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龙的妈妈聊了一段后,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大龙和我的距离越来越远,原来就是我的一次不经心的行动伤了孩子的心。后来,我主动找到了孩子,与他一起劳动,并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长时间友好的谈话。我们谈到了很多事情:他的老师、他对老师的评价、在学校里老找他麻烦的孩子、健康课上对吸毒的讨论等。从那天以后,我觉得我与他的距离明显近了。”
§§§第四节我不是“诈病”
小燕子今年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却总是不愿意到幼儿园,而是赖在家里。
又一个周一到了,妈妈叫小燕子起床去幼儿园,但她却支支吾吾地说:“妈妈,我病了,我没办法去幼儿园了。”
妈妈听到小燕子的话,吓得赶紧带着她去医院检查。谁知去了一趟医院后,妈妈不禁勃然大怒,因为检查显示,小燕子一点儿病的都没有。
妈妈揪着小燕子的耳朵说:“年纪小小的就学会诈病撒谎了!看我不打死你!”
小燕子这时候号啕大哭道:“妈妈,我不是诈病,我不是诈病!”
小燕子在哭哭啼啼中,终于说明了其中的原因:“妈妈平常总不在家,就算在了也不陪我一起玩,可是我好喜欢妈妈,我想和妈妈在一起!其他小朋友每天都有爸爸妈妈接送,可是我却只能一个人回家,看着他们快快乐乐的样子我特别嫉妒,我不想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妈妈,我不是故意要撒谎的!”
小燕子说自己有病不去上幼儿园,归根到底,这是亲子间沟通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的表现。在平常生活中,小燕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因此总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怀,从而才作出“诈病”的决定。所以说,小燕子的表现,与父母有着直接关系。
很多孩子都会有小燕子这样的行为。父母想要让孩子进行改变,就要重视亲子间的沟通。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具体的人,有着自己的心理需求,及时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一)沟通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平常生活中,父母除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之外,还要在沟通中表露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因此亲子沟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孩子为什么诉说
当父母用心倾听孩子说话时,就会发现孩子说话的主要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的心情,二是有所要求。
2.信任、关爱与倾听相结合
倾听会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任感,倾听的同时要把关爱这一信息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时刻都在关注孩子、尊重孩子。
3.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时,父母应在倾听的同时,对孩子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一定的技巧让孩子接受。
4.区分反应和回答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反应是在倾听孩子说话时父母作出的反馈。反应是说明你在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使孩子不会失望。当孩子需要向父母倾诉时,父母必须作出必要的反应。而回答是等孩子诉说完后孩子所需要父母拿出意见和处理方法时,父母作出的决定。
当然,孩子之所以有小燕子的那种表现,归根到底,主要还是抱怨父母不在身边。因此,父母就要明白,孩子需要物质上的享受,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父母在小孩的眼里就是保护神,父母在孩子身边,孩子就有一种安全感。所以,父母再忙也要抽空陪陪孩子。
(二)如何让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长
1.明白保姆不是父母
有些家长认为家中有保姆承担孩子的一切,自己就可以省心了。但是,保姆不能代替父母。有些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没有保姆和孩子的关系那样亲密,那是因为保姆经常在孩子身边,沟通的时间多,所以孩子认为保姆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2.不要总送孩子去爷爷奶奶家
孩子渴望父母经常在自己的身边,因为父母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现在有些父母自己忙,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里抚养,虽然,孩子在物质生活上无忧无虑,可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上却无法得到满足。长期下去,孩子心理就会出现障碍,就会妨碍孩子健康成长。
3.认识孩子的犯错
孩子有时犯错是渴望父母花时间陪自己沟通的一种表现形式。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苦心,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看着孩子哭,我的心也不好受;听到了孩子的心声,我更加明白了孩子为什么“诈病”。以后还是要多注意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第五节我想回到小时候
周日又到了,可是小米却一点儿也不开心,总是一脸愁容,不是看着窗外发呆,就是把玩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爸爸看见小米这个样子,好奇地凑过去问:“小米,你这是怎么了?怎么这么不高兴?”小米哼哼唧唧地说:“在家里没有意思,还不如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现在除了电视机之外,我的生活里什么都没有了。”爸爸摸着小米的头说:“我记得以前你不喜欢幼儿园呀,怎么现在这么想去幼儿园?”小米不满地着说:“哼!就是因为你们!”
