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庄子心通
23774200000045

第45章 记

中国文化讲神会,庄子哲学重领悟。这之于经院学者是另一条路。经过学者们需要字句落实,有据可依。我当然也要落实,有据可依。我的依据则是出脱文字,落实人生。因为,任一学问,最终,或者其最要紧的一端,必须于凡夫俗子有意义。即便玄学。

另一点就是天人思想。天人合一,先哲早一语破的,也说得简明不过了。或许,就是因为它太简明,因而也空玄得难以捉摸,也就容易被忽视和忽略。因为,对于众多的人们,现实生存的事情太紧迫了,人与人的联系也太紧密了。这样人对人的依存恶化为人对人的依附,如此,天人关系就被人人之功利需要完全遮掩。因之,人人关系也就被扭曲,即有的人就是“天”,有的人就太草芥了,太需仰承他依附的“天”的雨露了。如此,人人关系常出现可怕的情景,因而,现代提出人回归自然,重新明白天人合一思想就有特殊意义。

也因此,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我也一再表述得尤为具体,尤为入乡随俗。我不想让它堕入文字的疏注,典籍的演串与数落,我只想在人生这一切实的存在与实在上,予以正面揭示。天即自然,人亦自然之子,或者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样,确认自然的情景与情味,自自在在,自然而然,人和天就达到了同一,这即天就是人,人就是天。天是自在的,人是独立的,这就是人格的意义。这一点必须得到尊重。确认这一点,再才是人人关系,人人合作,人人亲爱,或曰人是人的世界,并使天人合一具体为可感受的人生情景与情味。反之,这一品味歪曲或丧失,世界便面目全非,一切功德即为虚伪。

我说这一点,看得出其方式仍是领悟与神会。这种方式我并不认为它是最好的甚而惟一的,但对我等众生肯定是切实的,而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它又最具传统特色。这样说我想起六祖慧能,他走向佛就是这样的。一个十几岁的樵夫,日出而作,日入尚不得安息,饥餐渴饮,冬寒夏热,其生命感受、欲求本来就有某种慧悟的灵犀一点。因而当他听到《金刚经》一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感灵光闪耀,顿悟佛性。实际六祖慧能的现象并非独特,我想,人尽如此。我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用皮肉感受生活/开始于童年的田野”。或者还带着六七岁乡村儿童捡柴捡粪的情感,带着十几岁少年,一条扁担一头挑着稻草铺盖,一头挑着土篼蓖返谋疾ㄌ逖椋带着长成后的希望与绝望,乃至岁月风霜,从而获得某种生命真谛的领悟。任一人未必不这样。

在这里说这两点,一是对《庄子:逍遥人生》,乃至整个《中国圣贤人生丛书》的表述方式的说明。也在提醒读者关注的重点,并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悟“道”。或者,会如庄子所言,“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末了,关于本书的书名,我原想在“庄子”与“人生”之间用一个风格比较平实的词儿,李航先生却委婉地说,“我认为你会叫‘庄子:逍遥人生’的”,并说,“这样一种散文的表述方式,作为文学艺术,还是浪漫一点更切合庄子和本书。”我欣然接受,并感谢指点。

扬帆

一九九四年十月五日于广济居二

十年磨一剑,这句话正好在时间上应了《庄子心通》这本书。十年了。十年前《庄子的人生哲学》问世,畅销海内外,并带出了《中国圣贤人生丛书》。岂止如此,由《中国圣贤人生丛书》,她还在神州大地带来了一个解读先秦诸子,普及传统文化的思潮,其明确体现就是一批普及传统文化的书籍的出版。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模仿《中国圣贤人生丛书》的文本体式、语言风格,这使我惶恐,我何能何德,敢领此风气之先!当然,我也深感遗憾,她引来了许芜杂。

今十年一剑,稚木成材,应读者要求,我将《庄子的人生哲学》修订付梓,更名为《庄子心通》。或者这样更能接近庄子大道,果然如此。那太让人高兴了。只是庄子思想汪洋恣肆,且人事的书越读越厚,我能得其万一么?所以我不能说十年一剑得锋锐,十年树木已成材。我仍衷心指读者大度指教,倘得如此,我深感幸运。

扬帆

2002年12月10日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