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09

第9章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信是修身之道(3)

这时,远处跑来一个人,怀里捧着什么东西,边跑边大声喊着。商贩们都站起身张望,原来是一起赶路的商贩,刚才独自去找水。等他跑近,大家才发现他怀里捧着的竟然是几个水灵的大梨!商贩们都欢呼起来,一齐跑过去抢梨吃。许衡也走上去问道:“这梨是从哪儿买的?”

“买?”那个商贩哈哈大笑起来,“这地方的人都跑到山上避兵灾去了,连个人影也没有,哪里去买?”“是呀,那你从哪儿弄来这好东西的?”商贩们边吃边好奇地问。“我到那边村里转了一圈,水井都被当兵的用土给填上了。我正丧气时,忽然看见一家院子的墙头上露出一枝梨树枝,上面挂着几个馋人的大梨,我就摘了这些梨。那树上梨多着呢,我们一起去多摘些,带着路上吃!”商贩们各自收拾东西,准备去摘梨。

许衡插嘴问道:“你说村里井都被填了吗?”商贩说:“可不,当兵的见老百姓都跑光了,一气之下把井都填了,你甭想找到水喝。”许衡叹了一口气,默默地转身走了。商贩们很奇怪,问道:“小伙子,你不去摘梨吗?”许衡说:“梨树的主人不在,怎么能随便去摘呢?”商贩们都笑起来,说:“这兵荒马乱的日子,哪里还有主人呢?说不定主人已被打死了呢?”

许衡认真地答道:“梨树虽然无主,难道我们自己的心里也无主吗?别人丢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如果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清稗类钞·敬信类》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蔡嶙的人向一位朋友借了一千两黄金,没打借条。朋友去世了,他就把朋友的儿子叫到家,把一千两黄金还给他。但朋友的儿子很惊愕,坚决不受,笑道:“没有这回事,父亲没有留给我借条,也没有口头告诉我有这回事。”蔡嶙说:“借条就在我心里,不在纸上,心中的诚信才是根本,你父亲知道我是个讲诚信的人,才没有告诉你。他如此相信我,我又岂能失信呢?”最后还是把黄金还给了他。

当代镜鉴:诚信是一种自觉

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图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

所谓“抬头三尺有神灵”,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以为自己所做的坏事“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如何将个人私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

《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自有佛,每天坚持做早课是出自内心对佛的虔诚,而非对外在佛像的简单膜拜;同样我们坚守诚信也要出自内心的需要,而非外在法律、道德的限制和束缚,也就是说要做到慎独。

刘先生是个彩票迷,他经常在张女士那里买彩票。一天,因为临时有事,不能去彩票售票处了,于是,他给张女士打了个电话,让她代为购买,并请张女士先帮他付一下款。因为是老熟人了,所以张女士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张女士给刘先生打电话说:“刘先生,你托我投注的彩票中了大奖,快来领吧!”他先是吃了一惊,心想,难道自己真的中大奖了?如果是真的,她完全可以不告诉我自己去领……顿了顿,他平静地说:“好,我晚上来拿票。”

当晚上刘先生赶到售票处,张女士把彩票放到他手中的那一刻,他才知道这不是梦。

张女士今年40岁了,她做彩票销售员6年,每月工资700元,老公下岗,17岁的孩子上初三,她没钱给孩子请家教,而她的母亲正生病住院。

张女士的诚信在某些人眼里近乎愚蠢,因为她完全可以把大奖据为己有,但她没有,她捧出了一颗诚信的心。她说:“发现彩票中奖了,我想都没想就给刘先生打了电话。我也知道这笔钱对我的重要性,但是它毕竟不是我的钱,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但是我心里知道,私自领了这笔奖金我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所以我不能做自欺欺人的事。”

曾国藩生前在留给子孙的遗嘱中写道:“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张女士可以说是慎独的典范,她做到了内心无愧,做到了可以直面天地神灵,这是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无法做到的。所以,虽然张女士在物质上并不富有,但是她却拥有宝贵的精神财富。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始终不渝地,甚至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因为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其实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诚信摆在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但只有在一个人时仍然能够做到不欺骗自己良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君子慎独,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智慧。”

国学链接:何为“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比如,在这里,最后一个“知”就是通假字,读音为zhì,通“智”,指智慧。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别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诸子之言:

孔子教育弟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其主旨是教育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这里强调的是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是对待人生的态度。不懂装懂,往往是一种小聪明的表现。如果一个人一知半解就觉得自己已经满腹经纶,而不再学习,不再进取,那么必定会贻误终身。

宋代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在《与朱元晦书》中也说:“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对待学问、对待人生诚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有所知”。

