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集体活动不但能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欢乐,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还能锻炼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友情。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找朋友,从跟他喜欢的伙伴共同参与逐步过渡到大家共同活动,用同伴的热情与积极性感染孩子,影响和带动孩子。另外,在集体活动中要给孩子提出具体要求,分配具体任务,活动项目也应该利于孩子间合作。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共同活动、共同体验的环境。有空的时候多带孩子参与社会及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可以利用节日游园、参观游览、郊游踏青、演出比赛、走亲访友等机会,有意识地安排孩子与集体频繁接触,增进孩子对集体活动的认识与了解,提高孩子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和突出表现,都值得家长去肯定和赞扬,如:“明明在今天的活动中帮助了小芳,我们要向他学习。”类似这样的鼓励性语言是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的无形动力,所以,我们不要忽视任何一个表扬、鼓励的机会。
8让孩子学会处理合作中的矛盾
协商是合作的前提。孩子们只有学会协商,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当孩子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闹出矛盾,并向家长求助的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自己处理矛盾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必要的时候再给孩子提些建议,以引导孩子正确化解意见分歧。
佳佳、莉莉、晨晨等5个孩子在小舞台玩,他们要通过合作来表演一个故事。只见4个孩子都拽着熊猫的头饰在争抢:“我要演熊猫,我要演熊猫。”晨晨在一边大喊:“你们别争了,如果你们都扮演熊猫,那其他小动物谁来扮演呢?”
4个孩子听了之后,仍然在争抢熊猫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只听见他们嘴里在说:“你去演斑马呀。”“你去,我来演熊猫。”就这样,孩子们依然争执不下。
这时,晨晨提高了嗓音说:“你们到底想不想表演这个故事?如果你们都演熊猫,那这个故事就演不了了。”这时4个孩子才反应过来,他们纷纷摇头。“是呀,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演一次熊猫呢?”
佳佳想了想说:“如果我们轮着演就可以每人都演一次熊猫了。”“那谁来第一个演熊猫呢?”晨晨问。这时佳佳主动地放下了熊猫的头饰,拿起了斑马的头饰说:“我演大斑马。”接着佳佳说:“晨晨,你来演青蛙,洁洁你来演乌龟妈妈,好吗?”在佳佳的带动下,几个小孩子各自拿起了头饰,开始了表演。
这5个孩子有了合作表演的想法,但是在表演开始的时候为争抢饰演的角色有了冲突。这些孩子大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没有协商的意识,他们就会僵持下去,无法完成合作表演。但结果通过孩子之间的协商,化解了分歧,顺利地实现了合作表演。
家长既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也要让孩子学会分工与协商。因为合作中有矛盾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协商解决的意识,孩子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必然会影响合作,甚至影响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春节期间,亲戚家的表哥表妹来到欧月家拜年,欧月的一个亲戚骑来的一辆三轮车引起了几个孩子的注意。他们争抢着要骑车,都不甘心坐车。大壮的声音最洪亮,因为那辆三轮车是他爸爸的,于是他坚持要骑,让其他孩子坐到后面。可是伟浩、俊杰、晓敏以及欧月都不同意,于是大家都抓着车把不肯松手。
大壮急得大叫,把爸爸喊了出来。但是爸爸并没有为大壮说话,而是对几个孩子说:“你们可以商量一下,再决定谁骑车,谁在后面坐着,但是要注意安全哟!”
