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要让孩子摒弃娇气的毛病,让他学会正确地对待输赢。要告诉孩子,对于游戏,赢了肯定高兴,但不要骄傲,要把自己的本领教给其他的小朋友,大家共同提高;输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不可嫉妒别人或捣乱。
2.让孩子运用年龄优势
如果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玩耍,父母不要过于反对,应当认识到,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交往,可以让孩子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
当然,当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小朋友玩耍时,还需要提醒孩子有所注意。比如,你可以提醒孩子,在与比自己小的伙伴交往时,要意识到自己是哥哥(姐姐),并教他(她)尝试用哥哥(姐姐)的姿态来爱护弟弟(或妹妹)。
在与比自己大的伙伴交往时,孩子会感到新奇和有趣。哥哥姐姐们总有一些新的东西在吸引着他们,使他们能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获得满足,与此同时,孩子的天性也能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孩子由于年龄小、能力差而被拒绝参加游戏,父母可以出面和其他小朋友商量,让孩子参与到游戏中去。
3.鼓励孩子融入集体
对因胆怯而被拒绝参加游戏的孩子,父母可以为他选择较他年龄小、能力又相近的伙伴一起游戏。同时,父母应多给孩子以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如“在游戏中你表现得很好,很能干,爸爸妈妈很高兴”。
平时,父母也应该多鼓励孩子大胆交往,对孩子的良好表现予以及时表扬,以帮助孩子逐步克服胆怯心理。
4.鼓励孩子帮助他人
想让其他小朋友重新接纳孩子,父母就要鼓励他关心其他的遭遇社交困难的孩子,主动对他们伸出友谊之手。这样,他就会体会到人情冷暖,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改变自己的社交心态。同样,假如你的孩子遇到了困难,也可以询问学校老师或者辅导员是否可提供类似的帮忙。
5.不要娇生惯养孩子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要注意不要娇惯、溺爱孩子,不能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以免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
平时,父母还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用自己的行动给孩子做榜样。如果发现了孩子的优点,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发现了孩子的缺点,也要及时给予批评和指导。
6.聆听孩子的心声
如果孩子因受到排挤而不开心、掉眼泪、心不在焉,或是情绪不佳时,父母可试着与孩子聊天,询问他是否幼儿园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倾听他的心声。
7.“妈妈,又有小朋友欺负我了”——孩子是个“受气包”
阳阳3岁了,在家里很活泼,也很讨家人喜欢,但是在外面玩时,却变成了个小“受气包”。别人抢他的东西他不懂回避,别人打他、撞他、掐他,他也不懂躲闪。别人抢走了他的东西,他也不敢去要,即使是他很喜欢的玩具也不敢要回。在这些情况下他从来只知道哭,然后说要回家。于是,阳阳经常哭着鼻子跑回家,跟妈妈说谁谁欺负他了,谁谁把他的玩具抢走了。
有一次,妈妈去幼儿园交费时,特意去了一趟阳阳的班上,发现阳阳果然一个人拿着玩具在玩,嘟着嘴,在那儿一声不响地抱着那个玩具。而别的小朋友都三五成群地在一起玩着游戏。这时,班里一个壮实的孩子走了过来,妈妈起初挺高兴,以为他是过来和阳阳一起玩的。但看到自己的孩子默默地把手里的玩具送到对方手里时,妈妈的心揪了起来,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受欺负才怪。
阳阳的妈妈很矛盾,一方面不能教育自己孩子以牙还牙,可另一方面,又担忧如果孩子经常受欺负,会不会对他将来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孩子之所以成为一个小小的“受气包”,与他的自我意识发展不无关系。“受气包”类型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淡薄,对于自己在群体中的层次和地位没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容易成为其他小朋友们的攻击对象。
孩子总是成为“受气包”,这并不是说孩子一定不受欢迎、受他人排挤。例如,有的孩子说自己受到小朋友们的欺负,可能是为了不上幼儿园而准备的借口,或者是寻求大人帮助、依赖大人的表现。有的孩子所说的经常欺负他的孩子,正是他的玩伴,他所谓的“欺负”只是正常的交往冲突,等等。对于不同的情况,父母要区别对待。
所以,对于孩子受到小朋友的欺负,父母不要听风就是雨。孩子偶尔带回来一点伤是正常的,关键是家长不能给孩子贴上“受气包”的标签,也不要心疼、愤怒或痛心疾首地数落孩子。家长定性似的评价、消极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远比他受到其他孩子欺负的影响严重得多。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成了“受气包”,那么父母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一般来说,“受气包”类型的孩子主要有以下这些特点,父母可以参考:
(1)较难理解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2)常表现出忧愁、焦虑,情绪上过度依赖成人。
(3)在多种社交技能方面有欠缺。例如,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对小伙伴的行为不能作出适宜的友爱反应,不会帮助别人等。
