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常识全集
23774800000037

第37章 社会与群体心理常识(3)

这种做法其实就是有效地平衡了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避免了德西效应的产生,同时充分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作用。

德西效应告诉我们,要将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有效结合起来,并且把握好物质奖励的分寸,才能做好管理工作,最大化地激发员工的潜能。同时,它还告诉我们,个人的行为动机不应该总是外加报酬,因为一味追求外加报酬的话,我们就会很容易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失去快乐。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内部动机去行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禁果效应

“禁果”原是《圣经》中,上帝禁止夏娃和亚当吃的果实。后来,夏娃和亚当被蛇所蛊惑而去偷吃禁果,从此被赶出了伊甸园,饱尝人生生老病死之苦。推而广之,“禁果”是指那些因被禁止而更想得到的东西。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想保守秘密的事情,越是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反而守不住秘密;越是三令五申禁止人们做的事情,人们越是要做。比如,有的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不让孩子读闲书,禁止孩子早恋、玩网络游戏、聊天,不准孩子逛酒吧、参加舞会等。结果越是禁止得厉害,孩子反而把每一项禁令都触犯个遍。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禁果效应”。

所谓禁果效应,指一些事物因为是被禁止的,反而更加让人关注,使更多的人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万神之神的宙斯把一个紧闭的盒子交给一个叫潘多拉的姑娘保存,宙斯再三严令禁止她打开。可是,潘多拉见宙斯如此紧张,反而对原本不甚在意的盒子好奇了起来。越想越好奇,她最后终于忍不住,把盒子打开了。

结果,装在盒子里的罪恶和灾祸就跑了出来。从此,人间便有了罪恶和灾祸。

宙斯的禁令勾起了潘多拉的好奇心理,这才促使她打开了盒子。事实上,禁果效应与人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和辛德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在某大学的男洗手间里挂上了两块禁止涂鸦的牌子。一块写着“严禁胡乱涂写”,语气非常严厉,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长”;另一块写着“请不要胡乱涂写”,语气相对柔和,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

接下来,他们每隔两个小时换一次牌子,调查统计被换下了的牌子上被涂写的情况。

结果发现:相对于写着“请不要乱涂乱写!大学警察区委员”的牌子,写着“严禁胡乱涂写!大学警察保安部长”那块明显被涂抹得更加严重。

由此可见,禁止得越严、越是权威,人们的逆反心理就越强烈。我们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是世仇,两家的子女谈恋爱更是被严令禁止,而这种禁止却成了他们爱情的强大助力。因此,禁果效应也被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禁果效应的存在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

一方面是好奇心理,也就是说,与能接触到的事物相比,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人们对所接受的信息的完整有着一种潜意识上的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被隐藏,人们所接受的信息不完整,就会在心理上形成“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强烈召唤被遮蔽的信息来填补空白。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好奇心理基础。

现代社会中,媒体常常利用公众的这种心理来进行影视广告、商品的宣传推广。最早对禁果效应加以积极应用的大概要算法国农学家帕尔曼切了。

帕尔曼切在德国吃过土豆,觉得非常不错,就想把它推广到法国。

1787年,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地里栽培土豆,并在白天用一支身穿仪仗服装的、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晚上,等到人们都睡觉了,警卫才撤离。

这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于是,人们便在晚上的时候,偷着挖土豆,然后带回家去吃,结果发现非常好吃。

得益于禁果效应,土豆在法国以让人吃惊的速度迅速推广到全国。

逆反心理,也称逆向心理和对抗心理,是禁果效应的另一个心理依据。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对方的要求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价值是人的心理根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当一个人被禁止或者严令做什么说什么的时候,他会有一种自我价值受到损害的感觉,然后,他就开始本能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这种对自我价值的保护表现在外在言行上就是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

因此,人们之所以会有“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让他打狗他偏打鸡”的逆反行为,完全是出于一种对自我价值保护的本能。

从积极方面来说,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不仅能够让商业推广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往往可以收到其他方法难以取代的效果。

苏洵以及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都是赫赫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也不喜欢读书。苏洵多次晓之以理,却没有什么成效。最后,苏洵想了一个办法:

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神秘兮兮地躲进房里读书。孩子好奇地想看看父亲究竟在干什么,可孩子们一来,他就立即将书“藏”起来。孩子们好奇极了,于是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父亲这么神秘。

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苏轼和苏辙开始研究起书来,并渐渐地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踏上了成才之路。

苏洵“反弹琵琶”地利用禁果效应,来教育孩子,这才将孩子们引导上正轨。试想,如果他当时采用“棍棒”来禁止孩子们,结果恐怕就是完全相反了。生活中,我们对孩子、学生、下属的教育,都可以借鉴一下苏洵的方式。

从禁果效应的消极方面来看,我们还要注意避免陷入“越禁越难禁”的恶性循环。比如性、早恋等,与其禁止它们,不如反其道而行之,将性和早恋的问题明白地讲解给孩子知道,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再加以适当地引导,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整体性定律

拿破仑曾在自己的文选中描述了一段关于骑兵的军事论述,他说:“两个马木留克兵(最强悍的骑兵)可以很轻松地对付三个法国兵,因为他们拥有良马、擅长骑术且拥有完备的武器:每个马木留克兵都会佩戴两支手枪、一支旧式短枪和一支卡宾枪,他们头上戴有尖顶盔,脸上戴有波甲,身上穿有锁于甲,另外,他们每个人还会拥有几匹马和几个徒步枪手。不过,让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如果同为一百名的人数,则法国骑兵就不怕马木留克兵,而倘若法国骑兵的人数达到一千名时,则法国骑兵就能很轻松地击溃一千五百名马木留克兵。”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木留克兵的单个作战素质要远远强于法国兵的单个作战素质,但是一旦组合作战,马木留克兵就很难甚至根本无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因此才有了这样三种情况:单打独斗时,马木留克兵总是获胜;成连骑兵作战时,马木留克兵就只能同法国兵打成平手;而成团成旅作战时,马木留克兵则屡战屡败。拿破仑层针对此种情况发表过评论,他说:“战术、队形和机动性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另外,这个事例也告诉我们:整体不是每一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这也正是我们要说的一种心理学现象——“整体性定律”。

