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书画鉴赏及收藏
2359100000020

第20章 小中有大求书画深值(1)

一、官水两方的收藏概况

古代的书画,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美玉奇珀,随着历逃不史的变迁,时间的推移,古代的书画愈来愈显得稀少和珍奇,因此,历代官方和私人收藏家对书画的保藏都是十分重视的。

书画的保藏十分困难,由于纸张和绢帛质地的特殊性,使得它和其他类文物,如青铜器、陶瓷器的收藏相比,就显得十分娇贵,于是便有“纸寿千年,绢保八百”之说。不少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书画,其中一部分由于绢帛的年寿已尽,原件残破不堪而无法继续保藏下去,不得已,又重新勾填复制摹本,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晋唐时期的书画,大都是经过唐、宋时代重新勾摹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传世的就是唐人摹本。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张萱的《捣练图》等一些绘画名迹,不少也是唐、宋时期一些绘画高手摹制的,原件早巳朽烂而不复存在了。这些复制的摹本,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移,距今年代也已久远,所以,仍然显得十分珍贵,也同样是视为国宝的。

由于空气的干燥或湿润对书画纸绢的霉变、虫蛀、干裂或氧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书画收藏的环境和条件是严格的。一般私人收藏家收藏的书画是密不示人的,一年之中也只有秋季天高气爽的时候,才拿出来晾一下,透透气,要想观看,一年之中,也就这么几天,过后又随即收卷起来,束之秘阁了。国家博物馆更是将古代书画作为一类保护,抽湿、恒温、日夜监护,丝毫马虎不得。

书画收藏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南北朝时,官府就已开始了书画的收藏。隋代建国之初,隋炀帝就曾征得陈国遗留的法书名画800余卷,为此,隋炀帝还专门修造了“妙楷台”和“宝迹台”,用来分别收藏书法和绘画。唐高宗初建大唐王朝时,也将隋代官藏的书画一并收入御府,充为唐室收藏。李世民继位后,又不断加以充实,以至当时内府收藏的晋人书法名帖就已达到四百余卷,加上前代杂迹有近三百卷,共有七百卷之多。玄宗时期,皇家还专门设置了“集贤院”这个机构,负责书画的收集保藏与复制,并又特别镌刻了“开元”小印,打钤在画上,做为皇室专用的“收藏印信”。从此至卮,历代皇室官府收藏的书画上,便都钤盖上各自的收藏印记了。所以,当我们看到钤有“建业文房之印”、“内殿图书”、“内司文印”、“内合同印”、“集贤院御书印”、“集贤院御画印”的书画,便可知道这是五代南唐李煜宫室中的收藏品。北宋时,皇室有“政和”、“宣和”、“内府图书”等七方收藏印,世称“宣和七玺”,它的钤盖位置都有专门的格式规定。南宋时的官府书画则都钤有“乾卦圆印”、“希世藏”、“绍兴”(连珠印)、“睿思东阁”、“内府书印”、“机暇清赏”等收藏印。

元代官方的收藏也设有专门的机构,是由专门负责皇帝御览事宜的“秘书监”经管的,凡是国府中收藏的书画都钤盖着“都省书画之印”“XXXX”(八思巴九叠文印,字不可识,今疑释为“大司徒印”四字)、“宣文阁图书印”、“宣文阁宝”、“天历之宝”、“奎章阁宝”等印。

明代国府收藏的书画,主要钤盖“典礼纪察司印”、“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宣德秘玩”、“御府图书”、“雍熙世人”等印。

清代官方收藏的书画,收藏印记最为繁复,尤以乾隆时为甚。乾隆皇帝对书画的鉴赏品玩兴趣甚浓,虽然他自己的书法和品鉴的水准并不高明,但他却很乐于参与品鉴书画,还好抒发议论,以为风雅。凡经他过目的书画,不是盖印,便是题诗,许多上古珍品,名世宝迹的画芯显明处,都有他的御题和诗作,使得原本完美的画面章法散乱,喧宾夺主,实为施行破坏之能事,许多书画上都被打上了“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等印,一幅画中少则打五方印,多则钤八方,故世有乾隆“五玺”、“八玺”之说。

私人的书画收藏,几乎也和官府同时,隋代的杨素、唐代萧瑀、徐峤、张怀瑾等人,都是时代较早的书画收藏家,其中徐峤、张怀瓘等人收藏的书画中都已使用了私家的收藏印章。

历史上私家书画收藏最为宏富者,北宋时首推米芾,据他自己所言,家中藏有“晋唐古帖千轴”,并且画上“四角皆有余家印记,见即可辨”。他认为的精绝之品,画中便钤上“审定真迹”、“神品”、“平生真赏”、“米芾秘箧”等印,这些,在他的著录杂记《书史》、《画史》中均有记载。元代的祥哥刺吉(皇姊大长公主)、郭天锡、赵孟顺、乔篑成、柯九思等,也都是名冠一代的大收藏家。

