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细节决定孩子未来
23531200000025

第25章 理财从娃娃抓起,教孩子一些实用的理财细节(2)

爸爸告诉敏涛:“每次去逛商场之前,把自己要买的东西写在一张纸上,并写下大概要花多少钱。到商场里去时,再喜欢的东西,如果没有在购物预算之列,只能看、摸,但是绝对不能买。”当然,爸爸规定了每次逛商场花在敏涛身上的钱的数额。

协议达成后的第一次出去逛商场,敏涛做了购物预算:遥控汽车,50~100元!爸爸一看说:“这样的预算行不通,因为我只会在你身上花50元钱,你那遥控汽车的价钱变数太大。”事实上,最差的遥控汽车的价钱也接近了100元,敏涛的鬼点子被爸爸戳穿了。

敏涛又做了一个购物预算:一本书《黑猫警长》,大概15元;一个玩具水枪,大概10元。省下的钱存起来留到下次买遥控汽车。爸爸对敏涛这次所做的购物计划很满意,于是他们出发了。

既然主要目的是买一本书,一个玩具水枪。那么进入商场后,敏涛和爸爸就先来到书架前,很快敏涛找到了《黑猫警长》,发现价钱是12元。接着到玩具商场,敏涛很快找到了玩具水枪,价钱是8元,这样总共花了20元,还剩下30元留到下次购物。

自从敏涛学会了在购物前做预算,他每次的预算总是高于实际购买的花费,因为爸爸告诉他,如果预算做得不好,到最后计划就会乱套。从此敏涛花钱无计划的毛病自然消失了。

购物之前做个预算,只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但对孩子却有很好的约束力,能克制孩子的购物欲望。购物预算上列有物品名称,大概价钱及总花费。每次购物前这样做,会让孩子明白:今天只能买这些东西,因为只能花这么多钱,如果想买别的只能等下一次了。

相信经过几次购物预算后,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会得到控制。孩子再也不会无休止地把商品往购物车里放了,也不会因为家长不同意他的购物要求而哭闹了。

让孩子明白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

“省一分钱有什么用呢?”如果孩子有这样的疑问,那么就表明他们没有认识到省一分钱的意义。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节俭的细节问题:“对于该花的钱,省一分钱就是挣一分钱。”

赵女士是一位民办教师,有一个儿子。孩子小的时候,她的工资还不高,孩子又都是爱吃零食的年龄。赵女士知道长期吃零食对孩子身体不好,而且容易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看到一些孩子背着漂亮的书包,就缠着妈妈说:“妈妈,给我买新书包,我想读书。”赵女士灵机一动,这不正好是教育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机会吗?

赵女士就对孩子说:“每月给你的零花钱,少吃零食,节省下来的钱给你买书包和文具。”听妈妈这么一说,孩子的兴致很高,平时零食不吃了,把压岁钱、零花钱全存放在妈妈那里。钱存的差不多了,赵女士就给孩子买了新书包和文具,孩子特高兴,一到家就到处跟邻居说:“这是我自己买的。”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赵女士又根据他的爱好,分阶段定下目标,孩子积攒钱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孩子看到同伴骑自行车,发自内心地羡慕,也攒钱买了自行车。读初中时,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录音机。

慢慢地,孩子养成了不乱花钱的习惯,有了钱就存放在母亲那里,需用时再拿出来用。每逢假期,孩子还会主动帮人割猪草,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挣些小钱。如今,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一份事业,干得红红火火。他经常说:“该用的时候要用,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乱花,节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

《羊皮卷》中有这样一句话:别想一下就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犹太人更是有这样的名言: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如果你的孩子希望得到一笔数额不少的钱,那么你得让他学会聪明地节省。

在教育孩子省每一分钱的时候,不妨把宜家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尽管坎普拉德几乎富可敌国,但是他却被瑞典人叫做“小气鬼”。而坎普拉德却大度地说:“我小气,我自豪。”

他到底有多“小气”呢?他的一部轿车开了15年,乘飞机向来只坐经济舱,还经常在当地的宜家特价卖场淘便宜货。不仅如此,坎普拉德基本不穿西装,而且总是光顾便宜的餐厅。在公司,他要求员工把纸的反面利用起来。

