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如果父母有聘请家教的想法时,就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使孩子心理上有所准备,并在一定程度上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的家长喜欢在这些方面完全包办,搞突然袭击,在孩子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为孩子聘请来一位保姆或家庭教师,让孩子一时之间无所适从、手足无措。
同老师经过一番沟通后,我现在才知道小茜之所以成这样,还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以前我老觉得小孩子对人事的认知水平、能力比较有限,所以不愿让她参与家庭大事。现在才明白,孩子非常渴望了解大事、知悉情况,即使自己不能发表意见、参与讨论和决策,至少还是希望大人能及时告知有关情况。唉,今后我和她爸爸一定会改变这个习惯,让孩子充分参与家里的事情。
§§§第四节爸爸妈妈,我也有“面子”
小洛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是个令人特别喜欢的孩子。可是最近,他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状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更不愿意出现在众人的面前。爸爸妈妈看到眼里,心里非常着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不管怎么说,小洛都是这个蔫儿样子。
其实,小洛知道自己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他清楚地记得,几天前,家里来了客人刘叔叔和王阿姨,他们见到小洛特别喜欢,就对他说:“小洛,你今年6岁了,会干什么呀?”
小洛拍着胸膛,说:“我是个男子汉,会干许多事情呢!”
在叔叔阿姨的掌声中,小洛拿起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瓷器,准备让大家看看男子汉的力量。谁知道还没坚持两分钟,他的手臂已经没有力气了,一不小心,把瓷器摔在了地上。小洛见此情况,吓得不敢说话了。爸爸妈妈赶紧收拾着地上的碎片,一边收拾一边说:“唉,对不起啊,这孩子,就知道瞎逞能,什么都做不好!”
刘叔叔和王阿姨急忙说:“没事没事,小孩子嘛,这都是正常的!”
还没等小洛解释自己发挥失误,这个时候,爸爸又接上了话:“正常什么呀!这孩子就是人来疯!看见你们来了,巴不得逞能耍威风,你看他笨的,将来能做成什么事情呀!”
小洛听着爸爸在外人面前的训斥,心里难受极了,一个人回到卧室。坐在床上,他不明白爸爸为什么这么说他:“爸爸,我是你的亲生孩子么?为什么你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这么说我!我记得上次领导训你时,你回到家里板着脸,说老板不给你面子,可是你想到了么,我也是有面子的呀!难道就因为我是小孩,就可以不顾及我的面子么?爸爸,我再也不喜欢你了!”
6岁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当父母毫无顾忌地在外人面前说起自己的不好时,心理自然会有些不舒服,感到自尊受到了伤害。小洛正是如此,在父母不经意的言语中,感到了自己的内心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我们走在街头,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面:大人满脸怒气地大声训斥着孩子,而孩子要么在一旁委屈地哭,要么垂头不语,接受着家长的左一推、右一搡。大多数人看到此情景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他人的“家务事”,或者是司空见惯,可是做家长的有没有想过,孩子是怎样的心理感受呢?
不少父母会认为家长教育孩子、训斥孩子,无非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将来进入社会后可以做有用之才。并美其名曰是“为孩子好”。可是,他们没有看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从身体还是智力上都发育较早,别以为他们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不点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尊心。家长在气头上的无心一句话,却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口无遮拦的一通训斥,很可能毁掉了孩子的自信心,没了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孩子就真的成了“滚刀肉”、“扶不起的阿斗”。让孩子当众受到严厉的批评,或是接受体罚,这些都是对孩子尊严的最大损毁。所以说,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因此当着外人的面,伤孩子的心。即使孩子有了错误,家长也应该讲究方式方法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绝不可当着别人的面进行训斥。当着别人的面训斥孩子,是在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使教育走向反面。即使孩子犯了错或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要耐心教导或鼓励,万不可当众进行“家教”。