小米经常对自己说:“为什么长大的感觉还不如小时候?我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还会陪我一起做游戏、给我讲故事,可是自从我进入幼儿园大班后,他们就对我再也不理不睬了,总是让我一个人玩。我不知道大人们说的孤独是什么样子,但是我感觉应该和我不相上下吧!爸爸妈妈,你们知道么,我真的好想回到小时候!”
也许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的关系,现在的孩子虽然在各方面都比我们那时富有,但是他们常常会觉得长大很孤独、很累。有幼儿机构对目前的孩子们进行过调查,大多数幼儿都会存在这种心理:非常怀念小时候。
就像小米这样,许多孩子对于更早的童年有太多回忆,那个时候他们可以和父母一起玩耍、游戏,生活可谓“美哉”。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认为孩子已经长大,因此,对孩子也有了一定的冷落,这就是小米为什么不高兴的关键因素。
为了改变孩子的这种状况,父母就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孩子们年龄尚小,最需要的仍是温暖。接下来,就要从行动入手,改变自己目前的不良行为。
1.避免让孩子产生心理落差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都给予他们无限的关爱和照顾,每天都与他们一同玩耍,亲子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家长就认为孩子不需要再花费过多的时间来陪伴,也很少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这样一来,就让孩子形成了较大的心理落差,感到孤独。
其实,父母在工作之余还是应当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经常和他们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一起读书、学习,让他们感受到欢乐。
2.别让孩子只属于电视
在不少的大人意识中,当孩子的年龄逐渐长大后,看电视就是他们最大的乐趣。由于电视传播信息的广泛性、生动性、形象性,受到成人和儿童喜爱,许多家长利用儿童爱看电视的心理,把电视当成保姆,当孩子“纠缠”自己的时候,就打发孩子去看电视,而不管看的是什么样的内容,孩子该看的,不该看的一并接受。
孩子总是看电视,不仅会对父母产生反感,更可能因此学到一些不好的习惯。由于孩子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有可能崇拜故事情节中那些性格不良的角色,这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
同时,电视对视力也有影响,长时间看电视,容易造成眼部的疲劳,造成视力下降,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交给电视,这样对孩子身心发育都不好。
可以说,培养孩子对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成长对孩子而言应该是轻松的。家长一定要做有心人,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成长环境。
明白了孩子的心思后,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愧疚。我总以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其实现在才意识到,他也不过5岁的年纪,身边需要大人的陪同。唉,看来我的错太严重了。从今天开始,我要和孩子重新恢复“密切联系”,让他感受到生活中还是充满爱的。
§§§第六节放开手,让我自己飞翔吧
这天,小丽的小学布置了一项新任务:自己动手,做一只风筝。接到这个课题,小丽高兴极了,因为她非常喜欢放风筝,也愿意自己做一只最心爱的风筝。
回到家,小丽就开始忙碌了起来:剪纸、花图案、扎支架……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个时候,小丽的爸爸回家了,他看到小丽这副样子,不禁好奇地问:“小丽,你这是在干什么呀?”
“我在做风筝!”小丽高兴地扬起手里已经做好的风筝骨架,美滋滋地说道。
“哈哈,你这么做不对!”爸爸拿过骨架,对小丽说道。然后不等小丽说话,就开始摆弄了起来。
“爸爸,你让我自己做吧,我们老师说了,要自己完成的。”小丽见到爸爸兴致勃勃的样子,急忙说道。
“没事儿,我来吧,你怎么会做这个!来,你递给我一个钳子!”爸爸没有发现小丽的不高兴,只顾自己动起手。
“可是,可是爸爸……”小丽刚想向爸爸解释,谁知道爸爸却回答:“孩子,我这是为你好!做风筝可不是容易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