩子摔了一跤,哭了起来时,他也会撇撇嘴,露出痛苦的表情,甚至会哭起来。年幼的孩子虽然分不清自己的痛苦与别人的痛苦,但这正是孩子日后具有同情心的心理基础。如果孩子不能设身处地的想到他人的痛苦,同情心就难以产生。同情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即便像孩子这种萌芽状态的同情心,家长也要悉心扶植,决不能取笑,更不能责怪。

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一个4岁大小的孩子由妈妈从幼儿园接出。幼儿园周围花木丛生,有很多颜色美丽的蝴蝶在飞舞。孩子奔上去扑蝴蝶,好不容易捉住了一只。有个路人正好路过这里,就问这个稚气的孩子为什么要捉蝴蝶,孩子说捉回家去玩。这时孩子的妈妈在一边说,把蝴蝶夹在书里当标本很好看。

家长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孩子同情心的发展最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模仿性强,具有高度的可塑性,所以一方面家长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比如孩子不小心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摔坏了,孩子哭闹起来,此时家长最好不要因为孩子摔坏了玩具而批评他,而是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孩子放松心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以孩子的口吻说:“哎哟,对不起小熊,我一定把你摔疼了,让我亲亲你,然后把你修好吧!”这样很容易和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时再因势利导,让孩子想想自己的身体如果受伤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他们去体会别人的痛苦,理解别人的感受。如果家长能经常这样处理事情,那么孩子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也会表示出同情并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需要

在德国,宝宝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父母就在家里养小猫、小兔、小金龟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并学会爱护弱小的生命。幼儿园里也会饲养各种小动物,由孩子轮流负责喂养,教师还会鼓励孩子用自己积蓄的零花钱来领养小动物。教育家认为,这是从小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办法。

除此之外,当家庭成员生病或心情不好时,也可以适当地向孩子“诉说”,并向孩子寻求“帮助”。让孩子给生病的爸爸倒杯水,或者帮爸爸拿药等,都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时机。每当孩子以独有的方式向你表达同情时,要愉快地接受,并向孩子道谢,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让孩子察觉到自己被家人需要,以强化这种美好的行为。

用故事、图书等向孩子传达同情心

单纯地给孩子讲道理有时是行不通的,孩子对机械的说教并不感兴趣,也不理解,而故事和图画书的情感体验更适合孩子的理解。用故事和图画书等来吸引孩子,与孩子一起理解故事的内容和画面的内涵,故事中与孩子年龄相似的人物的感受会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在孩子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时,不妨鼓励孩子将听故事、看图画书的感受讲出来,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孩子同情心的培养。

NO.4帮助孩子远离骄傲与自负

有一部分孩子是非常自信的,比如在幼儿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回来以后会很骄傲地告诉爸爸妈妈:“妈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妈妈可能会说:“宝宝真棒”。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就可能会回应你“这算什么呀,我本来还能做得比这个更好的”,可能无意间宝宝的这种自信已经成为了骄傲、自负。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该怎样处理?

我们知道,孩子需要赏识和鼓励。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人性的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而3~7岁这段时间,是培养一个人自信心的关键时期,这一点毫无疑问。同时专家也认为,家长在这个时期对孩子付出的赏识行为十分重要。这一时期如果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提出表扬,就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心理,获得自信。

但是,赏识就如同一颗糖果,既能让孩子吃了后感到快乐和甜蜜,也能让孩子生出蛀牙来。不恰当的赏识,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信,反而会自信过头,生出骄傲、自负的苗头来。

在一次家长培训课上,一位妈妈问培训的专家说:“董博士,你说孩子需要赏识,需要表扬,这我都认可。可是我的儿子就是不能表扬,我一表扬他,他就找不着北了!”

专家要求她把儿子领来,当着专家的面来表扬孩子。这位妈妈是这样表扬孩子的:“哎呀!儿子,你太厉害了,你比你爸厉害,你比我厉害,你们班级你最厉害,全世界你最厉害了!”专家当时都忍不住笑了,然后对那位母亲说:“你怎么知道你儿子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你这不是表扬了,简直有点瞎说了!”

像这种无原则的所谓的“表扬”,肯定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真的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了。

其实,正确的表扬和赏识根本不会使孩子骄傲自满。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表扬,我们才能既鼓舞起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使孩子骄傲自满。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表扬孩子也要适度

在表扬孩子的问题上,老卡尔·威特警告人们不要做过头,否则孩子就会因家长或老师的过分赞扬而飘飘然。每次,当小卡尔的学习成绩提高时,父亲都会给他钱作为奖励;但如果他做了好事,父亲就不给他钱,而是让他将其写入“行为记录本”,并给予表扬。

但总的来说,老卡尔不会太多地表扬儿子,当小卡尔学习非常好时,他也只说:“啊,不错。”如果小卡尔做了好事,他就说:“好,你做得对。”当小卡尔做了一件大好事时,他就抱着儿子亲吻,不过这种情况不多。所以父亲的亲吻对小卡尔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为了不让儿子产生自满情绪,老卡尔在向小卡尔传授知识时,从来不说这是物理学,那时化学等,为的就是不让孩子觉得自己了不起。

老卡尔就是用这些方法来教育卡尔·威特的,在外人看来,这个老头似乎有些不懂人情世故,但他的这种教育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表扬孩子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某种心理需要,而是为了孩子良好的思想行为得到发展。因此,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适度,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要用不同的语言语气进行表扬。对较小而有自卑感的孩子,语言可以夸张些,以增强激励性。而对较大的孩子,可用平和一些的语气对其肯定,使他们从这些随和的情感反馈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有自满情绪的孩子表扬,既要充分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可以抑制他的骄傲情。

另外,也可以将夸与奖结合起来。通过表扬,可以使孩子受到精神上的鼓舞,如果将表扬和奖励结合起来,就能使教育效果更佳。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但适当的物质奖励也必不可少。虽然给予孩子的物质奖励从数量上看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需要,一种满足,甚至可以转化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自夸”与“他夸”相结合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是被大人宠着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只能让别人说自己好,听不得说人家好,也很少去看别人的优点。因此,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与同伴相处不好,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夸”与“他夸”结合起来,让孩子夸夸自己的长处,可以增强自信;也让孩子夸夸别人的优点,这样不仅能抑制孩子的骄傲情绪,还能克服妒忌心理,养成善于虚心向别人学习的良好品格。经常运用这种互夸互学的方式,可以融洽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有了正确的态度,相信孩子一定更加自信,同时也是能够告别骄傲自负的。

NO.5妥善对待孩子的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