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05

第5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立人之本(4)

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韩国著名思想家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诸子之言:

“信”是古代圣贤反复强调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要素,《易经·系辞上传》有云:“人之所助者,信也。”信是人立身处世的法宝,有了诚信,上天都会帮助我们。西晋思想家傅玄说:“祸莫大于无信”。如果人丢掉了诚信,无疑是给灾祸的到来提供了方便。圣贤们已经将“信”的重要性说得很清楚了,然而人们虽然能够在关系重大的事情上做到诚信,但是却往往对在小事上的失信行为不以为意。韩非子的“小信诚则大信立,”则无疑为人们提了个醒:只有在小事情上讲信用,那么大的信誉才会树立起来。

延伸思辨:贪小便宜吃大亏

中国有句古话,叫“贪小便宜吃大亏”,意在告诉人们,不要因小失大;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许多“聪明人”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到头来,声名扫地,害人害己,贻笑大方。

好贪小便宜的人,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只是一棵触手可得的树而已,他们没有看到不远处那一片原本可以属于自己的大森林。所以做人做事要实实在在,不能偷奸耍滑;骗得了一时,却不能欺骗一世。聪明反被聪明误,到头来吃亏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

精彩典故:

张良遵守约定

张良,汉代人,他为人诚信、尊敬老者、信守约定。

有一天,张良悠闲地在桥上散步。有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脚上的草鞋丢到桥下,并且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桥下取回鞋子,递给他。

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

于是,张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脚让张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着离开了。张良非常吃惊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谁知,那个老人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招手,示意张良到他跟前儿去。

张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这里见面。”

张良行了个礼说:“是”。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来到桥上。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头,老人很生气地说:“现在天已经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五天以后,鸡叫时来见我。”说完老人就走了。

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么才来,五天以后再早一点儿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半夜就到桥上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

接着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这话会在十年后应验。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那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之后,老头儿就离开了,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天亮时,张良看老人送的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又叫《黄石兵书》。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认真学习,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且他还时刻遵守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永远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他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信任自己,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

果真,张良后来帮助汉高祖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将领。

梁颢按时还书

梁颢是宋朝人,在公元985年的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选为状元。

梁颢小时候,父母早逝,叔父收养了他。他自幼喜好读书,可是,叔父家境贫寒,买不起书,梁颢只好去借别人的书看。他不但对借来的书籍备加爱护,而且向来是按时归还,很守信用。

一个冬天的晚上,梁颢又在抄书。当时,屋子里灯光微弱,又冷得出奇。他抄了一会儿,就冻得手脚僵硬了。

叔父一觉醒来,发现梁颢屋里的灯还亮着,于是就心疼地说:“颢儿,今天你从早到晚抄了一整天,现在又抄到了大半夜,天又这么冷,这样下去会搞坏身体的。快收拾一下,等到明天再抄吧。

梁颢说:“这不行,我已经答应明天就把书还给人家了,如果今晚抄不完,明天还了书,我就没什么可读的了。”

叔父笑笑说:“傻孩子,他们家里有好多书,不等着用这一本,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你跟他们说明情况,晚还一天也没什么要紧的。”

梁颢一脸严肃地说:“做人要讲信用,我答应明天还给人家,明天就一定要还给人家,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我也不能失信于人啊。”说完,又低下头继续抄书。

第二天,梁颢按时把书送还给主人。主人惊讶地说:“真没想到你读书这么快。”

梁颢说:“我还没有读呢,只是连夜把它抄了下来。”

那人一听,惊得目瞪口呆,说:“你真是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我这里还有很多书,你要借哪一本都可以,什么时候还都行。”

梁颢非常感激,以后就经常前去借书,而且总是按时归还,从没失信过。

当代镜鉴:诚信无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的立身之本,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诚信作为一种人生的负担,认为如果事事讲诚信岂不很辛苦,只要不犯大错误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有害的。诚信和失信所带来的影响是不能够精确衡量清楚的,也许你在自己所认为的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的一次失信行为,就很有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要知道,一个人信誉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点滴的积累。因此无论在大事上还是小事上,诚信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第一准则,不能因为任何的利益得失而动摇诚信的地位。要做到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讲诚信,时间久了,我们的信誉就会逐渐树立起来,有了信誉,成功、财富和荣誉自然接踵而来。

刘备在教育儿子刘禅时曾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样,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内在品质,是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履行的做人准则。我们不能够由事情的大小来决定自己是否做到诚信,要知道,一件小事、一次不经意的失信,就可能会毁了我们一生的名誉。

一位知名的青年企业家,在电视台作访谈节目临近结束时,主持人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具备哪些让事业成功的品质?”

他当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沉思一会儿后,平静地叙述了下面的这一段故事。

十几年前,有一个小伙子高中毕业去了法国,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渐渐地,他发现当地的车站几乎都是开放式的,不设检票口,也没有检票员,甚至连随机性的抽查都非常少。凭着自己的聪明劲,他精确地估算出了这样一个概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约仅为万分之三。他为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沾沾自喜。从此之后,他便经常逃票上车。他还找到了一个宽慰自己的理由:逃票只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况且自己还是个穷学生嘛,能省一点是一点。

四年过去了,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让他充满自信,他开始频频地出入巴黎一些跨国公司的大门,踌躇满志地推销自己。然而,结局却是他没有想到的——这些公司都是先对他热情有加,然而几天之后,却又都是婉言相拒,真是让他觉得莫名其妙。

后来,他写了一封措辞非常恳切的电子邮件,发送给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请他一定要告诉自己不被录用的理由。

当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我们十分赏识您的才华,但我们调阅了您的信用记录后,非常遗憾地发现,您有三次乘车逃票受罚的记载。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您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本公司也不敢轻易地信任你,请您谅解。”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如梦方醒,懊悔难当。第二天,他就启程回国了。因为他终于知道了,在法国这个国家里,你要是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你都可以再重新站立起来。但要是你失去诚信的人格,你的信誉将一败涂地,一生的前程都将为此蒙上阴影。

故事讲完了,节目现场一片沉寂。过了一会,主持人困惑地问道:“这个故事,难道能说明你的成功之道吗?”

“能!因为故事中的年轻人就是曾经的我!”他大声地面对着全场观众说道,“我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只是因为我一直将昨天的‘绊脚石’当成今天的‘垫脚石’。”

这位青年企业家原先以为逃票只是小事一桩,所以没有放在心上,但是,逃票事小,失信事大,就是因为逃票这件小事给他的人生履历抹上了一块大大的信用污点,使得他无法再在法国立足。所以说我们不能在任何小事上对自己放松警惕,要知道一丝一毫关乎节操,只有在小事上做到诚信无欺,才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