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国际拍卖中,中国古代书画的拍卖价格主要是依据画家“名头”的大小、时代的远近和书画作品本身的精湛程度等因素来决定的。所谓“名头”,主要指各个时代、各个画派中的代表画家和各个时代中有影响、有变革精神的书法家。一般地说,就年代来谈,明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价格自然高于清代著名画家。但有时也不尽然,如果这位清代书画家在书画史上有强烈的变革精神,作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那么,它的价格则完全可能超越某个明代画家。古代书画的价格高低和历史的远近,书画家本人的声名,存世数量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美国纽约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一幅明代沈贞吉的《溪山书屋图》轴,以1993年为例,其拍卖价是3—4万美金;明代文伯仁的《山水图》轴,拍卖价是2.5—3.5万美金;明代郭诩的《羲之书扇图》轴,拍卖价是3.5—4万美金;明代谢时臣的《寒林抚琴图》卷,拍卖价是2—2.5万美金;明代张宏的《环宇先生像》轴,拍卖价是4.5—5万美金;明代兰瑛的《祝寿图屏》(12条),拍卖价是4—5万美金。而明代末期到清代初期接近同时代的画家作品,价格基本等同。比如,清初查士标的《桃花源书画》卷的拍卖价是4—6万美金;他的《山水册》(8开),拍卖价是3.5—4万美金;清初王原祁的《山水》轴,拍卖价是2—3万美金;清初袁江的《仿范宽山水》轴,拍卖价是5—6万美金。清代中期以后,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价格较前期画家就显得略低一些,比如:清黄鼎的《山水》轴,拍卖价是1.2—1.5万美金;清高俨的《春景山水》轴,拍卖价是1.2—1.5万美金;清李世倬的《围猎图》轴,拍卖价是2—2.5万美金;清蔡嘉的《山水》轴,拍卖价是8千—1.2万美金;清钱杜的《东篱高隐图》轴,拍卖价是6—8千美金;钱杜的另一幅《黄冈竹楼图》轴,拍卖价是5—7千美金;黄山寿的《云岚松翠图》轴,拍卖价是1.2—1.5千美金;任熊的《九秋图》轴,拍卖价是1.5—2千美金。但是,就时代而言,如果某画家时代虽晚,但存世作品较少,作品又确实精湛,拍卖的价格仍然是可以高昂而胜于前一朝代的。比如,清初万寿祺的《山水》卷,拍卖价是8—10万美金(万氏存世书法较多,绘画颇少);清初胡玉昆的《山水册》(12开),拍卖价是20—25万美金(胡氏传世作品亦较少)。就同时代书画家作品的价格来分析,一般书法作品要低于绘画作品,比如:明代陈淳的《行书》轴,拍卖价是1.2—1.5万美金;明代董其昌的《行书》轴,拍卖价是6—8千美金;明代陈继儒的《行书》轴,拍卖价是3.5—4.5千美金。而清代书法家的作品和明代书法家的作品价格相比较,清代仍然要低于明代。
同样,作为现代声名显赫的大家,如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张大干、李可染等,他们的作品价格也同样是低于清代那些著名书画家的。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也是1993年同期所拍卖的书画作品,徐悲鸿的《奔马图》轴、《雄马图》轴、《濯足万里之流图》轴,所拍卖的价格分别是2—3千美金、3—4千美金、8千—1万美金。齐白石的《鱼蟹图》轴、《花鸟图》轴、《牡丹兰花图》轴,其拍卖价格也分别为7—9千美金、8千一1万美金、8千—1万美金。傅抱石的《山水图》轴,拍卖的价格1.5—2万美金;《人物山水图》轴,拍卖价是8千—1万美金。张大干的《老人松树图》轴,拍卖价格是5—6千美金;《红叶鸣禽图》轴,拍卖价格是3—4千美金。李可染的《钟馗图》轴,拍卖价是5—7千美金,《东篱采菊图》轴,拍卖价格是4—6千美金。
这些国际市场所形成的价格体系,基本是根据年代的前后,根据作品传世的多少来制定的。提供这些书画拍卖的参考价格,旨在说明同是著名画家,但时代越早,存世作品数量越少,价格也就相对高昂。时代晚的书画家,毕竟存世的作品数量要相对多一些,所以,其价格也相对偏低一些。
就目前国内外拍卖行拍卖书画文物的情况比较来看,国内拍卖行拍卖的名家书画,尤其是古代画家和现代画家的作品,价格则显得有些反常,有悖于应有的价值规律,最令人生奇的就是古画价格卖不过新画。内陆自1993年开槌搞书画的拍卖,至今已近三个年头了,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中,一些收藏家、境外客商、国内企业家不惜以重金去反复追逐竞购一些现代画家的作品,其狂热的程度,可谓不惜一掷万金,会场上牌起牌落,争相叫劲,各不相让。而同时,一些古代著名书画家的真迹精品,如王晕、王原祁、李蝉、华、钱维城、黄鼎等人的作品则往往被冷落一旁,无人问津,询其价格,也不过数万、十数万,和新画相比,价格决不为高,少数作品的价格甚至还低于现代画家。当然,按国家有关文物政策规定,这些画家都属于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的画家,购买他们的作品是严禁携带出境的,因此,在内陆的拍卖场中,境外画商、收藏家不去关注这些画家的作品,情况是正常的,而国内的一些收藏家、企业家则熟视无睹,围着新画起哄,则显得毫无道理了。殊不知,毕竟这些古代画家的作品经过历史的检验,这些画家被认作是中国画坛上最优秀的人物,其作品可称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结晶了。货真而价实,极具国人收藏的珍品却受到不应该的冷落,这不能不说是憾事。当然,其中有复杂的内涵,这和竞买者的文化素养、历史知识及对文物的研究深度有一定的关系,但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和舆论导向的宣传及拍卖场中人为的操纵有更直接的关系。就价值规律来看,“奇货可居”、“物稀为贵”,时代越早的画家,存世的作品就越少,越是为鲜见的珍稀之宝,才应越具有价值才是,而一些现代画家的作品,有的画人刚刚仙去,作品存世尚多,有的还长寿健在,作品亦方可再得,为何为这些触手尚热的新画,众人要去热衷追逐而出一件千手欲夺呢?所以,在大做流行歌曲文章的时候,不妨也介绍点古典音乐,流行歌曲固然生动洒脱、朗朗上口,但“二泉映月”的弦律不更悠扬委婉、含蓄动人吗?
