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庄子心通
23774200000001

第1章 庄子,于是我说

引语

庄子是太高远了,能接近么?

几十年前中国正处多事之秋,世事扰攘,传统文化遭遇大破坏,但果然能得到庄子的只言片语,即得一份教诲。后来读《庄子》,知道得更多一些,更全面一点,于是也得到更多的感动,甚而某种境界的豁然开朗。

忽然一日,感动于自己一颗心漂泊天地间,一无根柢,蓦然又感到心灵莫大的充实,甚而顿悟:无即无所不在。这时自己即感觉已亲和了庄子。且中国文化讲神会,庄子精神重领悟,以此心态走进庄子岂不是剀切了庄子神韵么?

于是,再读《庄子》。

于是我思。

于是我说——

1.尘埃富贵书生

庄子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附近)人。《庄子》因人而名。庄子准确的生卒年还有待于考证,现在只能说个大概,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周烈王7年),逝世于公元前286年(周赧王29年),与孟子同时稍后一些。

庄子一生没当过什么大官,在家乡曾出任过管漆园的小吏,但没干多久就离职了,原因不得而知。庄子家里很穷,从《史记》记载,和《庄子》中的某些片断记述看得出来。比如他向监河侯借粮米度日,比如他穿着破旧的衣衫见魏王,都说明庄子不富有。

然而,庄子在世时,如果果真想摆脱贫困,觅一份富贵,似乎也不费力。因为他名气大得很,他不仅有超迈一时的才学,更有令人景仰的处世态度与作人品格。正因为这样,楚王派人带着厚礼,请他出任楚国宰相,说是想把楚国的事儿麻烦他,他推掉了。虽然庄子抱才德而无为,但庄子的达官贵人朋友还是防范他,生怕他一出现,国王看上了,挤掉了自己的位置。一次庄子去梁国拜访老朋友惠施,惠施急了,害怕自己的宰相位置不稳,先下手为强,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庄周。庄子后来嘲弄惠施说:老鹰抓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喜得不得了,看见凤凰飞过,赶紧捂起来。难道凤凰也稀罕这臭老鼠吗!

从这可以看出,庄子一生虽穷,虽不做官,在人们心目中却是德高望重,且本人活得十分逍遥。

历史上留下的庄子的资料大抵只这些,但其思想却完整地保留在《庄子》一书中。当时为人推重,死后其影响更日益扩大,成为不可逾越的哲学高峰,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读书人,乃至为僧为道者,仰视这高峰上智慧与哲思的殿堂,俱叹为观止。但《庄子》一书极具文学色彩,说理方式奇特,想象奇幻;加之它曾被奉为道家经典《南华经》,道教徒为了某种时下的需要,给它以神异解释,比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角就以《南华经》旨意,创立太平道,组织民众。这所有就使得《庄子》有一种让常人不好领会的神秘性。另外,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庄子学说被贬斥。到近现代,时事与文辞语义的隔膜,更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对庄子其人其书,如雾里看山,不知虚实。

时光到了今天,弘扬民族文化成了国人走向世界的必要。同时,西方人在现代工业文明并未给人类带来享乐福音,但同时也带来新的苦恼,于是在原罪般的叹惋中,也开始向东方古老文明,如老庄孔孟等学说寻找人类心灵的出路,这也使我觉得对庄子有传道的必要。

《庄子》对于我们今天读者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脱落它那神秘外衣,破译其奇幻想象与古语的艰奥,还原于人生世事的观照与思考,其意义大抵在四个方面:自然一体的认识;辩证等齐的思维方式;贵真全性的人格追求;在做人风格上标举逍遥人生,使人尽量从劳心劳力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下面分别谈谈。

2.自然一体之胸怀

自然,既是人类生存的物质依托,对于每一个人它同时意味着一种人生态度。今天,众多的人们已懂得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承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们已认识到天人关系、物我关系,乃至社会的人与人关系是一种宇宙统一、自然一体的关系。如果说现代人通过科学实证、数量分析得出这一结论,毋庸置疑;那么,庄子在二千数百年前,以哲人的睿智、颖悟,揭示天人、物我,尤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统一,呈现宇宙统一,自然结构不可打破的规律,那就实在是醍醐灌顶,让人清醒了。

这首要是人类对自身心与力的把握与运用。天地为屋,万物为邻;邻人遭殃灭门,人类在天地这个屋宇也难过日子了,认识这一点固然很难,这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同一。但更重要的是对人与人关系的认识,把握人本身行为的态度与方式。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为一己之私,或为一时意气,或迷醉于身后声名,极工心计,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背信弃义,卖友求荣,认贼作父,为虎作怅。如此,或可获财利,或可成功名,甚至窃国为王。但身心既为渺小、偏狭的功利驱使,甚而干脆为邪恶效命,互相效尤,这就必然使社会人心形成一种恶的膨胀,使人自身处在危险之中。