明代的大收藏家,主要集中于明代中、后期,无锡人华夏,嘉兴人项元汴,苏州人王世贞、文徵明,昆山人张丑,松江人董其昌等,都是东南地区很有实力的收藏家,其中华夏、文徵明、项子京、王世贞等人的鉴定,眼光也很高超,华夏还有“江东巨眼”的美称。

清代的收藏家,眼力好,藏品质量高的有梁清标、安歧、高士奇、孙承泽、耿昭忠等人,其中安歧、高士奇、孙承泽还都有著录书行世。

晚清到民国的著名收藏家则有顾文彬、庞莱臣、吴湖帆、钱镜塘、张伯驹等人,他们有的收藏历代名迹,有的从事专题收藏,不但收藏的数量可观,而且质量也都精良。解放后,这批较为集中的私人收藏大都进了国家博物馆或有关收藏单位,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管和有效的保护。

二、古代书画的市场与保值

中国的书画市场形成较早,大约始于唐代,那时的书画买卖,不但有“手揣卷轴,口定贵贱”上门兜售的画商,也有明标价码,待价而沽的店家。比如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所画的屏风一扇,当时的开价就是“二万金”,甚少也得“一万五千金”。开元年间,一本由赵模等所拓的《兰亭叙》就“值钱数万也”。北宋时的书画市场更是活跃,据《东京梦华录》所记,汴梁相国寺附近的资圣门前,就是专门买卖“书籍玩好图画”的地方,大收藏家米芾也常到那里去转转,在那里曾以七百金买到过王维的《雪溪图》一幅。还又曾以八金买到徐熙的“桃两枝”。

自唐、宋以后,历代也都有书画古董市场,解放前的北京琉璃厂、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皇庙也都因为书画买卖生意火红而很有名气。

解放以后,书画的销售市场主要是由国家经营的文物商店和一些老字号的画店,像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苏州的古吴轩、南京的十竹斋等。六七十年代,国家处于封闭状态,书画没有外销市场,大部分国人,又缺乏购买能力,因此,当时书画的购买对象主要是少数收入较丰厚的老干部和老教授,销售数量也很有限。当时的画价,用今天的眼光采看,是十分低廉的,一幅齐白石或傅抱石的上乘精品标价也突破不了百元。

随着国家的开放,对外交流的增多,许多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并对中国的书画艺术产生了兴趣。两岸开通以后,大量台胞涌入内陆,大陆的古旧书画和名家字画便成了他们眼中的亮点,成了他们竞相投资收购的热门货。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大款富翁,手里有了大把的钞票,他们有的热衷于房地产买卖,有的集兴趣于股票,但有不少有眼光的富豪们却不声不响地把金钱投资到古旧书画和名人字画的保值收藏上来了,他们已经认识到股票的投资,虽然获利可观,但是投机性太大,风险太多,没准儿哪天玩砸了,而细算下来,投资股票的回报率也不如收藏古旧书画和名人字画的升值率高。一些工薪阶层的明眼人,也愈发觉得存入银行的货币增值率太低,于是,不少的干部、教授、职员也纷纷涉足于书画市场,希望通过收买一些能够保值的书画来抵消一些币值下跌的损失。

收藏古旧书画和名人书画,确实是可以保值或可升值的,从近30年书画的升值率来看,增长的速度和利润都是非常惊人的。比如1965年时,傅抱石的一幅四尺作品,自标价格是80—100元,这个价格在当时算是很高的了,到1993年,在不足30年的时间里,同样傅抱石的一幅作品在香港的拍卖价是15—18万港币。70年代末期,齐白石的一幅作品最多也只卖100元,而现在一幅齐白石的作品“枇杷蜻蜓图”拍卖价高达40万港币。70年代末,林散之的书法对联收购价仅10元钱,卖出价也不足30元钱,在不足二十年的光阴里,现在林散之的对联拍卖价高达8千到一万元,增值300多倍。所以,投资收藏书画,利润是很丰厚的。但是,如何收藏购买,买什么人的作品,或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才算合理,才能确实达到保值的效果,便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收买书画的市场和途径一般不外乎有这么几个,一是个体画店或画廊及一些地摊出售的书画,但这里出售的“古今名画”赝品最多,可谓云谲波诡,几乎无真迹可言,既便有一二真迹,也只是用来装装门面,堵堵内行人嘴的,价格也是天文数字,很难成交。所以,在这里购买书画,真假一定要严格审视,尤其是对于初涉书画市场的购买者来说,切要小心慎行,以防上当。二是在收藏家的圈子里,以“交行”的形式收买书画,这个圈子里的东西一般来说,有一定的质量,虽有少量的假货,但真画占大多数。交行的价格一般也较市场上销售的价格相对便宜些。比如一幅康有为的字对,交行价在六干到八千元上下,而市场的销售价要一万二千左右。林散之的字对,交行价一般是五千至六千元,市场的销售价要八千至一万元。三是通过书画的拍卖市场收买一些书画,一般地说,书画拍卖会中拍卖的书画档次品味比较高,但是,由于书画的拍卖成交,是以一种价格的自由追逐竟价拍卖的形式,所以,在这里购买的书画,价格是偏高的,如果仅作为收藏,往往能买到很好的名家精品,但如果是期望它能很快升值,则无太大可能,因为这里拍卖出的书画,价格是相对超前的了。参加拍卖的书画,要由专家鉴定后,再进行拍卖,但往往鉴定过的拍品,也有少量的伪作,如美国、香港的一些拍卖行所拍的古代书画,其中有少数作品(主要是清以前的书画),要么年份不够,要么似是而非。国内的一些书画拍卖,情况也比较复杂,一些书画拍价的高低,受人为操纵的成份很重,很难真实地反映作品的真正价值。比如,某个三流画家,其作品并不怎么卖价,他为了推销自己的作品,造成其作品价格上扬升值的假象,便私下里找几个朋友,在拍卖会中哄抬叫价,把他的画价喊得高高的,然后再由起哄帮忙的朋友在高价位上,用画家自己的钱买下作品,不明真象的人,以为某画家的作品真的升值了,便纷纷跟着“吃进”,该画家便大量抛出自己的作品,从中大赚一笔。而有些画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售价也不过几百元一幅,他却让朋友帮忙,把价格哄抬到数千元,然后再买下,私下里再多送朋友几张画,作为弥补,这就又造成了一些不具有主见的收购者“吃进”上当。有的情况则是,画商手里有某画家的大量作品,积压滞销,于是,他在拍卖会上,故意把该画家的一张或几张画价炒得很高,等价格上去了,不明真象的人纷纷跟着买的时候,他便把手里积压的画全抛出去,随即,这个画家的作品价格便又迅速跌落,吃亏上当的买画者当然又是那些把握不准行情,随着大流走的人。所以,书画价格的高低,有时不能只看表面的升和降,主要还是要看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值不值那么多的钱,不能受价格哄抬的影响。