在坎普拉德看来,省下一分钱就是赚到一分钱,而这些省下来的钱将会派上大用场。也许正是因为坎普拉德学会了节俭,宜家才能从当年瑞典农庄里的一间“小铺”,变成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可以说,节俭不但是一个好习惯,善于节俭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让孩子具备这种能力,不但直接影响孩子正确的金钱观的形成,还对孩子的生活观、事业观有很大的影响力。当孩子吵着要买高档货、名牌鞋时,不妨向孩子灌输“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的理念。

家长应该让孩子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帮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教育专家认为:“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因此,父母可以让孩子多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明白如何更珍惜生活,珍惜付出后得来的成果。在家里,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节约的好榜样,不该浪费的,小到一张纸、一滴水也不能浪费。

家长要培养孩子合理科学的消费观。让孩子懂得科学合理地消费,就要让他首先学会花钱,家长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定时定量给孩子零花钱,比如一周给一次,但是要求孩子钱花得要合理,如果孩子不能做到这一点,家长应该按照事先的规定扣掉孩子的零花钱。

家长要过问孩子的钱花在了什么地方,可要求孩子记账,并进行监管,发现孩子钱用得不当,应当及时提醒。此外,可以对孩子实施“存钱激励法”:如果多存一分钱,便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如果发现孩子一下子把零花钱都花光了,就减少孩子的零花钱。这种做法会促使孩子在每次花钱之前思考:这个钱究竟该不该花。

事实上,节俭和小气完全是两回事。节俭是指坚持不花不该花的钱,而小气是指该花的钱不花,因此,你完全不必担心孩子因为学会了节俭而变得小气。

让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

为什么孩子见了东西就想买呢?因为他们想要。但是真的需要吗?不一定。很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的玩具一大堆,但还是要买;文具盒有两三个,但还是想买。这些东西并不是需要的,完全是孩子一厢情愿地想买。因此,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这样一个细节,即分清“想要”和“需要”,然后再根据需要来买东西,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乱花钱了。

和妈妈逛超市的时候,8岁的周丽花看到想要的商品就嚷着要买,妈妈为此感到苦恼。后来妈妈从朋友那里得到建议:让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让孩子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放弃自己想要但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

有一次,妈妈带着周丽花去购物,周丽花看到一个锅,缠着妈妈要买。妈妈纳闷了,问:“你要锅干什么?”周丽花说:“我要用来和伙伴们玩过家家。”妈妈告诉她:“那只是游戏,不必用真的工具。”但是周丽花不同意。

妈妈对周丽花说:“如果你真的想买,你先回答我几个问题,如果你在这之后仍然认为要买,我就同意你买。”

周丽花说好,妈妈问她:“你知道‘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吗?”

周丽花想了想,说:“‘想要’和‘需要’的意思基本相同的,有‘需要’才‘想要’。”

妈妈说:“那么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想要了,不想要就没有必要买了?”

周丽花不太肯定地点点头。

妈妈说:“做游戏不需要买锅,你可以随便找个东西当道具,所以就没有必要买了。”

就这样,周丽花被妈妈说服了。以后每次买东西前,妈妈都会让周丽花把购物计划列在纸上,然后让她把“需要的”和“想要的”的区分开来,只买需要的东西,不买想要的但对自己没用的东西。

有个细节经常被孩子忽视,他们把‘想要’和‘需要’混为一谈,没有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有些家长往往也忽视了这一细节,自然也不会跟孩子讲清楚二者的区别。因此,当你的孩子看见想要的就要买时,不妨给他解释一下‘想要’和‘需要’的意思。告诉孩子:“这件商品不是你需要的,买来有什么用呢?”

在这个细节问题上,德国家长做得很好。德国人天性严谨,在买东西的时候,他们不允许孩子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德国教育专家还提醒家长教会孩子正确区分愿望和需求。愿望是指通过广告和其他儿童的炫耀所产生的对某一物品的渴求,而需求指的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比如说:孩子近视,他需要一副眼镜,这是需求。但如果孩子要一副昂贵的镜架,那就是愿望。家长在指导孩子购物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领会这一区别,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