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因为健康所以幸福
23653600000012

第12章 快乐地活着,才能健康地活着(2)

一般来说,怒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暂时而轻度的发怒,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调达与平衡,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暴怒、愤怒或长期发怒则会严重影响健康。

过怒的危害:现代心身医学研究发现,发怒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并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表现出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脑血管和冠状动脉痉挛等。

长期发怒还会降低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力,易患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等。愤怒会影响腺体的分泌,处于哺育期的妇女过怒,会导致乳汁分泌量减少或成分改变。

盛怒会扰乱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导致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由于愤怒,人的思维变得狭窄,不能全面把握问题,导致工作出现差错,其后果更不可预测。

嵇康曾把喜怒看做养生五难之一。曾国藩《教子书》言修身养性必须“惩忿窒欲”。毛泽东青年时代一度“独服曾文正”,《讲堂录》还记下了所谓“曾文正八本”,其中之一便是“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恼怒不仅有害身心,而且不利事业。毛泽东知道自己有好动感情、好发脾气的弱点,因此从当上领袖以后就很注意这方面的修养克制。

过怒的调养:

①学会泄怒。心有不平之事,应设法宣泄掉,以免悲愤进一步加剧。比如向知己、亲人倾诉自己的委屈,求得别人的开导和安慰;或者大哭一场,以减轻心中的郁闷情绪;或者面对着沙袋猛击几拳,也可达到发泄愤怒的目的。

②学会移怒。不要让自己的情绪一直陷在愤怒之中,而要学会将情绪转移。可以在愤怒时,强制自己去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如唱歌、看电影、听音乐、散步、做操等,使头脑逐渐冷静下来。

(5)过思

思,是人的精神高度集中思考、谋虑的一种情绪。正常的思会使头脑越用越灵,使智慧越来越高,并可延缓大脑衰老。但过思、百思不解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过思的危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过度的思虑,会使人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机体为适应这种“紧急状态”,肾上腺会释放大量激素。

紧张一旦超过机体承受的限度,体内分泌过多的激素,就会对身体的健康起破坏作用,易导致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心脏病、高血压、甲亢、失眠、偏头痛以及精神功能障碍等疾患的发生。

过思的防治:

①有张有弛。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多做一些手工活动,诸如唱歌、绘画、集邮、养花、垂钓。

②广闻博览多请教。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时自己苦思冥想而不得解的问题,往往请教别人能豁然开朗,避免了自己陷入“过思”之中。

③学会倾诉。当自己受到了委屈时,通过倾诉,心里的不平感能减轻,避免自己钻牛角尖。

(6)过恐

恐,通常又称为惊恐,而确切地说,惊与恐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惊是指受到突然的、意外的、较强烈的刺激,常包括自己所不知之事。恐则是指恐惧过度,常包括自己已知之事。但因惊后常致恐,恐也因遇事易惊,所以常将两者相提并论。

过恐的危害: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认为,人在遭受意外的惊吓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会突然增加,从而加快心跳与血液循环,使心脏遭受猛烈冲击;而强大的冲击力易使心肌纤维撕裂或断裂,心肌组织出血,从而导致心脏骤停,导致死亡。

尤其是患有冠心病的人,较一般人更易因惊恐而死亡。另外,当人受到持续的惊吓时,肾上腺素会逐渐积累起来,达到一定量时,同样可以损害心肌细胞,造成心力衰竭而致命。

因过恐而造成的危害,更多的是如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心慌不已、周身颤抖、大小便失禁、四肢发软、精神恍惚,亦或失眠、昏厥等症状。

过恐的防治:

①学会避恐。患有高血压症、冠心病、失眠症等疾患的人,应注意避免各种恐怖因素,如不要看有恐怖阴惨情节的电影、电视、书刊,不要一个人夜晚独处,不要攀登高山等。

②培养果敢的精神。平素应注意培养自己果敢的精神,遇事不优柔寡断,不唯心,要破除迷信,避免各种人为的紧张恐惧。

4.平和才能养生

健康法则:“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

《黄帝内经》认为,“和”是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无病的良好状态。这种“和”的状态若被破坏,疾病就会随之到来。然疾病的发生是失和所致,那么,扭转这种失和的态势,使人体恢复到气血阴阳调和并与环境和谐的健康状态,当是不得病的关键。