集团军的战术、队形和机动性所产生的新力量,是单个士兵无法比的。单个士兵没有这样的力量,该力量必须在组合的集体或集团中才会产生。而这种力量的大小又与集体、集团的组合方式有着直接的关联。马木留克骑兵虽然单个英勇善战,但是由于他们的组合零乱散漫,也就像我们常说的“乌合之众”,没有凝聚力的集体是不可能产生强大的力量的,甚至有时还很可能会抵消彼此的力量;而法国骑兵虽然单个力量处于劣势,但是由于他们能够组合成为一种有机体,也就是“万众一心”,因而,转变单个作战素质劣势的新生力量便得以产生。即如果单个的个体能够组合成为一种有机的组合,那么,这时候的整体势必会大于部分之和。

我国北宋时的大文豪苏东坡,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造诣颇深。苏东坡师从湖州画派的开山人文与可。此人以画墨竹闻名于世,苏轼也从文与可那里体会到了画竹的奥秘。苏东坡认为文与可之所以能够把竹子画得出神入化,其主要原因是文与可在动笔之前已经“成竹在胸”,他说:“如今这个世上的那些画竹的人,多数都是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来画,如此一来,还有什么竹子呢?画竹子之前就应先在胸中勾勒好完整的竹子。然后拿着笔,把竹子看熟了,在心中看到了想画的东西,再动笔,笔紧紧地追随自己所看到的竹子的完整样子,如兔起鹊落,稍纵则逝。”

苏东坡所说的这种“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画出来的不是竹,动笔之前必须要“胸有成竹”的画竹心得也包含了一个心理学定律——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派别,其著名论点便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格式塔”一词为德文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心理活动被构造主义分割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相加。因此,研究整个心理现象以及心理过程应该从整体的角度着手。格式塔心理学这种“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便被称为“整体性定律”。

知道了这个定律,我们再返回去看看苏东坡对画竹的感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不得不说,苏东坡的确是掌握了画竹的真谛。由于“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因此“一节一节”、“一叶一叶”地画出来的当然也就称不上是完整的竹子了。

又由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因此,一根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竹子,其自身除了具备构成一根竹子所必需的“节”与“叶”之外,还必须得具备作为一根完整的竹子所应该具备的整体性,即在“节”与“叶”的相互作用与衬托中体现出的独特风韵。这也正是画竹者所追求的境界。所以,凡是想要达到表现整体竹子“神韵”这个境界,就必须要对竹子有个整体的把握,也就是必须要“胸有成竹”,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竹的独特之处,倘若单单注意“节”和“叶”的“形似”,过多地去刻画那些细小的部分,忽视整体的“神似”,那么就画不成竹了,这也就是苏东坡所悟出的画竹的奥秘。

其实,不只是两军对垒与写字画画需要应用整体性定律,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的认知,同样需要应用这个原理。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一些部分组合而成的,且每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各个部分有机组合而成,即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并非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看到也难以摸到,但是却可以感觉到,且起重要作用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在认识和观察事物时,都不要将其分割成毫无关联的部分,或者只看那些可以看得见的枝节部分,而应力求去把握那起着重要作用的整体性联系。

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参加了一项研究——“急剧的速度变化对飞行员的影响”的研究。

工程师们在参加实验的志愿者身上安装了监控器,以便能够监控其反应状况,以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

实验正式开始前,工程师们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做了仔细的检查。然而,在实验真正开始的时候,却没有任何数据记录借由监控器返回。这使技术人员感到非常吃惊。

墨菲经过检查发现,一位同事“有条不紊”地将监控器内电池的电极装反了。于是,墨菲啼笑皆非地对同事们开玩笑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被弄糟,让他去做就一定会弄糟。”

后来,墨菲的这句话在记者会上,被那个受试者引用,并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一个著名的论断。

实际上,墨菲所描述的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具有普遍性的。比如,我们有可能会把钥匙忘在家里,那么,这种情况就一定会发生;如果高跟鞋的跟可能会断,那么我们就总有一次会碰上……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墨菲原来的那句玩笑话已经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局限性,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变成了著名的“墨菲定律”,其主要内容是: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多么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是的,一个被我们忽视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给我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乌鲁木齐市粮食局下属的一家挂面厂曾经投入巨资从日本引进了一条挂面生产线,其后又花18万元从日本购进1000卷重10吨的塑料包装袋作为附带合同。包装袋的袋面图案由挂面厂请人设计,设计样品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贸机械进出口公司与挂面厂审查后交由日方印刷。

然而,几个月后,当这批塑料袋印刷完毕运抵乌鲁木齐时,细心的人们发现了问题:塑料袋袋面图案上的“乌”字多了一个点,变成了“鸟”字,“乌鲁木齐”变成了“鸟鲁木齐”,这下大伙全傻眼了。经过多方调查,发现原来是设计人员一时粗心大意,打印错了设计样本,而进出口公司的人员也一时大意,在检查时没有发现错误。

就是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小错误,直接导致价值18万元的塑料袋全部弃用,此外还造成了产品上市滞后,公司产销计划完全被打乱等一系列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