因此,在投资购买书画作品时,一定要具主见,不妨多考虑些价值规律,万不可盲从起哄,静下心来多多品味一下数字后面的成因才是真谛。
“书画拍卖的价格,一般出现在拍卖图录上,但图录中标明的这些价格并非书画的实际成交价格,而只是一种高于底价的“估计价”。比如,某拍卖行准备拍卖一幅张大干的《仕女图》,估计价是10—13万人民币,但它的实际底价(作品拥有者希望得到的卖价)有可能只有8万元人民币(拍卖行对外是保密的),当这幅作品开始拍卖的时候,拍卖师也可能从底价8万元起拍,也可能从低于底价10%的价位起拍,这样,起拍价报出后,让你感到价格并不很高(和估计价相比,心理也就可以承受了),接着,买家们互相竞争,争相叫价,如果竞争到底价(8万元)以后,再无人应价,拍品就可以卖出。如果买家争相不下,价格继续上扬,那当然更好,卖家和拍卖行都得利。如果按底价起拍,并没有人应价,这件拍品便算没有拍成功,拍卖行称其为“流标”。当你买下中意的拍晶后,还必须按最后的落槌价追加10%的手续费(亦称佣金),因此,在研究图录上拍晶价格的时候,它标明的都是估计价,实际是一个虚数,是一个高于底价的数码。所以,当你准备参拍竞购某幅拍品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决定好一个适当的心理价位(其中包括佣金),这样,才有可能以称心的价格买到满意的拍品。
要想了解国内书画市场的价格走向,必须首先分析国内的书画拍卖市场,因为这个市场左右着整个书画文物的价格。
从总体情况看,目前国内书画市场的拍卖,价格高于香港市场。香港市场的书画文物价格之所以偏低,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由于前几年文物走私活动的猖獗。不少优秀的书画文物作品都因国内收购价格偏低而流入香港市场。几数年的屯积,大批量的流入,使得香港市场的供求关系日趋饱和,可谓“货到地头死”,一旦供过于求,价格自然就跌下来了。所以,不少前些年常常光顾内陆文物商店,来采购进货的香港客商,近几年也杳无踪迹了。
再从内陆拍卖市场的买家构成情况来看,一为国内企业家,其中众多的是私营企业家;二为境外客商,主要来自港台地区、日本和东南亚一带;三为国内少数收藏家或画廊老板。就购买能力而言,实力最强的是港台、日本的客商,再者就是国内的私营企业家和一些建筑公司的经理,然后为画廊老板和少数收藏家。
自1993年北京拍卖落下第一槌后,近三年来,可谓热闹非凡,槌声此起彼落。国内拍卖伊始,境外客商蜂涌而至,都是冲着找好东西的心理而闯入拍卖场中的。但他们很快意识到,东西有好的,但价格并不薄。于是,几年买下来,出价便显得十分谨慎了。
而国内不少企业家,由于刚刚介入拍卖圈,介入文化人的圈子,极度的兴奋,好奇使得他们信心十足,但他们毕竟对国际拍卖中的价格信息无甚了解,认识不足,往往仗着胆大、气粗,在场中竞相叫价,互不示弱。所以,客观地说,在最初的几场拍卖中,场面是热烈踊跃的,拍卖的结果是激荡人心的,这种光景一直延续到1994年的秋拍落槌。
1995年的春秋拍卖,形势尚好,但已经不再令人乐观了。一方面,内陆的拍卖场次增多,价格相互攀比,高于香港市场。于是,一些港台客商便从境外带来拍品,参加国内的拍卖。由于境外客商的骤减,有的既便来了,对拍卖也多采取观望犹豫的态度,谨慎举牌,小心行事。同时,国内的买家,精明的企业家似乎也悟出了点什么,因此,参拍叫劲的音符也在降调。加上不少拍卖会中又不时地出现一些赝品,鱼目混珠,令人生畏。所以,1995年春拍,虽说还算圆满,但实质已从峰谷之上开始向下滑落。
1995年秋拍的景况便不尽人意了。一是因为国内拍晶的价格居高不下,使得不少原本来大陆购买文物书画的境外客商,反而积极地把港台的书画文物(包括瓷器、玉器)携来大陆参拍,形成“倒流”的情况,境外买家进一步减少。再者,大陆各地又纷纷组织小型拍卖,仅粗略统计,就达三十场之多。这样,便把本来就已骤减的买家和有限的资金又作了一次恶性的分流,其结果,除个别信誉较好,成立较早的拍卖公司尚能稳住阵脚外,其他拍卖会场大都以场面冷清,买家寥寥而告终,成交率平均仅为40%左右。
再回顾到书画文物的价格上看,自1993年敲响书画拍卖第一槌后,名家字画的价格迅速上扬,到1994年下半年至1995年上半年登峰造极,升至顶峰。1995年秋拍时,虽然价格居高不下,但已显出问津者甚少的局面。估计1996年春拍,书画的价格不一定马上滑降,但也不至于再坚挺上冲了,在持平一个阶段后,有可能回落到和香港市场价位相持的水平,然后,经过二至三年的曲线周期后,再平缓上升。从目前情况分析,投资者购买的书画文物,在短时期内,只能达到保值的目的,如果指望它很快升值,则没有太大的可能,因为这种高昂的价格和国际市场去比较,已经相对超前了。所以,在今后的二年中,看准时机,在低谷期购进适当的书画文物,当价格曲线上升时,才有可能得到较丰厚的回报。(此节系1995年12月增写——作者)
四、国家对文物书画的限制
