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23774800000026

第26章 社交心理常识(1)

自信法则

社会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项有大约4万人参与的“个性品质对人在交往过程中的作用”的调查,结果发现:有82.9%的人愿意与具备优秀个性品质的人交往,而他们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优秀个性品质时,要看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他是否自信。所谓自信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它包括自我接受程度和自我尊重程度。也就是说,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和相信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内心充满自信的时候,往往会散发出激情的光芒,吸引他人的目光,从而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在人际交往中,自信是个人魅力的一种主要形式,它至关重要,能使我们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打造一张独一无二的“自信”名片。自信的人往往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活泼。自信的人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能让人相信希望,更能给别人带来鼓舞。

2.坦诚。自信的人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即使对于自己的缺点,他们也不避讳。

3.虚心。2008年6月的美国《心理科学》杂志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现实生活中,外在表现越是低调和谦虚,其内心越自信。

4.大度。自信的人不会嫉妒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他们会真诚地表达对别人的赞赏、好感和喜欢,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身上也同样有让人欣赏的特质。

5.轻松。自信的人能够轻松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事件。孔子曾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心底平坦宽广,而小人则犹豫、自卑。

意大利著名女星索非亚?罗兰曾经荣获奥斯卡影后、嘎纳影后,以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光芒万丈的一代国际巨星。

正是自信成就了她。16岁,她第一次试镜时,摄影师、造型师、化妆师们都抱怨她的鼻子太长、臀部太大。于是,导演建议她把臀部减去一点儿,把鼻子缩短一点儿。但索非亚?罗兰并没有像大多数演员一样对导演言听计从。她告诉导演,她觉得鼻子和臀部正是自己的特色,她自己有信心。

当时,很多人都说她太骄傲,竟然连导演的意见也不听。不过,导演却因此而愈发地注意她,想听听她对此的说法。索非亚?罗兰自信地说:“我的鼻子确实与众不同,但是我为什么要和大多数人长得一样呢?至于臀部,无可否认,它确实有点过于发达,但那也是我的一部分。它们正是我的特色所在,我愿意保持我的本来面目,并且坚持认为那就是最美丽的。我相信一个人想要被大众接受,就一定要自己先认可自己。”

索非亚?罗兰说服了导演,并迅速地走红,几乎没有人不被她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自信所吸引。2000年,已经66岁的她还被评为“20世纪最美丽的女人”。

是的,自信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魅力四射的人。但是,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失意、挫折,它们都有可能摧毁我们的自信。因此,我们需要把对自信的培养融入生活的细节中,让它一直成长,一直都在,永远为我们的魅力人生加分。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拉依涅尔就如何培养自信,给出了10条建议:

1.早中晚各照一遍镜子,整理自己的仪容,以对自己的仪表放心。

2.要想着自己的长处,忽略自己的缺陷。人无完人,完美无缺的人也不存在。不要总把自己的缺陷放在心上。

3.很多你认为是窘态的状况,可能别人并没有注意到,因此自己也无需过于在意。

4.不要总是批评别人。总是指责别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5.学会沉默是金,不急于表现自己。多数人喜欢的是听众。因此,当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不要急着用机智幽默的插话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你只要当个合格的倾听者,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你。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装懂不但不能保全形象,还会让人觉得你不够诚实可靠。别人取得了成就,要给以赞赏,而不要装作没看到,羡慕就说羡慕。

7.为自己找一个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陪伴你的朋友,这样,无论遭遇怎样的失意,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8.将走路的速度加快25%。心理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昂首挺胸、适当加快速度的行走能让人的心理状态变得积极自信。长期使用这种“走快25%”的技术,久而久之,我们的自信心一定会“爆棚”。

9.经常当众发言。多发言是信心的“维他命”,能够帮助我们强化和巩固自信心。

10.不要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别人的同情也会打击你的自信心。

自信能让我们成为在社交场中的“发光源”。掌握上面这些建立自信的方法,就能够为自己打造出自信这张“独一无二”的个性名片。

恐惧心理

“站在人群中,那些来历不明的目光让我感到恐慌。”

“我宁愿做一个毫不起眼的人,不被注意地站在角落里,也不愿意参与到人群中去。”

“更多时候,我疏远稠密的人群,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小屋里,宁可对着布娃娃发呆,也不愿走到街上去面对众人陌生的目光。”

