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30年文学典藏散文卷
23607400000059

第59章 地球的另一端(1)

刘上洋

马塞马拉协奏曲

这里虽处赤道,但是十分清凉。

这里虽是高原,但却非常平坦。

这就是肯尼亚的马塞马拉。

从首都内罗毕出发,沿着坑坑洼洼的公路颠簸了二百多公里,终于到达了这个世界闻名的野生动物园。

八月的马塞马拉,野草茫茫,又正值旱季,因而到处一片金黄。远远望去,这金黄时而平展,时而起伏,一直铺向遥远的天际。一丛丛的灌木稀疏地散布其间,偶尔可见一棵孤树,长着细小叶子的枝杈分层向四周平伸开去,俨然一把绿色的巨伞撑立在天地之间,使整个草原显得更加的辽阔、深远和壮美。

站在升起了顶盖的观摩车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野生动物的乐园。

在两旁茂密的草丛中,一群群的羚羊在自由自在地活动。有的在埋头吃草,有的在缓缓走动,有的在相互嬉戏,有的歪昂着头站在那儿。还有一些小羚羊,一会儿用头在大羚羊的肚皮上磨蹭几下,一会儿又撒欢似的奔跑几步,样子是那么的可爱和调皮。当我们的车子慢慢开过来的时候,原以为这些草原上的小精灵,会突然放开四蹄逃得无踪无影,没想到它们却一动不动,只管尽情地享受着其快乐惬意的生活。

这里的野生动物不怕人。我们不免感到有些奇怪。

前方远处的一个草坡上,有一片巨大的灰黑色在蠕动。近前一看,是几千只角马和斑马混聚在一起。这是我平生所见过的最大的野生动物群。尽管车声隆隆,人影晃动,这庞大的队伍好像什么也没有看见和听见,都在悠闲地吃着草,而且吃得那么认真,那么斯文,既不相互侵扰,也不相互打闹。真没想到这么多的角马和斑马在一起竟会相处得如此和谐。原来,角马善于寻找水源,斑马善于辨别方向,两者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自动地结为一个群体。这大概也是野生动物界的一种优势互补吧!

我不禁想起了电视片《动物世界》里的角马过河。那是一种多么壮观惨烈的场面啊!每年的动物大迁徙季节,数十万头角马来到这里的拉马河边,它们拥挤着淌进深急的水流。这时埋伏在水里的世界上最大最凶残的尼罗鳄和被称为“非洲河王”的河马突然窜了出来,它们凶狠地向毫无准备的角马扑去,一阵激烈的搏杀,一阵疯狂的撕咬,一只只角马倒在了水中,一注注鲜血染红了河面。然而角马们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它们前仆后继,依然奋勇前行,终于到达了希望的彼岸。

草原上蜿蜒着一条条的曲线,在不尽的金黄中时隐时现,这是观摩车碾压出来的“路”。沿途不时可以看到一幅幅野生动物活动的图景。一群群狒狒大摇大摆地在路上散步,看见我们来了,只是往路边靠了靠,有的还调皮地向我们抓耳挠腮。在一片灌木丛中,两只大象一边扇动硕大的耳朵,一边来回弯卷长长的鼻子在慢悠悠地吃草。两只小象跟在后面模仿着,那小小的长鼻甩来甩去显得既笨拙又好笑。不用说,这是一个十分和睦的小家庭。驶过一条小水沟,在一个小坡的一棵树下,一只长颈鹿昂首挺立,长长的脖子如大炮般直刺苍穹,黄绸般的身段缀着美丽的黑色斑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看上去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风景油彩。更为有趣的是,在一片宽阔草甸中的一块岩石上,赫然躺着一只豹子。听到我们的说话声,它只是懒洋洋地把头抬了抬,然后索性闭上眼睛睡觉了。

是因为长期见惯了汽车和游人,抑或是别的什么原因,使马塞马拉的野生动物不怕人。大家正想问个究竟,陪同的肯尼亚友人告诉我们,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里的居民都养成了与野生动物和睦相处的好习惯。他们不仅从不猎杀野兽,而且为了防止野兽的袭击,在村庄的周围栽种仙人掌和带刺的树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这样既保护了人类自己,又不会使野生动物受到伤害。

多么富有智慧的肯尼亚人啊!

这时,一个异常的情景闯入了我们的视线。在一片草木混生的低洼地带,围停着十几辆观摩车。原来这里正在上演着狮子吃野牛的凶险一幕。就在此前不久,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令人惊心动魄。一只掉队离群的野牛在前面狂奔着,一群凶猛的狮子紧追其后。突然,野牛打了个趔趄,群狮猛扑上去,有的咬腿,有的咬头,有的咬喉,有的咬腰,不一会儿野牛就倒在了地上。现在,这群胜利者正在尽情地享受所抓获的战利品。它们凶狠而又贪婪地撕开片片瘦肉,生咬猛嚼地吞进肚里。有一只狮子还娴熟地用尖利的牙齿和前爪掏空野牛的尾部,然后钻进去美美地饱餐一顿。没过多久,这只重达几百公斤的庞然大物就只剩下一副骨架和一张黑皮了。大概是因为吃饱了,有的狮子便懒洋洋地躺下打起盹来,有的在草地上漫无目的地转悠着,有的亲昵地依偎在一起。虽然人们站在观摩车上不停地对着它们摄像和拍照,但狮子们却旁若无人,毫不在乎,让我们真正领略了这些草原霸主的王者之气。

