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要等待绳墨、规矩来校正的,这便是砍削事物本性的作法;要等待绳索胶漆来稳固的,也是伤害事物本性的行径。
卑躬屈节来实行礼乐形式,嬉皮笑脸以显出仁义的样子,让天下人心得到安慰,这实际失去了人生来正常情态。
正常的情态就是:曲的不用曲尺取弯,直的不用绳墨求直,圆的不用圆规画圆,方的不用矩尺取方,附着不须胶漆,捆绑不用绳索。
如此,所以天下事物都能怡然生长,但又不知其生长的原因;同样地有所得,但又不知得到的原因。
如此,所以古今没有两样,正常的规律也决不会受亏损。
——庄子《骈拇》语译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鼓舞人的力量可以这么说。还可以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这都是肯定人有巨大的创造变化之功。
另一方面,自然变化无穷,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阅尽人间春色,常常发现,一场战争,一段历史,一份人生成就的许多功业,改变了自然,改变了人。但又过一段时间,人们奇迹般地发现,自然与人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
自然变化之功就这样巨大。
庄子要人回到自然,人们很少没有接受,庄子要人认识自然变化之功力,世人永远不会忘记。
1.化育,无为之为
化育是自然的巨大功能。人们承认它也好,不承认也好,它总是存在着。这就像人的努力有为一样,只是它总是平静无为的。
它按以下的规律存在,并运行——
天地虽然无边广人,它的无为自化是均等的。区别的只是时间地点不同,内容有所变化,但决不在机会上克扣。
万物虽然纷繁复杂,它们的自得之理是一致的。区别的只是时间、内容的不同,地点因物而异,但决不在机会上偏私。
百姓平民虽然众多,越来越多,他们必然有一个主宰者,永远如此。俗话说是领头儿的。俗话又说:千人吃饭,一人主事。雁行总有一个领头雁。
主宰者必须以德为根本,成全于自然。所以说,远古的时候治理天下的办法就是无为,一切任其自然。
我们今天看这种为君之道,依然是一种永垂不朽的智慧。因为生活之树常青,生命之树常青,无为即是承认生活内在规律,放任便是尊重生命自然需求。这就是道的表现。
以道的观点看,千事有头,万事有尾,这样,万万千千的民众中必然有一主宰者,这是正正当当的事情。以道的观点看,有头有尾便有次序,有主宰者,有随从,主从有别,这也是名正言顺的事。
用道的观点看待能力,那天下的官吏便能治理得当;用道的观点看待一切,人间万物便可泛应无穷。
所以遍及天下万物的是德,通行于天地人间的是道。在上面统治人的是政事,按能力有所专长的是技术。
技术统属于事务,事务统属于义理,义理统属于道德,道德统属于道,道体现自然。
自然就是按这样的层次化育人类,人类就是按这样的规律驾驭万事万物,而隐藏在人事间的道德、义理又约束、支配着人。
说出这些常是说而不清,一切都在生命与事物变化之中,体悟可得一切奥妙。
2.十德
顺应自然化育之功德,作一个成功的人,庄子提出了十种品德——
天:覆盖万物,浩瀚广大,在它的面前,君子怎么能不深深感动,像它一样以无为的态度去做事呢?认识这一点,就认识了天,具有了自然之德。
真:以无所求取的态度去做,去说。
仁:有爱人之心,有利物之情。
宏大:人与己不同,就和别人达到同一。
宽厚:不求出人头地,不以为自己与别人不同。
富有:物物不同,我应有该有之特点。
纲纪:保持自然德性,世间万千人事变迁皆在我胸中。
自立:修养各方面道德,成功地用于为人处世。
完美:一切遵循道去做,这就是完备无缺,不因外物挫伤自己的志气,这就达到了德性完美。
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了解并作到这十个方面,那他立志高远,胸怀广大便无所不包了。其所作所为即为万事万物趋向的必然大势,其力量便磅礴而不可阻挡了。
为什么不可阻挡,因为他不动而动。
3.各得其所
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实际存在于事物中的道了。
那怎样说才清楚地把道的样子说出来了呢?
