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父母要让孩子把错题本的功能完善,让“错”变得非常清晰。比如:标注出“审题马虎”、“理解错误”、“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等错误原因。让孩子一看就知道,是由于哪些原因做错了题目。
当孩子建立了错题本之后,还应教育孩子正确运用错题本。错题本不是把做错题记下来就完事的,而要经常翻阅、检查,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这样使孩子把每一道错题彻底领悟,在今后遇到同类习题时,会立刻想到曾经犯过的错误,从而避免出错。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建立错题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是减轻学习负担的作业。通过错题本的运用,可以提高思路质量,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及概念点,可以极大地改善孩子粗心的毛病,可以迅速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
孩子从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就开始不停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如果鼓励孩子把这种追问的精神用到学习中去,那么在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很快将其搞清楚。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究底地追求问题罢了。”
维森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和妻子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提问精神,他们让孩子在解答问题中学习知识。
孩子小的时候,维森就用比赛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他告诉孩子,每天上学都必须向老师提问,而且还要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用笔把这些问题记下来,一周进行一次比赛,看谁提出的问题和回答的问题最多,谁就会受到奖励。
在这种竞赛的氛围中,孩子们的提问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他们也乐于回答老师的问题。维森的孩子们的成绩在同龄孩子中比较突出,而且一些科技类、自然类的知识比同龄孩子丰富得多。
维森和妻子曾为孩子提供过像《十万个为什么》一类的书,孩子们看后非常喜欢,当他们不明白书中的解释时,就会去问父母。4个孩子轮番提问,维森夫妻二人从来没有觉得烦。
当然,有时候孩子们提的问题也让维森和妻子为难,当他们回答不出来时,就会鼓励孩子去学校问老师。孩子在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中增长了知识,开放了思维,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的问题常会引出好的答案。只要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他们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课堂上,孩子经常能碰到一些疑问,如果孩子不懂装懂,不去向老师请教,就不能掌握知识,就不能提高学习成绩。
不懂就要问,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几乎每个人都懂,可是很多人却不那样做。现实生活中,不懂装懂的人很常见,不少孩子也变得不爱问“为什么”。身为父母,有理由让孩子意识到提问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一种智慧的学习方法。
杨洋上幼儿园了,一天老师上课时拿出了1个正方形纸片,问孩子们用剪刀剪掉了1个角后,还剩下几个角?有的孩子说剩5个角,有的孩子说剩3个角,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而杨洋认为是剩3个角。
但是老师最后却告诉大家说应该是剩5个角,杨洋听了很不能理解,他认为自己的答案才是正确的,于是回到家后,马上将这个题说给了妈妈听。妈妈听了之后,支持杨洋的答案,鼓励他到学校去把自己的答案告诉老师,并问老师为什么说答案是5个角。
第二天,杨洋按照妈妈的建议去问老师,他还找了张正方形的纸片,对角去掉了一半,拿着只剩下三个角的等腰三角形,一再地问老师:“老师你看,到底是谁对啊?”
老师没有马上给杨洋下结论,而是鼓励他再想想,再试试。杨洋于是在一张纸上一边画,还一边讲。而老师也在一旁耐心地听着,并仔细地欣赏着孩子画的图,称赞道:“你的图画得很好,你能自己动脑动手画出来,真是不简单。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明白到底还剩几个角。”杨洋听了认真地思索起来。
他又拿了张正方形的纸片,这次他把其中的1个角轻轻地剪掉了一小块,然后拿起了他之前沿着对角线剪去的那张纸,这样一对比,他终于发现了原来他之前不光剪去了一角,还剪去了另外两个角的各一半。他恍然大悟地对老师说:“老师,是我错了。老师要求只剪掉1个角的。我怎么把另外那两个角也给减去了一半呢?”老师高兴地对杨洋说:“是呀,杨洋真聪明。”
试想,如果孩子的妈妈不鼓励他向老师多问一个“为什么”,或许他难以找到正确答案。好奇心强烈是孩子的特点,父母应该利用这一点,引导孩子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孩子可以把知识掌握得更牢。
为了培养孩子的提问精神,平时在家里,父母要鼓励孩子多问问题,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耐心地为孩子解答,对于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以告诉孩子说:“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一个谜,希望你长大以后去寻找答案,做个有学问的人。”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认知环境,引导他去努力探索,将好奇心转化为了求知的动力。
让孩子答题之后多检查一遍
如今一些独生子女,做完作业之后,把检查作业的任务交给父母,而父母也欣然接受。虽说检查作业是一件小事,是学习方面的一个细节,但是如果孩子不注意这个细节,就容易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是没有好处的。