回到宾馆已是傍晚,整个草原渐渐地笼罩在浓重的黑暗中。不知什么时候,在我们住房周边的草坪上,来了一群又一群的野兽。透过窗户,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这些不速之客活动的黑影。有些野兽还在墙边不停地来回走动,并不时地对着灯光发出可怕的吼叫,使这本已无比寂静的草原之夜又增添了几分恐怖。

夜,无边而又漫长。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这倒不是因为害怕,而是为肯尼亚人感到骄傲。过去,我们总认为这些刚从原始社会迈向现代文明的民族是缺乏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然而,正是他们,没有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而对野生动物举起刀枪,相反却对人类的这些朋友处处加以精心的保护。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马塞马拉才真正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联想到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不少地方的餐桌上常以摆着珍稀野味为荣,我的脸上不由地发烫。我真担心如果哪一天野生动物被吃光了,那人类社会灭绝的日子也就来临了。要知道所有生命都是互相依存的,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人类无论怎样强大和聪明都是无法存在下去的。

马塞马拉,使我经历了一次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特殊体验。

马塞马拉,使我懂得了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苍蝇的奇观

在我们的印象中,澳大利亚是一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据说其绵羊的数量要比人口多出十倍以上。羊多,羊毛的产量也就多,其出口量一向居世界第一,特别是一些羊毛制品,更是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我想,在辽阔翠绿的牧场上奔跑着白云般的羊群,一定是澳大利亚最壮观的景象了。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在澳洲的日子里,我们几乎只见牧场不见羊群,倒是成群嗡嗡乱飞的苍蝇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到墨尔本,我们就被苍蝇重重地包围了,不知哪来的那么多苍蝇。有的在你眼前飞来飞去,有的爬在你的手上和脸上,有的钻进你的耳朵,有的扑向你的嘴巴,不一会儿,每个人的头发上、衣服上、鞋子上都爬满了苍蝇。我们实在难以理解,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第二大城市,而城市是不应该有如此之多的苍蝇的。不要说在澳大利亚这样发达的国家,就是在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成群的苍蝇只有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农村才有,而城市里是很少见到的。

最讨厌的是吃饭的时候苍蝇乱飞。因为不习惯吃西餐,我们一般都在华人开的中餐馆里用餐。当我们走进里面,看着熟悉的文字,听着熟悉的乡音,仿佛不是置身在异国,不仅感到分外的亲切,而且感到十分的自豪。世界上有哪一个角落没有我们中国人,世界上又有哪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没有唐人街!但扑面而来的苍蝇又使我们感到非常扫兴。刚一落座,停在桌子和碗筷上的苍蝇“嗡”地一下全飞起来了,密密匝匝,纷纷乱乱,使人的胃口一下子掉了一大半。尽管这样,饿得咕咕叫的肚子还是使我们不得不拿起筷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吃饭的过程就是和苍蝇作斗争的过程。每上一道菜,苍蝇就飞过来争相落在盘子上,我们只好不停地挥着手驱赶。特别是鱼虾之类的腥菜上桌的时候,苍蝇就更多,我们就得付出更大的气力了。本来吃饭是一种享受,没想到在澳大利亚却变成了一种苦头。一顿饭下来,手臂挥酸了不说,往往还吃不饱。我们原以为只在中餐馆里有这么多的苍蝇,谁知在墨尔本的其他地方也是一样。我们所到之处,无论是富丽堂皇的维多利亚艺术中心,还是高达253米的丽爱图塔观景台;无论是繁华热闹的圣凯达路,还是绿阴蔽地的皇家植物园,苍蝇就像黑压压的轰炸机一样飞个不停。

城里的苍蝇很多,生态良好的城郊可能要少一些吧。第二天,我们来到距墨尔本一百多公里的索费仑山考察。这是澳大利亚发现第一块天然金矿的地方。这座因资源枯竭而停采数年的金矿,如今已建起了一座仿古城。在城中,那载着英国绅士和贵妇的四人大马车穿梭往来,那穿着当年服装的员工在手工作坊里用旧时的设备打造着淘金的器具,那古老的蒸汽机依然在缓缓转动,那深深的矿井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样子,还有那当年的酒吧、宾馆、邮局、银行、商店和面包房等,所有这些不禁使人重新回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那段淘金高潮的历史岁月。现在每天来这里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一年总共有几十万之多。澳洲人真有见地和办法,一个废弃的金矿,竟然被他们挖掘和改造成了一个文化旅游的新亮点。这么好的一个地方,我们想肯定不会有什么苍蝇。谁知一到这里,满身很快就被苍蝇叮了。赶走一批,又来一批,此飞彼落,此落彼飞,就像在进行一场拉锯战。不仅严重地影响我们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就连照相也无法进行。大家对苍蝇简直就厌恶透了。