语言是无力的,行为与事实中却有真正的道。
小孩扯一片树叶,卷成一个小筒子,做一个叶笛,放在嘴里吹得呜呜——笛笛的响——成功了。小孩作的这个叶笛,符合叶笛之道。
第二次,小孩又作了一个叶笛,塞到嘴里一吹,只有气流穿过叶筒,叶笛不响,继而吹得面红脖子粗,叶筒仍不响,仍不成为一枚叶笛。这一次小孩未得叶笛之道。
道是什么,这便可悟出了。
所以,道对于一事物就是它本来应该的样子,得到它应该得到的条件、法则。对于万事万物就是“各得其所”。
所以,庄子说道虽然说不清楚,深奥沉默就像深渊一样,但它又清楚明晰如同清澈潺サ男∠一般在人们面前流淌。钟磬不得道就不可能鸣响。所以钟磬能鸣声,于是敲则响,不敲则不响。这就是钟磬之道,它是存在着的,不是说明出来的。生命不得道就不能孕育。所以阴阳交合是一回事,生命孕育是另一回事。孕育是存在的,却是不可描述的。
同样,世间万事万物,感应有方,各存其道,谁又能来一一描述出来呢?
不过,作为人,道的可悟不可说的特点,丝毫不影响人在行动中求取道,在行为上暗合道,做一个道德高尚、有才有艺的人。
比如能抱定单纯同一的原则与人共处,超脱庸俗琐屑人事利害纷争,让自己立于自然本性之上。这样,心情宁静,智慧之光内照,性灵便与神明相通,德泽便可遍及万物。这样,他心神感动,是因为外物求取于他。
所以,对于人,因为有道,生命形体便出生了;对于人,由于道道德才发扬光大。这样,保存形体,享尽天年,培养盛德,明了大道,不就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么。
这样人心怀多么浩大宽广啊!他并不要求得到什么,但忽然而起,勃然行动,人们便会立即跟着他行动。这就是道德高尚的人。
道,看起来幽暗模糊,听起来无声无息,但他却可于其中得分晓,知声息。所以得道者,哪怕是深之又深,他能于其中窥见物象;哪怕是神而又神,他能从中体察出真正的要领所在。
正因为这样,得道者,他和万物接触的时候,虽然他一无所有,却能供应万物的需求。尽管他时动时变,但他却可稳稳当当地把握万事万物的结局与归宿,使大小、长短,远近,事变中的物物各得其宜,各得其所。
4.无心
中国帝王是向南而坐的,这是中国的规矩。
南方,象征明察的方向。
一个为帝为王者,南面而坐称王称帝也就罢了,倘若登高,故作姿态眺望南方,以显示自己就是传说中的明察的人,那实际就是糊涂了。即使原来是个明白人,那他这个行为也是胡涂的。
这话很有道理,按这个道理,庄子又讲了个有心与无心的故事,显示出另一层道理来。
庄子讲,有一天黄帝到赤水之北游玩,登上昆仑山顶向南方ν,回来的时候,他的那颗神珠却弄丢了。
那神珠可是一个通灵性,知道吉凶祸福的宝贝呀!怎么弄丢了呢?黄帝很着急,就派聪明能干的有心这个人去找,有心细细地找了一番,一无所获。
黄帝无奈,又派眼睛最好,百步远的头发丝都能看清的离朱去找,又未找到。
再派会分析问题的吃诟去找,还是无所得。
最后,黄帝只有派以稀里糊涂著名的无心这个人去找,可意外的是,无心一踏上昆仑山顶就找回了那颗神珠。
黄帝非常诧异:“奇怪,无心这人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他怎么能找到呢!”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世上什么事物出现,都有其必然之道,顺其道则成,背其道则不成。有心于成,背其道,则南辕北辙,永远也达不到目的;而在有心之上,于事还要刻意,则更是大错误了。无心于成,却能顺其道,刚好歪打正着,世上事就如此。
所以,行为中要有心,也不妨想想无心的收获,这实在是更了然的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