购买书画的价格,大凡搞收藏的人,一般都注意收集国内外各拍卖行书画拍卖的最新价格,比如某画家的作品前年是什么价格,去年升值多少,今年春季拍卖时又以多少价成交,到了秋季拍卖会,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价格拍得偏低,从这些资料的对比中,作出综合判断,再决定收购某画家作品时应该付出的价格。有的购买者并不领略国内外拍卖行情,用比国际拍卖中还要高的价格吃进,这种大大离谱的价格,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国家经营的文物商店也是书画买卖市场之一,若论这里经销的书画,从质量、品种、价格和可靠性来讲,都应该是收藏者最理想的购买场所。文物商店所经销的古代书画,有内销和外销两个不同的类别,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有明确的规定,凡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的文物书画是严禁出口的,所经销的书画必须由国家文物局委派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物出境鉴定站鉴定,所超年限的书画,如不够博物馆收藏标准,可作为内销文物出售给国内居民,这样,便给国内收藏家提供了很好的收藏渠道,国内居民购买超年份的旧书画,只要出示身份证,并填写“购买内销文物登记卡”,并做到“不倒卖牟利,不私自卖给外国人”,便尽可持人民币到国家文物商店选购。国家出售的古旧书画,年份准,名头真,品种多,挑选余地大,价格又低于书画的拍卖价,因此,颇受国内收藏者的欢迎。

收藏者一般选购什么样的书画,才具有升值的可能呢?这里面也有一定的讲究。首先,书画家的名头很重要,新、旧书画都是如此。有名头的旧书画真迹,不但升值率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的减少,还会不断的加大升值力度。而一些没有名头或是小名头的旧书画,即使年份较早,也没有太大的升值可能。当代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有些是能升值的,有些则不一定能升值,这里面有几个原因,有的是画家活的时候,作品不值钱,穷困潦倒一生,像四川的陈子庄(石壶),死后作品的艺术性才被人们所识得,被称为“东方的毕加索”,于是画价猛涨。还有一种画家是活着的时候,画价高昂,死了以后,画没人要,这是因为这类画家活着的时候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交际圈,有人乐于为他捧场,所以他活着的时候,画价也就抬得特别高。还有一种画家,是活着的时候画价高,死了以后画价更高,像现代某画家的山水作品,画家活着的时候卖价一万,其病危住院时涨至三万,死后画价又冲至十万。所以,购卖哪一位画家的作品,以后会有较高的升值率,还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名家的作品升值,除了名气大小,也要看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一般地说,名家作品首先要“真”,不能有疑惑或争议,要有画家突出的个性和典型的风貌,开门见山。二是要“精”,要为画家的鼎力精心之作,而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大画家的“应酬之作”是不会具有太大的升值可能的。三是要“新”,画作的晶相要好,要干净无污渍和破损。一张具备了“真、精、新”三要素的名家之作,升值潜力是巨大的。所以,若花四千元买一张名家的应酬之作,过几年只可能升值到四千一百,四千二百,而用四万元买一幅同一人的精品画作,过几年,可能涨至八万或十万,回报率是不一样的,可谓一份价钱一份货,这是一条根本的规律。

三、古代书画的增值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