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从小能说会道
23747600000013

第13章 让孩子掌握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1)

要让孩子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如在打招呼、道歉、插话、拒绝等场合的说话技巧,孩子方能说得明白、到位、得体,继而打动人心。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

与人沟通,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孩子是否善于与人沟通,是孩子口才优劣的重要标志,也是孩子未来是否能够把握机遇、获得幸福的关键。

古月5岁的时候,某一天,一个叔叔带着一个女孩子来她家串门。妈妈拿出一袋美国油炸青豆给古月和客人的孩子吃。妈妈考虑到孩子年龄小,青豆容易撒,便让两个孩子端着小碗吃,并告诉她们,因为青豆容易撒,碗里放得少,袋子就放在桌上,吃完了再给她们加。客人的孩子因为年纪稍大,而且善于表达,吃完后就礼貌地说:“阿姨,我还想吃一点点,您能帮我加吗?”就这样,古月的妈妈给她加了好几次。

这时,古月却靠墙站着一动不动,双眼饱含着眼泪,鼻子里发出阵阵抽吸声,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看到这种情况,爸爸赶紧把古月的碗拿过来添青豆,然而,她却哭了起来,弄得大家很是尴尬。最后没办法,爸爸把古月推到门外面任由她哭。

直到客人走后,爸爸才开始安抚古月,还给她编了个顺口溜:“脸皮薄,吃不着;脸皮厚,吃不够。”天天让她读。同时,还告诉古月,只要表达清楚的合理要求父母都会尽量满足她。渐渐地,古月变得擅长表达、善于沟通了。

沟通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孩子出生后的短短一年里,他将学到很多的社交技能和礼节,在父母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回应。但并不是每个孩子在长大后都具有良好的口才,作为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如今,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家里几个大人的过度照顾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自我意识强烈的问题。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成功学家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而剩下的85%则靠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一位家长把几个孩子叫到一起来,让他们演一段未经排练的小品:一个孩子扮演儿子,另一个孩子扮演父亲,而自己则扮演母亲。在“父亲”的厉声催问下,“儿子”哆哆嗦嗦地拿出了56分的数学卷子,硬着头皮递给“父亲”。“父亲”看到这个分数,马上勃然大怒,抡起胳膊就要对孩子“下手”。“停!”这位家长及时喊道,终于把可怜的“儿子”解救了出来。

这是家长训练孩子社交的一个场景,主题为“沟通的技巧”。目的是通过让孩子饰演小品中的角色,分别用坦诚和粗暴的方式与人沟通,让孩子体会不同的沟通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从而学会真诚、坦率、自然地与人交流。

引导孩子学会沟通,是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之一。因为任何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与人沟通,都不能没有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人沟通,并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是孩子一生中所必需的。所以,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沟通。

首先,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心理,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相信自己,这些是与人沟通的基础;其次是要多鼓励孩子的进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进而增强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比如,可以介绍孩子多看一些英雄小时候的故事,增强孩子走向社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意识。

当然,父母也要做出表率。比如主动与邻里、同事、亲友搞好关系,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自身良好的人际关系给孩子做好榜样。这样,在长期的言传身教中,孩子就能获得启示,从而克服不肯帮助人的缺点。当他人遇到困难时,父母和老师要带领孩子一起伸出援助之手。当孩子主动与人沟通时,别忘了适时表扬他,肯定他的好思想、好行为。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在与人沟通中就能锻炼好口才。

让孩子在言语上充分尊重别人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在言语上对别人表示尊重是基本的要求。现在有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受惯了宠爱,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严重,说话的时候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显得不尊重别人。这种人格上的偏差是孩子锻炼口才、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大障碍。

网络上曾经出现过一段令人震惊的视频,该视频时长大约5分钟,是一个关于“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地理老师”的视频短片。在这个视频中,一名男生冲上讲台摘下年迈老师的帽子,另外还有同学扔饮料瓶砸中老师,而坐在下面的同学则不停地哄笑、打闹。

后来这段视频迅速在国内各大论坛广泛流传开来,引起了众多网民的愤怒和声讨。这之后没过多久,央视一套《社会记录》的主持人阿丘也评说了这段视频资料。阿丘的尖刻评述以及视频上那些学生肆意、龌龊的笑声、言语和行为,相信让很多人为这些孩子感到心痛。那么家长对此是不是也该有所反思呢?