但是,即使一部人家长认识到了这些错误,却还是如此做。这是因为,中国人最讲究“当面教子、背后训夫”。所谓当面教子,其意思大概是家长当着其他人的面,在事发当下就对孩子进行“现场教育”。
父母进行“现场教育”的目的,主要可能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身为父母者须注意从这两方面防范及摆正态度。
1.确立自己的威信
为了让孩子更听话、更能服从自己的训诲,于是一有机会,一些家长就在外人面前教训孩子。在他们看来,这不仅可以让孩子明白哪里错了,更加能够确立自己的威信。
这是为什么?因为,当父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孩子的缺点、过失或错误予以批评、训斥,孩子的负面形象受到多人的关注,这会使他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忍受很强的精神焦虑,并使他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而孩子的挫折感一强,容易在家长面前形成弱者心态,而有了弱者心态就容易对家长表示服从,易于受家长管制。
2.表明家教有效
有的父母则会认为,进行“当面教子”,可以让外人们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教养、有家教。中国的父母一般都比较担心、忌讳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没教养或没家教。如果有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就等同于打这个孩子父母的耳光,孩子的父母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中伤或污辱。父母们经常当面教子,可以给外界造成一种家教严格的印象,这能很好地“堵别人的嘴”,让别人找不到攻击自己的理由。
另外,还可以向外界表明自己对孩子尽到了教养之责,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所以说,父母总是当着众人的面训孩子,关键就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梗。
父母要知道,孩子说错话、做错事总是难免的,父母要避免孩子今后犯类似的错误,当然要对孩子予以必要的提醒、督责或批评,但在督责、批评过程中,家长应尽量避免让自己的批评变质,尤其不要让自己的批评变成权威压迫。
其实,不少批评并不是批评本身有问题,而是批评的方式出了问题。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做到始终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或者充分照顾孩子的“面子”,那么家长怎么责备、批评孩子都行,而只有这样,孩子对父母的接受程度才可能最大化,家长的教育效果也才可能最优化。
明白了孩子的“面子”理论后,我这才知道孩子为何最近这么消沉。其实,大多数孩子被父母当面训斥时,一般都不敢公然反驳,不敢通过与家长的对抗来释放自己的焦虑,而是表现得比较顺从,显得对家长的话比较容易“听得进去”,尽管不少都只是表面的听话、表面的顺从。而我却以为这是孩子真的听话了,唉,看来,这真的是我错了!今后,我一定会保护孩子的尊严的,让他明白,爸爸妈妈是和他永远在一起的!
§§§第五节妈妈,你能不摆架子么
小佳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爸爸拥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妈妈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家里的生活状态非常良好,并且,由于父母学历非常高,在学习上也能够给小佳不少帮助,使得小佳自上学以来就是班里的优秀生。小佳平时在学校里,非常尊重老师,对同学也是眉开眼笑,侃侃而谈;可是,小佳在家里却不是这样,要么就是默不吭声,要么就是和父母顶撞。
那天,小佳刚回到家,就被妈妈训斥了一番。妈妈指着小佳抽屉里那本精美的画册说:“你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这是谁送给你的?上面还写着什么‘我会想你的’,太过分了!”小佳听了之后没有理会妈妈,拿出课本准备做作业。谁知妈妈很生气,把画册写着留言的那一页撕了下来。小佳顿时涨红了脸,向妈妈大声喊:“你根本什么都不知道!你为什么撕我的东西!我讨厌你!”说完,就趴在床上哭了。
小佳心里非常委屈,原来这是她的同桌皓皓转学之前送给她的小礼品,皓皓学习成绩不好,小佳平时经常帮助他,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可妈妈总是这样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她,小佳真觉得自己快受不了了。
小佳心里想不通,为什么妈妈平时总要端起大人的架子,不管对错都要自己接受。她很想对妈妈说:“妈妈,你为什么就不能先问问我是怎么回事吗?每次都这样凭借自己的猜测,对我横加指责,就算真的是你错了,你也不肯低头认错。什么时候你才能放下大人的架子呢?”
