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告诉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或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小朋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节日里,还可以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这些做法都能使孩子变得慷慨起来。
10改变孩子的自私,让他从与人分享开始
由于有些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人的过度疼爱,吃的、玩的、用的均由孩子一人享用,久而久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认为一切都是我的。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纠正,这种自私心理会严重妨害孩子成长以及与人相处。
有个名叫寒安的3岁小男孩,也许是家中只有他一个孩子的缘故,所以小寒安独享、自私的意识很浓,平时在家习惯吃独食,让他分一点给爸爸妈妈都不肯。一次妈妈下班回来饿了,就把寒安喜欢吃的糕点吃了,尽管妈妈表示第二天一定会给他买,但他仍然哭闹打滚,不依不饶。
寒安的玩具更是不能让别人碰。朋友的孩子罗成来家里玩儿,看见小寒安正在玩小火车,便伸手摸摸小火车,说:“你的小火车好神气呀!”小寒安马上不高兴了,还把小火车藏起来,并说:“这是我爸爸给我买的,谁让你摸的,你要玩就玩你自己的,如果你没有就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
才3岁的孩子,“我”字在小寒安脑海里竟如此膨胀,将来长大,这种自私小气的孩子岂不是要自尝苦果?还会有人喜欢和他交朋友吗?
常常听一些家长说:“这孩子太小气了,只知道为自己着想。”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自私的表现,自私的孩子没办法受到别人的欢迎,难以与人友善相处,难以与人互帮互助,难以有喜悦会主动地与大家分享。当然,他所碰的挫折和麻烦也是无法预料的。
4岁的女孩秋灵家在北京,从她学会吃饭那天起,爸爸妈妈就给她准备了专用的餐桌、餐椅、筷子、碗。一次,秋灵的舅舅、舅妈带着5岁的女儿冬菱到北京游玩,顺便到秋灵家去做客,本来以为两个小女孩可以好好做伴,结果糟透了。
吃饭的时候,冬菱坐上了秋灵的餐椅,秋灵哭着把冬菱从椅子上拉了下来:“这是我的专用餐桌、椅子!不许你用!”游戏的时候,冬菱拿起秋灵的玩具,秋灵便哭闹着不让冬菱碰,如果大人不在场,两个孩子非打起来不可。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秋灵的妈妈也不知所措,只好哄冬菱说:“冬菱是乖孩子,你是表姐,不要和表妹计较,要让着妹妹,改天姑姑给你买好吃的。”可怜的冬菱,每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秋灵玩,自己连摸都不能摸。于是,没待三天冬菱就哭着闹着要回家。
自私的孩子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
现实生活中,自私的孩子并不少见。虽然自私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但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愿意与人分享,独占意识太强,很难面对将来的生活、工作、社交。所以,帮助孩子改变自私的心理,让孩子懂得分享,孩子才可能有个好心态面对人生。让孩子学会分享,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第一,不要溺爱孩子。
孩子吃独食,玩具一个人玩,东西一个人用,不愿与他人分享,与父母的溺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父母要适当藏起一点爱,不能过分宠爱孩子,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要建立一种“公平”的家庭氛围,有吃的要和孩子一起吃,有玩的要和孩子一起玩,这样孩子就会形成分享的意识。
第二,及时提醒和讨论。
当孩子刚表现出自私行为时,如果父母立即责备他反而不好,应给予提醒,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讨论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讨论时要让孩子明白自私的不良后果,让他懂得自私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孩子也不想没人和自己玩,因此他会懂得要大方一点的道理。
第三,学会和孩子分享,也让孩子学会分享。
有开心的事情,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有好吃的要和孩子分着吃,这样孩子就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吃东西时,他会有意识地分给家人一点,即使孩子没有分给家人,父母稍微提醒一下,孩子也会明白该怎么做。这样做可以打消他独占的念头,使他克服自私的心理。
让孩子抛弃自私自利的思想,带着大方、分享的心态上路,将使他受益无穷。
11沟通和玩乐,让孤僻的孩子打开心扉
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不善交际,不爱活动,喜欢独自发呆,他们缺少热情和活力,做什么都显得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当不得不与人相处时,他们会有如坐针毡之感。这些孩子性情孤僻怪异,通常难以合群,缺少朋友。
