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句典
2367200000017

第17章 善 学

【进学不诚则学杂】 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如果学习不能专心,就会杂乱无章。

【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出自魏源《默觚·治篇五》。意思是:学习古代文化遗产,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出自张载《经学理窟·义理》。意思是:能在别人不会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这才会有长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意思是: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出自苏轼《送安悖秀才失解西归》。意思是: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熟读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

【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 出自《汉书·枚福传》。意思是:就是把伯乐的相马经反复默诵,背得烂熟,也无法在集市上买到千里马。

【吹响呼吸,吐故纳新】 出自《庄子·刻意》。意思是:张口呼吸,吐出体内的混浊气体,吸进新鲜空气。比喻弃旧扬新。响:张口吐气。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出自《资治通鉴·宋纪》。意思是: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的了。择:选择。善:优点。从:追随。

【大抵学问文章,善取不如善弃……成己欲其精专,取人贵于兼揽】 出自《刘刻遗书·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揽:收罗,吸取。意思是:大体来说,读书或做学问,善于吸收,不如善于摒弃。要想成就一家之言就要精专,向别人学习,贵在能够兼取百家之长。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 出自《礼记·曲礼上》。意思是:我只听说礼是要人主动取法的,没听说主动登门传授的。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 出自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意思是:文学对于人,就像是药。服用的对了,就有益处;服用的不对了,反倒有害处。比喻读书应当有正确的方法。

【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凡学习做官,先学习管理事情,要做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终究是肤浅的,要想透彻地了解某事,就一定要亲自尝试才行。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出自《荀子·儒效》。意思是: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行。闻:听。行:履行。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一旦错过了时机以后再学,即使再刻苦,也很难有所成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学而》。时:适当的时候。说:同“悦”,高兴。意思是:对于学过的知识,能在适当的时候去温习,不也是件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人之为学,心中思想,口中谈论,尽有百千义理,不如身上行一理之为实也】 出自《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意思是:人在学习时,大脑中想的,口中谈论的,尽管有上百上千条真理,但却不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一条真理。

【乃知学在少,老大不可强】 出自宋代欧阳修诗《镇阳读书》。老大:年龄大了。意思是:才知道学习最好是趁年少,等老了以后就勉为其难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对于他们的优点,就要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则要加以克服。

【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 出自隋代王通《中说·魏相》。意思是:学习不贪多,所以能有所收获;不杂乱着学习,所以能明了深刻。

【不好问询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出自汉代刘向《说苑·建本》。意思是:不愿意向别人请教,就是切断了智慧的根本、堵塞了智慧的源头,怎么能够处身立世呢?

【不学操缦,不能按弦】 出自《礼记·学记》。操缦:调弦。按弦:熟练地弹琴。意思是:不先学会调弦,就不能熟练地弹琴奏曲。比喻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意思是:学习的方法是要以思考为本,思考了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不能得到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攻:攻错,打磨。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攻错玉器。原来比喻别国的有识之士也可以为本国效力,现常用来比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出自《礼记·学记》。冶:冶炼、铸造。弓:射箭。箕:竹制的器具。意思是:优秀的冶匠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习缝制皮衣;好的射手的儿子,一定是先学会用竹条编制器具。比喻学习一定要由浅入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有智慧。说明做学问应实事求是。

【学者工夫,须要极细密,越细密越广大】 出自《枫山章先生语录·学术类》。意思是:学者的工夫在于能够极其的缜密,越是缜密就越能广博。

【学者有二病:积学未厚而用之遽,养德未足而谈有余】 出自明代崔铣《松窗寤言》。意思是:学习的人常有两种毛病:一个是知识积累还不够丰厚就急于应用,一个是品德修行还不够完善就妄加谈论。说明学习和修行都不能急躁。

【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出自《抱朴子·微旨》。意思是:学习时要体会它的要点,要多看,从中有选择地吸收正确的和自己需要的东西。若只钻研一件事情,那是不可靠的。赖:依靠。

【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 出自《说苑·建本》。意思是:要多多听并加以选择,自然就能增加智慧。

【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 出自《庄子·达生》。意思是:我只是顺从水性而绝对不凭个人好恶,这就是我的游水之道。比喻办任何事情,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会达到娴熟的境界。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出自《荀子·大略》。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能探究其中的疑难困惑。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 出自《吕氏春秋·用众》。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就像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到几十个鸡爪才满足。比喻治学应当兼取众家之长。