所以庄子强调自然一体人际关系与人生态度。本来,世间万事万物,尤其于人事,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果你不存在,我也就失去赖依生存发展的条件(《齐物论》)。所以说:人是人的世界。拔去一根头发,不会成为秃头,但每一根都拔去,必定成为秃头;失去一个敌人是好事,失去一个朋友也不算大损失,但每一个人都离自己而去,那么整个天人关系、物我关系、人的世界就要发生灾难性变故——生命必定失去世界。个人如此,社会集团如此,民族国家同样如此。

所以,作为一种生存与发展的胸怀,人生在世,激进斗争、强硬占有,本身并个是惟一的行为方式与目的。自然一体,宇宙统一,这种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常常规定人们温和的期待、宽容的体谅,这种无为更是明智的有为。因为保护了他人,造就了环境,自己也获得了生存发展的舞台。

3.眼光,辩证与等齐

在中国先秦诸子的学说中,最具辩证眼光的当推老子、庄子与兵家,因为兵家说到底仍是师门老庄,所以他的特点仍是老庄的优长。只是庄子文思奇谲瑰丽,情思切实逍遥,因而又有较之儒家洒脱得多的开放性。我这里只谈庄子。

所谓辩证眼光,就是多方面看同一事物的方法。进中有退的成分,成功中有失败的萌芽,生中有死,兴中有衰,这就是辩证眼光的运用。它不是处事畏首畏尾,停滞不前,而是明智地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一事物在主要方面发展,次要方面也在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物极必反。知道这一规律并不是人的目的,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行为上,兴而防衰,胜而防败,得而防失,把握事变,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人就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这种辩证的眼光,庄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包藏祸心的抬举。比方说,为了祭祀,牛被突然圈养,吃着好料食。到了祭祀的日子,还披红挂彩,吹吹打打,被推上祭坛。那时的牛可谓荣耀之极。可是一转眼,血染利刃,这时此牛即使潸然下泪,再想过吃草、喝水、拉车的日子也不可能了。如此看来,野鹤没有固定的食物供养,它花许多辛苦才可找到食物,但它却灵魂自在,生命安全。

他关于人文上的格言警句尤其放射永恒的真理光辉。如他说:大道是不可以称说的,大辩无须言词,大仁用不着做出种种慈爱的表示,最大的廉洁必然当仁不让,最大的勇敢决不表现出气恶声高的赌狠(《齐物论》)。知道这便知人的感觉最难解释与描述,像艺术作品的创造与欣赏,像人的认识与心理的无限性。这丝毫不是说理论不重要,它可以指引方向,明确范围,但更重的是实践。实践中领悟认知天外有天。明白这“大辩”,便知语言的作用常常贫乏,事实胜了雄辩。社会常常出现冤屈,历史上吴王杀伍子胥,秦皇杀韩非,秦桧害岳飞。当时的受害者能申辩清白么?但历史一言不发,却说清了人间所有是非曲直;或者,它有时只见于人心,不见于正史罢了。同样,于仁义,于廉洁,于勇敢,过分表现造作,必然是在弄虚作假。凭此可知人知事,亦可使自身善处。

辩证地看事物,全面、深刻,必然地有着向前看的开放。所以,庄子辩证的眼光总是与开放眼光联系在一起的。黄河浩大,流到大海,方知自己渺小;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怡然自得,海鳖告诉它大海的盛大,天空的无垠,令它吃惊(《秋水》)。浅显的寓言有着启迪人心智的精警。个人的智能毕竟有限,即便圣贤;真理是发展的,生活之树常青。所以赤子之心不可弃,祖宗之法不可不变,圣人之言也可修正,学生必然超过先生。因此,祖先、老师对后辈与学生总是“送君自其涯而返,君自此远矣”!

正因此,人生、社会才大有未来。未来如何?人类从自然里走出来了,未来不过重归自然。

4.人本,贵真全性

了解了庄子辩证开放的眼光与自然一体的胸怀,便不难理会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了。

从社会发展看,没有私心、功利,就没有人类的进步,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但也正是这个私心、功利使人类文明陷入一种矛盾境地:一方面它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一方面它使一些人丧失人性,伤害他人,破坏了社会的和平与人们的幸福。这就是文明的悖论。

庄子说无己、无功、无名,就是从人生本来意义上看待私心与功利的,集中强调的是:“贵真全性”。这四个字强调五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是人的生命可爱且宝贵(《逍遥游》),第二是降生人世的赤子之情(《天运》),第三是真实的作人(《应帝王》),第四是养生之道(《养生主》),第五是道德修养(《德充符》)。这五个层面的意思,连贯表述为:人生始于生命,于人世当常怀赤子之情,真实地作人,注意养生,升华道德,最后归结于生命的内圣外王,体现人的贵真全性的生生不息的生命进化运动。明白这真的人的贵真全性,便知人生无己即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无功却取得了大功,无名却写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字。这也就是内圣外王的最现实的内涵了。

怎样作到这样呢?庄子认为首先要破除私利的对人的迷惑。因为小利迷惑使人不辨东西,大欲迷惑就使人丧失本性。这样,不是害己,就是害人,或者人己俱害(《骈拇》)。

所以庄子说,用不着卖弄小聪明去追求身外之物,在利害引诱面前,当明白事情本来的是非曲直,想想人生本来的情景。正确理解得志。得志不过是做事,有事做,身心安适地去做。既不是为着获取积万累千的钱财,也不是为着过眼云烟的高官厚禄。生命是乐天的。如果因贪婪而不安,因得官而自危,那人生目的不是本末倒置了吗(《缮性》)!