一天,一群孩子在公寓楼的花园里玩耍,一些家长在一旁聊天。突然媛媛的妈妈有事要离开一下,便对莉莉的妈妈说:“帮我照顾一下媛媛,我去去就来。”一会儿,媛媛发现妈妈走了,她一下子就哭了起来。
莉莉的妈妈安慰道:“媛媛乖,不哭了,不哭了,妈妈一会儿就来接你了。”可是媛媛就是不听,也不愿意和那群孩子玩了。她坐在一旁的石凳上,一个人发呆。几个小朋友过来和媛媛说话,媛媛也羞答答地不予理睬。等妈妈回来后,媛媛再没有了玩的兴趣,坚决要求回家……
孤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也会使孩子难以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变得自卑和羞怯,而且会使孩子产生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摆脱孤僻的性格。
孤僻的孩子往往自卑感很强,缺乏自信的心态。因为他们很少与他人接触,因此业余爱好少,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而能力越差,自卑感就越强。而孤僻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很强,怕别人否定自己,说自己不行,这种多疑的想法会给他们造成很多内心的痛苦。
孤僻的孩子在集体中必定孤单,长期形单影只,使他们过得很不快乐,有高兴的事情不愿意与人分享,有伤心的事也不愿意向他人倾诉,长期的抑郁心情会对他们身体产生很大的影响。若想改变孩子孤僻的性情,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多交朋友,融入群体,多与人交流。只有在沟通中,孩子的性格才会慢慢开朗起来,心态也会逐渐转向积极。
有一位母亲,她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孤僻,但她通过生活中的一件细微的事情,开启了女儿的心扉,让女儿走出了孤僻的心理,这位母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女儿很内向、敏感、多疑,不愿意与人交往,平时“很闷”,寡言少语。起初,母亲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认为女孩子话少与性格有关,小小年纪不会有心事。
一次,母亲的朋友送给她两张《泰坦尼克号》的电影票,她就带女儿去看了。当电影画面放到船即将沉下去,女主人公冻成冰人时,她听到女儿在悲戚地哭。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好像话多了起来,她多次问道:“妈妈,为什么女主人公会冻成冰人,人家都死,为什么她能活下来?”母亲告诉她,“那时爱的力量,就像有一次我发40℃的高烧,你爸爸又不在家,我怕你饿着,就硬撑着为你做饭,因为我是你妈妈呀,我太爱你了。”听了母亲的话,女儿似懂非懂,但是表现得很激动,一下子依偎到母亲的怀里。
这件事之后,母亲发现女儿的话原来蛮多的,只是她没有去引导,没有找到女儿感兴趣的话题。后来,每天女儿放学回家,母亲就有意识地让女儿和她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或在女儿睡觉前,给她讲故事,一起讨论故事里的内容。时间一长,女儿与母亲的话越来越多,以前她不愿意讲的事,她也会凑在母亲的耳旁讲,连老师也说她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有了沟通和交流,孩子就不会把太多的事情藏在心里。当他愿意说出自己的事情时,他的内心也就轻松起来。
对待孤僻的孩子,首先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因为孤僻的孩子往往多疑。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忙于工作,不重视孩子的孤僻、不合群的性格,他们与孩子的交流也很少。在家备受冷落的孩子在外对他人也很冷漠,这种消极的心态将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包括恋爱婚姻生活。
因此,父母再忙也要陪孩子,再累也要平和地和孩子交流。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帮助孩子树立集体观念。
鼓励孩子在学校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例如,打扫卫生等集体活动,应让孩子亲自去做。有些父母替孩子做值日、为了不让孩子参加春游谎请病假,实际上是在人为地拉开孩子与集体的距离,不利于合群意识的培养,势必会给孩子将来的发展留下隐患,反而害了孩子。
第二,为孩子创造接触群体的机会。
可以带孩子去参观、游览、看球赛、参加公益活动等,使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放开自己,还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阅历,这对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态也是有利的。
第三,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全的朋友氛围。父母在矫正孩子孤僻性格时应强调这样的观点:“缺乏真正的朋友才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可以通向心灵。”这也正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强调的。
如此这般,才能让孩子摆脱孤独,勇敢地、积极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