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因此要从小教育你的孩子学会礼貌地说话,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这样才会使沟通顺畅进行,你的孩子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问题也不大,就无视孩子的不礼貌言语;更不要看到孩子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辱骂别人时,觉得孩子很勇敢而为孩子叫好。这样下去,即使孩子的口才再棒,也不会获得好的沟通效果。

不管怎样,孩子总有一天要进入社会。而作为社会成员,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握一个手、道一声好,别人遭遇不幸时有一种同情、怜悯之心,而不是漠然、讥笑;自己收获成功也不傲然自大,而是谦逊、随和,这样的人才能傲然立于这个社会。

想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父母首先应该尊重孩子。例如,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讲话,这样既可以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也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思,进而为给孩子灌输一些好思想作好准备。

在德国,大部分的父母是十分尊重孩子的。在一个圣诞节时,一位德国的父亲送给儿子一个高尔夫球台。有一次,父亲想与一个朋友玩一下,就问孩子:“孩子,能不能把高尔夫球台借给我玩一下?”在这位德国父亲看来,给孩子所买的礼物已经是孩子的物品,要用当然得借,要借当然得请求。

家长应该创造一个尊重孩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有了这种快乐的情绪体验,受到良好的感染后,孩子会更加积极地模仿父母,去尊重别人。尊重孩子的父母,更会得到孩子的尊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更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式。

说到尊重孩子,有的家长也许会说,孩子是我的亲骨肉,我怎么会不尊重他呢?可实际上,很多家长的言语中经常流露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有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去找父母,碰巧父母在忙,有的家长冷冷地说:“过一会儿再说,没看到我在忙啊。”之后就把孩子的“小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家长干脆就说:“真烦人,一边玩去。”让孩子乘兴而来,扫兴而归。如果孩子一味地追问,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恐怕就要遭到父母的粗暴对待。在这件事情中,孩子的自尊心早已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孩子感觉不到自己受到尊重,他们又如何懂得尊重别人呢?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向孩子示范怎样为人处世,如果父母不注意对孩子表现出礼貌和尊重,那么孩子也难以学会尊重他人。比如,父母让孩子给自己倒杯茶时,习惯用命令的口气。待孩子倒来茶,他们就一声不响地接过来,独自喝茶读报。这样,孩子就不会懂得在与人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对他人表示尊重。如此,有好口才又有何用呢?

如果父母让孩子给自己拿报纸时,礼貌地说一句:“请帮我拿来今天的报纸。”当孩子做完这件事后,再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我的小宝贝!”这就在语言行为上给孩子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事实上,礼貌对待孩子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不会失去父母的尊严,反而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孩子也会从中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友好、礼貌地与人相处。

懂得谦让的孩子会少很多麻烦

在与人交往中,如果表现得太自私、太趾高气扬,这种态度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以致筑起对方防范的心墙,从而导致交谈出现障碍,让自己陷入被动。父母要教育孩子谦让,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说些谦让的话,摆出与人分享的姿态,不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还能为孩子赢得更多人的欢迎。

赵丹和赵洋这对小姐妹闹矛盾了,赵丹一直在哭。妈妈追问了缘由才知道,原来和昨天她买给两姐妹的橡皮泥有关。因为她们都喜欢的粉色同样式的橡皮泥只剩一套,所以就给她们买了两套各不相同的橡皮泥。回到家后,两人各自选了自己喜欢的样式,高兴地玩起来。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赵洋突然改变了主意,看上了赵丹的那套橡皮泥,于是抢先拿到了手里,但是赵丹对那套橡皮泥又情有独钟,自然是不愿意让给赵洋了,所以只好用哭声来表示抗议。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孩子不懂得谦让的话,就很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心,给自己带来人际关系上的麻烦。谦让就是指言语上谦虚,行动上礼让,凡事不争抢、不占先。

现代社会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些人为一个座位而争执,而且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动起手来。如今,这类现象已经发生在孩子身上,而且孩子是在家长的带领下争抢。例如,一次当地铁进站时,等待上车的乘客已经蠢蠢欲动,有个五六岁的孩子突然叫嚷道:“妈妈,快点!车来了,我们快点上去抢座位。”妈妈答道:“知道了,你跟好。”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下就会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样既能和平共处,又能增进友情,岂不更好吗?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谦让虚心的品质,对孩子与人相处、发挥好口才很有意义。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可以教育孩子玩具要和他人一起分享。有些孩子喜欢自己拿了很多玩具,不让别人玩;有些孩子不让别人玩自己带来的玩具。要教育他们玩具要一起玩,或让他们轮流交换着玩,让孩子明白只有与大家分享才是最快乐的。

