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许多生理疾病就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因此一个人要想健康就首先要心理健康。
1.想健康就要心情好
健康法则: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础。
人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影响。有的人不容易得病,有的人就容易得病,这与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有这样两个人,一个是体弱的富翁,一个是健康的穷汉。两人相互羡慕着对方——富翁为了得到健康,愿意让出他的财富,穷汉为了成为富翁,随时愿意舍弃健康。
终于有一天,一位闻名世界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的交换方法。于是,富翁赶紧提出要和穷汉交换脑袋。这样,富翁会变穷,但能得到健康的身体;穷汉会富有,但将病魔缠身。
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
但不久,成了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地又积起了财富。可同时,他总是担忧自己的健康,一感到稍微不舒服便大惊小怪。由于他总是担惊受怕,久而久之,他那极好的身体又回到原来多病的状态里,或者说,他又回到了以前那种富有而体弱的状况中。
那么,另一位新富翁又怎么样呢?
他总算有了钱,但他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有着失败的意识。他不想用换脑得来的钱相应地建立起一种新生活,而是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用的投资里,果真应了“老鼠不留隔夜食”这句老话。钱财不久便被他挥霍殆尽,又变成了原来的穷汉。然而,由于他无忧无虑,换脑时带来的疾病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他又像以前那样有了一副健康的身子骨。
最后,两人都回到了原来的模样。
通过这个的故事,不难看出,一个的情绪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
美国生理学家卡隆通过实验发现:人的情绪正常,人体胃液的分泌活动就会非常旺盛。这时,人的胃口往往也特别好;一旦人的情绪发生变动,如出现心烦、苦恼、忧郁时,人体胃液的分泌活动就会下降,胃功能不佳。久而久之,消化系统就会发生病理变化。
情绪失调会对人的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发生较大的影响,会引起高血压、心肌梗死,甚至痛症。心理疾病还可能引起关节炎、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肢体病症。原因是心理失常会强烈刺激神经系统,使其信号紊乱,导致这些部位神经失调,久而久之引起这些部位发生病变。
那么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呢?关键是要学习一些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保健及进行自我慰藉解脱的基本方法,及时排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平衡。
弗洛伊德说:“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行为便是健康的。反之,就是病态的。”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不快乐的事情很多,不仅在积极反应上存在个性差异,而且个人面临的事情也不尽相同,因此,心理学家给出了心理行为健康者的标准:
(1)情绪健康
心理行为健康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愉快和稳定。情绪稳定意味着有机体各功能的合理协调,能够处在乐观的心境之中,而遇到烦恼时也能够自行解脱。
(2)良好的人际交往
人与人之间友好的、正常的交往,不仅是维护心理行为健康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行为健康的重要方法。
(3)自尊自重
心理行为健康者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行为上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而不盲从,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做决定时果断,而不是优柔寡断或草率从事。
(4)正视现实
心理行为健康者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客观地、清醒地认识周围事物。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迷于空想;能以切实可行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又有高度的灵活性。
(5)反应适度
心理行为健康者反应迅速而不过激,反应缓慢而不是无反应。
(6)自我意识清楚
心理行为健康者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情绪、动机了解得十分透彻,并据此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从而在谋职、升职等各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增加成功的机会。
(7)统一协调的行为
心理行为健康者的行为与思想是统一协调的,而心理病态的人其思想和行为则是矛盾的、分裂的。
具备以上七条,就可称为心理行为健康。如果有人在这七个方面中有一两个方面严重失调,则可认为是心理不健康者,应该引起重视,并且想办法去改正。
2.心情对机体脏器的影响
健康法则:“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传统医学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万病皆源于心”,传统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论述了养生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随遇而安。黄帝内经讲,七情可以影响人的经络和气,伤及人的脏腑: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又: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思气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等都是说人的情绪对经络和气有较大的影响。