但令我们奇怪的是,墨尔本乃至澳大利亚人对苍蝇却没有丝毫的反感和厌烦,他们任凭苍蝇在身上爬,也不去驱赶和拍打。用餐的时候任凭苍蝇往饭菜里落,也全然不管,而且吃得津津有味。大概由于苍蝇太多,澳洲人吃饭说话不喜欢张嘴,否则苍蝇就会飞到嘴里去。我们常常形容见到一件恶心的事比吃了一只苍蝇还难受,而在澳大利亚,吃苍蝇却是稍不小心就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不过,就是吃下去也不要紧,据说澳洲的苍蝇不带病菌,不会传播疾病。

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国,苍蝇被认为是肮脏的代名词,是丑恶的同义语,是文明和环保的大敌。我们曾经将其作为“四害”之一加以消灭。应当说,澳大利亚是一个文明和环保程度很高的国家,到处是青青的山,绿绿的水,蓝蓝的天,就连空气也是甜丝丝的。但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苍蝇,为什么人们不去消灭它们呢?在与墨尔本人的交谈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原来,澳洲人认为,苍蝇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动物,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这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种需要。加上为了保护生态、净化环境,澳洲禁止使用农药,这样,生命力极强的苍蝇就繁殖得非常迅速,因而苍蝇多也就不奇怪了,以致成了澳洲一种特有的景象。

让大自然的每一种生命都存在下去,敬畏和呵护一切生命。澳洲人对待苍蝇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高福利制度下的怪病

澳大利亚胖人多。

在我们所到的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街头还是海滩,都会遇见许许多多肥胖的人,他们或者与你擦肩而过,或者与你并肩而行,他们当中有老的,也有少的,但更多的是中年男女。别看这些人很胖,其中有些人行动并不笨拙,走起路来非常轻盈,有时还不时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当然也有些人连路都走不动,每迈一步都十分吃力。尤其使人发笑的是,还有不少胖男胖女,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加上高高隆起的肚皮和鸭子般的步态,看上去就像个小丑。

也许是因为澳大利亚经济发达富人多的缘故吧,所以胖人也就多。

其实,正好相反,这些胖人大部分根本就不是什么富人,而是靠领救济金生活的穷人。

这不由得使我们大吃一惊。

原来,澳大利亚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失业金、养老金、残疾金、助学金和单亲家庭补助金等一应齐全。一个人即使闲坐在家,每月也可拿到上千澳元的补贴,小孩一生下来每月就有五百澳元的“牛奶费”。相反靠辛勤劳动挣得的收入得交很大比例的税。这就使得一些不求上进的人干脆不工作了,有的成天在沙滩晒太阳,有的甚至在家使劲生孩子。虽然靠着这些救济和补贴买不起别墅,坐不起好车,也不能到世界各地旅游度假,但基本生活还是不愁的。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发达国家,蔬菜的价格比肉类要高得多,但富人们为了预防高血脂引起的疾病都尽可能多买蔬菜吃,而穷人们因为钱少就只好买肉吃了。由于长期大量地吃肉,造成营养过剩,皮下脂肪不断增加,这样,肥胖的穷人也就自然多起来了。

澳洲的肥胖穷人多,还与酗酒有关,在家没事干就喝酒解闷。有些人一领到救济金就将大箱大箱的啤酒买回家,一瓶接一瓶地喝,不喝到酩酊大醉绝不罢休。而更多的人则是跑到酒吧里,或三五成群,尽情豪饮;或二人对杯,一醉方休;或独自一人,闷头猛喝。这些人一喝就是老半天,有时直到深更半夜。在悉尼、墨尔本等城市,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醉酒的人跌跌撞撞地走着。有的还手舞足蹈,又喊又叫,又哭又笑,有的甚至醉倒在路边不省人事。澳大利亚人也因此被称为全世界第一号酒鬼。啤酒是“液体面包”,大量无节制地狂饮,人怎么会不胖呢?

据说,澳大利亚之所以酒鬼多,其始作俑者是菲力普船长。1840年他带着1100名囚犯从英国本土来到澳洲。这些人酗酒成性,被流放到这里后仍恶习不改,以致一代一代留传下来,慢慢变成了澳大利亚的国病。这种说法看似有据,其实似是而非。澳洲的土着人嗜酒成性,并因此常常惹是生非,澳大利亚政府为此不得不禁止在土着人居住的地方开办卖酒的商店。这些土着人可不是菲力普船长带来的啊。

吃肉、酗酒、肥胖,可以说在澳大利亚的穷人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也是高福利制度养成的一种怪病。这种高福利制度,一方面能够扶危济困助弱帮贫,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公平,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澳大利亚,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乞丐,也没有看到流离失所的老弱病残等盲流现象。但另一方面,这种高福利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助长懒惰懈怠,鼓励不劳而获,使人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思进取、坐享其成,从而最终使社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失去创造的活力。这样,社会的发展也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停滞不前。近些年来,澳大利亚的不少有识之士已深感到这方面的危机。

高福利制度,一个难解的矛盾体,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伊瓜苏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