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事论事,这是批评孩子的第一原则,它要求父母批评孩子时要客观,就孩子所做的这件事本身讲道理、提出要求,不要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借此发泄。批评孩子时不可唠唠叨叨,将孩子以前的错事也说出来,或者进而给孩子的这次行为下某种不负责任的结论,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2.低声批评
孩子不同于父母的同辈人,因此,在讲话方式上,父母也要有所注意。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3.避免说教
许多大人批评孩子时,总是说教气息严重。批评孩子时,父母的用语要有针对性,要讲他错在哪里,这种错误有哪些害处,以后怎样改正。批评用语要易于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要泛泛讲大道理。总是讲大道理,时间久了,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4.正面引导
有些父母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蠢货”、“没出息的东西”、“不要脸的玩意”……尽是挖苦讽刺。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是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在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孩子好的行为。
5.暗示
如果孩子做事时某方面出现了偏差,这个时候,倘若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6.换个立场
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身心发育尚未完全,因此也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什么事情都能挺起胸膛扛下来。很多时候,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
这个时候,父母不要暴躁不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犯错的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犯了错误之后该说些什么?
通过这样的立场转换,绝大多数的孩子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转嫁于人的错误。
7.适当鼓励
对于孩子的失误,大多数都是无心造成的,就像小丹那样。因此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应当首先表扬他劳动的行为,让孩子明白:这样的行为并没有错,接下来才适当批评,这样,才能保护孩子的信心,并使他在工作中注意细节。
今天同老师一番交谈后,我才知道小丹为什么这段时间总是胆战心惊,原来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我。过去我对她错误的处理往往简单生硬,没有保护到孩子的积极性,甚至做了扼杀她积极性的蠢事,更加伤害了她的自尊心。看来,我必须要反省自己,对于她的做事要多鼓励、适当批评,这样才能保证她的健康成长。
§§§第七节别翻看我的日记
小区派出所出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向懂事的成成怒气冲冲地闯进小区派出所向警察报案,一进门就说:“我真是受不了了,我爸妈有事没事总是偷看我的日记,这严重地侵犯了我的隐私权。对此,你们应该加以处理。”看着气急败坏的成成,值班的民警小陈先是一愣,紧接着笑了起来,拉过把椅子让成成坐下,和他谈起了“案情”。
过去,成成的父母为了提高成成的写作能力,要求成成每天必须记日记,而且就像检查作业一样,父母对成成的日记都要“审查”一番。可是到了初中之后,成成有了自己的心事,经常会把心底的秘密记在日记里。这样一来,成成就不情愿将自己的日记给父母看了。同时,成成也越来越不喜欢跟父母交流了。可是关于检查日记这一点,父母已经形成了习惯。父母想,过去日记一向是要被检查的,怎么现在就不行了?结果父母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招致了成成极大的反感,和父母吵了起来。
成成在派出所里,面对着民警叔叔,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今年都这么大了,爸爸妈妈却像防贼一样防我,总担心我做错这、做错那!尤其我就受不了他们偷看我的日记,人家都说,日记属于自己的隐私,哪怕里面我没有写什么,他们也不能就这样翻看啊!他们总是口口声声地说尊重我、尊重我,难道就是这样尊重我吗?”
成成与父母的关系无法缓和,表面上看是因为日记的原因,但实际上,却是由于父母总对孩子的隐私窥探造成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特殊时期,他们的成长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此时他们会变得敏感,而且很重要的是自我意识高涨,内心世界渴望独立、开始要求平等。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日记也不同于小时候的日记,他们会在日记内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并将其视为绝对的秘密。就像例子中的成成,他是把自己的心底事写在日记里,这部分内容只有成成自己有知情权,其他人是无权涉及的。
同时,在青少年阶段,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孩子从对父母言听计从开始走向独立,他们开始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父母此时却更想了解孩子,或是对孩子与自己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些不满,总想了解孩子、监视孩子,这越发引得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产生厌恶,更易发生冲突和矛盾。这一时期的孩子心理上的成长是比较艰难的,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个很艰巨的考验。这个时期的孩子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也许这会使父母感到失落。父母渴望了解孩子,想办法搞清楚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孩子一旦开始“搞独立”,父母就会情不自禁地去探究孩子的想法,往往会碰触孩子的“隐私”,在父母心里,这种行为是正常的,但是对孩子而言,这就相当于踏上了地雷,孩子一定会用爆炸的方式进行“维权”的反击。
那么要如何做,父母才能够保护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的自尊呢?一般来说,父母应当抱有这样的态度:
1.通过合理的、光明正大的途径了解孩子的“隐私”
父母想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偷看”的方法却不可取。事实上父母平常只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就可以看出孩子的思想变化,然后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引导孩子明辨是非的目的。父母的爱子之心无论多么迫切,也一定要克制住冲动,千万不要采取偷看或强行干预孩子隐私的办法,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因为如果父母没有充分表现出对孩子隐私的尊重,孩子当然也不会从内心去尊重父母,这样一来,亲子之间只会越来越疏远!父母与孩子应该形成一种类似于朋友的关系。父母平时要多与孩子像朋友一样地谈心,让孩子主动打开心扉,这种谈心不是遮遮掩掩的对话,也不是自说自话的讲大道理,而应是轻松自如和谐的互相交流。
2.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顺应孩子对自身权利的要求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已经“长大了”,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属于自己的隐私,给孩子属于自己的空间。孩子心中有秘密是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父母应以理解和宽容来对待他们,不要苛求孩子把什么都告诉自己,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自留地”。我们可以作一下换位思考,如果别人在侵犯自己的隐私,自己是什么感受?因此父母应给予孩子他们应该享有的隐私权。
和警察同志进行了一番长谈后,我渐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以前我总想着这样就能掌握孩子全面的思想动态,让孩子从此不会走上歪路,现在却知道,这种小偷小摸的行为深深伤了孩子的心。其实我也知道,孩子怎么会出现特别大的问题呢?当然,民警同志也给我说了一些好方法,比如我真的想看孩子的日记时,我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同意了我再看,如果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他,更不会做出那种偷偷摸摸的事情来。
§§§第八节我要的是信任,不是唠叨
“孩子,路上小心!上课认真听讲!放学了赶紧回来,别在路上玩啊,现在的坏人多!”