明白这一道理,便明白了世事人情的这一现象: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最聪明、最豁达的人常常心地闲逸;只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总喜欢察颜观色,见风使舵(《齐物论》)。

明白这一事实容易,真正作到贵真全性却不容易。这里重要的是心灵的“虚静”,只有虚静才能返性归真。因为人总是与外物在一起,难免不利欲熏心,情性摇动。虚静,外物纷扰状就可悄然远去,人性的天然光辉就会熠熠闪耀,照亮自己的心地,达到自我反省,人性的天然本质也就自然呈现出来(《庚桑楚》)。于是,真实得到确认;天然性情不被污染,真的人也就确立了。

应当说,由于人的历史的漫长,人的心智的纤细,使人变得异常复杂。对此,庄子提出人的贵真全性,不仅闪耀着永恒的思想光辉,也成为人们正确把握自己的带根本意义的命题。

5.逍遥人生

风格:逍遥人生,或许这是一个过分诗意化了的命题,于人生也许太不负责任了。因为,人要活着,要获得衣食住行的条件,本身就不容易,更不要说做一番有益于世人的事业,逍遥谈何容易。踏踏实实,兢兢业业,隐忍负重,不说比逍遥好得多,至少实在得多。于是,人生代代无穷已,人们也便循循相因地习惯了隐忍负重的生存事实与生存风格。不过,人们又似乎清醒地不满这种生存情景,在隐忍的另一方面,常常对二三挚友知心,促膝长叹,借酒发泄,这似乎又是人生司空见惯的一幕情景。何况还有贪婪者为着非分的占有欲又经受着另一种心灵煎熬呢?

因此,逍遥人生的生命风格,首先是对人身心劳苦的一种解脱,一种处世风格上的拨正,从人生的本来意义上,使人回到贵真全性的真人品格上来。

如此,庄子本人是否就是榜样呢?

楚威王曾派人请他出山,说:“大王愿拿我们国家的事麻烦您。”庄子却对来人说,我听说楚地有一只神龟,死后被箱子盛着,用手巾包着,供在高堂之上。这神龟是愿死后留下骨头被烧香供拜,还是宁愿自在地活着呢?答案无疑是后者(《秋水》)。

还有,某人得到了宋王奖的车,又得到秦王奖的车,这人便在庄子面前夸耀:我这人受穷的能力不行,但让诸侯王奖赏我百十辆车马,却是我能干的地方。庄子却说:秦王让人给他舔痔疮,舔一下可得五辆车,舔的位置越低下,得车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了痔疮么(《列御寇》)!

这样看庄子不是太没责任感,又太刻薄了么?然而对那些没有正常人格,整日只知投机钻营的人,这种不负责任与刻薄,或者说处世的逍遥,不正是人性正常表现,同时也是对一种纯洁正直的社会风尚的形成的一种极富责任感的努力么!

然而逍遥人生,更重要的是要把人们从心造的笼子里解救出来。庄子不慕富贵,不建功名,但果真如他自己所言那样无为吗?不!果真无为,那就没有《庄子》一书传世,也就没有庄子在当时的声望与后来的影响。所以,庄子的无为只在说明,功名富贵的笼子可以抛弃,庄子的逍遥,只在确认人本身的价值。

如此,庄子笔下伯昏无人的转变则有着另一层发人深思的行为意义。伯昏无人一次到外地去,路上听说大学问家老子就住在本地的一个旅舍里。他便去见老子,老子却不接待他。因为伯昏无人名声大,地位高,旅店的人都讨好、逢迎他,给他让坐,请他上坐,给他递毛巾,敬得像尊神。伯昏无人知道老子不理他的原因,便下决心不让自己的势利压得别人喘不过气来。等伯昏无人去了南方,回来又路过这旅店,大家知道伯昏无人待人平易,不拿架子,于是和他共坐一条板凳,还随和地和他聊天、开玩笑。这就是人际间的逍遥与融洽。

是的,人生在世,生存尚且不易,生存之外又要背上人际关系、等级观念、繁文褥节等重负,人为什么不想想,在当初在同一声赤子坠地的啼哭里,大家不都是一样的人么。往后,为什么不能真诚相见,开颜谈笑,逍遥一下呢?

庄子的逍遥人生的风格,价值也应该在生命的根本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