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万事由来全集
2366500000015

第15章 节日·习俗(3)

每年的2月14日是情人节。这一天,人们都把玫瑰花或巧克力送给自己心爱的人,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情人节英文译音是“瓦伦丁”(Valentine),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有一个基督教徒瓦伦丁,因带头反抗罗马帝国统治者对基督教徒的迫害而被捕入狱。在狱中,瓦伦丁治好了典狱长女儿的眼疾,也得到典狱长女儿的悉心照料,两个人建立了感情。

公元270年2月14日这一天,瓦伦丁被处死。行刑前,瓦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此后,基督教徒为了纪念殉教者瓦伦丁,便把这天视为“情人节”,节日的标志是红心和鲜花。

情人节最初叫“圣·瓦伦丁纪念日”(SanValentine’Day),之所以改叫“情人节”,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由古罗马的牧神节(2月15日)风俗改变而来,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便与瓦伦丁节合二为一。

另一种说法是,古人认为2月14日是百鸟发情择偶的开始,林中的鸟儿啼春发情,人们推鸟及人,便认为青年男女也应该在这一天择定佳偶,或者互相致以最好的祝愿,表明心迹。由于这一天正好是瓦伦丁节,人们便沿用了瓦伦丁这个各字。

久而久之,“瓦伦丁”这个各字便成为“情人”的代名词了。

018愚人节的由来

每年4月1日,是西方民间的传统节日——愚人节。这一天,人们会带着善意去任意愚弄他人。

愚人节起源于法国,与历法改革有关系。

1564年,法国首先采用新改革的纪年法——格里历(即目前通用的阳历),以1月1日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反对这种改革,依然按照旧历固执地在4月1日这一天送礼品庆祝新年。

主张改革的人对这些守旧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聪明滑稽的人就给他们送假礼品,邀请他们参加假招待会,并把上当受骗的保守分子称为“四月傻瓜”和“上钩的鱼”。

从此,人们在4月1日互相愚弄成为法国流行的风俗。18世纪初,愚人节习俗传到英国,接着又被英国的早期移民带到了美国。

在英国,也有一个关于愚人节由来的故事。

1545年,一位叫卢夫·利尔波的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有关飞行的奥秘。有一天,他给国王亨利八世寄去一封信,声称他已揭开了飞行的奥秘,并恭请国王在4月1日驾临威斯敏斯特教堂,观看他的飞行表演。

4月1日这一天,国王和政界要员们站在教堂外广场上,等待着利尔波先生从空中飞过。然而,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利尔波不是存心开玩笑,他确实已掌握了飞行的诀窍,但由于飞行器出了故障,他撞在一棵树上不幸遇难,才没有在国王面前出现。从此,英国就形成了一种习俗,把4月1日定为“愚人节”。

019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不同于圣诞节、情人节,它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至今,感恩节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17世纪初,英王詹姆士一世独尊英国国教,当时,英国有一批清教徒,曾想“净化”英国国教,但反而受到迫害,为了躲避宗教迫害,于是逃往荷兰。

几年后,异国孤独而清贫的生活,使他们感到无限惆怅。于是,他们之中的102人于1620年9月搭乘“五月花”号木船离开荷兰,横渡大西洋。

他们历尽艰险,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来到一个遥远陌生的新世界──鳕鱼角。当船员由鳕鱼角上岸后,却找不到水源。于是,船只继而转向今美国东北部,于当年的11月21日到达了今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

普利茅斯原是印第安人居住的一个村落,几年前,天花流行,夺去了全体村民的生命,这里正适合这批英国移民落脚。

移民们初到普利茅斯,就遇上了严寒的冬天。他们缺乏装备和经验,又因传染病流行,夺走了这里过半数人的生命。

第二年春天的一个早上,普利茅斯来了一位印第安人。他是附近村落的酋长派来察看情况的。酋长得知情况后,当即给移民们送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并派来不少能干的印第安人,教移民们捕鱼、狩猎,种南瓜、玉米、笋瓜、蚕豆和饲养火鸡等。

这一年,移民种的庄稼获得了丰收,生活有了很大的好转。移民怀着愉悦感恩的心情,特地在11月底的一天,大办筵席,邀请印第安人一起赴宴,共同庆祝丰收的成果。筵席上有打的野火鸡,还有用丰收的土豆、南瓜做的土豆泥和南瓜饼等。印第安人欣然应允,并提前送来了5只鹿。

这一天,除了相互欢宴外,还举行多种活动,如摔跤、赛跑、唱歌和跳舞等,搞得喜气洋洋。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在普利茅斯流传下来,并逐渐推广到美国各地和北美一些国家。当时的一些食物,如烤火鸡、南瓜饼、玉米面包等食品,也逐渐成为这一节日的传统菜肴。

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宣布每年的11月26日为美国的感恩节,在1863年,林肯总统又把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

“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与有些州的州长在感恩节的日期上发生争执。最后,经过国会讨论,1941年以法令的形式确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

020妇女节的由来

每年的3月8日是妇女节,又称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到这一权利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服装和纺织女工举行了一次抗议,反对非人道的工作环境、12小时工作制和低薪。两年以后,也是在三月,这些妇女组织了第一个工会。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她们提出的口号是“面包和玫瑰”,“面包”象征经济保障,“玫瑰”象征较好的生活质量。五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内妇女节。