(4)在家的时候脾气变化无常,在外面则表现退缩,并且冷淡。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没能扭转这些现象,那么在将来就会造成不可规避的后果。在长期跟踪的幼儿教育研究中发现,到青少年乃至成人时,他们仍可能存在这些问题。
所以说,孩子受欺负的情况,可能比其他因素更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对于家里的这个小小“受气包”,父母一定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
1.教育孩子时,切莫头脑发热、一时冲动
如果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而回来告状,这个时候,父母切莫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一定要了解其中的缘由后再确定应对之策。孩子受欺负,可能是因为别的孩子太霸道,也可能是因为孩子惹恼了别的孩子。总之,只有查清事因,才能分析出根本的解决之道。
2.教育孩子“我不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
在孩子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父母一定要注重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理念:我不能被人欺负,但也不能仗势欺负别的孩子。如果教育过线,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3.过于忍让会让孩子越来越怯懦
如果孩子总是遭到别人的欺负,这个时候,父母就不要总对孩子一味地强调忍让。否则,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父母无法保护自己,这会让孩子滋生出怯懦的心理。
同时,如果孩子遇事一味地退让,那么父母也无法塑造其坚强的性格。因此,建议父母不要过多地强调“忍让式”的教育。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孩子坚强性格的塑造更加重要。
4.告诉孩子反击要适度适量
虽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反击,但要告诫孩子反击一定要适度适量。要告诉孩子,行为不能太过分,以免让孩子滋生暴力的性格倾向。
一般来说,适当的强硬反击会让不讲道理的孩子望而却步,但过分地强调强硬,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5.以爱和同情的心接纳孩子
孩子受了欺负,心里一定不好受,他们并不理解自己为何经常受到别的小朋友的欺负。这个时候,他们认为家是最安全的,他们渴望父母的关心。所以,如果孩子受了欺负时,父母千万切忌有“你怎么这么笨”、“你为什么总是受欺负”等这类的话来质问孩子,以免使孩子更加受到伤害。
8.“学奥特曼替人报仇不好吗”——孩子为何爱管闲事
强强很喜欢和比他小的小朋友玩,他们受了欺负就会来告诉强强这个“带头大哥”,强强就出头为他们打抱不平。
很多时候强强是“胜利”的,但有时也会因打不过大孩子而“光荣挂彩”,这时,他就会哭着跑回家向妈妈求救。
只要强强在外面替别人打抱不平后,就会有家长跑来告状:“这孩子小小年纪便有‘暴力’倾向,长大了可怎么办?”妈妈为此经常教训他。可没多久,强强又和邻居小朋友打架。妈妈打了强强一顿,强强想不通:“我学奥特曼替人报仇,妈妈为什么要打我呢?”
喜欢管闲事,这一般都是男孩子的“专利”,就像案例中的强强,把自己幻想成了动画片中的“大侠”。首先需要表扬的就是,孩子这种热心、见义勇为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个拥有正义感的孩子。孩子喜欢管闲事不是坏事,但是,这不等于父母可以纵容他的这种行为。
通常,孩子爱管闲事主要出于两种动机:
1.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在幼儿园、在与其他父母的交谈中看到或听到,有不少孩子乐于“行侠仗义”。这种孩子,心里非常具有正义感,希望能够帮助别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主持公道。因为,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的,看到有人“恃强欺弱”,任性霸道,他们往往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敏感性不够,不能清楚地察觉对方的真正需要,再加上年龄小、能力不足,因而“越帮越忙”或“多管闲事”。有时还会因处理不当,得到破坏性更大的结果。
所以说,行侠仗义本来是一种好的行为。可是孩子如果不分是非,盲目地行侠仗义,那么这就需要父母加以教育和引导了。
2.孩子自身的交往需求
还有一种孩子,他们管闲事却不一定是要帮助别人,而是喜欢借此来满足自己支配别人的欲望。也有些孩子是因为不了解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处理事情,就到处晃、到处管了。此外,还有一些孩子是借此寻找机会,与人交往。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如果没人和他交谈、交往,他就会觉得寂寞、无聊,所以他要想办法和人交往,“管闲事”常常会替他找到交往的对象。
当然,孩子爱管闲事无论如何都不是坏事,这表明了孩子思维活跃、性格外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爱动脑筋、勤于观察。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乐于助人的想法已经在他心里扎根。孩子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很感兴趣,见到别人有困难,孩子会觉得很新鲜,忍不住出于好奇去“管闲事”,这也是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因此,从积极因素来看,管闲事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管闲事有时也会使得孩子帮倒忙,破坏其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它会占用孩子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管闲事也要量力而行。
