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孩子的勇气,其实常常是对父母勇气的考验。
如果父母自己都对困难和一些危险性的活动非常害怕,那他们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有时父母仅仅是担忧孩子的安全,为了防止万一而牺牲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父母更多的是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带来的沉重打击,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要受到伤害,因此加倍地保护孩子,使孩子变得缺乏勇气。
孩子因为着凉而感冒,父母急忙把孩子送到医院去看医生。
医生说,孩子需要打针,说这话的时候,医生当然非常平静,因为他天天都给许多个病人打针,可孩子的父母却不由自主地皱紧了眉头。
要打针了,孩子多么可怜呀,孩子虽然第一次听说打针这个词,可是,看到父母一脸的紧张感,再看一眼忙碌着的医生摆弄着针头、药品,孩子的心猛地抽紧了,哇哇地哭个不停。
医生把注射器弄好了,只好一针扎下去,孩子顿时哭得更加厉害了,因为父母的表情告诉孩子这件事非常严重,孩子就是在父母不停的关怀呵护声中哭得死去活来。
实际上,如果父母对打针表现得非常平静,孩子也有可能不以为然,表现出勇敢的精神。因为父母告诉他这并不可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结束了,而且他的身体从此就会康复了,孩子是可以从容地接受这一事实的。
在爬一个小山坡的时候,儿子显得胆子特别小,他一步一回头,不停地看着父亲。非常想让父亲把他抱上去,父亲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继续向上爬着。
父亲明白,虽然是第一次爬坡,可是儿子能够爬上去,这是锻炼儿子胆量和技巧的一个绝好机会。
可母亲却特别担心,害怕儿子会摔下来,又怕他磨破了细嫩的小手。母亲一会儿看看儿子,一会儿嘱咐他小心点,一会儿又让前面的父亲慢点儿,儿子最终害怕了,不再往上爬了,后来还是由父亲把他抱上去,他没有达到试试爬高的目的。
本来儿子是能够胜任的,如果他的母亲不是提心吊胆地显出十分害怕的样子,儿子是能够爬上去的。这是一次让儿子自己认识自己能力的机会,但却被母亲无意识地剥夺了。
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很多父母的做法是“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孩子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心急如焚,立刻把孩子遇到的问题给解决掉。但是,如果孩子日后再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做父母的又恰好不在身边,孩子就真的束手无策了,这时候他们反而会抱怨起自己的父母来:“你们去哪儿了!”这就是对于培养孩子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其实,孩子的问题应该逐步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培养出自立的精神和自立的能力。从长远看,这才是对孩子真的“好”,爱孩子就让他学会自己靠自己。在松开孩子的手时,告诉他: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内心深处很希望子女能独立,但又由于怕失去孩子,而总希望他们生活在自己所设想所安排的环境里面。因而,在遇到一些选择性的问题时,虽然同意孩子进行自己的选择,但总是用各种办法诱导孩子进入自己希望的圆圈内。这种做法,自然伤害了孩子的情感,使他们不能自主,并渐渐丢失了自己选择的勇气,最终变得过分依赖成年人。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的孩子说:“我选择了这个专业,主要是为了父母能高兴……”这种心理就是情感不独立的表现。
家长们需要把自主的权利还给孩子。一个情感独立的人,自然会选择独立自主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