“七情”的过度会导致气滞血瘀而发生癌症。《黄帝内经》说:“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即使生活在喧闹的环境中,也如同在偏远清净之地。长寿的人,大多心胸开阔、心地善良、性情温和。
修身养性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养性就是养心。心是神之主,情、意、喜、怒、欲、乐、忧、思,俱出于心,必须通过加强自身修养以提高心理素质,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碰到各种事情,高兴的,发愁的,悲哀的,生气的事情都会碰到,因此在精神情绪上会相应出现各种变化。中医将人的这些精神变化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又称之为七情,即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变化。逢高兴的事情则喜,遇生气的事情可发怒,碰到悲伤的事情则悲伤,赶上难办的事情则忧思,突然的意料之外的刺激可以使人受到惊吓又可使人恐惧。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影响人体健康的。
但是,如果外界刺激引起人们过度的精神情绪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不仅可以使人产生一系列的病症,甚至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说岳全传》一书中,曾经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岳飞被害之后,岳家军的牛皋在一次战斗中,捉住了金兵的主将金兀术。牛皋十分高兴,大笑之后突然发病而身亡。同时,金兀术败于牛皋之后又十分气恼,一气之下也突然身亡。后世将这个故事概括为“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
虽然《说岳全传》不能作为确切的史料依据,仅仅是一个故事而已。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气着急导致血压升高,甚至突然导致脑血管意外而死亡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或者由于高兴太过,情绪过分激动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导致心肌梗死的病例也是不缺乏的。可见,由于人的精神情绪的变化,可以影响到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如果这种变化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使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失常,甚至出现病理表现,形成疾病。对于患病的人,这种过度的情绪变化,又可以改变患者的病理过程,有的使之加重,有的使之减轻。正因为如此,中医学里对情志的变化是十分重视的。
精神情志的变化,可以使气机紊乱,导致气机的失调,这是七情与气的关系。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中脏腑的影响,也是各有侧重的,五脏与七情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中医学将其归纳为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忧,肺主悲,肾主恐与惊。
当然这种归纳也仅仅是根据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现象的大体归纳而已。在日常生活中,大怒的病人可以出现面红耳赤、耳鸣头晕,甚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而这些症状,中医认为是肝火上炎,肝风内动的表现,故将怒归属于肝。现在我们见到有的人生气发脾气,往往指责为肝火太旺,肝火发作,就是沿袭了中医的这一认识。大喜的人,碰到高兴的事情而大笑不止,往往使人周身没有力气。中医认为这是心气耗散的表现,故称之为“心主喜”、“喜伤心”。忧愁,思忧太过之后,经常可以见到,茶不思,饭不想,不欲饮食,没有饥饿感的现象。这些现象正是脾胃失和的表现;故认为“忧思伤脾”、“思虑伤脾”、“脾主思”。而遇到悲伤的事情,使人悲伤太过,或者大哭之后,往往会表现抽泣、气短等症。中医认为“肺主气而司呼吸”,呼吸气短说明肺气消耗,因此,将悲与肺脏联系在一起,称之为“肺主悲”、“悲伤肺”。至于受到惊吓之后,由于极度害怕的心理状态,可以被吓得骨软无力,不能站立,甚至于二便失去控制,瘫软在地。这些表现中医认为都与肾气损伤有关,因此得出了“肾主恐”、恐伤肾”的认识。可见中医将七情分属五脏,是根据不同的情志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病理表现,而这些病理表现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所得出的结论,以便于临床更好地治疗这些疾病。
当然,这种七情归属并非是固定的和僵死的,每一种情志变化虽然影响到相应的脏腑,但也往往可以影响到全身。比如生气着急之后,虽然影响到肝,但也影响人的食欲,这就波及脾胃两个脏腑了。又比如,恐吓可以伤肾,也可使人心慌心跳,这又波及心脏了。可见这种七情与五脏之间的相配仅仅是一般规律而已,还应该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当我们的身体内部和谐、平衡、健康的时候,就能拥有稳定、愉快的心情,再加上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们就能做身心合一,就能祥和、宁静、长寿。
我国民间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的谚语,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缓之也,毕其数也。毕数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哀,五者损神则生害矣。”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微笑,它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
