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是我们的成功榜样:跟全球顶尖管理大师学管理
23521900000023

第23章 榜样六:亚洲首富:李嘉诚(4)

凯瑟克岂会束手就禽?他与包伟士急谋对策,布置反收购。4月28日,怡和策略与所控的文华东方发布联合声明,由文华东方按每股4.15港元的价格,发行10%新股予怡策,使怡策所持文华东方股权,由略低于35%增至41%,对华商众豪来说,这不啻当头一棒。精明的李嘉诚亦意识到事态的严峻,怡策与文华东方股权的变化,虽与置地无直接关系,却是怡和抛出的反扑信号,其后,怡和将会随机抛出一系列的反收购措施。

月底月初的几天间,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以及香港中信集团的荣智健,数次晤面,商讨对策。为防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必须趁另一反收购举措未出笼前,向怡和摊牌。

这似乎在凯瑟克预料之中。素有耐心的李嘉诚不得不先出一招,再伺机还招。

5月4日傍晚,股市收市后。李嘉诚、郑裕彤、李兆基、荣智健等,赴怡和大厦与西门·凯瑟克、包伟士谈判。

虽是短兵相接,双方仍彬彬有礼。李嘉诚开门见山,说明本财团收购置地的诚意,提出以12港元/股的价格,收购怡和所持的25.3%置地股权。

凯瑟克亦单刀直入,坦率且坚决地表明否定意见:“不成,必须每股17港元,这是去年大股灾前你郑重其事开的价格。李先生素以信用为重,不可出尔反尔。置地只是市值下降,实际资产并未损半点,如何就从17港元跌到12港元呢?”

李嘉诚平静地说道:“凯瑟克先生,如果你未得健忘症的话,一定还记得,这17港元并非双方敲定的成交价,都表示继续谈判重新议价。你我都在商场呆过这么多年,我想你一定不会陌生‘市价’是一切价格的依据这一商场规则。现在置地的市价才8港元多一点,我们以高出市价近4成的价格收购,怎么能说收购价下跌了呢?”

双方绵里藏针,话含揶揄之意。气氛凝聚着浓烈的火药味,素有“沙胆彤”之称的郑裕彤,以咄咄逼人的口气挑起新一轮较量:

“既然和谈不拢,那只好市场上见。我们四大集团将宣布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全面收购。按证券交易惯例,收购方的出价高出市价两成以上,便可在市场生效,置地的公众股东会站在我们一边!”

包伟士以牙还牙,说:“我们将奉陪到底——只要你们不怕摊薄手中的股权的话,置地不是九龙仓,更不是港灯,置地就是置地!是怡和手中和置地!”

包伟士半含半露,无疑又把杀手锏抛出来。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以下结局:

1988年5月6日,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及置地三间公司宣布停牌。同日,怡策宣布以每股8.95港元,购入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及香港中信所持的置地股分,合占置地发行总股份的8.2%,所涉资金18.34亿港元。

这样,怡和所持的置地股权,由略过25%增至33%多,控股权已相当牢固。怡和“更胜一筹”是协议中有个附带条款,长江实业等华资财团在7年之内,除象征性股份外,不得再购入怡和系任何一间上市公司的股份。

喧闹数年之久的置地收购战,就以这种结果降下大幕。看好这场收购的证券界舆论界均大失所望。一些华文报刊在报道结局时,称这是“一场不成功的收购”。有些英文报刊则称这次战役是“华商滑铁卢”。

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为何不决一死战、较个高低胜负而就这么草草收兵了呢?市民甚感纳闷。

事后,传媒不断披露材料,使人们能窥其内幕之一斑。现综述如下:

包伟士抛出的杀手锏,是置地将步文华东方后尘,如法炮制。文华东方按4.15港元股的价格,发行新股予怡策,以增强怡策的控股权。

怡策认购文华东方新股后,所持股权必超过35%的全面收购触发点,怡策按收购及合并条例向文华东方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由于收购价(4.15港元)低于该公司资产值(估计约6港元),文华东方少数股东对收购计划反应冷淡,这正中怡和下怀,不必动用大量资金,又可使所持文华东方股权超过收购触发点(现有股东可按其权益认购,也可放弃)。这样,怡策所持的股权由35%增至41%,文华东方可保万无一失,收购方不可能通过全面收购使其控股数过50%的绝对数——因为被收购方可反收购,能轻而易举再增购9%的股权,以达到过半的绝对控股量。

置地效仿文华东方,将会使华资财团陷于极被动的局面。

置地从华资财团手中,以8.95港元/股的价格赎回8.2%股权,共耗18.34亿港元资金。这意味着,置地总沽价为约223亿港元,以8.5港元左右值计,总市值也近200亿港元。华资财团若想全面收购达到50%略多的绝对控股权,得耗资100亿港元以上。

事实上,怡和不会坐守待毙,在收购反收购的价格战中,股价必会不断抬高,华资财团欲获全胜,所需的资金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华资四财团是否能在发起全面收购的短暂限期内,筹措这么多现金,尚是个未知数。

