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物之前,父母可以让孩子把想买的东西写在纸上,这里面有的是“想要的”,有的是“需要的”,父母应该让孩子区分出来,然后让孩子放弃“想要的而不需要的”。做了这件事之后,再带孩子去购物。你还可以经常把这个购物清单拿出来,让孩子从中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
让孩子学会货比三家
有些孩子买东西的时候,看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就买了,而没有货比三家的意识。这就很容易出现买贵了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其实,想避免这种情况,只需让孩子注意一个细节,那就是买一件商品之前,多走几个商店,比较一下商品的价格、质量,再做购买决定。
母亲带着女儿去买学习用品。母亲要给女儿买铅笔、作业本、文具盒,可是让女儿感到疑惑的是,母亲逛了两家文具店,只是询问了价钱、产地、功能等问题,却没有买。正当母亲拉着女儿走进第三家文具店时,女儿终于忍不住了,问道:“妈妈,咱们刚才逛了两家文具店,为什么你只问价钱而不买呢?”
母亲答道:“这就叫货比三家,目的是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东西。因为同是文具盒、铅笔、作业本,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不一样,物品的质量也不一样,虽然这些差别不是太大,但是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比较,总会找到性价比最好的商品。”
女儿明白了,点了点头说:“这样可以少花钱买好货,是吗?”
“对了!这样还能培养你节俭的习惯呢!”母亲笑着对女儿说。
母亲将第三家文具店与前两家文具店作了一番比较,发现第一家的文具盒比较便宜,第二家的铅笔比较便宜,第三家的作业本最便宜。最后,母亲分别在各家文具店买下了文具盒、铅笔、作业本。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位母亲这样做很浪费时间,但是教育孩子货比三家即使多用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以后孩子就知道怎样去比较价格了。
现在很多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不懂得货比三家,往往是花的钱比别人多,买的东西的质量反而没别人的好。这样既花了钱,又没买到好东西,是很扫兴的事情。因此,家长有必要让孩子学会货比三家,通过比较来选择质量较好、价钱实惠的商品。
有些家长觉得自己有钱,孩子能花多少钱呢,于是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和精打细算的能力。殊不知,不懂理财,财富再多也无用。
一位母亲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给儿子留下上百万元的遗产,希望给儿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结果她过世后,儿子花钱大手大脚,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恣意挥霍,结果不出三个月,上百万元的钱就挥霍一空。
所以,即使你的家庭非常富有,也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让孩子在购物的时候货比三家,在生活中学会精打细算,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以较少的花费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这样,孩子将来才会更有出息,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在孩子买东西的时候,家长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注意以下环节:多逛逛同类的商店,比较一下同一商品的外观、款式、质量、价钱,然后综合分析一下,看哪个商品的性价比最好。
孩子在挑选商品方面,往往喜欢从自己的喜好出发,而忽略商品的价格。因此,要告诉孩子:“个人喜好固然是重要的选择标准,但相同的商品,如果能够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在和孩子一起购物的时候,家长最好给孩子做个示范,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明白“性价比”的含义,以及“货比三家”的优点,孩子的理财观念也会日渐增强。
让孩子选“对的”而不选“贵的”
有的孩子存在一些购物误区,他们认为东西越贵越好,能买贵的尽量买贵的,因为贵的东西质量好,而且自己还很有面子。这种想法与父母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很多父母也不注意这方面的细节,喜欢买“贵的”。
“价格越贵的玩具越好玩。”这是8岁的魏静娴买玩具的标准,妈妈怎么劝说她都不听,认为妈妈是在说瞎话骗她,妈妈一气之下说:“走,不买了,家里那么多玩具够你玩的了。”魏静娴的眼泪刷刷地掉下来了,一次愉快的购物就这样不欢而散。
魏静娴的妈妈告诉记者:“这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不光买玩具,平时买衣服,买学习用品,都讲究买贵的。同学要是买了什么新东西,他也要,而且要更好的,更贵的,而不考虑是不是适合自己。”