1910年,德国社会学家蔡特金建议,为了纪念美国服装工人的罢工,应设定一天当“国际妇女节”。该建议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妇女社会学家会议接受,但并未定出具体日期。

1917年,俄国妇女号召在2月23日罢工,要求“面包和和平”,抗议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食物短缺。这天依据俄国使用的儒略历是当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相当于欧洲使用格里高历的3月8日。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三·八”节纪念大会。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这一天,全国妇女放假半天,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1977年12月,联合国采纳了一项决议声明,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平日,在每年的某一天,服从各成员国的历史和传统。对联合国而言,国际妇女定为3月8日,且从1975年开始。

南非妇女节的时间有别于国际妇女节。1956年8月9日,数百名黑人妇女在比勒陀利亚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当局推行种族隔离的“通行证法”。新南非政府将这一天定为妇女节,以纪念南非妇女在争取平等斗争中所作的贡献,并将这一天定为全国公假日。

021母亲节的由来

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许多国家都相继确定了母亲节。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赞扬全世界的母亲。

据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以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当时是美国格拉夫顿城教会学校的总监,并兼职在教堂讲述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当讲述到在战役中英雄捐躯的故事时,她不禁感慨万分,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一个纪念日。同时也衷心希望,有人会创立一个母亲节来赞扬全世界的母亲。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死后,她立志要实现母亲的愿望,创立母亲节,借以纪念世上所有的母亲,提倡孝道等。为此她向社会发出呼吁,结果她获得各方面热烈的支持,取得了良好的反应,并纷纷邀请她前往演讲。

经过安娜·贾维斯的努力,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191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一项决议案,将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定为母亲节。

随后,又有许多国家建立起这一伟大的节日,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虽然,许多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但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想起辛勤操劳、哺育儿女的母亲。

022父亲节的由来

父亲节是表达对父亲敬意的节日,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父亲节是由美国人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建立的。

家住华盛顿的多德夫人早年丧母,她有5个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到了父亲身上。父亲每天起早贪黑,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既当父亲又当母亲,自己则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

多德夫人切身体会到父亲的关爱,感受到父亲的善良与伟大。她长大后,深感父亲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应该得到表彰,做父亲的也应该像母亲们那样,有一个让全社会向他们表示敬意的节日。

于是,她给华盛顿州政府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设立父亲节。州政府被她的真情所打动,便采纳了这一建议,日期定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据说,把父亲节设定在6月,是因为6月的阳光是全年中最炽热的,以象征父亲对子女的爱。

随后,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呼吁下,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目前,这个节日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民众的普遍认同。每到这一天,子女们总是向辛劳的父亲致以敬意。父亲节和母亲节的庆祝方式大致相同,只不过父亲们喜爱的礼物不是糖果而是雪茄而已。

023劳动节的由来

五一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工人群众,都会组织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

这个国际性节日,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工人大罢工。

19世纪8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但是,美国的工人却和其他国家的工人一样,工作繁重,工资很低,工时很长。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直言不讳地说:“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康的18岁的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

繁重的劳动和阶级压迫激起了劳工群众的巨大愤怒,他们发起了第一次罢工运动。他们要求缩短工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1882年美国总统切斯特·阿瑟的一番讲话,却激起广大工人的愤怒。

阿瑟宣称:“我不认为八小时工作制的法律是符合宪法的,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我实施一项不符合宪法的法律。”这实际是对八小时立法运动的否定,使工人的要求和希望全部破灭。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美国工人再次走上街头,进行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斗争。

1886年5月1日,全美国几十万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举行罢工。这次罢工浪潮席卷了芝加哥、纽约、波士顿、匹兹堡和华盛顿等一系列城市,波及到美国的各个生产部门。芝加哥是这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最激烈的城市。

当时,在罢工工人中流行着一首“八小时之歌”,歌中唱道: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

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

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

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晒晒太阳,

我们要闻闻花香,

我们相信:

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

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

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

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

八小时归自己!

强大的罢工运动,使美国政府胆战心惊,他们开始策划阴谋,调动警察,进行镇压,在芝加哥引发了流血事件。

美国工人提出的八小时工作制的要求,不仅反映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愿望,而且也受到了他们的重视和欢迎。1889年,各国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大会决定接受法国代表拉文的建议,把每年的5月1日作为全世界无产者的节日,以纪念芝加哥工人的英勇斗争。从此,这个伟大的国际性节日就诞生了。

我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

024五四青年节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胜的协约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也出席了此次会议。

在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不但遭到拒绝,而且,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

当中国代表准备在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上签字的消息传来后,举国震怒,群情激愤。以学生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如火山爆发一般地开始了。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三千多名大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斥责军阀政府准备在巴黎和约签字的卖国罪行。

会后,学生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示威游行,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他们不顾军警的阻挠镇压,痛打驻日公使,并火烧交通总长曹汝霖的住宅。

随后,北洋政府在北京大规模地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全国各地学生纷纷罢课给予响应,全国的工人和各阶层人士也给予声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纷纷举行罢工或示威,形成了全国性的反帝爱国斗争高潮。

在全国人民强大的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的学生,撤销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通知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样,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

1939年,为了使青年继承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025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为争取儿童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的日子。

1925年,“国际儿童幸福促进会”举行第一次国际大会,发表了有关儿童福利问题的原则以后,一些国家先后有了儿童节的规定,如美国定为10月31日,英国定为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