欧月说:“大家都坐在后面,在前面骑车是很累的,但是我愿意干这个累活!再说了,今天我是小主人,应该由我来骑车,带着你们兜一圈。”大家觉得欧月说得有道理,于是纷纷坐到三轮车的后车厢上,让欧月去骑。
生活中,玩伴间互相争抢一个东西的现象是常见的。如果孩子一求救,父母就出面解决,决定由谁先玩的话,孩子们即使表面上同意,心里也会多少有些不服气。与其这样,父母倒不如用亲切的话语先安抚孩子们的情绪,然后再引导他们自己协商解决,这样既可以增进孩子们的协商能力,又能培养孩子们互相谦让的良好品质,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商是孩子的一种社交能力,但是有些父母容易忽视培养孩子的协商能力。这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提出的要求无一不能达到,往往孩子还未曾开口,父母就已经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而当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即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也不给孩子商量的余地。这就导致了孩子没有协商的意识或是不会与人协商,最后影响了孩子的人际关系。
早上,铭铭告诉老师说:“我去放计划表,可是菲菲挡着我,不让我过去。”老师问:“那你有没有叫她让你过去呢?”铭铭说:“我说了,可是她还是不让。”“哦,那你是怎么说的?”这时菲菲过来了,她说:“老师,铭铭刚才在放计划表时,可凶了,大声地跟我说‘让开,让开’。”
这就是典型的不会协商的表现。因此在家里,家长应该多和孩子协商,有件事情可以多多询问孩子的意见,当孩子不同意家长的想法时,可以给孩子商量的机会。同时,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与人协商时需要懂得礼貌,把说话的声音放轻一点。如果孩子用命令的口气与人协商,通常不会取得他们想要的结果。
9如何让“小气”的孩子变“慷慨”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小气”的孩子,除了不肯与别人分享食物、分享玩具外,还表现出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心胸狭窄,嫉妒心强;适应能力较差;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等特点。
“小气”是一种不良的性格特征,也是缺乏分享心态的表现,父母应该及早防止与纠正孩子的“小气”心理。
朵朵3岁多,有一天妈妈带她到楼下去玩。她骑在一辆儿童自行车上,手里还抱着一个皮球。这时,一个邻居小男孩过来说:“让我玩玩你的球吧。”朵朵立马把球抱得紧紧的,说:“不行。”男孩又说:“那让我骑一下你的车行吗?”朵朵一只手抱着球,一只手握紧车把,说:“不行!”
就这样,朵朵既害怕丢了车,又怕丢了球,全神贯注地看着这两样东西,一下午什么也没玩成。妈妈问朵朵,这样你是不是很开心呢?下次是不是应该跟小朋友一起玩呀?朵朵低着头不吱声。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类似的“小气鬼”,他们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不愿与其他孩子分享物品,有时候也会让家长感到难堪。
孩子小气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有很大关系,孩子在心目中常理解为一切物品都是“我”的,不懂得感受别人的需要。
有时候是因为父母的教育不当,例如,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想玩同伴的玩具但被拒绝了,当小伙伴向自己的孩子借玩具时,孩子也会拒绝,这时,有的父母却赞赏孩子。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会愈发严重,而当孩子表现出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会说:“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父母应当正视孩子的小气行为,当孩子拒绝与同伴分享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并不是“失去”。这样才能将孩子培养成慷慨的人。
张帆和刘慧在家里玩积木,很开心。过了一会,张帆来告状:“妈妈,刘慧把我的积木抢去了。”妈妈没有在意,随口说了句:“好朋友一起玩,好吧。”想让张帆自己去解决。
过了一会,妈妈听见张帆在外面喊:“你把我的积木还给我,我不要你在我家玩了!”妈妈这才过去看了看。见张帆的积木比刘慧的还多,妈妈没有直接批评他,说:“张帆,刘慧喜欢你才跟你玩的,下次你去她家她也会拿玩具给你玩呀,对吗?”张帆不说话,过了一会,他拿了几块积木给刘慧。
走的时候,刘慧想找张帆借一些积木玩几天,张帆不肯。刘慧看着张帆的妈妈,妈妈想了想,说:“这样吧,你们互相换玩具好吗,你今天借几块积木给刘慧玩,明天刘慧把积木还给你,也借一些玩具给你玩,怎么样?”张帆高兴地同意了。
孩子不想把玩具给别人玩,也许是怕玩具再也拿不回来了。父母应该消除孩子的这种疑虑,让孩子放心地把玩具拿出来和同伴分享。当别的小朋友向你的孩子借玩具时,你只能引导他,而不能强迫他把玩具借出去。因为玩具是他自己的,他有这权利,否则会伤他的自尊心。
幼儿的小气与长大后的自私并无必然联系,这只是孩子占有欲强的表现。因此,当你发现孩子小气时,不要把问题想得太严重,尽量不强求他将东西给别人玩,而应该鼓励孩子和小朋友商量,或是给他出主意,让他去要求小朋友拿出自己的玩具来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