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女儿还在写作业。晚饭后,妈妈照例给女儿检查作业、签字。检查到语文,是拼音拼读的抄写,第一行就错了一个,忘了标声调。妈妈让女儿改正,并要求她自己检查一遍,可是她很不以为然,马马虎虎看了几眼,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检查完了。
妈妈知道女儿在敷衍,就让她再仔细看一下,但是女儿不愿意。妈妈对她说:“一会儿如果我再检查出错误来,你可要挨罚了;如果是你自己检查出来的,只需改正就行了。挨罚就要罚写一行。”女儿做了个鬼脸,同意了。
检查到第二页时,女儿发现了一个错误,再往下看,最后一行竟然连着三个没写声调。妈妈不动声色,只指出了她一处错误,让她改正。接下来,女儿检查得更认真了。发现了问题,马上改正过来。
检查完后,妈妈认真地对女儿说:“以后妈妈不会给你检查作业了,你自己要对自己的作业负责,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作业,做完作业还要认真细致地检查。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现在好多孩子都不喜欢检查作业,他们总是自信地认为,自己没有出错,没有什么检查的,检查作业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检查的习惯,才导致他们在学习中经常粗心大意,错误百出。就是这样一个细节,决定了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因此,让孩子做完作业后,多检查一遍是很有必要的。
让孩子养成检查作业的习惯,父母要讲究教育策略。首先不能一味地帮孩子检查作业。但是家长会发现,当你让孩子自己检查作业时,孩子往往会粗略地看一遍,然后说:“我检查完了。”很明显,孩子在敷衍。
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例如,对孩子说:“在10分钟内,我们一起来找错误,看谁找得快!”当你找到错误时,不要告诉孩子错误在哪里,可以说:“有差错,我已经发现了,你自己去找,看你本领如何?”等孩子找出全部差错时,你再给孩子一些表扬。让孩子懂得:找到差错也是一种成功。
一天儿子从学校回来,拿回一张79分的数学试卷。爸爸一看试卷里出错的题,基本上都是因为粗心造成的。想想儿子经常犯粗心的毛病,从上学以来,不论大考小考,很难得到满分,总要错几道题。再这样下去,爸爸担心孩子会养成马虎的习惯。
于是爸爸决定帮助儿子改掉坏毛病,要让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爸爸拿出儿子近期的语文和数学试卷,对儿子说:“儿子,这段时间怎么这么粗心呀,是不是做完题后懒得检查?”儿子看着爸爸,不说话。
爸爸接着说:“以后你做作业一定要认真检查,最好多检查一遍,这样才能避免犯错。”
儿子点点头。
当天晚上,爸爸开始和儿子一起检查作业。当爸爸看到儿子心不在焉地检查作业时,就对儿子说:“检查要仔细,计算题还要动笔算才行。”说着拿过儿子的作业,说:“看爸爸是怎么检查的。”
儿子紧张地看着爸爸。爸爸一边帮儿子检查,一边夸张地对儿子说:“哇!老爸在前面5道题中发现了两个‘雷’。”
儿子惊奇地说:“什么‘雷’?”
爸爸说:“就是错误呀!你能找出那两个‘雷’吗?”
儿子说:“就在前面5道题里吗?”
爸爸说:“是的。”
就这样,儿子找出了错误。
很多时候,孩子检查了作业、检查了试卷,但并未检查出错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检查方法。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检查计算题时,要让孩子动笔算一遍;检查语文试题时,要轻声读出来,而不是光用眼睛看。
家长可以有意识的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检查工作。比如家长写了工作报告,可让孩子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或不通顺的地方;家庭的收支记账单,也可让孩子帮助算算,或检查检查。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检查习惯,也提高了孩子的检查效率。
让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有一个学习细节值得孩子注意,那就是先理解、再记忆。生活中,很多孩子习惯于死记硬背,既使自己疲惫不堪,也难以取得好的记忆效果。就这么一个细节,让很多孩子吃透了苦。
有一次,妈妈听见宋云在房间里大声朗诵课文,就推门进来了:“听你读得这么起劲,妈妈就过来看看,记住了吗?”宋云得意地说:“记住了,不信,我背给你听。”说着把书递给妈妈,妈妈就让宋云背。刚背了几句,宋云就卡壳了,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急得他直抓脑袋。
这时候,妈妈说:“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你觉得下一句是什么?”宋云说:“理解?我还没弄懂这篇文章的意思呢。”妈妈无奈地说:“我们不是常告诉你要理解记忆吗?你怎么又死记硬背了。”说完,妈妈帮助宋云理解课文。之后,宋云很快背熟了课文。
在积极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方法,叫做理解记忆法。理解记忆的基本条件是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学习时,要记忆许多知识(科学概念、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如果让孩子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那么可能很难记住。正确的做法是先理解其基本含义,然后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记忆。
德国着名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在做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人们:凡是经过理解的知识,就能迅速、牢固地记忆。
在2006年的脑力锦标赛上,郭玉峰以20项比赛第二的成绩获得亚军。这些项目包括:在1小时内记住2000个无规律的阿拉伯数字、15秒记住100个姓名和面孔的对应关系、30秒记住一副扑克牌的顺序……
郭玉峰说,他并不是记忆天才,过去,他也只是个成绩平平的学生,还在为背单词而烦恼。后来他通过记忆锻炼,不断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记忆内容的特点来记忆,练就了超强的记忆本领。
可见,让孩子学会记忆的本领不是实现不了的梦想。日本教育界提倡的一句口号是:“要思考,不要死记硬背!”这里所说的思考,指的是理解。正如一句格言所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因为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理解记忆法是最基本、最有效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