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错误想法,对此父母应该教育孩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让孩子在买东西的时候结合自己的需要,以及口袋里的钱来选购最实惠的物品,而不能什么都讲名牌、讲高价。否则,孩子很容易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也容易染上攀比的不良思想。
事实上,价钱与质量不一定成正比。一些高价玩具大部分外壳是用塑料做成的,很容易摔坏,有的厂家不负责修理,而且玩具也没有保修,更不能更换新的,要是喜欢,只能再买新的。而孩子玩玩具,经常会摔、拆,即使质量好的玩具也经不起孩子的折腾,而且孩子“喜新厌旧”的心理强烈,如果总是买价格高的玩具,那么这是一笔数额不菲的花销。
相反,如果家长注重玩具的实用性,结合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给孩子买实惠的玩具,即使孩子把玩具摔坏了,再买一个玩具,也不会花多少钱。这就需要选“对的”,不选“贵的”。
如今,以玩具、书籍、课外辅导班等方式,来投资教育、培养孩子已经成为时下越来越多父母的选择。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个好的学习条件,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贵的”和“对的”这个细节问题。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想要彻底改变孩子“买贵的”这种错误消费观念,必须帮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家长要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孩子合理用钱,给孩子灌输艰苦奋斗的理念。平时多给孩子将一些勤俭节约的理财观念,当孩子乱花钱时,要及时表态,引导孩子。
让孩子至少有一次打工的经历
近年来,让孩子打工成为很多父母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重要方式,他们认识到打工可以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挣钱,让孩子体会到金钱是来之不易的,从而使孩子养成节俭的习惯,增强理财的意识。
暑假来了,一个12岁的女孩在征求父母、爷爷奶奶以及老师等许多人的意见后,开始了打工生活。吃了苦,流了汗,两个月她一共挣了500元钱。
开学了,她对父母说:“我要用我挣来的钱交学费。”父母感到非常意外,说:“你为什么这么想呢?”女儿说:“打工的经历让我知道挣钱是不容易的,爸爸妈妈真辛苦,因此我要为自己、为家庭尽一份力。”听到这样的话,妈妈当场流出了激动的眼泪。女儿又说:“明年我还要打工,用自己的钱交学费。”
打工的经历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通过打工,孩子们能品尝汗水的味道,能够体验挣钱的不易。这很容易让他们想到早出晚归的父母,于是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如果他们有乱花钱的习惯,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从中悟出自己今后该怎么花钱了。
在美国,家长一般都会支持甚至鼓励孩子打工挣零花钱。因为这不但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让孩子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孩子就会对家长提供的学习、生活条件更加珍惜。
让孩子至少有一次打工的经历,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却有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在中国一些家长的眼里,让孩子做一些“下等”的工作,比如餐馆的跑堂、超级市场的收银员、给人家看孩子、当清洁工等等,是非常丢面子的事情。有些家长还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孩子不好好读书跑到街上打工摆摊就属于不务正业、浪费青春。因此,很多孩子在大学毕业之前,没有打工的经历,这在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方面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中国的传统思想及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也是造成孩子理财观念严重滞后的原因。
例如,在零花钱方面,经常是孩子要多少,家长给多少。这就让孩子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爸爸妈妈的钱多的是,我根本不用担心没钱花!孩子不知道金钱来之不易,花钱的时候也就无所顾忌了。如此,孩子不可能懂得合理地花钱,更不会有理财的意识。
所以,我们应该向美国家长学习,鼓励孩子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取零花钱,这可以使孩子形成一种独立自强、自力更生的信念,也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明白父母的不易,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和自己赚来的辛苦钱。
要知道,做看似“下等”的工作并不会丢孩子和家长的颜面,因为劳动光荣,劳动是最高尚的事情。犹太家长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会告诉孩子:“会挣钱才最有面子,所以你要动手挣零花钱,这样你在伙伴面前就有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