【学者贵好学,尤贵知学】 出自明代吕坤《问学》。知学:这里指会学习。意思是:对于学习的人,可贵的是他能爱好学习,但更为可贵的是能够知道怎样学习。

【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为学之道,没有比能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更重要的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一个朋友相互切磋、相互探讨,学识就会褊浅显。现在常用“孤陋寡闻”形容人知识浅陋、见识不广。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多而学易成】 出自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九》。辟:打开。胜友:有学识的朋友。意思是: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脑子就会聪明起来;有学识的朋友多了,做学问也就容易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礼记·中庸》。意思是:学者要能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白地分辨,切实地执行。这是儒家从“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提出的一套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对学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故:指旧知识。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领悟,获得新的知识,可以做老师了。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出自《吕氏春秋·用众》。假:利用。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三月不知肉味】 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孔子欣赏音乐,沉醉其中,以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吃肉时都感觉不出肉的香味。后常用来形容人专注于某事而忘记其他事情。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出自《列子·说符》。歧:岔路。多方:多个方向,这里指目标不专。生:年华,岁月。意思是:大的道路由于岔路太多而跑丢了羊,学习的人因为目标太多而荒废了年华。比喻做学问应专精,才会有所成就。

【少则得,多则惑】 出自《老子》。意思是:学习知识,少一点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多了反而让人迷乱。说明学习应该专精,不应庞杂。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心思不在,即使大睁着眼睛也看不见,竖着耳朵也听不见,嘴里吃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说明不专心致志就难有所成,成语“心不在焉”即由此而来。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意思是:君子为学,贵在专一,专一就能明于事理,明于事理就会有所收获。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暴:同“曝”,晒。意思是:即便天下有一种东西容易生存,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那它也就不能生存了。比喻学习应持之以恒。后常用“一曝十寒”形容人没有恒心。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弈:下围棋。数:技艺,技术。意思是:下棋虽然只是一门小技艺,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也学不会。

【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 出自明代庄元臣《叔苴子内篇》。穷:追寻到尽头。物物:各种事物。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抓住一个事物,探究到底;不善于学习的人则什么事物都想碰触和探究。

【善学者,当求其所以然之故,不当诵其文过目而已也】 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应当求其甚解,了解其所以然,不能只求背诵文章,看看就算了。

【广识未必皆当,而思之自得者真;泛讲未必吻合,而习之纯熟者妙】 出自明代王廷相《慎言·潜心篇》。吻合:合乎事理。习:运用。意思是:博览群书不一定都得当,只有善于思考,自己才有所体会;空泛地讲说不一定都能合乎事理,只有通过实践能熟练地掌握才算是高妙。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意思是:不用心思考,就会有疑惑;不努力探求,就不会有所得;不虚心好问,就会变得无知。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出自宋代陆九渊《语录下》。意思是:学习最怕没有疑问,能够提出疑问了,也就进步了。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心:古代人认为心脏是用来思考的。官:功能。意思是:心是用来思考的,思考了就会有所收获,不思考就不会有所得。说明学习应善于思考。

【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 出自汉代刘向《说苑·谈丛》。问讯:询问。知:同“智”。意思是:询问是增长知识的根本,思考是增进智慧的途径。

【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出自清代郑板桥《随猎诗草·花间堂草跋》。钝汉:愚蠢的人。意思是:只知道自己埋头苦读,而不知道请教别人,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个愚蠢的人罢了。

【学不进,率由于因循】 出自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上篇》。率:一般,大多。意思是:学问之所以没有长进,大多都是因为拘泥于前人的窠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罔:迷惘,迷惑。殆:危险。意思是: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疲惫而无所获。

【学而思则学因思而益精,思而学则思因学而有据】 出自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意思是:学习当中同时要注意多加思考,这样,学习就会因为有了思考而更加精熟;思考当中同时也应注意学习,这样,思考就会因为有了学习而更加有根据。说明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出自宋代杨时《二程粹言·论学篇》。扣:敲打。意思是:洪钟原本是没有声音的,因为有人敲打才有了声音;圣人原本也并非是智慧的,因为常向人询问请教才有了智慧。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志:记,记住。意思是:前面的东西还没有弄懂,就不要去看后面的东西;这里的东西还没有明白,就不要急着要记住那里的东西。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出自宋代朱熹《读书之要》。意思是:学习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步深入或提高,并且要反复阅读,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