这个“和”字可表现为多个层面。《素问?经脉别论》有“生病起于过用”之论。《素问?生气通天论》也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这是说饮食方面的“和”。

同理,自然界的气候,人身的情志,也都应保持适中,勿太过与不及。这些兼调身心和形神,使人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情志和体质养生对人的健康都是很重要的。

天地平和,无焦无虑,因而能长久。一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成败毁誉,都不影响平和宁静,做到来去自如,乐天知命,才能谈养生。

有一个佛学故事:

一位僧人替一家施主做法事,事后主人发现家中丢失20两白银,便怀疑和尚所为,气势汹汹到庙中索取。和尚明白来意后,取出20两银子说:“施主请把银两拿走。”这人接过银子怒气冲冲回到家中。这时其弟告知,昨天因事情紧急,拿走银子而未及交代。他听后恍然大悟,万分羞愧,急忙到庙中送还银两,向僧人连连道歉。和尚接过银子只说了一句话:“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然后送客关门。

上面和尚,因心中无锁,外界的变化,丝毫不影响其心中的平和。相比之下,再看我们,蒙受着追名之累、逐利之苦,每一天都不能内守自己平和的心境,受情绪干扰,因而不能保持平和,才影响着自己的身心健康。

5.静心,让你精神舒畅

健康法则:平静是养生的最重要的一课。

中医的核心讲究调理,人体的保养讲究的是营养平衡,自然界的维护要求生态平衡,任何事物都在一种调和状态中才能保持和谐。明白了这些,自我的修养才会有个美好的开端,才不至于喜怒无常,好恶无度。

《菜根谭》有曰:“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选,又于此中得大惭忸。”说的意思是:大凡一个人,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自己独坐庭院观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皓月当空,八面玲珑,觉得精神十分舒畅,假如这种真心能够常在该有多好,然而希望之心偏偏难以全消,于是心灵上会感觉羞愧不安,到最后才猛然悔悟而又改过向善。

古人常常讲的真性与妄心,所谓真性就如空中皎洁的明月,所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圣人之心经常平静如水,凡夫之心容易轻起妄念。

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终日忙忙碌碌,来不及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仔细思考,难免会产生非分的念头,以致丧失了纯真的本性,只有当回首时才会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也才会感觉到保持心灵宁静的幸福。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也许是我们感悟人生的最佳时刻,仰望浩瀚的宇宙和无边的静夜,我们会感受强烈的平静力量,斗转星移,月圆月亏,一切宇宙的玄机与奥妙都归于平静,而在这平静中,又蓬勃而生着多么神奇伟力啊!据我们所知,古往今来所有成大器的伟人以及思想的智者都是汲取着夜的精深睿智,来滋养心灵的平静。

在倏然而逝的人生旅程中,高尚的人领悟了生活的真谛,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正如日出东方,而后西沉。诚如恺撒所言“来了,看了,走了”,仅此而已。

心灵的平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力量。它来自于长期、耐心地自我控制。具备心灵的安宁意味着一种成熟以及对于思想规律一种非同寻常的认识。一个人保持镇静的程度与他对自己及成功的了解息息相关;当他对人对己有了正确的了解,并能深刻理解成功的本质内涵时,他就会停止大惊小怪、勃然大怒、忐忑不安或是悲伤忧愁,而永远保持处变不惊、泰然处之的态度。

谁都会爱一个安静的心灵,一个心若止水、不愠不火的人。

镇静的人知道如何控制自己,他们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命运的不公和他人的敌意,这种平和绝不是脆弱,因为在平和的人看来,以成功来还击庸人才是最有利的武器,保持平和的心态,成就非凡的业绩,才是对厄运和欺凌的最大报复,成功的人已经领悟了生命的本义和平静的真谛。在他们的身上,展示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感人魅力。坚强、冷静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这样的人就好比是烈日下为焦躁的路人撑起一片浓荫的树,或是暴风雨中抵挡风雨的岩石。

“平静的心灵”是养生的最重要的一课,是生命中繁花似锦的春,是灵魂中清洌甘甜的酒,平静和智慧一样宝贵,其价值胜于黄金。

塞斯曾说过:“我们都曾结识过许多人,他们因为暴躁激烈的性格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痛苦不堪,他们毁灭了一切真与美的事物,同时也葬送了自己平稳安静的性格,并且将肮脏心灵的瘟疫向四方传播。大多数人都因为缺乏自我控制而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损害了原有的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碰到的真正能够沉着冷静保持一份平稳安宁的人真是寥若晨星。”