为什么在学校一向乖巧和懂事的小佳,回到家里就像变了个人,让妈妈认为她是一个叛逆的孩子?实际上,这就是因为小佳的妈妈经常摆起家长的架子。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的隔阂往往都是父母自己造成的。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摆大人的架子,不管对错全要孩子接受,孩子怎么会服气呢?他肯定会这样想:为什么我做错事要挨打,大人做错了事却没人罚?就凭你比我大吗?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经常用一种语调同孩子讲话,而绝不会用同样的语调来同朋友交谈。如果父母把对孩子讲过的话录下来,认真地听一听自己的腔调和声音,就会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并不尊重孩子。因为我们总是以教训的口气,哄人的口气,拿出一副大人的架子,以引诱的口气来获得他们的合作,孩子和父母合作也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你总在批评教训他、告诫他、挑他的毛病,他就只会由此加深苦恼,认为是父母不爱他,讨厌他,无形中和父母之间产生距离、隔阂,这样下去,交流的大门慢慢地就会关上了。
所以,要和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就不能摆架子,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把你当成年长的玩伴和忠实的朋友,因为教育的本身,也意味着伴随和支持。在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最好与孩子处于同一高度,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多思考,用和他们一样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这样有利于相互之间进行平等交谈,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否则,就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进而产生敌对情绪。
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相伴时,收起自负和优越感,不摆架子,就能成为孩子真诚的朋友,而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恰恰是最需要的,而且是最珍贵的礼物。
和小佳沟通了许久,我才发现自己身上的毛病: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不经意间却伤了孩子的心。我会找时间给小佳赔礼道歉的,让她明白,什么叫做尊重。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要是心灵受到了什么伤害,那么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呀!所以,小佳,妈妈对你说声对不起,从今以后,我会改正这个缺点的。
§§§第六节无心犯错就打我,我的内心很受伤
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小丹早早就起了床。她看到爸爸妈妈都还在睡梦之中,想起以前早上妈妈都要拿着工具打扫屋子,于是也找出了扫帚,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像模像样地打扫了起来。
小丹一边扫地,一边美滋滋地幻想:“等妈妈起床后,看到屋子里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定会表扬我一番,说不定,还能带我去动物园玩哪!”想到这里,她干得就更起劲儿了。
就在这时,小丹一个不注意,把家里的一个瓷器花瓶碰倒了,“啪”的一声,瓷片碎了一地。妈妈听见了动静,从卧室里走出,看到这个场景,不由分说地打了小丹一巴掌:“你这孩子,怎么那么笨!这件东西可是古董!”
小丹挨了妈妈的打,委屈得号啕大哭。从此以后,她再不敢再主动做什么了。即使是幼儿园的大扫除,她也不敢参加,这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丹丹,你为什么不参加大扫除呀?”
“因为……因为我怕挨打。”
面对着和蔼可亲的老师,小丹这才讲出了心里的疑惑:“只是无心将花瓶碰倒,为何这就要遭到妈妈的打骂?自己根本没有要打花瓶的意图啊。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做任何事情了。无心的错就是这个下场,要是还有其他的失误,爸爸妈妈不就打死我了么?”
小丹之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心态,关键就是受到了父母不理智的“惩罚”。这种大人看起来很正常的行为,却是对孩子的极度不尊重,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可以说,如果小丹在年幼时没有将这样的心态扭转,那么将来就很有可能出现自闭等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可是,有的家长会说,毕竟孩子做了错事,总不能不惩罚吧?要我尊重孩子,总不是绝不批评吧?接下来,家长们可以先看这样的一个例子,看看是否有一定的启发:
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举世闻名,这其中,更加有两幅藏画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说起这两幅藏画,里面有着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对于博物馆的这两幅画,其实它并非出自什么画家大师之手,而是出自当时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麦克劳德从小充满好奇心,凡事总好寻根究底,不找到答案不肯罢休。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将其宰杀后,把内脏一个一个割离,仔细观察。没想到这只狗是校长家的,且是校长十分宠爱的狗。
当校长得知此事时,心中不由大为恼火。他明白,如果不严加惩罚,那么,这个孩子以后还不知会干些什么出格的事。但是,到底如何进行处罚,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得失,校长采取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处罚办法: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很聪明,他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接受处罚,并决心改正错误。于是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画好两幅图,校长和教师看后很满意,认为图画得好,对错误的认识态度很诚恳,杀狗之事便这样了结了。
就是这样的“另类”惩罚方式,使麦克劳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与医学家班廷一起,研究发现了以前人们认为不可医治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两人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也许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会想到老校长的这种处罚方式。如果当初这位校长对麦克劳德简单粗暴地严厉训斥,通知家长要他赔狗,那就有可能把麦克劳德身上闪光的探索欲、好奇心一同摧毁殆尽,很有可能后来他就不会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和医学家。
所以,小丹的妈妈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原本小丹独立自主的积极性,经过妈妈的一通打骂后,从此绝迹,这对小丹的成长来说,是最大的损失。
那么,如果孩子出现了小错误后,父母应当如何进行批评呢?事实证明,只有恰当地运用批评才可以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否则,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一般来说,父母应当采取以下这些方式:
1.就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