……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面对陌生人会觉得不舒服、不自然;在公众场合总是低着头,不愿意说话,即使说话也很小声;站在台上发言会双脚颤抖、呼吸急促、思维混乱、说话口吃;这些都是我们曾经经历的。即使那些似乎和社交恐惧根本靠不上边的公众人物,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电影明星凯瑟琳?戴尼维等,在某个阶段或者终其一生,也都可能对社交产生恐惧。

社交本是一场舞会,用来敞开自己,与人共享别人的、自己的快乐。然而,对社交恐惧者来说,社交如同炼狱苦海。

所谓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焦虑症的一种,是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心理学上将其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它具有很高的患病率。在美国,患社交恐怖症的人数仅次于抑郁症、酗酒而名列第三,是典型的心理疾病。

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我封闭、不敢交友、害怕社交。在人前,社交恐惧症患者常常会手足无措,严重时还表现为不敢在公共场合打电话,不敢单独与陌生人会面,有人在旁边无法工作等较为极端的行为。同时,还会伴有心慌、颤抖、出汗、呼吸困难等身体不适症状。

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型动物,社交是人的本能需求。当对社交的恐惧而使社交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焦虑、孤独,不敢面对挫折,逃避现实,缺乏安全感,觉得只有躲在没人的地方才安全等状态,进而给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蒙上阴影。

心理学家认为,社交恐惧产生的原因是过于看重和顾忌他人的评价。社交恐惧看起来是对外的排斥,实质上是朝内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排斥,是惧怕别人眼中的自己;害怕别人对自己持否定的看法,害怕他人拒绝自己,害怕自己在他人眼中不够完美;是拥有强烈羞耻感、追求完美和自卑带来的一种负面心理。

心理学家科特雷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组织一个小组进行活动,同时安排两组不同的观察者,一组观察者的眼睛是蒙上的,另一组则没有蒙眼睛。

结果发现,活动小组成员在面对蒙着眼睛的观察者时,表现得很自然,几乎没有恐惧感;而在面对没有蒙上眼睛的观察者时,表现则要拘谨得多,而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感。

这个试验证明,评价顾忌是使社交恐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常情况来说,那些外界的环境大部分时候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充满自信,来克服社交恐惧心理。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艾莉洛出身名门。也正是由于出自名门,家中美女如云,她的母亲、婶婶们都是社交界的名媛,与她们的光彩夺目相比,艾利洛一直认为自己是只笨拙的丑小鸭——长相平凡、举止羞涩,因此,对那些上流社会的热门活动她总是避之唯恐不及。

常年被笼罩在他人的阴影之下,艾利洛变得自卑、孤僻,害怕社交。那些不得不参加的舞会上,她总是找个角落把自己藏起来。

一次圣诞节舞会上,艾莉洛像往常那样在角落里祈祷着舞会快些结束。然而,一位叫做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年轻人注意到了角落里的艾莉洛。他翩然上前,向艾莉洛邀舞。年轻人脸上真诚的笑容打消了艾莉洛的迟疑。随后,艾利洛跟着年轻人一起跳了一场最美妙的舞。

从此,艾莉洛走出了自卑的阴影,打开心扉,终于成为一个自信又有魅力的女人。

自卑与自信,恐惧和从容都只在一线之间。艾莉洛的经历告诉我们,阻碍我们与别人交往的并不是平凡的相貌、简朴的衣着,而是自己内心的一道门,跨出去,冲破这一阻碍,一切社交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迈出摆脱社交恐惧阴影的步伐吧!对此,心理学家给出了以下方法:

1.适当地放松自我。这样做能够缓解心理的恐惧感:将两脚平稳站立,轻轻地把脚尖踮起,坚持几秒钟,然后放下;同时,边做有节奏的深呼吸边数数。这样做2~3组(每组30下),一般就能够缓解心理恐惧。

2.让手有事情做。心理学家认为,双手空空会让人的社交恐惧感增加;而手里握着东西能给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台湾名主播蔡康永就总是在做节目时,把一支笔握在手里,他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手不知摆在什么地方的尴尬。”

3.社交情景演练。经常自己在脑海中预演,或者把板凳、桌子等当成陌生人进行社交演练。次数多了、时间久了,效果就明显了。

4.练习专心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勇于直视他人的眼睛,也就相当于敢于敞开心灵与人交流。开始时,一直盯着别人的眼睛,感觉可能会比较尴尬,但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比如:“即使看着他的眼睛,他也不会咬我一口。”又或者当成一个自己的小游戏:我就这么盯着他看,看他会有怎样的反应。

5.接纳自己、信任自己。社交恐惧症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种表现。从现在开始,停止对自己的挑剔、批判、责难,也不要一恐惧就逃跑。要知道,如果自己都不接纳自己,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接纳你呢?