阿红已经走到了楼下,可是,妈妈的叮嘱还在耳边响起。“OH MY GOD!”阿红回头对妈妈说,“妈!你可别唠叨了!我知道了!”
晚上回到家,阿红刚刚在书桌台前坐下,这个时候,妈妈又走到身边,说:“阿红,今天的知识都学会了么?唉,妈妈就担心你没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要不我周末给你请个家教吧,你看,万一你要是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
阿红听着妈妈的话,不禁感到头都大了。她闭着眼睛对妈妈喊:“妈!我求你了!你别每天都这么唠叨了吧!”
妈妈有些生气地说:“孩子,你怎么这么对我说话啊!我这,我这也是为你好啊!”
阿红看着妈妈的一脸愁容,心里叹了口气:“唉,妈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可是妈妈你知道么,你的女儿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当年那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了。什么安全、学习的,我心里都明白。我承认你确实是对我好,我对你发火也不是真的不孝,而是……而是,我真的不想再听你唠叨了!”
有机构对中国的不少中学生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最不满家人的,就是家长的喋喋不休。阿红也不例外,她对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已经感到无比厌烦,因此才会对妈妈有些顶撞。
可以说,一句话重复四五遍、总是絮絮叨叨,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特点所在,但这共同特征却也惹来天下子女的一致厌烦。有些父母唯恐孩子不听话,遇事就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没了,一会儿让孩子做这,一会儿又让孩子做那的;有的父母在子女犯了错误时还喜欢揭他们的老底,把他们以前的“劣迹”统统翻出来,并有条不紊地数落给子女听,非把他们搞得灰溜溜的才肯罢休。
试想,大人们尚且不喜欢有人总在自己的耳边唠叨,更何况是孩子呢?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唠叨对孩子的影响,它会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唠叨是不信任的表现,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同样的话语。这就像有的人出门时,不相信自己已经关好了门,还要重复去看一次一样。这样做,孩子有可能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会认为,自己将来一事无成,只有靠父母的一遍遍督促,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除此之外,父母过多的唠叨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家坦娅·沙特朗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对青少年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不停,他们就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有想钻进猪窝里的想法。在家中,父母的絮絮叨叨、喋喋不休会在青少年的头脑中产生保护性的反应——拒绝接受。
想要给孩子以信任,不过分地唠叨他们,父母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点到即止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自尊心在越来越强的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家长对孩子的说教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做到点到即止,不必事无巨细,更不能没完没了,很多时候家长只要稍稍提一下,孩子就会明白了。
2.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空间
有些家长总是认为:你是我生的,你听我的就是天经地义的,你不听就是反叛。要知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个性、思想、认知等也逐渐发展成型。孩子有自己的原则,而且希望大人能够尊重自己的想法。在家长来说,不信任孩子,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控制孩子的思想也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就会引发孩子激烈的对抗。
3.注意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很多家长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总是高高在上,告诉孩子应该做这,不应该做那,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在孩子看来,家长总是跟自己讲一些没有意义的、空泛的大道理,这些枯燥的“训话”真是烦透了。所以很多时候,大人和孩子应该进行真诚的双向交流,把“唠叨”变成互动式的沟通,这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很多时候,家长在唠叨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把自己摆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了。其实家长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一个身份和自己相仿的人在自己身边没完没了地唠叨,自己是否受得了,也许只有身份比自己高的人唠叨的时候自己才能忍下来。可见,家长这种自以为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只有真正地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孩子才能真正听进去你的话。
4.说教不如建议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习惯等来告诉孩子应该怎样怎样。但是事实上,家长过多的说教,远没有教给孩子实际的方法帮助大。所以大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孩子一些建议,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但不要强制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当然,就像阿红明白的那样,父母的唠叨并非恶意,这是父母关心和爱护孩子的本能。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自控能力比较差,做事情时常常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所以,孩子需要父母不断的提醒才能把事情做好。父母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不管他们做什么事都会叮嘱一遍又一遍,出门时要多穿衣服,晚上睡觉要盖好被子,吃饭不要边看电视边吃,放学了不要在学校逗留,早些回来……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了永远也长不大的小不点儿,对他们事事不放心、不信任,事实上也是怕孩子会受到伤害。孩子必须明白,这些都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要因此就对父母产生对抗情绪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