延伸思辨:知道“我不知”才是最高的“知”

传说,德尔斐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希腊最聪明的人。”雅典居民对此深信不疑。苏格拉底听说后,却陷入困惑:“我真是希腊最聪明的人吗?我究竟比别人多知道什么?”突然,他明白了:“我知道自己无知,这就是我比所有人都聪明的地方。”

南怀瑾先生也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列为人生最高的智慧。他认为一个人要坦率真诚,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最高的智慧,而不懂装懂则是最大的愚蠢。

真正的智者并不是知道所有问题答案的人,而是知道自己有所不知的人。天下的事情那么多,人们哪能样样知道?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不承认,还硬要假装知道。所以说,当一个人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道。

精彩典故: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了很高兴,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从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不懂装懂,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不过他喜欢听独奏。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这300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听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不懂装懂的赶路人

有个南方人,从来不吃鸡蛋。一次,他出远门到北方。在路上走得累了,肚子也咕咕直叫,就进了一家小店想吃些东西。

店里的伙计一看有客来了,忙过来招呼,殷勤地边擦桌子边问:“客官,您想吃些什么?”这个南方人第一次来北方,对北方的菜很不熟悉,就随便地说道:“有什么好菜就上吧。”伙计应道:“本店的木樨肉做得可拿手了,您可以尝一尝。”不一会儿,菜端上来了,南方人一看,原来里面有自己不吃的鸡蛋,可他又怕如果说出来,别人会嘲笑自己无知,就不愿明说,只是问道:“还有别的什么好菜吗?”伙计说:“还有摊黄菜,也是本店的拿手名菜。”南方人心里嘀咕:摊黄菜是什么玩艺?不管它,先要了再说吧。菩萨保佑,可千万别再有鸡蛋呀!便说道:“太好了,就这个吧!”等到菜送来一看,仍然还是有自己不吃的鸡蛋。不好再推了,他只好说:“菜是不错,可惜我肚子挺饱的,不想吃东西。”他的仆人饿得实在不行,便劝他说:“前边的路还很远,不吃的话,待会儿恐怕要挨饿了。”他于是借梯子下台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吃些点心吧。伙计,有好点心吗?”伙计答道:“有窝果子。”他说:“那就多拿几个来吧。”等到“窝果子”被端上来,他一看不禁傻了眼,竟然又有自己不吃的鸡蛋。他心中又羞惭又恼火,再也找不出什么理由了,只得饿着肚子赶路,直走得疲惫不堪。

天下的事情很多,人们哪能样样知道。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不承认,还硬要假装知道。

当代镜鉴:坦诚才能赢得尊重

许多人害怕承认自己的无知会被人嘲笑为“井底之蛙”,所以为了防止丢面子他们极力掩饰自己的无知,把自己打扮成最有学问的人。其实没有人会嘲笑无知,人们真正看不起的是那些不懂装懂,不能坦诚面对知识的人;而对于坦率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的人,人们将会给予尊重和敬佩的掌声。

世界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为高校师生作学术讲演时,面对学生的提问非常坦率地回答“不知道”。

“您感到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认为您从事的科学试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

丁肇中先生回答的这三个“不知道”让在场的所有同学都感到意外,但未几就博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当然,丁肇中教授大可不用回答“不知道”。他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或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敷衍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们说:“这些问题对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明白。”然而,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答复方法,没有半点弄虚作假,也绝没有“卖关子”。

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反而更凸显了他对科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正是他对学生们的坦诚才赢得了掌声和尊重,也正是他对科学的坦诚,才获得了今天的科学成就。可见,诚如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坦诚地求知做人是最大的智慧。

6.君子之言要信而有征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译文:

孔子说:“听到道路上的传言就四处散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

国学链接:孔子“名”和“字”的由来

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今山东曲阜城南);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诸子之言:

孔子向来最讨厌不负责任地说假话、散播流言的人,他认为这种人丝毫没有道德感和羞耻感,是“德之弃也”。左丘明在《左传·昭公八年》中也说过:“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君子说的话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说的话,超越了自己的本分又毫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意在要求人说话要诚实、有根据,切忌胡言乱语给自己招来祸患。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说从》中也说:“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的话少而真实,小人的话多而虚假。告诫人们不要听信小人的那些虚浮缥缈之言。

延伸思辨:因言致祸,得不偿失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说话不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就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我们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其实喊“狼来了”的那个孩子很有可能就是你和我,只不过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要想防止祸从口出,那么就要尽量避免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错误。从别处听来的消息必须经过验证与考查,才能讲出来。在说话时,我们要力争做到诚实,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不要因为语言上的不实,而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精彩典故:

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听。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同乡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