6.关注社交本身,而非自己的表现。将注意力转移到怎样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怎样才能发掘对方的优点等事情上来,这样就能够自然从容了。

7.选择那些目光友善的人作为交往对象。友善的人比较懂得如何尊重一个人,我们也比较容易从他们那里获得认可,进而建立起我们的社交自信。

8.不刻意迎合别人。压抑自己、迎合别人和外界的做法并不可取。一方面,这样的方式让对方无法了解到真实的我们;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让自己排斥社交活动。

牢记上述的技巧和心理调整办法,时时地拿出来多用用。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抛开了恐惧,也能与人亲密接触,愉快交往!

社会角色定律

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颇为感叹地说过:“生活就是个大舞台,世间众人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有人粉墨登场,有人悄然而去。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是啊,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明白到角色规则是怎样的,并且尽力去扮演好角色。孩子、学生、男女、父母、妻子、丈夫、员工、老板等,都是我们可能会扮演的角色。

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团体和社会中占有的特定的位置,以及被这个特定的团体和社会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地位、身份等。比如:家庭中母亲的角色,就意味着必须遵循社会所认定的母亲应有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像相夫教子、从事琐碎的家务活、计划家庭的日常生活等;如果一个女人抛夫弃子、不疼爱孩子,社会和他人是不会认可她所扮演的母亲的角色的,更多的是责难和蔑视。

生活中,为了胜任角色,我们往往会在不同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不同的人交往。如果人们喜爱自己的角色、愿意扮演、真正入戏,就能够把角色演得入木三分。如果人们为了满足他人的希望而扮演角色,或者讨厌自己的角色,时刻都希望从自己的角色中抽身出来,扮演另一个自己喜爱的角色,又或者扮演的角色过多,就容易导致自我和角色分裂,演砸了人生这场戏。

一个楚国人从市集上买了一批动物皮毛回家。一天夜里,他把野猪皮披在肩上正准备出门。一开门正好碰见来偷鸡的狐狸。狐狸一见他竟然吓得昏死了过去,乖乖地束手就擒。楚国人认为狐狸是被自己吓死的。

过了几天,他看见一头野猪在地里糟蹋庄稼。于是,这个楚国人赶紧回家披了张老虎皮,再跑到庄稼地里,同时,叫人埋伏在路口。结果野猪以为老虎来了,吓得惊慌失措地逃跑,刚好中了埋伏,被抓了起来。

从此,要是周围谁家又有野兽来捣乱了,他都照此行事。又一天,他听说,旷野里来了一只老虎,他就披了张狐狸皮跑去,结果老虎一点儿也不害怕。楚国人见到这种情况,就开始大声地呵斥老虎。最后,老虎被他惹怒,扑过来,把他吃掉了。

楚国人之所以会落得个命丧虎口的下场,就是因为他混淆了角色与自我,他不知道野兽们怕的并不是他,而是他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对自己社会角色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监狱实验”:

参加实验的志愿者都是男性。津巴多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扮演监狱里的“看守”,另一组扮演“犯人”。

一天后,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进入了角色。“看守”变得十分暴躁而粗鲁,甚至主动想出许多方法来体罚“犯人”。而“犯人”则垮了下来,有的消极地逆来顺受,有的开始积极反抗,有的甚至像个看守一样去欺辱其他犯人。结果,由于实验志愿者将现实和错觉、角色与真我混淆,实验被迫提前终止,而所有参与者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津巴多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社会角色的改变能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如果把握不好社会角色,就很容易将现实和错觉、角色扮演和自我认同混淆,进而迷失自我、产生心理障碍。

不同的角色所被赋予的职责权力也是不同的,给“扮演者”所带来的心理体验和感觉是大相径庭的。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之间的距离感会随着他取得的成就的提高而渐渐增强,从前那个总对我们笑嘻嘻、总向我们征求意见的他(她)变得盛气凌人、对我们不屑一顾。其实,这种变化就是社会角色改变带来的影响。由于角色不同了,个体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也不同,当然个体的体验、来自他人的期待也不一样,这众多的因素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使其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度,还需要具有能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之间转换的能力。当客观环境要求我们进行角色转换,而自己却没有办法完成的时候,就会堕入痛苦的深渊之中,就像太平洋布拉特岛的王鱼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