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心理焦虑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闷闷不乐,自己在屋里发呆,时不时将课本找出来翻一翻,但又不能静下心来看书。有时把自己关在家中大睡,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无精打采,不愿与人说话。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焦虑情绪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会大大减弱,更可怕的是,他们可能陷入抑郁的情绪,整日愁眉苦脸,做什么事都没有精神,他们可能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认为自己的未来没什么希望,从而消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家长平日要多关注孩子,空闲的时候多和孩子谈心、聊天,积极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当你发现孩子郁郁寡欢时,一定要让孩子说出心事,并耐心倾听,帮孩子分析原因,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假如父母对孩子的焦虑心理不闻不问,或是当孩子求助的时候,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孩子可能从此关闭与父母沟通的心门,以后孩子有什么想法,他就不会找大人说了。所以,一旦你察觉了孩子的异常,要主动找孩子沟通;当孩子向你诉说苦闷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对待。
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成绩一直优异的儿子在家复习,妈妈外出参加朋友聚会。可是,很快儿子就打来电话,说他好烦。妈妈不解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子说:“学不下去,好紧张。”
妈妈知道儿子太担心考试了,所以才会焦虑不安,没有心思复习。回家后,发现儿子呆呆地坐在台灯前,眼里充满了绝望。儿子说:“为什么作业永远做不完,刚才做着做着,突然很想哭……”
妈妈双手扶着儿子的肩膀,说:“孩子,放松一点,当你心情烦闷、不想做作业、不想看书的时候,可以玩玩,或是看看电视,或和妈妈聊聊天,不要逼迫自己,那样心理会很难受的。”在妈妈的安慰下,儿子心情舒畅了很多。
考前焦虑是许多孩子都会产生的一种情绪,此时你可以让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让孩子对自己说“我今天精神状态很好,我一定不会慌张”;“考试没有什么了不起,别人能考好,我也能考好”;等等。同时,要与孩子一起制订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使孩子的生活规律化。
另外,家长不应只注重考前孩子的心态,而忽视考后孩子的焦虑。因为一些大考之后,孩子对成绩有很迫切的期待,如果在考试中没发挥好,孩子更会焦虑。因此,家长还要重视考后孩子的心态,尽量鼓励孩子尽情放松。
无论考前考后,家长都应让孩子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考试,当孩子焦虑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他“你不用太担心,考试已经结束了,你应该和其他同学那样放松一下”;“你考不好,可能很多同学也没考好”;“试卷难,难的不只是你一个人”。引导孩子在其他同学身上找到同感,可以很好地减弱孩子的焦虑情绪。
要给孩子适当的肯定、及时的鼓励,这样,就可以帮孩子慢慢地克服焦虑心理,建立起自信心。总之,每个家长要重视孩子的焦虑心理,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对策,帮助孩子尽早地克服焦虑心理,使他们能以轻松的心态、旺盛的精力投入紧张的学习和生活。
11帮孩子及时宣泄不快,才能让他远离抑郁
生活中,有些孩子经常出现这些症状:长时间(两周以上)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精力明显减退,无缘无故的持续疲乏;自信心下降或自卑,或有内疚感;等等。这是抑郁的表现,如果任其发展,还会产生情绪低落、悲伤,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一系列反应,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赵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但满怀自信的她两次考试都只排到了年级的20多名。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感到自卑和羞愧。她觉得无法面对昔日佩服她的同学朋友、赞赏她的老师和对她满怀期望的父母,于是越想越感觉压抑、沮丧,对热闹的集体活动开始失去兴趣,还经常发无名之火,当伤害了别人后,她又产生惭愧的感觉。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疲倦感增强。
赵菲的父亲看出了女儿的变化,耐心地听女儿倾诉,并帮她找出了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发现是物理成绩拖了后腿。父亲就和她一起制订了学习计划,还建议她:当感到抑郁的时候,就去跑步,在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唱歌,吼叫,平日让自己忙碌一点,不要单独待在一个地方太久,多和同学朋友聊天。
一段时间后,赵菲的心情改变了很多,对自己有了信心,对学习也有了积极的心态。她成功赶走了抑郁情绪。
赵菲产生抑郁情绪的根本原因是以偏概全,全面否定了自己。父亲通过积极引导,让赵菲倾吐心中的想法,把消极的思想全都宣泄出来,再帮助她寻找解决办法,最后成功地赶走了抑郁情绪。
压力过大也是导致抑郁心理的一个原因。如今,父母的期望很高,太看重孩子的分数,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有些孩子说:“不想上学了,一看到书本就烦。”有的孩子说:“我每天都很疲惫,根本没有心思去玩。”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讨厌学习,害怕考试。
其实,让抑郁快些消失并不困难。当情绪受到困扰时,让孩子主动找家人、朋友交流,既可以及时宣泄不良情绪,也可以让家人、朋友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检查自己的认知方式是否合理。
由于人的抑郁情绪并非像快乐情绪那样容易外显,尤其是孩子的抑郁情绪,更容易让大人忽略。作为家长,你要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变化,及时为孩子疏解苦闷,做到:有一点烦恼,就帮孩子赶跑烦恼,有一点苦闷,就帮孩子赶走苦闷。这样的话,烦恼和苦闷就不会长期积聚下来,以致产生难以攻克的消极心态。
6岁的珍珍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一天,珍珍从幼儿园回来时闷闷不乐。妈妈一眼就看出了珍珍的心情不好,故意问道:“珍珍,今天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高兴的事呀?”