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文物书画的买卖和收藏有一定的规定。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五章第二十四条规定: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第二十五条还规定:私人收藏的文物,严禁倒卖牟利,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第七章第三十条还规定:将私人收藏的珍贵文物私自卖给外国人者,以盗运珍贵文物出口论处。
对于私人携带的文物出境,“文物法”第六章、第二十七条也有严格的规定:文物出口和个人携带文物出境,都必须事先向海关申报,经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鉴定,并发给许可出口凭证,文物的出境,必须从指定的口岸运出(具体由国家文物局委派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出境鉴定站鉴定办理,目前私人携带出境文物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八大口岸出境鉴定站办理)。
哪些文物书画是允许出境的,哪些文物书画是严禁出境的,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单位制定有详细的规则,概括地说,1795年(清代乾隆六十年)以前的书画,是严禁出境的,因为这些书画在国内的留存数量日趋减少。如因特殊情况,超出年限的书画出境,必须经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特许,方可出境。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书画家的作品和1949年以后,我国已故近、现代著名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作品,都必须进行文物出境鉴定。
国家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我国著名的国画家徐悲鸿、潘天寿、何香凝、傅抱石、李可染及油画家董希文、王式廓的书画作品,无论大小,是一律严禁出境的。一些已故的著名书画家的精品出境,也在严格地控制范围内,具体的名单如下:
于照于右任丰子恺石鲁齐白石
吕凤子张大千张书赵望云高仑
黄宾虹蒋兆和马晋王雪涛王伟
王叔晖王心镜叶恭绰邓散木冯超然
江寒汀刘奎龄刘继卣来楚生沈尹默
吴湖帆吴澂吴镜汀吴玉如吴光宇
吴华源邵章陈半丁陈之佛陈云彰
陈子奋陈子庄张大壮张其翼周肇祥
赵云壑郑午昌胡佩衡贺天健秦仲文
徐操钱松黄幻吾黄秋园郭味渠
陶一清溥儒溥忻颜伯龙颜地
俞建华钱瘦铁周昌谷张正宇张石园
王福庵曹克家戈湘岚吴桐李苦禅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国民生活日益富裕起来,国内民众对文物的收藏渴望也愈来愈强烈,对于一些超过年限,严禁出境的书画和一些限制出境的当代已故书画家的精品,1987年文化部又发布施行了《文物商店向国内群众销售文物的试行办法》,其中规定;“凡不够博物馆收藏标准和重复品较多的铜器、玉器、陶瓷器、书画、文房四宝、碑帖、钱币、家俱、竹木牙石雕刻品、杂项等文物,均属内销文物的范围”。并指出;“凡在国内大陆定居的中国公民,均可购买内销文物。”但必须严守“私人收藏的文物,严禁倒卖牟利,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的规定,1993年9月国家文物局又颁布文件,印发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市场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文物必须由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文物经营单位在批准的范围中专营,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的原则,并且提出:“应当认识到国内文物收藏需求与日俱增的巨大潜力,逐步把文物销售的重心移向国内市场。”“原则上所有的外销文物商品都应允许境内居民用人民币购买。努力使内销投放品种、数量、价格和经营服务方式逐步适应国内文物收藏者的需求。”国家施行的这种“藏宝于民”的政策,正越来越完善,深受国内广大文物收藏者的赞同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