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代书画鉴赏及收藏
2359100000003

第3章 追本索源话书画演变(3)

朱长文赞其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苏轼曾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东坡题跋》)

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以后很多名家,都从颜真卿变法成功中汲取经验。尤其是行草,唐以后一些名家在学习二王的基础之上再学习颜真卿而建树起自己的风格。

著有《吴兴集》、《卢州集》、《,临川集》。

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元次山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自书告身帖》等。

怀素(737—?)

怀素,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范,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一说是长沙人)。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

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风趣地把住所称为“绿天庵”。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也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

他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却无心修禅,更饮酒吃肉,交结名士,与李白、颜真卿等都有交游。以“狂草”名世。

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唐任华有诗写道:“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谁不造素屏,谁不涂粉壁。粉壁摇晴光,素屏凝晓霜。待君挥洒兮不可弥忘,骏马迎来坐堂中,金盘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后始颠狂。……”

前人评其狂草继承张旭又有新的发展,谓“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极大。

怀素善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骤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

虽然如此疾速,但怀素却能于通篇飞草之中,极少失误。与众多书家家草法混乱缺漏相比,实在高明得多。

怀素的狂草,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这确实要归功他从极度苦修中得来。

怀素传世的书迹较多:计有《千字文》、《清净经》、《圣母帖》、《藏真贴》、《律公帖》、《脚气帖》、《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四十二章经》等。

怀素作品风格并非全部相同,大到可分为三种:一是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圣母帖》且多有颜真卿作风。二是他自成一家本领作风,如《清净经》、《四十二章经》、《自叙帖》(堪称标准的怀素书)。三是循和平澹的书风,如《小草千字文》,与其狂肆作风,大异其趣,完全换过一番面目,也可说是他过人之处。

怀素狂草,下笔连绵不绝,鼓荡而下,如《自叙帖》、飧鱼帖》、《苦笋帖》。他与张旭比肩,合称“颠张狂素”。其《圣母帖》、《小草千字文》,则冲和雍雅,尚有几分章草意味,可窥其草法变化之来源。

在草书艺术史上,怀素其人和他的《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

董追《广川书跋》云:“怀素于书法,自言得笔法三昧。观唐人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今其书自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但无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基本面目的。

《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大有不同。他的《书帖》写得“匀稳熟”,“出入规矩,绝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论书帖》共9行,共85字。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孙过庭(约348—约703)

孙过庭,字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右卫胄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参军。

工楷、行、草,师法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为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者。

孙过庭的《书谱》既是草书法帖,又是空前的书论杰作。《书谱》纸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书谱》称: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人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

柳公权(778—865)

中晚唐书家柳公权,又筑一重镇。作品若《玄秘塔》、《神策军》、《蒙诏帖》、《送梨帖跋》等,骨峻气遒,结体严谨。

杨凝式(873—954)

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频仍,文事废弛,迨杨凝式出,书坛方为之一振,其作品若《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热帖》,超脱清逸,别有异趣。

唐代还有不少书家擅长篆隶,有李阳冰、韩择木、徐浩、史惟则、尹元凯、李隆基等。

唐诗人中,雅善书法者不乏其人,可惜墨迹鲜有流传,因此贺知章《孝经》、杜牧《张好好诗并序》等弥足珍贵。

隋唐墨迹中,名家之作固可珍贵,但敦煌隋人写经楷书《大般涅檠经》,唐人写经草书《因明人正理论后疏》等,均挥洒自如而妙合法度。

宋代以帖学为主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

李建中传世作品《土母帖》、《同年贴》,直追晋唐。

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苏轼的书法还从柳公权、褚遂良、徐浩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苏轼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苏轼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轼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苏轼是宋代最有影响力的文人艺术家,其书法结体笃实,笔墨润朗,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新岁展庆帖》等。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

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肤,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是他个人的特点,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柞。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

他出生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因此他自小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

他是北宋著名诗人,与张来、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他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怫老,也不逊于苏。在政治上,他与苏轼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黄庭坚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影响很大。尤以书法为世所重。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

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取纵势。他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

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人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可见,黄庭坚书法博采众长,结体中宫紧凑而外围宽博,用笔左右纵横,如摇双橹。其代表作有《书李白忆旧游诗帖》、《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卷》、《花气蕉人诗帖》等。

《花气蕉人诗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人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此时黄庭坚的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米芾(1051—1107)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官至礼部员外郎,礼部在唐、宋又称为“海宫舍人”,故世称“米南宫”,四十一岁以后才改名为芾。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土,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

《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的书法,以广泛吸收前人的长处为基础,他曾叙述自己的学习过程说: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之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笔行漆,而鼎铭妙古也;老焉。其书壁以沉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刀利剑的气势。

米芾学书法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他临摹的对象由唐代颜、柳、欧、褚上溯魏晋,更远迫先秦咀楚文、石鼓文与鼎铭,其泛览博观、多方吸取是前人所罕见的。

米芾精通前人的笔法,因此当时有人嘲笑他是“集古字”。但他在精熟古人笔法后,能扩充运用,成为自己的面目。

他曾说:“既老而始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见其深知古人法度的重要。所以在学古方面,米芾的功力无疑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晋,更上溯战国,形成他独特的精彩生动、跳跃逸宕的笔法,将其为人的性情与写字时的感受发挥无遗,而每一字的结体都是古人的,每一笔的笔法都是有来历,这也是由复古而变古的一个例证。

其现在可看见的代表作有《蜀素帖》、《召溪诗帖》、《多景楼帖》、《三诗帖》、《彦和帖》、《虹县帖》、《吴江舟中诗卷》、《张季明帖》、《真帖》、《丹阳帖》等。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而米南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得水一般。

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

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书法,得“二王”精髓,结体欹侧多姿,用笔“八面出锋”,变化多端,才情毕露,代表作有《论草书帖》、《苕溪诗卷》、《蜀素帖》、《珊瑚帖》、《拜中岳命诗》、《虹县诗帖》等。

蔡襄(1012—1067)

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漠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知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并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