如果孩子出现了爱“管闲事”的现象,家长应当分析其实际原因,然后进行处理。一般来说,以下几点措施可供家长参考:
1.指导孩子交友
想要孩子正确地“管闲事”,首先,父母应该指导孩子的交友行为,让孩子学会判断助人的限度。孩子喜欢与他人交往是件好事情,孩子会因此有很多朋友,并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孩子交友也要慎重,不能总被朋友的不合理要求束缚,整天帮助闯了祸的朋友处理、善后。
所以说,父母要时刻提醒孩子,交朋友没有错,“管闲事”也没有错。但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毕竟个人精力是有限的,整日纠缠在朋友无谓的纷争中会影响学习。
父母尤其需要提醒孩子,对于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不要随便允诺帮忙,否则会给自己与家人带来超出承受能力的负担。
2.表扬孩子的行为
对于孩子的“管闲事”行为,父母千万不要严厉训斥,而是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让正义的大树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
当然,鼓励归鼓励,在此基础之上,父母还要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水平,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教他学习正确处理同伴间问题的技巧,避免出现“帮倒忙”的现象。
3.告诉孩子何为正确的“管闲事”
若孩子有一个“管闲事”的心,却总是做错事。那大多是因为,他没有将力量用对地方。这需要父母进行旁敲侧击,告诉他生活的小群体内,要注意正确地“管闲事”。
比如说,尽量不要让孩子自作主张地处理班级事情,而是教育他应当及时寻找老师解决问题。但是,如果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打无聊的小报告来损害他人的荣誉,这就非常不值得提倡,不要让孩子去做。
4.让孩子观察生活
父母不否定孩子的“管闲事”行为,是为了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正义感和求知欲。但是,这不等于什么事情都可以由孩子来管,而是应当教育、引导孩子多管周围值得管的事。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就要多鼓励孩子观察生活,如大自然的季节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引导孩子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其认识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同时,还要让他学会关心家人和父母,这样,道德品质和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后,孩子就不会在“管闲事”时出现偏差。
9.“为什么小朋友给我起外号”——外号伤了宝宝的自尊心
羽行长得小巧玲珑,平时也十分调皮,整天坐不住地乱蹦乱跳,就像一只顽皮的小猴子。于是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就给羽行起了一个“猴子”的外号。
有一天,老师教小朋友读《爱妈妈》这首儿歌,孩子们都很认真地跟老师读儿歌。老师读完之后,说:“现在请一个小朋友上来读给其他小朋友和老师听,好吗?”孩子们都把小手举起来,只有羽行在凳子上像只小猴子似的扭来扭去。老师喊道:“羽行,你来读这首儿歌给其他同学和老师听。”
羽行被老师的“突然袭击”吓到了,于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不知所措。于是,有调皮的小朋友大声喊:“猴子,老师在喊你呢,怎么不回答老师呢?”羽行涨红了脸,依旧一声不吭。这时候很多小朋友一起喊他:“猴子,老师叫你呢!”
这一下可不得了了,羽行立刻“哇哇”大哭起来。老师觉得很奇怪,于是走到他身边蹲了下来,问:“羽行,你为什么哭呀?”他一边哭一边委屈地说:“我不是猴子!”老师恍然大悟,并起身告诉大家起外号是不对的。小朋友们都很乖,跑过来哄羽行:“羽行,我们不对,不该叫你猴子的。”羽行这才把眼泪擦干,露出了笑容。这时,老师也突然明白,一个不经意的外号会给幼小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
被其他小朋友起外号,这非常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而幼儿时期,正是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损害、挫伤,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从而带来不良的后果。
但在孩子身上,还有一个天生的习性,那就是淘气。给他人起外号,有时便是出于这种目的。每个人在儿童时期都会有很重的好奇、嫉妒、羡慕、炫耀的心理,给小伙伴起外号,大多是炫耀的心理在作祟,他们想以此证明自己很厉害。当他起的外号被小朋友们公认时,孩子的心里就会更美,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
另外,外号也有不同的种类。“超人”、“大侠”等比较受孩子尊敬的外号不会对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过分的影响。但是,有的孩子是因为某些身体缺陷或者其他原因而被起外号,比如太胖就会有被小朋友叫做“小胖”,或者如案例中的羽行,因活泼好动而被别的小朋友叫做“猴子”,等等。由于这种外号带有歧视性,所以,当孩子听到有人用这样的外号来称呼自己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一种自尊心被伤害的感觉。这类孩子往往认为“外号”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或认为“外号”把他们所谓的“缺陷”或“缺点”公布于众,于是,就会由此产生自卑心理。不仅渐渐变得孤僻,甚至还有可能因此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