怡和控股数近26%,已优势在先。

怡和售出港灯和香港电话的股权后,已从最困难的谷底走出,业务渐入顺境。怡和系尽管大量出售香港和海外企业,仍是香港最大的综合性集团,除银行外,市值仅次于长实系。凯瑟克家族的海外还拥有不少非怡和系资产,有人估计,其控有资产在李嘉诚之上。

李嘉诚是个商战高手,而非民族斗士(虽然客观上起了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他必须权衡商业,而不会将其撇在一边决一死战,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穷追不舍——况且,对方仍是一头老狮子,虽垂暮,余威尚在。

华资财团中,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干将——中信的荣智健。这使得新财团带有中资背景。内地读者,甚至中资机构的部分成员,都认为急剧膨胀的中资(1000多家),将要在1997年后取代英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中国政府有关官员多次强调:未来的特区政府将对各种资本(自然包括英资中资)一视同仁,在港中资必须按香港的经济法则参与公平竞争,而不是抢香港人饭碗(包括不同国籍的香港居民);中国政府希望英资集团继续留在香港,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作用……

须知,香港的经济发展和腾飞,是华资、英资以及所有国籍的香港居民共同创造的。香港在本世纪初还是个落后的转口商埠。

因此,荣智健的参与,新财团并不像某种舆论所说“向苟延残喘的英殖民经济势力发起总决战”。收购置地,只是商业行为,进与退,都是自身利益所决定的。

那么,新财团既已退出收购,为什么还要签订带妥协性的7年不得染指怡和系股权的协议呢?怡和赎回8.2%股权的价码并不高,不足成为交换“怡和7年太平”的条件。

市场曾有种种揣测,种种揣测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故笔者不想再妄加揣测。

现在,7年内不得染指怡和系股权的“大限”已过,未见有哪家财团发起收购攻势。1988年6月收购战落幕之后,证券界透露的怡和系股权结构显示如下: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互控,各控有对方45%和30%股权;怡和控股控50%怡富,以及其他各种业务;怡和策略控33%置地、35%牛奶国际、41%文华东方。

母公司控子公司股权均为30%以上,能攻能守,全系控股权已相当稳固,给外强可趁之机委实太少。另外,已经迁册百慕大的怡和系,从1995年起取消在香港的上市地位,股票不再在香港股市挂牌买卖。怡和系虽仍在香港经营,却不再是香港企业。这为外强收购增加很大的难度。

10年之间,李嘉诚主持和参与4次大规模收购,有成功,亦有失利。笔者试对李嘉诚的收购艺术作一些小结。

李嘉诚的收购是一种善意收购。

他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进行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也不会强人所难。

李嘉诚富有心计,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最典型莫过于收购港灯,他从萌发念头到控其到手,先后历经几年,倒是西门·凯瑟克沉不住气,落入李氏“圈套”,以相当优惠的折让价出售港灯股权。他收购和黄,心术之精,让人叹为观止。他借汇丰之力,兵不血刃,战胜资产大其10多倍的庞然大物。

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把被收购企业当作古董孤品非买不可的心理。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过昂的代价。他遇到阻力,权衡利弊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收购九龙仓、置地,他都持这种态度。

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如成,他不会像许多新进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利益;股权重组等大事,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他收购未遂,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

李嘉诚为首的财团退出收购,将所持的置地股权售予怡和,售价(8.95港元)仅比当日收盘价高出5分。新财团先后购入置地股票,相信比8.95港元的出售价低不了多少。新财团售股的税后利润,估计约在1亿港元。这对四家大财团来说,先后耗费一年精力之所得,实在是微不足道。

李嘉诚保住了不做狙击手的清誉。对他来说,良好的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榜样影响力:

1986年,李嘉诚首次登上香港年度财阀宝座,1988年,又被《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华人首富。他被中国人称为“经营之神”“香港超人”,是近代企业家成功的楷模,今日香港光芒四射的人物。

李嘉诚先生视捐助公益事业为开心的事,他说:“对中华民族有益的事,我会不停地做,这些都是很开心的事。”他办实业的初衷意在养算再聪明,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事业成功,才能做更多的有益的事。他说:“一方面,我非常辛勤地工作,但是我忠诚地待人,我的金钱,我赚的每一毛钱都可以公开,就是说,不是不明不白赚来的钱;另一方面就我个人来讲,衣食住行非常俭朴,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样,没有什么分别。这样,我可以有多余的钱,做我喜欢的事,对自己同胞对自己国家有所贡献。”

美国《福布斯》杂志2001年6月21日公布的最新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显示,亚洲地区第一大富翁今年由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击败日本软件银行总裁孙正义夺回第一名,总资产达126亿美元,较去年增加13亿美元,全球排名第十八,名次较去年上升三名。2003年,《福布斯》杂志再次公布李嘉诚以600多亿港元蝉联亚洲首富。

李嘉诚,这个被人们称为“超人”的亿万富翁,已经成为亚洲渴望财富的人们永远向往与尊敬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