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一天,孩子回家哭着对父母说,自己被人起了外号,因此自尊心大受伤害。这个时候,父母应该从正确的方向对孩子进行引导:
1.告诉孩子无恶意的外号也无妨
如果孩子因为被人起外号而苦恼,首先,父母应当判断该外号是否有恶意。如果没有恶意,父母可这样告诉他:“人与人之间有着各自的特别之处,或许正因为这点特别,使他与别人区分开来,所以也就有了外号的出现。任何人都有可能被别人起外号,一个外号有时还能记载一段美好的时光,被起外号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当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劝解后,也许就不会太在意别人给自己起的外号了。
如果孩子的情绪还没有缓解,父母就可以继续对孩子说:“别人给你起外号,说明他在关注你。因此,当别人称呼你外号时,你应该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因为只有你认识和认识你的人,才会知道你的外号。”
2.慎重对待恶意的外号
对于孩子的外号,不可能永远都是无恶意的。有些外号过于偏激、贬义过大,这样的外号会对宝宝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影响宝宝健康性格的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来说,应多留意宝宝外号的含义,以便尽早发现,做出处理,以免给宝宝带来心理上的阴影。若此种现象在你的宝宝身上发生,你可这样告诉宝宝,对叫他外号的人一概不予理会,对叫他名字的人热情地给予回应。久而久之,外号便自然会在他的身上消失。
10.“你扮新郎,我扮新娘。”——小孩子喜欢“过家家”
瑶瑶是一个非常漂亮也很乖巧的女孩,大家都很喜欢跟她一起玩。
瑶瑶最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瑶瑶一招呼,很多小朋友都会过来和她一起玩。她就像一个小公主一样,深受其他小朋友的欢迎。
周末,瑶瑶和几个小男孩小女孩在楼下又玩起了过家家的游戏,他们模仿着电视里的画面和情景,不停地喊着:“你扮新郎,我扮新娘。”还有的说:“你当爸爸,我当妈妈。”然后,他们拉着小手,有时还把对方抱起来,甚至还亲亲对方的小脸蛋。瑶瑶玩得很开心,也觉得自己就是美丽的“新娘”和生活中的“小妈妈”。
几个小孩的家长在楼上看到了孩子们游戏的场景,有的家长觉得小孩子实在太天真可爱了;而瑶瑶的妈妈却有些担心:孩子还这么小,就想当新郎新娘,是不是“早熟”呢?
对于孩子喜欢玩“新郎新娘”这样的过家家游戏,家长们不必过分担心,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现象。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看,一般孩子长到3岁时,就已产生社会交往的欲望,他们对同龄儿童发生兴趣并且需要找小朋友一起玩耍。在3~6岁之间,孩子的性心理也会逐渐启蒙,意识到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这时,他们对于自己和同龄小伙伴生理上的异同感到十分好奇,很想了解清楚,也会出现想看异性小便等情况。所以,“聪明”的孩子们就将类似的观察异性身体的活动变成另一种安全的方式来进行了,这样一种安全的方式,就是“过家家”游戏。
小女孩在过家家游戏中喜欢充当新娘或是妈妈的角色,而男孩子喜欢当新郎或是爸爸,他们有时也会像模像样地抱着洋娃娃,拍着哼着,嘴里还不停地念叨:“小宝宝听话,妈妈给你喂饭。”有时,扮演“夫妻”的小男孩和小女孩,还会“拥抱”甚至“亲亲”对方的脸蛋;也有的小孩子喜欢当医生,以“合法的手段”、“科学地检查或观看其他小伙伴的生殖器。”其实,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孩子来说,“过家家”游戏不仅不会伤害到他们的身心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他们会回忆爸爸妈妈平时在一起时的情景,或是电视剧中的画面,并把这些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游戏中,使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记忆力都得到发展。同时,在游戏中,还会用到语言,以及对生活用品名称和用途的再认识,这又会进一步增长儿童的知识,并丰富儿童的词汇,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另外,在玩过家家的游戏中,也逐渐会学会如何与别的小伙伴相处,为其日后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喜欢玩“过家家”,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正常阶段。随着幼儿期的结束,学龄期的到来,“过家家”在孩子的生活中就会渐渐消失。
有些家长对于儿童的“过家家”游戏和与异性小朋友的“密切”行为有些担忧,担心孩子这种行为是“不正经”或是早熟,会把孩子拉回到自己身边,狠狠地教训一顿。如果父母一定要一意孤行,对孩子一通劈头盖脸的臭骂,那么,本来孩子没什么想法,被父母训斥、恐吓后,不仅会感到委屈,还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从而使孩子朝着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如此。“过家家”游戏有不少好处,父母应当让孩子在“过家家”这种童年游戏中得到心理满足,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即可。面对孩子与异性的“过家家”游戏及“亲密”的举动,父母可以这样做:
1.微笑地走到孩子身边
看到孩子和异性小伙伴玩耍,首先,父母应当面带微笑,轻轻地走到孩子身边,观察他的反应。孩子一般不会把内心世界隐藏起来,当他看到妈妈过来时,还依然牵着手一起游戏,表明孩子的确是在天真无邪地展示他们的友谊,父母对此大可放心。
2.找个合适的时间,告诉孩子一些常识
男孩与女孩一起玩耍,还是要有一定的忌讳的,这是父母应该明白的。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是不可以给别人摸的,告诉孩子这些部位在哪里。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但是,在给孩子说这些时,不要绷着脸做出严肃状。精神分析专家指出:别让孩子负担太重。所以,对孩子进行预防性的警告是必要的,但不要太早,也不要过于频繁。老是告诫宝宝“你的身体是你自己的,如果有人要触摸你的身体,要拒绝”这类的话,就等于是在向他传递“性是罪恶的”这样一种信息,甚至令他对未来世界充满忧虑。
11.躲在角落里一个人玩——孩子的退缩行为
莉莉4岁了,在幼儿园上中班。初到幼儿园时,她长得瘦小、单薄,吃饭也很少。同时,她也从来不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总是躲在角落里一个人玩。
莉莉刚上幼儿园时,每次都是刚到幼儿园门口,她就紧紧抓住妈妈的衣服开始哭,老师只好使劲地把她抱起来,强行拉到班里。老师给她安排座位她不坐,给她玩具她不要,就是抱着自己的小书包,独自一人站在教室的角落里哭。直到一个月后,她才勉强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但很少讲话,显得格格不入。
以后的每学期开学,莉莉都很难适应,每次新学期的前几天她都无任何理由地哭个不停,老师关切地询问她,她也一言不发。上课时,她也表现得胆怯和退缩,从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平时做游戏,也都是被动地参与,害怕老师向她提问,害怕老师让她讲故事、表演节目。
为此,老师和莉莉的父母几乎想尽了一切办法,试图让她活泼开朗些、积极主动些,但似乎没有一点效果。
现在的孩子,有很多如同莉莉一样,都显得非常不适应社会交往和集体生活,这是典型的儿童退缩性行为。这类儿童在年龄较小时,父母除发现他们性格比较安静、不大愿意与小伙伴玩耍外,常常不易发现其退缩行为。而入幼儿园或小学时,退缩行为就会明显地暴露出来,表现为紧张、害怕、拒绝上学。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退缩行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他害怕、羞怯,不愿参加集体生活,不与人交往等造成的,但其实,还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1.父母的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