美国曾出版了一本畅销书,书名叫《笑有益于血液——幽默的医疗作用》。作者穆迪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在书中引用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卡恩易斯的美国记者,突然得了器官结缔组织严重损伤的疾病,行动十分困难。医生告诉他,这是不治之症。但卡恩易斯是一个乐观派,他有坚强的信心要活下去。他记起好像在哪一本书中看到过,说有良好的心境以治病防病。于是,他就请人搞来一些喜剧影片,让护士放给他看,看到好笑处,就不禁放声大笑。他发现,十分钟的大笑在他身上有镇痛的效果,疼痛缓解,每次笑完后,便可睡两个小时。不久,卡恩易斯请人把他接出医院,住进一家旅馆进行笑声“治疗”。他每天是在愉快的心境中度过的:看喜剧影片-笑-吃饭-睡觉—笑。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治疗”,他的不治之症居然大有好转。10年以后,他已经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了。
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心情对一个人的机体脏器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因此,我们只有快乐地活着,才能健康地活着。
3.调节情绪,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健康法则: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黄帝内经》讲,七情可以影响人的经络和气,伤及人的脏腑: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与他的心情是有很大关系的。心情就是人的心境和情绪。心境和情绪源于人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的认识。每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源于人自身的基础和所处的客观环境两个方面的不一样。即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中得以证实。
王先生由于公司经营不善,焦虑情绪一直困扰着他,总是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紧张、焦虑,就会出现肌肉紧绷、出汗,有时甚至会出现腹泻的情况。于是他到了一家中医院去看病,老中医认为他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大类病症。王先生源自于情志的病变,其中病机就是“气郁”。多思善虑最容易伤脾,容易引起血、痰、湿、热、食等的郁结。这也是焦虑会引起多种躯体症状的原因。
七情是人体正常的心理活动表现,但是当七情过激过久,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限度时,便成了致病因素,从而危害健康。因此,及时地对过激情绪进行调节,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过喜
喜与乐,为两情,是当人们盼望、欲念的目的达到后,心情愉悦的一种兴奋状态。一般情况下,保持喜悦愉快的心情能使人体气血调和,有利于消除疲劳,缓解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增强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对健康大有裨益。但“过喜”却会伤身。
过喜的危害:突发的太过的喜,或者为一事一物而长时间喜乐不停,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时,喜就成了一种致病因素,严重者常因过喜而丧命。中医认为,“过喜伤心”。因过喜而导致的常见病有:高血压、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窒息、流产、气胸、失眠等。
过喜的调养:易过喜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过喜”的危害,平日多点忧患意识,多看看与别人的差距,不存非分之想,不图非分之欲。以安定平静的心情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所获得的财物、所荣获的名誉等,顺其自然,不要得意忘形,以免乐极生悲。
(2)过悲
悲,为七情之一,在一定范围内,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
过悲的危害:长时间或过度悲哀,可使人头晕乏力、心神不宁、心灰意懒。因此,悲伤也是一种不良情绪,也视为致病之因及疾病表现。
从养生角度来讲,遇喜则乐,遭不幸则悲乃人之常情,强忍悲痛对身心反而无益,顺其自然,则可疏泄不良情绪。
过悲的调养:
①当哭则哭。哭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感情发泄法和养生法。传统观念认为,笑比哭好。从生理保健的角度上讲,当哭则哭,不哭则心中郁闷压抑,哭后反觉心中痛快。悲伤地哭可以消除紧张、抑郁和委屈的心理情感,往往能使心情好转。
②化悲痛为力量。对于痛哭不止或痛不欲生者,要以思止哭,进而化悲痛为力量。切莫长期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否则会有碍身心健康。
(3)过忧
忧,是人们对某些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产生的一种担心、忧虑、愁闷的情绪反应。
暂时而轻度的忧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进行重新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益处,但忧虑过度,则伤及健康。悲与忧有很多相似处,故不再单独叙说悲。
过忧的危害:中医学认为,情绪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的,不同的情绪变化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忧为肺志,故过忧最易伤肺,而致肺气郁结,气机闭塞等。
过忧还会导致抑郁症、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不孕症、阳痿、遗精滑泄、癌症、脱发、头发早白、失眠、神经衰弱、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患。
过忧的防治:
①移情山水。移情于山水之中,在自然中宣泄郁闷,往往能帮助你走出痛苦。中国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常以此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②以喜胜忧。在日常生活中,当忧郁悲伤时,不妨去想一些令自己快乐幸福的事情,或者做一些愉快的活动,如唱歌、跳舞、看电影等,以排解心中忧愁。
(4)过怒
怒,是一个人的意愿或活动遭到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粗暴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