其次,教育孩子遇事协商。孩子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执,但关键是如何解决。要教育和引导孩子用协商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在因某个玩具争抢时,可让孩子采取轮流玩的形式或以石头剪刀布定输赢的形式玩;在玩耍的过程中,为了工具争执时,可引导孩子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最后,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要借助于严格的规则。比如,在小便、喝水时,教育幼儿排好队等待,不能蜂拥而上;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要有礼貌地和别人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有一些孩子却很难做到。

良好的口才只有在具备优良品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有意义。幼儿时期是良好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对孩子进行谦让和合作的教育非常有必要,而且对其终身发展也有很大裨益。要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不一定能拥有,所以一定要学会谦让和放弃。

当然,如果是没有原则的谦让,就成了懦弱和逃避,在竞争中也会处于劣势。所以父母在教育和引导孩子谦让时,也不要忘了鼓励孩子有进取心和竞争意识,让孩子日后能更适应社会。

教孩子大方地自我介绍

教孩子学会自我介绍,学会描述关于自己的一些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孩子与新同学、新伙伴或是陌生人攀谈、沟通的开场白。当孩子在外不幸与家人走散时,他也能大大方方地向周围的人求助。

周琦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他学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在爸爸妈妈看来,让儿子学会介绍自己,他就多了与人说话的机会。当周琦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例如儿童游乐园,他看到很多小朋友在那里做游戏,也想加入,这时爸爸妈妈就鼓励他大方地向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并表示希望和大家一起玩。通常情况下,小朋友都愿意和他玩。在玩的过程中,口头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这又锻炼了周琦说话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自我介绍,就等于让孩子敞开了与人交往的心门,伸出与人交往的双手。如果孩子能够熟练地自我介绍,在遇到陌生的人,特别是当孩子想和对方交往、说话时,他就很可能主动地和对方打招呼,并介绍自己,这也为他赢得新朋友、锻炼口才打下了基础。相反,如果孩子不会自我介绍,他即使有和人说话、交往的愿望,也不知怎样行动起来,因为他很可能担心介绍不好自己,有很多顾虑。

由此可见,自我介绍不但是与人交往,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时必需的,还能为锻炼孩子的口才创造更多机会,也是在关键时刻有效的求助方式。一位心理医生说,孩子3岁以后大脑的成熟度已达成人的80%,具备了独自面对危险、冷静处理事情的本领。所以,应该在这时教会孩子自我介绍,描述关于自己的一些信息。该心理医生还说,教孩子自我介绍时,需要让孩子记住的内容主要包括他的名字、年龄、家庭住址,以及父母的电话号码、姓名等。当然,告知孩子家庭住址以及父母的信息只在向他人求助时说出来,而孩子的姓名、年龄一般都在与同龄人交往时介绍出来。

父母首先要把孩子的信息告诉孩子,在教这些内容时,说话语速一定要放慢,吐字尽可能清晰,并反反复复和孩子讲这些信息,让他们逐步加深记忆。等孩子记住了这些信息后,再以提问的方式来模仿、讯问孩子,让他熟练地回答出来。

父母:“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我叫张崎。”

父母:“你今年几岁啦?”

孩子:“我今年5岁了。”

父母:“你家住在哪里?”

孩子:“××小区×幢×单元。”

父母:“你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

另外,父母还可以结合孩子的具体特点和爱好设置一些场景,加进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问题,比如让孩子在向同伴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最喜欢的人是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看的动画片是《变形金刚》;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三只小猪》;我会自己叠被子,会给自己穿鞋子……

经常让孩子练习自我介绍,并鼓励孩子在交往中灵活运用。次数多了,孩子就能做到熟能生巧,并逐渐变得大方、放松起来。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还能提升孩子对自己的了解,也鼓舞了他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当他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不迫。万一在户外与大人走失,也可以尽快向身边的大人求助。

善于“听话”的孩子更受欢迎

一个人学会说话的同时必须学会倾听,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叫会说话。当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有个好口才,并为此努力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时,老师却发现孩子在课堂上胆子大了,变得活泼了,发言也积极了,但是一些没有被老师叫起来发言的孩子却不由叹起气来,垂头丧气,不去认真听别的同学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