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心里乱作了一团,因为她想自己做好一个风筝。可是爸爸却一直没有给她机会,她忍不住哭了。
小丽的眼泪不住往下掉,心情也差到了极点:“为什么爸爸非要帮我做这个风筝?难道我真的笨得连一个风筝也做不好了么?不仅是风筝,其他事情也是这样。人家小朋友都会给自己包书皮,可是每次我都不好意思和他们讨论这个,因为爸爸总觉得不行,总要替我做这些。可是爸爸你知道么?其实这些我自己都没问题的!爸爸,我请你放手,让我自己来做吧!”
尽管小丽知道,爸爸这样是为自己好,可是她却对爸爸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不满。因为她知道,这是自己的任务,需要自己独立完成,但爸爸这么做,就等于帮助自己徇私舞弊,同时也说明了爸爸并不相信自己的动手能力,所以自然不会高兴,因此只好选择用哭来表达情绪。
在现代社会中,不少家庭都有这样的现象。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许多事情都不能独立自主,因此就不由自主地大包大揽,什么都不让孩子经手。
父母的这种行为,表面上是“爱”,但实质就是束缚。当束缚一旦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严重打击孩子的独立自主之心,孩子就会变得任性,自私自利、事事依赖,从此不愿独立做任何事情。就像案例中的小丽,现在她是感到不满,但长期如此,就有可能发展到什么事情都无法顺利独自完成了。过分溺爱孩子,事实上是在害孩子。父母都想要把子女永远庇护在翅膀之下,舍不得其受一点儿伤害,但是子女终究要长大、要自立、要飞翔,父母照顾不了子女一辈子。
要知道,父母给予子女最大的财富,不是现有的最优越的条件,而是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子女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本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的价值。
所以,父母的爱本来无错,但是,一定要注意该放手的地方要放手。
1.给孩子一定的空间
对孩子真正的爱,就是让他去学会自己独立,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新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多给他一些空间。如果父母过多地帮孩子做事,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信心。
2.让孩子学会自己干
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做事的良好习惯,父母要让孩子从点滴小事做起,如扫地、洗手帕等。在孩子做事时,多表扬鼓励,即使做错了也不要批评,而要轻松、愉快地指导孩子该怎么做。
3.注意孩子的行为规范
当孩子在独立做事的过程中,由于受限于年龄、思维等各方面,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孩子做了好事,父母在沟通中要适当给予赞扬;孩子做了错事时,要及时沟通,引导孩子去改正错误,但切记不可大声训斥、嘲笑,从而打击孩子自己动手、独立自主的积极性。
我没想到帮助小丽完成任务,却让她这么伤心。现在我才想起来,其实我小时候也不愿让爸爸妈妈过于干涉自己的生活,因为我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做。现在当我的孩子要自己动手时,我却也像爸爸妈妈一样,做了这样伤孩子心的事情。看来,我是应该学会放手了。让我们的小丽自己去做事,我相信她也一定不比我做得差!
§§§第七节我不奢求太多,我只需要父母的微笑
小芳的学习成绩在学校里向来不好,因此,老师和父母都不是非常喜欢她,经常借故挖苦讽刺她。这个学期,小芳的成绩又一次排名最后,爸爸妈妈在饭桌上一脸严肃:“唉,这孩子,怎么学习这么差?真给我们丢人啊!”
小芳听到这话,更加不敢说话,只是低着头,接受父母的训斥。
爸爸说:“小芳,你到底想怎么样,学习成绩才能提高!”
妈妈说:“唉,我看算了,咱们孩子这么笨,就是把所有东西都给她也是没什么希望了。”
小芳觉得爸爸妈妈的话是那么刺耳,表情也是凶神恶煞,更加不知道做什么才好。妈妈看着她越来越气,不由一巴掌打在了她的头上,说:“你瞧这死孩子!你告诉我们,你怎么样才能学习好?我和你爸爸给你买了那么多补品、学习用品,为什么你还是这么不争气啊!”
这个时候,小芳终于忍受不住,捂住脸难过地哭了起来。
小芳明白,父母平常做的事情、买的东西,都是为自己好,可是他们却从来都不明白自己的心思:“爸爸妈妈,求求你们,别再这样了好么?难道,你们不能对我微笑么?我知道,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是为了我好,希望我能考出个好成绩,让你们也有面子,可是,我第一次没考好时,你们就拉着脸把我训斥一顿,你们知道么,这给了我多少压力呀!我从来不奢望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想要的,只是你们的一个微笑啊!有了你们的微笑,我才有进步的动力啊!”
小芳的成绩不好,再加上如今的严重心理压力,最关键的就是:父母从来都没有给过她好脸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做父母的不要总以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动辄打骂孩子,伤孩子的自尊,而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不设防的朋友。
尽管不少家长认识到这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给孩子微笑。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像上级对下级那样,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尊严,从不顾及孩子的想法。一遇到孩子与自己有意见分歧时,不问青红皂白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这样的父母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破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更别说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了。
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孩子都喜欢与家庭以外的成人交往,因为那些成人对待他们很像同辈,而孩子在家庭中往往就感受不到这种气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就会越来越倾向于跟父母拉开距离,有些事情宁愿告诉好朋友甚至不相干的人,也不愿向父母吐露。小芳之所以如此,是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
那么,父母要如何做,才能改变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
1.建立信任关系
为了改变孩子的这种心态,首先,父母就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他们关系的重要基础,因为不信任会使亲子关系中出现抵触现象,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合格的父母还必须经常用亲切和诚实的行为去获得孩子的信任。
那么,父母要如何做,才能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呢?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不要蒙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包括像“死”和“性”等传统禁忌的话题,也应作诚实的回答。
2.对待孩子态度不要忽左忽右
父母对待孩子态度的一致性,是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因为,孩子们都有这样的天性:当他们能够预料到父母的意图以及父母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时,就会觉得比较安全。只有他们觉得与父母在一起比较安全,才会信任父母,也才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3.尊重孩子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想端出一副家长的架子,但事实上,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而不是独断的。孩子在家庭中扮演的虽然是子女的角色,但与父母一样,他们的尊严应该受到尊重,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来与之交往。
当然,只尊重孩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获得孩子的信任,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4.做孩子的心理保健医生
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人,要在生活与学习中注意观察,在经常与孩子沟通的基础上,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波动,用正确的心理知识引导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
5.用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
真诚待人,这不仅应用于朋友之间,亲子之间的交往,同样需要遵循这个原则。父母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感受什么、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
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必须是真诚的、恳切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这就要求父母必须在孩子面前敞开心扉,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比如,当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时,当自己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误解时,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很伤心;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让自己生气时,也可以明白无误地向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每次看到小芳的成绩这么差时,我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既恼又恨,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争气。唉,其实,这里面也有我的错,总是给她那么多的压力,以为乱发一通脾气,从此以后她就能好了。现在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她越怕我,成绩就越差,若是长此以往,根本没有转好的可能了。看来,以后我要多给孩子一些笑脸,这样,她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