“哎呀,今天一点都不好玩。”珍珍叹了口气,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呢?”妈妈很关心地问。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嘴巴很甜,很会说话,不停地给同学讲搞笑的事情,搞得大家都不理我。”原来,珍珍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有意思吗?以后,你可以多和那个会讲笑话的同学玩了,难道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珍珍。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怎么办呢?”珍珍急忙问道。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经常与那位新同学玩,你们不是会玩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会和你一起玩的呀!是不是呢?”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这样。”很快,珍珍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患上抑郁症呢?主要是因为心中的烦恼和苦闷长期得不到宣泄。如果你的孩子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你都能及时发现,并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忘记烦恼,那么孩子就不会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了。
家庭应该是孩子娱乐放松、宣泄减压、调适心理的“心灵港湾”,父母也应该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是让孩子远离抑郁症最好的医生。具体说来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
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家庭凝聚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持久动力。父母要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为孩子创造一个亲密、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体会到家里的温暖感和安全感。
第二,不要过分督促孩子学习。
父母应适量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对孩子期望太高,不要对孩子的成绩太过苛求,应根据孩子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来培养他们。
第三,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父母首先要真诚待人,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教会孩子与他人融洽相处。给孩子们创造一起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让孩子享受友情的温暖。
第四,让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压能力。
父母应多陪孩子参加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12冷漠让孩子的情感萎缩
现在很多家长、老师反映,一些青少年学生表现极为冷漠,由此而引发的极端事件也经常上演。究竟是谁教会了孩子冷漠?这里面虽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父母的教育不当给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
萧强的母亲从小就教育他要自尊、自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萧强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基本上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遇到事情从来不征询大人的意见,变得非常独立。
与此同时,妈妈也发现,每天当她下班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儿子只顾做自己的事情,诸如写作业,玩游戏,从来不向她问声好或打声招呼。虽然萧强很独立,但是却没有责任感,家里的一些事情好像与他无关,从来不去做。一次,妈妈实在忍不住就问他为什么,萧强反问道:“妈妈,你经常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是你的事情,你应该自己做呀!”
萧强的成绩很好,在班上只和班上几个成绩优异的同学玩。老师让他帮助其他同学,他反而说:“那些成绩差的同学就是垃圾,他们是不可能进步的,我何必要浪费时间呢?”
后来妈妈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后悔地说:“由于她只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忽视了温情教育,使孩子冷漠,没有责任感,不会关心别人。”接着,妈妈开始教育他要有爱心,学会关心、帮助同学;教育他要有责任感,为家庭、班集体多做一些事情。经过妈妈的谆谆教导,萧强冷漠的心态慢慢得到了改变。
这就是教育偏差导致的孩子的冷漠,很多父母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某个品质,却忽视了另外一些品质,导致孩子形成了不良的心理。
冷漠心态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冷漠的孩子不可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冷漠的孩子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助人为乐的精神。久而久之,便成为情感发展的障碍,长期发展下去就有可能转化为性格特征,危害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人说:“冷漠,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萎缩。”冷漠的孩子不懂爱,好像没有感情、没有爱心,对他人不关心,对别人的事情不感兴趣。显然,冷漠心态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在孩子最初表现出热情和关爱的时候,父母是否高兴地接受,并对孩子表示赞赏和肯定呢?
何一航的父母是工作狂,哥哥、姐姐也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与他交流。从小到大,父母很少教育何一航要热情待人,关爱他人,还好何一航在学校里学会了这些,于是在家里对父母和哥哥姐姐表现出关爱。
何一航家境挺好,他总是把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再给父母买一些他们喜欢或者家里需要的东西,可是父母并不高兴,反而告诉他“谁让你给我买这些东西的,我们需要的话自己不会去买吗?你好好学习就够了”。每当何一航饶有兴致地询问父母工作的情况时,父母就冷冷地说:“大人的事,小孩子知道干什么?”
上高中,何一航离家到外地读书,经常感到孤独,总想与哥哥、姐姐打电话聊一聊,可是每次哥哥姐姐接到他的电话都会不耐烦地说:“有事吗?我还很忙,没什么事就挂吧,电话费很贵的!”每个月回家一次,何一航会买回一些小玩意给哥哥、姐姐,希望能够博得他们一笑,但哥哥、姐姐随便看一眼便往桌上一扔。
……
后来,何一航变得异常冷漠,所有人的事情与自己都没有关系,他也不再友好地关心他人。
家庭氛围如此冷淡,孩子的热情和关爱行动屡遭打击,他的心就会慢慢失去了温情,变得冷漠。冷漠的心态会压抑孩子的热情和活泼的天性,造成心灵的麻木。冷漠的心态也会使孩子割裂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以“局外人”自居,以一种不以为然的、嘲讽的眼光看待一切,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活态度。
其实,改变孩子冷漠的心态并不难,父母可以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比如,每天多问候一声爸爸妈妈,多给朋友一个微笑,多为集体做一件好事,多看一眼窗外的风景等。这样做,可使孩子得到爱与热情所带来的充实和快乐。
父母还要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而不是挫伤孩子的热情。当孩子把倒在地上的椅子扶起来,当孩子给上坡的三轮车助上一把力,当孩子帮助邻居提东西,当孩子为正在口渴的奶奶送上一杯茶……当孩子有这些“热心”行为时,父母应该及时肯定和表扬孩子,强化孩子热心行为。
若想改变孩子的冷漠心态,让孩子充满热情和友爱,还要训练孩子的“同理心”。就是让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去体验他人的情感。例如,可以开展“假如我是……”的角色换位活动,使孩子理解、体验假想角色的内心感受,改变原来的冷漠态度。
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如鼓励孩子多邀请朋友到郊外转转,呼吸几口新鲜空气,这些都有利于孩子将情感融入山水之中、田野之上,让自然之美来消除孩子内心的苦闷和抑郁。父母还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投入地欣赏艺术,忘却自身的苦恼,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某种程度的放松。这些都是改变孩子冷漠心态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