是呀,人性因为毫无节制的狂热和贪欲而躁动不安,因为不加控制的悲伤而沉浮波动,因为焦虑和怀疑而饱受摧残。只有明智的人,能够驾驭和引导自我思想的人,才能遮蔽心灵所遭受的风风雨雨。

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但真能做到这样却很困难。生活中的自由是有条件的,如果能尽量减少欲望、淡泊名利,心胸豁达,即使做不到心静如水,但也能给自己增添一份洒脱。

让我们读一则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扫地,从寺院内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这个小城里的人,在很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已经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一天,这位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这个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

人们根据这位老和尚所遗留下来的记载进行推算,却发现他活到了137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出平淡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也能从中领悟到生活清贫而不受精神之苦,行为相对自由洒脱而不受倾轧逢迎之累,这才是滋养身心健康的良法。

6.淡泊名利,活得更轻松

健康法则:过分追名逐利,让你活得很沉重。

古人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讲的是人生在世只有不追逐名与利才能做到高瞻远瞩,一个人只有做到淡泊名利,人生才能够活得更轻松,更有精气神。

太史公司马迁也曾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无论贫富与贵贱,穷达逆顺,都会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

所有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正常世人的心态:愿为名利随波逐流,甘为名利放弃自我。然而一个人活着追求的东西毕竟非常多,过分去追求名与利,就会失去生命的意义。

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都无法填满,贪多的结果只会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让自己总处于一种不能平静的状态。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使我们从欲念的无底深渊中得到释放与自由,是快乐的始发站。

有人贪图名利,有人希望得到丰富的物质世界,却淡忘了精神世界……在这些欲望中,最危险的要数物欲,对金钱和物质的贪恋。

从前,有个家境很富有的人,骑着一头大牛,匆匆赶路。途中遇见一位道行很深的禅师,禅师问他去哪里,那人着急地回答:“我要找我的牛。”说罢连头也不回就继续前行。

禅师望着他的背影,口中吟道:“茫茫拔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表面来看,此人的行为十分荒诞,骑牛找牛,惜然不觉。然而,环视当今社会,骑牛找牛者比比皆是。许多人身藏几万、几十万张“大牛”、“金牛”,仍然孜孜不倦地往楼市、股市钻营,目的就是要觅取更多更大的“大牛”、“金牛”。

因此,许许多多的富翁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并不快乐,精神世界格外空虚。为了钱,他们一生劳累,也不见得他们过得很快乐。

有一个财主拥有很多的钱、土地,有漂亮的妻子和讨人喜爱的儿女,他在世上享尽了荣华富贵。

当他患了重病时,大夫对其子女说:“替他预备后事吧!因为他已无药可救了。”

于是他的家人就替他准备寿衣、棺材……奄奄一息的财主叫仆人把他的寿衣拿来看看。当他看见寿衣竟然没有口袋时,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你们做错了,为什么寿衣没有口袋?”

仆人纳闷地说:“寿衣本来就没有口袋的。”

财主生气地说:“不行,帮我重做,我一定要穿有口袋的寿衣,否则我的财宝怎么带走……”由于他过度激动,一口气上不来,停止呼吸死了。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名利求来无止境,我们何须每天为名利困扰?若要保持快乐的心,我们绝不可以让自己的精神变得衰老、迟钝或疲惫,我们不可以失去那份纯真。因为只有淡泊名利,才能天天拥有精气神。

7.放得下,看得开

健康法则:顺其自然是一种健康的人生态度。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告诫人们要“顺自然”,即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外界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要有自我控制、调节情绪的能力。而豁达就是不受外界的影响,顺其自然,并且有一种超脱的精神,这不仅是一种健康的为人处世的方式,还是一种良好的养生态度。

先让我们看一则故事:

在一个寺院里,一个小和尚看着院子里的枯草对师父说:“师父,现在都是三伏天了,这片草地却枯了一大片,我们快撒点草种吧!”

“等天凉了再说,”师父挥挥手,“播种要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